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永慶 云南藝術學院
碗窯土陶主要為粗陶,器型以醬菜壇子、大酒缸、花盆、碗和臨滄市慣用的大葉茶茶具、烤茶罐為主,器型較為傳統單一,簡單樸素,工藝相對粗糙。目前器型以拉坯成型為主,其中酒缸主要以盤條法和拼接法制作而成,有部分器型以手捏為主。在裝飾上,臨滄碗窯土陶以傳統釉料草木灰釉為主,主要成分為稻殼灰、熟石灰、土籽、泥漿,釉色呈青綠色和土黃色。還有刻畫、鏤空、印刻、捏塑、繪畫等裝飾技法,但這些裝飾技法只是在極少數器型的裝飾中能看到,而且技藝水平還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裝飾效果較為簡單粗糙,其裝飾樣式缺乏創新性。從整個村中流通的器型對比總結來看,目前碗窯土陶的器型單一,工藝技藝不夠精細,器物制作仍然處于原始狀態。目前雖然被列入云南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碗窯土陶的工藝發展和保護傳承仍然需要深入挖掘分析。
1.資源充足
(1)臨滄市蘊藏著豐富的高嶺土,目前已探明儲量12050萬噸,占全國探明儲量的1/8,有“中國第一土”之稱。碗窯村位于博尚鎮臨滄機場的山腳之下,地處砂石山地和勐托壩子的結合部,山腳下就富含豐富的高嶺土資源,前山也就是當地所稱的“碗窯山”提供了紅土等草木灰及混合料,且水資源豐富,為土陶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條件。
(2)博尚鎮離城區不遠,人口密集,碗窯村就處于博尚鎮和臨滄機場的交通要塞處,人口流動性大;同時,由于政府支持,近年來,人才培養力度不斷加大,外來手藝人開始涌入,加上博尚教育水平的提高,本土人才越來越多,為碗窯村提供了大量的青年土陶手藝人才。
2.區位優勢明顯
碗窯村的優勢也得益于臨滄的地理位置,臨滄市離東南亞地區比較近,因此有利于開拓東南亞市場,讓碗窯土陶能在滿足地區需求的同時挖掘國外市場。當然,從本土地域性優勢看,碗窯村位于博尚鎮的交通要道周圍,同時靠近臨滄機場,交通便利;位于勐托鄉和幕布村、博尚鎮的結合部,人流量大。同時博尚鎮屬于臨滄的經濟腹地,資源充足,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對產品的需求量大。依附于上述種種區位優勢,加之豐富優質的高嶺土資源,碗窯土陶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3.政策支持
2011年9月碗窯村龍窯被臨滄市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建成土陶文化博物館,設立土陶創意工作室,由土陶及美術愛好者在工作室內進行土陶創意培訓和傳承。2013年碗窯村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中國碗窯土陶文化之鄉”稱號,同年11月碗窯村陶器制作技藝被公布為云南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9云南臨翔國際柴燒創作營活動是第七屆臨滄亞洲微電影藝術節的重要活動之一,以“薪火鑄就藝術之美,柴燒盡顯國際魅力”為主題的柴燒活動,邀請了來自俄羅斯、馬來西亞、韓國、美國、澳大利亞等5個國家以及全國各地共計40多位陶瓷藝術大師參加,活動的展開有力地促進了碗窯柴燒的發展延續,為柴燒文化增添了新的時代魅力。2021年臨滄市博尚鎮練玉瓷廠尚品莊園國家級旅游景區正式開業。同年在政府項目的支持和楊追等省級文化傳承人的領導下,碗窯村成立了練泥廠。碗窯土陶村是臨翔區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物質文化遺產的雙重保護價值,臨翔區各級政府及部門已經采取各種措施對碗窯村的龍窯進行保護,下一步將對整個碗窯村周邊的自然及生態環境進行保護和綠化,使碗窯村成為臨翔區境內重要的文化遺產,同時,將碗窯村打造成獨具特色的一個旅游亮點。
1.匠人老化,傳承困難
