許馨柯
(河南《創新科技》雜志社,河南 鄭州 450000)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活的要求越來越精細化、科學化,對科學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強。傳統意義上的科學普及在我國已經遠遠無法滿足人們對科學知識的強烈訴求。依托科技進步產生的新媒體在極大地提升科普信息傳播效果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因此,如何依托新媒體在復雜、多元的傳播模式下更好地開展科普工作,對于理論和實踐研究具有重要意義[1]。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提升科普對于提高國民的科學文化素質起著關鍵作用[2]。1996年2月,我國首次全國科普工作會議強調“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正式將科普定義為“科學技術普及”;2002年,我國頒布了第一部針對科普的法律《科普法》,明確規定科普職責和權利。2003年,科學發展觀要求“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強調了各方面要統籌協調發展。2006年,《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的發布對提高全民素質工作做了全方位規劃,我國科普事業進入了創新發展時期。2014年12月,中國科協發布《中國科協關于加強科普信息化建設的意見》,標志著科普信息化的正式提出,也是對傳統科普的全面升級和創新,這一時期以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為目標,更強調公眾的需求。
科普傳播作為推動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重要力量,其發展主要有三個重要的階段:傳統科普、公眾理解科學和有反思的科學傳播??破諅鞑サ牧鲆灿蓚鹘y科普階段的國家(或政黨)立場轉變為公眾理解科學中的科學共同體立場,再轉變為有反思的科學傳播中的公民立場,逐漸走向多元立場的共生[3]。
傳統科普又稱“中心廣播模式”,傳統科普的特點是其科普理念是從主流意識形態的框架中衍生出來的,是國家(或政黨)為了維護社會安定而強調科學權威和科學信仰,是自上而下的命令和教導。這種模式的缺點就是多講知識技術,少講方法過程,大眾被動接受,影響力較低。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公眾科學素養的提升,傳統科普模式發生巨大變化,促使科普傳播理念與時俱進。
公眾理解科學又稱“欠缺(或缺失)模式”,1985年英國皇家學會報告提出“公眾理解科學”的新理念即為該模型的典型代表[4],新的科普理念雖然關注到公眾對科學知識的接受程度,但是忽略了公眾本身具有的科學素養和科學知識儲備。
隨著科普傳播的發展,在上一段科普傳播的基礎上,杜蘭特提出了“民主對話”模型,即有反思的科學傳播,該模型強調公眾、政府、科學家之間的平等交流。這種方式讓公眾享受了學習正規科學的權利,使公眾真正地參與到科普傳播中來,夯實了公眾參與科技實務的理論基礎。隨著全國科學素質水平的不斷提升、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對科學傳播的影響逐漸從互補的角色轉化為主導的角色,公眾對于科技信息的接收有了更多的渠道,自主性進一步提高,但科學傳播要實現更好的宣傳效果,需要公眾、政府、科學家之間不斷進行對話。
隨著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各國以及新媒體的快速發展,我國科普信息傳播的方式等都發生巨大的變化。與此同時,公眾對于科普信息的需求愈加多樣化,接受科普信息的地位也在不斷提高?!丁笆濉眹铱破张c創新文化建設規劃》(國科發政〔2017〕136號)中指出,科普工作對象要向全體公眾轉變、科普內容要向普及新技術新成果轉變、科普信息傳播方式要向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和互動轉變[5],突出了新媒體科普工作的重要性。相比發達國家,我國的科普傳播工作起步較晚、形式單一、缺乏創新等,但是隨著我國科技、經濟、文化、社會的快速發展,科技傳播工作已開啟新的篇章。
