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竹青 晉中職業技術學院
數字媒體藝術是利用各類數字化技術手段,實現對藝術作品的設計與呈現,讓藝術作品既有信息技術理性的一面,整體上又不失藝術本身的感性。也是因為此特點,數字媒體藝術設計作品在社會中的受眾群體越來越多。為進一步推動該藝術門類的發展,賦予其一定的文化內涵,突出作品的藝術層次,設計人員可嘗試將中國民間美術元素融入其中,確保在中國民間美術的加持下,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健康長效發展,同時也可以實現對中國民間美術的傳承與創新。
從概念來看,數字媒體是指在現代數字信息技術加持下實現的藝術創作,它可以有效地打破傳統媒體的邊界,成為動畫制作和繪畫創作的重要工具和基礎。在設計數字媒體藝術的過程中,需要將傳統藝術與現代數字技術相結合,使傳統藝術以一種全新的形式呈現在數字媒體藝術的創作中。以《清明上河圖》為例,該作品經過數字媒體藝術設計之后,借助現代技術真實還原畫作中的人物,并通過動畫的形式呈現出來,再配合柔美的燈光、古典音樂的烘托,“清明上河圖”的場景便躍然于觀眾眼前。在此,融合的重點在于將古典元素和現代科技相結合,即將傳統藝術和現代媒體高度融合。
我國傳統的藝術作品通常在完成后不會再做出更改與調整,并且受眾在鑒賞作品后,也很難及時向創作者提供反饋。但是,伴隨數字媒體的出現,藝術作品與觀眾之間的互動交流成為可能,它可以對創作者的創作思路、方向、理念產生一定的影響。這是由于新時代社會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互聯網文化對數字媒體產生沖擊。大眾群體在觀賞數字媒體藝術的過程中,會本能地提出反饋與建議,如在繪畫、民間藝術等直播中的彈幕,就是大眾參與數字媒體藝術創作的客觀表現。
與傳統媒體相比,虛擬現實是數字媒體藝術最為顯著的特征,也是其基本特點。創作者可以利用數字媒體技術,以虛擬的形式來呈現作品,帶給受眾群體別樣的觀感體驗。如《魔戒》《紫禁城》的場景,利用數字媒體技術均可以實現等比例的真實再現,從而使作品達到與受眾的無縫銜接、真實與虛擬的對接、藝術與技術的完美結合[1]。此外,虛擬性也是藝術作品實現規模性傳播的支撐條件,使藝術作品可以突破時空的局限,近距離呈現給受眾,讓更多人領略到數字媒體藝術的美學意蘊與思維特性。
在新石器時期就已經盛行彩陶紋樣的裝飾藝術,它也是中國古代燦爛文明的象征,可以說彩陶紋樣是最具特色、最經典的民間美術元素。彩陶紋樣主要陳列于博物館,這對中國民間美術元素的傳播有一定的制約。在新時代背景下,創作者可以將中國民間美術元素融入數字媒體藝術設計中,借助新型作品的力量實現對彩陶藝術的傳播。如仰韶文化半坡人面魚紋陶盆、青海宗日舞蹈彩陶盆、半山雙關圖案彩陶等紋樣都可以運用于數字媒體藝術的設計中,促使人們透過藝術作品,觸摸到歷史的痕跡,了解到彩陶紋樣符號的歷史起源,深刻感悟其文化內涵,如此也為中國民間美術的傳承奠定了良好基礎[2]。
皮影藝術誕生于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是當時極具特色的藝術形式,而皮影的紋樣圖案也屬于中國民間美術元素。創作者在將皮影紋樣應用于數字媒體藝術設計時,可以將元素適當重組或改造,使其可以與數字媒體藝術作品完美融合。在我國電影業的起步階段,皮影藝術對電影業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但目前,由于愿意學皮影戲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從業人員逐年減少,使得傳統的皮影藝術傳承陷入了困境。在現代藝術的發展過程中,可以把皮影作為中國文化的一種元素,運用到數字媒體藝術的設計領域,以推動皮影藝術的傳承。如經典的《桃花源記》《唱板婆戲友記》等數字媒體藝術作品,均引入了皮影藝術,通過皮影藝術元素與數字媒體技術的深度結合,以現代視聽藝術形式將傳統皮影藝術體現得淋漓盡致,同時也賦予了數字媒體藝術作品濃郁的藝術氣息,將傳統皮影藝術的魅力充分展現出來。
剪紙起源于民間,發展于民間,是一項古老而又傳統的藝術形式。因此,剪紙藝術不論是內容,抑或是表現形式,均與人文習俗、民間傳統有著密切的關聯,而且大多數剪紙作品都能客觀表達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寓意納吉祈福的金玉滿堂、五福臨門圖案,寓意祛邪除惡的高祖斬蛇、鐘馗啖鬼圖案等。因此,剪紙藝術具有顯著的民俗性與民族性特點,具備生活特質,如果將其與其他藝術相結合,必然可以呈現出很強的畫面表達效果與民俗特色,如《人參娃娃》《豬八戒偷西瓜》等,均是剪紙藝術與現代動畫技術結合在一起的產物。
由于中國民間美術元素具有鮮明的人文內涵與思想底蘊,所以將其運用到數字媒體設計領域,有助于豐富設計人員的設計思路、豐富作品思想與形式,讓作品更加符合受眾群體的文化心理。具體到實踐運用中,設計人員應結合作品的主題確定和選取中國民間美術元素。首先,要積極學習、深入探究中國民間美術的文化意蘊,了解不同元素的起源發展、表現形式、創新路徑等,在掌握其內在肌理與外部表現的基礎上選擇出最為適合的元素[3]。其次,要摒棄盲目照搬思維,元素的選擇與應用要基于數字媒體設計與藝術創作的發展規律,注意內容上的創新,通過中國民間美術元素來凸顯作品特色、突出傳達主題,如此才能將中國民間美術元素與數字媒體藝術設計融為一體。