《考工記》有言:“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這一思想是中國傳統造物思想的精髓,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造物觀點,它對后世各行各業的影響極其深遠。造物的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構成了“天、地、材、人”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造物體系。碗窯土陶是臨滄市造物文化內化與外化的一種顯現,它有著極強的地方性文化特色,更加體現出地域民窯的實用特征。在我國5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陶瓷文化貫穿于整個歷史,像碗窯土陶一樣的窯口數不勝數,雖然當前的臨滄碗窯土陶在與時俱進,獲得了很多人的認可,也在器物工藝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但拋開自身的優勢和天時地利條件,在“人和”要素上,也就是傳承和發揚問題上碗窯土陶面臨著嚴峻的考驗。截至2022年2月,經過數次調研走訪,發現整個村中手工藝傳承人主要集中于中老年群體,青年群體則不足20人。據了解,青年群體大都因為土陶成本和本身對于土陶文化的喜好而選擇從事其他的行業,大都希望在以后想做土陶時才會選擇回歸土陶行業,這也就造成手藝傳承一直集中于老一輩的手藝人群體。這些手藝人很多是農民出身,屬于半農半工的狀態,而且一些手藝人文化水平較低,這就造成了他們的設計思維薄弱,品牌設計和營銷能力不足,器物普遍比較傳統保守,長此以往就會使土陶的核心競爭力下降,手工藝技術不斷流失。所以對青年群體繼承意識的培養,繼承和發揚碗窯土陶文化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只有具備天時地利人和,統一“天、地、材、人”四要素,才能讓碗窯土陶延續和發光。
2.產業規模限制,生產效率低下
經過數次調研后發現碗窯村的生產具有一定的規模,但相比于玉溪、紅河等地區的窯口,臨滄土陶的規模依舊很小,臨滄土陶因為歷史沿襲問題,在生產方式上與建水紫陶的生產方式頗為相似,目前大部分主要為家庭作坊式生產,從業人員都是鄰居,或是兄弟姊妹的關系。目前因生產條件和工藝水平等受限,擴大生產規模和銷售渠道等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同時家庭作坊式生產從制作到銷售都集中于單一的家庭生產和銷售模式,這就導致土陶產業布局比較松散,無法擴大規模,難以實現商業化,產業競爭力也逐漸減弱。以家庭生成為主的布局過于松散,這就使資源無法得到合理的配置,同時產品的銷售渠道單一和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無法滿足大批量的供應需求,這就使家庭生產模式面臨銷售困頓和銷售恐慌,長此以往,民眾的生產積極性不高,難以與同類產品進行競爭。因此,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要進行產業的優化轉型升級,優化資源配置,提升資源利用率,加強人才和技術的引進,擴大銷售渠道,還要切實加強與外界的溝通交流,促進土陶產業的科學化和高質量發展。
3.工藝水平低,市場競爭力弱
臨滄碗窯土陶屬于粗陶,工藝較為原始,長期的家庭作坊式和半農半工的生產模式不僅阻礙了工藝實踐,也嚴重降低了生產效率,加之臨滄地處西南邊陲,交通不便,與外界的交流較少,造成了土陶的工藝水平長期停滯。由于得不到更多的探索和啟發,碗窯土陶的器物制作出現了器型單一、工藝粗糙、釉色使用比較單一等問題,而且技藝傳承人老齡化,這些因素導致碗窯土陶品的品牌影響力得不到加強,在時代快速發展的今天,臨滄碗窯土陶的核心競爭力一直得不到提升。
臨滄市碗窯村是臨滄市市級民族文化之鄉,是臨滄市臨翔區旅游四項工程之一“中國碗窯土陶文化旅游村”項目點;碗窯村龍窯被臨滄市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中國碗窯土陶文化之鄉”稱號,2013年11月,碗窯村陶器制作技藝被公布為云南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地區文化遺產和地區寶貴的文化特色,政府要加大保護力度和政策支持,同時在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強化政府的引導,整合多種資源,開拓新的土陶文化發展空間。要立足于臨滄地方性文化特色,打造文化符號,以促進鄉村產業興旺,建立起地方文化特色產業。