河南省是全國經濟、人口大省。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提出2035年把河南省打造成為國家創新高地的重要目標??萍紕撔?、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6]。目前,河南省已有全國科普教育基地28個、省級科普教育基地398個,并在全國率先成立了科普教育基地聯盟,在促進公眾科學素質提高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在科普活動形式應用上,充分利用“科普日”“科普周”“科技下鄉”“科普大篷車”及開放日等形式,靈活運用展示、媒體傳播等多種方法實現科普傳播。
但是,研究表明,河南省科技工作者主要以報告講座的形式來參與科普活動,這種較為傳統的科普創作模式占比52.63%[7],在新媒體環境下,尤其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數字化的發展壯大,仍采用傳統的科普傳播手段,創新力度不夠,削弱了河南省的科普內容轉化。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22年2月25日發布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 296萬,互聯網普及率達73.0%。數據顯示,我國網民的規模穩步增長,上網總時長保持增長,上網終端設備使用更加多元。在互聯網加速創新應用、數字化水平不斷提升的今天,新媒體科普傳播迎來了更多機遇。
傳統的科普信息傳播大多注重知識技術的宣傳和普及,由信息發布者單方面向大眾發布科普信息。且傳統的科普形式單一,盡管報紙、圖書、電視、廣播等科普專題的數量和種類不斷增加,但是傳統媒體傳播的內容載量和形式已經到達發展瓶頸期,嚴重制約了科普發展的廣泛傳播。而新媒體的發展恰好彌補了這些短板,新媒體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利用碎片化時間即可享受到海量定制化信息,且可以及時進行反饋,這完全突破了傳統媒體環境的制約。因此,抓住新媒體發展的機遇,找到新媒體環境下科普傳播發展的路徑十分必要。
隨著科普傳播的手段越來越豐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科普傳播的路徑有了更多可能性。雖然報紙、圖書、電視等傳統媒體隨著新媒體的發展逐漸邊緣化,但也并不是立即被淘汰,應該加強數字化科普平臺建設,整合傳統媒體豐富的科普資源,積極拓展科普渠道,從微信公眾號、抖音視頻號、微博等多種渠道的融合發展方面加強科普傳播,做出高質量的科普作品,擴大科普傳播范圍,提高科普傳播效果。
隨著新媒體科普的發展、網絡信息化的進步,科普傳播者的身份逐漸大眾化,主流科普機構在網絡中的話語權被分流,權威的科普信息被冗雜的網絡信息所淹沒。提高對科普傳播的規范管理,利用數字化新媒體自身的傳播優勢,是加強科普知識傳播的必要條件。一是要繼續把政府監管職責放在首位,加大對海量科普資源的管理力度,對科普信息發布的源頭進行把關,優化科普傳播的信息質量,提高科普內容質量。二是要注重科普語境,新媒體環境下科普信息傳播速度快、影響范圍廣,對于突發事件要做出快速判斷和分析,及時采取措施,幫助引導正確輿論,杜絕偽科學,實現科普傳播良性互動。
科普傳播離不開優秀作品的加持,需要優秀的創作團隊來保證高質量的產出。為了保證新媒體科普傳播的質量和數量,保證科普內容的科學性,要求科普機構應以人才隊伍建設為引擎,加強新媒體科普傳播人才隊伍的培訓工作,對優秀科普傳播人才進行繼續教育等促進交流探討,適當引進技術開發人才,比如,建立專家工作團,提高科普傳播內容的科學性和權威性。優化整合各方力量,壯大新媒體科普人才隊伍,為新媒體科普傳播時代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持。通過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健全科學傳播專業人員的職稱評定標準,吸引更多優秀的科普傳播人員。
從傳統科普,到公眾理解科學,再到有反思的科學傳播,科普傳播的方式不斷發生變化,現在已進入全新的媒體科普傳播階段。新媒體時代媒體技術的進步推動著傳播效率的飛速發展,機遇和挑戰并存。對于科普傳播而言,其目的在于宣傳科學文化,提高公眾科學素養,加強與公眾的良性互動,增強大眾的體驗感,帶動公眾積極參與到科普傳播建設中來,真正實現全民科普。在社會不斷發展和城市的不斷進步中,在互聯網數字化發展的進程中,也許還會出現新的科普傳播問題,但是只要在工作中積極探索、把握規律、與時俱進、堅持創新、加強管理,就會在新媒體時代的未來實現更好的科普傳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