在新時代背景下,大眾群體在審美方面有了全新的訴求,數字媒體藝術設計的手段則是精準滿足其訴求、提高其審美體驗舒適度的重要手段。所以數字媒體藝術設計不僅要創新內容,還需將作品的美學意思傳遞給觀眾。從作品設計的角度來說,數字媒體藝術對于不同藝術形式的融合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也為中國民間美術元素的融入提供了基本保障,此時不論是面塑工藝美術、人形工藝美術,還是刺繡工藝美術,都能使藝術作品的感染力顯著增強。以張藝謀導演的《影》為例,其便是極具代表性的文化融合作品,以傳統東方美學為總體設計風格,運用水墨畫色彩元素構建出靈活生動、磅礴大氣的水墨世界,且將數字美術藝術設計的特點充分體現出來,讓觀眾在看到的那一刻便會不自覺地沉浸于水墨世界、融入電影角色中。不僅如此,電影中的音樂、色調、內容無不體現出太極以柔克剛的核心要素,道家陰陽之道貫穿于電影故事的全過程[4]。所以,數字媒體藝術設計雖然需要創新,但也要突出文化主題、民族特性,對各類引入元素進行精心加工、巧妙運用,使作品更具層次感。
由于數字媒體可以很好地適應當代觀眾的審美需求以及文化心理,所以受眾在觀看的過程中能夠獲得良好的審美體驗。而在作品設計環節,數字媒體藝術能夠兼容多種藝術類型,所以在運用中國民間美術元素時也可突出多樣化。具體到實際設計中,設計人員必須立足于當代大眾的審美體驗,從題材、形式等方面入手展開創新,以進一步提高數字媒體藝術作品的觀賞價值,并賦予其一定的思想性、民俗性、藝術性[5]。需要注意的一點是,中國民間美術元素的運用不能過度強調形式,而是要從思想、題材的表達需求出發,通過各類元素符號、圖案的運用,將作品的內涵與意蘊形象深刻地體現出來。在此過程中,可以運用水墨、剪紙、彩陶、皮影、織染等元素,或者將西方元素與古典元素進行合理融合,達到主題與形式的協調統一,賦予藝術作品更高的文化層次。
中國民間美術在長期的發展與應用中,已經形成了獨具特色、意蘊深厚的文化內涵,在數字媒體藝術設計中融入其元素,也可促使藝術作品的文化層次有所提升。設計人員在應用中國民間美術元素的過程中,應始終遵循藝術的審美規律,對元素的內涵進行挖掘,這樣才能精準找到藝術設計與元素之間融合的切入點,進而通過創新形式實現對民間美術的傳承與發揚。以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為例,其中結界獸的形象便是源于“青銅縱目面具”,經過設計人員的藝術處理再加工之后,采用動態形象展示民間美術元素,同時也向世人展示了傳統文物,且設計者在設計創新的同時,也將面具的文化細節最大程度保留下來,促使最終的動畫作品呈現出震撼效果[6]。
另外,在確定好數字媒體藝術設計的主題和做好中國民間美術元素的選取之后,更為重要的設計環節是對元素的重構與解構,這也是保證視覺呈現效果的關鍵所在。在此,設計人員需要重視傳統文化的力量,賦予數字媒體藝術作品一定的精神內涵。依舊以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為例,結界獸形象是古代青銅文化的抽象體現,而故事的背景也是在西周青銅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所以可以看出,設計人員是將文化背景與文化元素協同融入設計作品中。
伴隨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數字媒體藝術的設計應做到遵循時代發展理念的同時,適當借鑒西方藝術作品中的精髓部分,立足于中國民間美術元素應用進行取長補短,從拿來主義、固化照搬的滯后做法中解脫出來,設計出富有中國特色、彰顯中國精神的數字媒體藝術作品。而想要實現這一目標,設計人員需要在實踐中對西方優秀藝術作品展開深度研究,找到其設計特征以及文化融入的方式,在此基礎上將理論研究與實踐相結合,讓經驗轉化為支撐實踐的內在動力,進而構建出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全新數字媒體藝術發展格局[7]。
此外,數字媒體藝術的發展也同樣不能忽視時代特征的展現,因為不論何種文化,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都只是滄海一粟,但是地球村的出現讓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的信息傳遞更加便捷高效。也是因為如此,不同國家、民族之間的文化有了碰撞和交流的機會,大眾群體的思想觀念、審美情趣也得到進一步發展。所以為了促進數字媒體藝術的發展,其設計也應緊跟時代發展步伐,這樣才能結合中國民間美術元素的獨特性與歷史性,將中國古老傳統又不乏魅力的民間美術呈現出來;同時,根據中國文化的包容性特點,結合時代特征,對各類文化優勢進行深度挖掘,使數字媒體藝術盡快走上創新發展之路,使中國民間美術元素在數字媒體藝術設計中的應用可以被更多的人認可,并有效滿足現代人的個性化審美需求。
綜上所述,中國民間美術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富有人文思想和趣味,將其應用到數字媒體藝術設計中能夠使作品的表現形式更加豐富,突出設計的主題內涵與文化意蘊。基于此,設計人員在具體設計操作過程中,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研究各類優秀經典作品對于中國民間美術元素的運用形式,借鑒其經驗,對藝術內容加以創新,兼容多種元素,注重文化細節,持續探索數字媒體藝術設計中中國民間美術元素應用的全新路徑與策略,賦予藝術作品藝術層次,有效推動數字媒體藝術的穩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