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娜 汪雨萌
摘要:目的 結合統計學分析方法和軟件,對新生兒聽力篩查情況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單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 選取2021年1~12月于我院耳鼻喉科開展聽力篩查的2000例新生兒為研究對象,結合多種方式對新生兒聽力障礙的常見影響因素及其影響程度進行統計分析,并判斷新生兒合并聽力障礙高危因素情況。結果 性別因素、分娩方式因素與新生兒聽力障礙發生率之間的關聯性較小,差異不顯著(P>0.05);孕婦TORCH感染、不同耳側別、孕婦孕周、出生質量、胚胎數量等因素對新生兒聽力障礙發生率的影響顯著(P<0.05);全部2000例新生兒中,共有1840例通過聽力篩查,初篩未通過率為8.00%,合并高危因素新生兒的初篩未通過率為30.07%,正常新生兒僅為4.01%,差異顯著(P<0.05)。結論 新生兒聽力障礙受多種因素影響,臨床需從孕期開始加強風險因素控制,降低新生兒聽力障礙發生率,保證新生兒健康。
關鍵詞:新生兒;聽力篩查;影響因素
隨著新生兒危重癥患者治療成功率的提升以及臨床醫學技術的發展完善,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NICU)中高位新生兒的存活率也顯著提升,然而這部分新生兒容易出現多種后遺癥問題,這也會對其后續的生長發育造成一定的阻礙,聽力障礙就是其中較為常見的一種類型。據統計,高危新生兒聽力障礙的發病率約為2.00%~4.00%,顯著高于其他正常新生兒。盡管國內外臨床上都開展了系統的新生兒聽力篩查工作,但相關工作仍缺乏系統性,有待于進一步的完善。
我國衛計委和殘聯聯合規定了新生兒聽力障礙的相關流程與標準,并將這項工作納入了女性孕期保健的常規內容,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推廣。新生兒聽力障礙的開展實現了新生兒聽力障礙發生率的明顯降低,但該疾病的發生會受到多種復雜因素的聯合作用與營銷,因而防控難度較大,需在妊娠早期進行積極的防控,早期發現、診斷和治療,從整體上提升我國出生人口質量。本研究選取2021年1~12月于我院新生兒科開展聽力篩查的2000例新生兒作為數據分析基礎,對新生兒聽力篩查的結果及其影響因素情況進行分析。
1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1~12月于我院耳鼻喉科開展聽力篩查的2000例新生兒為研究對象,男1100例,女900例,均于出生48 h后完成聽力篩查。篩查方法包括病例查閱、現場調查和調查問卷等,對產婦與新生兒的出生質量、分娩方式、孕婦孕期優生五項(TORCH)感染、孕周等多項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其中合并高危因素的新生兒306例。
1.2 方法
1.2.1 聽力篩查流程與措施
檢查設備為德國麥科MB11自動聽性腦干反應篩查儀和丹麥爾聽美耳聲發射聽力篩查儀。新生兒出生后2~5 d內實施OAE初次篩查,NICU中的新生兒需要在其病情穩定實施OAE初次篩查,通常為出生后7 d,對于篩查通過的新生兒,需接受3歲以內的持續性聽力隨訪,而篩查未通過者,則需要在42 d內再次開展OAE+AABR復診檢查,而復查未通過的觀察對象則在3個月后接受聽力診斷, 檢查前行電耳鏡檢查,確保外耳道通暢。檢查過程中需要控制病房噪聲在40 dB SPL以內,篩查期間新生兒保持自然睡眠狀態。如有需要可以應用10%水合氯醛鎮靜,檢查時間控制在5~10 min,多次測量保證檢查結果的準確性。通過ABR波V反應閾是否高于30 dB nHL的檢查情況,對2~4kHz 范圍聽力損失程度進行判斷分析。
1.2.2 危險因素分析
結合美國兒科學會嬰兒聽力聯合委員會(JCIH)在2007年制定的相關調查統計表,對各項危險因素進行統計分析,護理人員指導新生兒家長掌握調查表填寫方法,內容涉及:產次、分娩方式、胎齡、出生體重、性別、出生后Apgar評分、是否合并高膽紅血癥、先天性頭面部畸形等新生兒基礎性資料,以及年齡、是否合并糖尿病、高血壓、輔助生殖、有無家族遺傳耳聾病史、圍生期有無先兆流產、羊水污染、TORCH 感染等產婦基本信息。
1.2.3 高危新生兒基因檢測
合并高膽紅素血癥,即血清膽紅素濃度高于211 μmol/ L、妊娠期間有耳毒藥物治療史、新生兒 Apgar 評分低于7分、孕婦年齡高于35歲、合并家族聽力障礙病史等均為本研究所選高危新生兒篩選因素,共計306例,全部新生兒均在出生當天或是出生后3 d內,對新生兒的足跟血液和臍帶血液標本進行采集,對其線粒體 DNA12SrRNA m指標進行篩查。
1.3 統計學分析
通過Excel表格對相關數據資料進行整理記錄,經SPSS22.0軟件對表格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新生兒聽力障礙影響因素單因素分析