臨滄土陶作為臨滄重要的文化特色產業和文化藝術載體,當前制作工藝的發展狀況不容樂觀,存在工藝粗糙、釉色單調、器型單一、缺乏創新審美特色以及傳承匠人老齡化等問題,長期以來這些因素嚴重阻礙了碗窯土陶的發展。為了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需要大量地培養具有設計思維和設計能力的年輕傳承人員,人才培養需要國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村中設立專門的土陶技藝培訓班和課程進修班,年輕傳承人要帶頭引導和幫助那些想從事土陶行業的后繼力量,實行“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引進一些具有極強文化審美意識和創新意識的人才,傳承技藝,開拓傳承人的創新思維,將手藝與設計、手藝與文化、手藝與時代、手藝與精神相結合,提高土陶的文化附加值。將一些有理想、有文化、有責任、有擔當意識的年輕人送到各大藝術高校,送到景德鎮、建水、宜興等陶瓷業發達的地方學習,培養年輕人的設計思想,讓他們學習和掌握更多先進的技術和技藝,吸收更多本地區沒有的高超技術和思想觀念。在人才培養上,臨滄市內唯一的高等院校要為本土文化的發揚和本土技藝的傳承、發展作出貢獻,為臨滄土陶將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長期以來,受制于地理位置、經濟發展水平和交通等因素,臨滄土陶的知名度提升緩慢,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本土文化的宣傳力度還不夠,傳統的生產模式導致土陶品牌意識薄弱,對產品的視覺(VI)呈現不夠重視,市場定位不準確。大到整體的包裝設計,小到一個作坊的環境布置、門牌設計,都需要有較強的品牌意識,實體店要高度重視自身的形象,因為實體店往往是對外宣傳土陶技藝最好的“窗口”,通過優化包裝設計使碗窯土陶的視覺美感和檔次得到提升,通過良好的包裝設計加深消費者對土陶文化的印象,使更多的人了解臨滄,感受臨滄土陶文化的魅力。在設計的時候還應該提取臨滄文化,通過現代技術將不同的圖案提取和轉化出來,運用于土陶和文化宣傳中,設計出豐富的土陶文化創意產品,滿足不同地區消費群體的要求。
1.新媒體三維動畫技術的還原和再現歷史
三維動畫技術主要是通過電腦進行制作,它能極大地豐富視覺形式,為人們提供真實的視覺效果。三維軟件通過幾何造型技術和數字成像方式再現歷史,再現土陶文化中存在的真實故事。同時它能在形體和歷史再現的過程中為土陶工藝提供創作思路、開拓創作空間。
2.虛擬現實(VR)技術體驗模式
VR 技術(Virtual Reality)是一種將真實信息和虛擬信息結合的現代技術,近年來我國的科學技術快速發展,國內的虛擬技術也日趨成熟,在很多領域展現了強大的力量。為了更好地宣傳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可以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建立碗窯村數字博物館,整合有關的歷史理論、古文物,搭建數字動畫藝術儲存與管理的圖文影像數據庫,構建不同的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受體,使來到碗窯村的每一個人都能與虛擬環境進行信息互動,感受土陶文化近300年的歷史。這既能整合文化空間資源,又能起到宣傳土陶文化的作用。
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碗窯土陶受到更多人的關注。通過多次調研發現,臨滄碗窯土陶歷經近300年的發展,保留了一整套完整的原始制作工藝,但隨著時代的進步,碗窯土陶產品類型單一、器物雷同,政府要加強政策扶持,加大扶持力度,優化基礎設施,提高土陶從業人員的文化修養,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優化產業的發展模式,提高資源利用率。還應加大宣傳力度、樹立碗窯土陶品牌形象,合理利用現代技術,優化數字化媒體平臺。政府和碗窯村人民要齊心協力,與時俱進,抓住鄉村振興的大好機遇,解決好傳承人員缺乏、工藝粗糙等問題,構建起臨滄碗窯土陶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