新生兒聽力障礙與性別因素、分娩方式之間的關聯性較小,數據分析比較差異不明顯(P>0.05);孕婦TORCH感染、不同耳側別、孕婦孕周、出生質量、胚胎數量等單因素分析結果證實,這些因素對新生兒聽力障礙發生率影響顯著(P<0.05)。見表1。
2.2 新生兒聽力障礙影響因素多因素分析
Logitic多因素回歸顯示,孕婦TORCH感染、不同耳側別、孕婦孕周、出生質量、胚胎數量等是對新生兒聽力障礙發生率產生明顯影響的獨立風險因素(P<0.05)。見表2。
2.3 不同新生兒聽力障礙篩查結果分析
正常新生兒聽力障礙發生率僅為4.01%,不同新生兒聽力障礙篩查結果分析差異明顯(P<0.05)。見表3。
3討論
0~3歲階段是新生兒學習和開發語言能力的主要階段,這一時期的語言刺激和環境因素等,都會對其語言功能的發展產生直接影響,若有益因素影響不足,則會阻礙新生兒與人正常語言交流能力的提升。圍產期疾病、胚胎發育異常、遺傳因素等都會對新生兒聽力障礙問題的出現產生直接影響[1]。美國嬰兒聽力聯合會研究表明,先兆流產史、放射物質接觸史、顱腦畸形、近親結婚、圍生期感染、早產、家族遺傳史、產程過長等,均為誘發新生兒聽力障礙的主要障礙性因素。所以,對新生兒聽力狀況進行檢查和篩查,對于這一問題的防控能夠起到重要影響,需要開展早期篩查,實現疾病的有效控制。然而,聽力障礙的發病因素非常復雜,檢查結果也存在一定的假陽性率,這也容易增加新生兒家長的心理負擔[2]。
初篩和復篩兩階段聯合檢查是我國長期以來一直推行的一種新生兒聽力障礙篩查方案,初次篩查的時間為新生兒出生后2~5 d內,對初次篩查未通過的新生兒需在42 d內實施復查,若仍然沒有通過,則需要由上級機構進行診斷和治療[3~4]。女性需要謹慎應用耳毒性藥物,線粒體基因陽性新生兒通常為其母系遺傳因素所致,需加強女性婚前健康教育工作,防止選擇同樣攜帶者作為配偶,若已經明確測定已知基因所致新生兒聽力障礙問題,則需要實施針對性的基因治療[5]。
瞬態誘發性耳聲發射法是臨床應用率比較高的一種新生兒聽力障礙篩查技術,這一技術能夠向新生兒內耳傳入逆向聲波,保證其中耳向外釋放能量,從而確定外耳道和中耳的狀態,這也是一種準確性更高且更加直觀的檢測方法。新生兒聽力障礙需重點關注胚胎數量、分娩孕周、出生體重等信息。若產婦孕周過低,則新生兒聽力障礙風險就會相應升高,其主要原因在于,孕周過低則新生兒的耳道尚未發育完善,更加容易出現耳道閉合等情況,并對檢測結果和探頭的位置造成影響,所以檢查過程中需關注探頭的放置位置[6~7]。若母體中新生兒位于左前位,則其左側外耳道的羊水積存問題發生率更高,這也會對左耳聽力篩查結果產生直接影響,因此,檢查人員需要加強照明檢測,徹底清理耳道內的殘留物,從而避免檢查結果誤差情況[8-9]。孕婦TORCH感染也會增加新生兒器官損傷風險,最終誘發聽力障礙問題,因此孕婦需加強妊娠階段的病原體檢查,避免出現妊娠期感染情況,且整個妊娠期都不要接觸感染源,抑制新生兒出生缺陷風險。
綜上所述,新生兒聽力障礙問題的發生受孕婦TORCH感染、不同耳側別、孕婦孕周、出生質量、胚胎數量等因素影響,檢查過程中需徹底清理新生兒左耳道,重點關注早產兒、低體重兒和多胎兒,保證探頭放置在特定位置,降低篩查誤差率。
參考文獻
[1]陳春院,吳曉雯.新生兒聽力篩查結果與相關影響因素及其對策[J].中國實用醫藥,2019,14(21):67-69.
[2]鄭海明.7歲以下兒童聽力障礙流行病學、發病因素的調查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9,34(9):2105-2107.
[3]汪紫琳.人性化護理在新生兒聽力篩查中的應用效果、護理依從性影響探討[J].中國醫學文摘(耳鼻咽喉科學),2022,37(4):150-152.
[4]范建輝,黃旭麗,余強.聽力篩查聯合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診斷新生兒聽力障礙的價值[J].當代醫學,2022,28(21):108-110.
[5]李茜,王諾揚,童鳴,等.10313例新生兒聽力與耳聾易感基因聯合篩查結果分析[J].臨床檢驗雜志,2022,40(6):475-480.
[6]遲珊珊,王璇,楊宏,等.不同水平膽紅素對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心肌損傷標志物水平、聽力及神經行為的影響[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22,7(15):4.
[7]高勝利,羅仁忠,黃振云,等.聽力初篩未通過新生兒復篩方法及評估流程探討[J].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2022,20(3):195-197.
[8]劉遠秀.多元化健康教育對新生兒家長聽力篩查認知和依從性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22,29(12):144-146.
[9]郭卉,林珊,熊麗娜.武漢市梨園社區780例新生兒聽力篩查聯合耳聾基因篩查結果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22,37(5):905-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