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利靜 劉海霞



摘要:目的 探討在新生兒護理中實施早教新型護理模式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21年1~12月于我院分娩的健康新生兒8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早教新型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新生兒體格發育指標、黃疸持續時間、接受醫學干預治療時間以及常見疾病發生情況。結果 干預后1個月,觀察組體質量增加、身長增加及頭圍增加數據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黃疸持續時間、接受醫學干預治療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常見疾病發生率為5.0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7.50%(P<0.05)。結論 早教新型護理模式有助于提高新生兒生活質量及護理效果,臨床應用價值顯著。
關鍵詞:新生兒;早教新型護理模式;黃疸;常見病
新生兒娩出后受皮質激素水平及外界環境的影響極易發生應激反應,新生兒環境適應能力較差,嚴重影響其睡眠情況和進食情況,嚴重者甚至影響發育,導致嬰兒哭鬧頻次增加,增加育嬰壓力,加強新生兒護理干預尤為重要。本研究以2021年1月~2021年12月于我院分娩的健康新生兒80例為研究對象,探討在新生兒護理中實施早教新型護理模式的臨床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1~12月于我院分娩的健康新生兒8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研究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11~28 d,平均年齡(21.45±3.20) d;剖宮產26例,順產14例;對照組男27例,女13例;年齡10~28 d,平均年齡(20.86±3.05) d;剖宮產23例,順產17例。兩組新生兒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新生兒接受常規護理
監測心率、血氧飽和度、呼吸等數據,控制溫箱環境,按新生兒標準護理。
1.2.2 觀察組新生兒在對照組基礎上行早教新型護理模式
(1)組建早教護理小組:早教護理小組由醫院婦產科指定的護理人員組成,并邀請母嬰專家、營養師、心理咨詢師、藥劑師等為小組提供理論支持,組織小組成員開展會議,分析早教護理以往問題及具體實施方法。在進行早教護理前,小組成員均對教育內容及實施方法進行統一培訓,并在考核合格后對產婦及家屬進行健康教育,保證宣教的同質性。小組成員通過頭腦風暴分析現存的護理問題,評估產婦及家屬對新生兒護理的了解程度,依據國際推行的相關指導,制定多樣化、個體化及針對性的早教方案。
(2)母乳健康教育:產婦住院期間,護理人員組織產婦與家屬在科室內進行情景體驗式健康教育,每次情景體驗訓練在15人以內,首先讓產婦間進行交流10 min,營造友好的宣教氣氛,護理人員利用PPT及圖文并茂及視頻的方式為產婦及家屬講解首次母乳喂養的重要性。
(3)鳥巢式護理:選擇柔軟的絨面布為新生兒制作鳥巢式墊護,以新生兒枕骨為長軸,肩骨為短軸圍攏絨面布,接口聚于新生兒頭肩部,中段圍住下肢,中段高出10 cm,接口處留高10 cm,讓新生兒四肢能夠自由伸展。調整暖箱光線,確保明亮、柔和,燈光不直射新生兒眼睛。取側臥位,新生兒背、臀緊貼絨面布,適時調整接口處的松緊,保證新生兒活動舒適[1]。
(4)嬰兒撫觸護理:撫觸前恒溫調控室溫,建議溫度在24℃~26℃,濕度設置在55%~65%,確??諝饬魍?,室內干凈整潔,定期紫外線循環風空氣消毒,營造一個舒適安全的環境。嬰兒撫觸之前準備換洗衣物、尿片、潤膚油、浴巾等,均以棉質物品為主,有效減少新生兒皮膚刺激,適當播放舒緩的音樂,有效緩解新生兒緊張情緒,要求操作人員雙手干凈清潔,于新生兒接觸之前雙手搓熱,避免溫度過低,取適量潤膚油,充分潤滑雙手。母乳喂養1h后進行撫觸,單次時間5~15 min,1次/d,由專業護理人員完成。嬰兒撫觸順序由嬰兒頭部、面部、胸部、腹部、四肢、背部、臀部,有序撫觸,要求動作輕柔,四肢采用捏揉手法,頭頸背部采用指揉手法。撫觸前將嬰兒放置于操作臺上,呈仰臥位,全身裸露,采用嬰兒潤膚油潤滑雙手后,動作輕緩,力度適中,不宜過重或過輕,新生嬰兒撫觸過程中,加強與嬰兒情感交流,每組動作重復4~6次。若新生兒哭鬧嚴重,可暫停撫觸,待新生兒情緒安定后繼續進行。新生兒出院時,加強家屬健康宣教,指導、檢查家屬新生兒護理能力及嬰兒撫觸能力,開展醫學隨訪,督促家屬遵醫囑開展嬰兒撫觸,了解新生兒睡眠狀況。
(5)母乳喂養:正常嬰兒出生后體內儲備的能量可堅持2~3 d。嬰兒出生后體重下降大于出生時體重的7%才需額外添加配方奶。胎兒肺內充滿液體,嬰兒出生后多哭鬧,是為了促使肺內液體回吸收。有時孩子哭不一定是因為餓,可能是因為肺內液體還未排凈,需要用哭來增加呼吸。新生兒的喂奶量應遵循由少到多,逐漸增加的原則。新生兒吃飽后不會哭鬧,小肚子摸起來不鼓脹,沒有嘔吐現象。新生兒的喂養需求沒有規律。母乳喂養不可定時,而應按需喂養,即按照嬰兒的饑餓需求進行哺乳。約2周后,嬰兒可逐漸形成2~3 h為周期的哺乳需求。嬰兒清醒期間,喂養間隔可縮短;睡眠時,喂養間隔可延長[2]。
(6)黃疸護理:生理性黃疸一般在出生后2~3 d出現,4~6 d達高峰,半個月左右消退。生理性黃疸無須治療。護理中應注意加強喂養,促進嬰兒排尿、排便,幫助膽紅素通過尿液和糞便排出。同時,還可讓新生兒適度接受光照。病理性黃疸一般在嬰兒出生后24 h內發生,每日血清膽紅素升高超過5 mg/dl或每小時>0.5 mg/dl時需及時就醫,接受藍光照射等治療[3]。
(7)沐浴護理:每日哺乳完成30~60 min后進行沐浴,護理人員在對新生兒進行沐浴前,首先進行個人手消毒,并修剪指甲,水溫控制在38℃~39℃,沐浴過程中做好臍帶防護護理,肚臍部位粘貼防水臍貼,避免接觸水。
(8)皮膚護理:每日對新生兒皮膚進行沐浴或擦浴,操作時觀察腹股溝、腋下或臀部等皮膚褶皺部位是否存在膿點或破損;及時更換尿片,保障皮膚清潔干燥,避免發生臀部紅腫。
(9)臍部護理:使用80%酒精對新生兒臍部進行消毒,擦拭時注意以臍帶為中心向外擦拭,禁止來回反復擦拭,在消毒部位皮膚完全干燥后使用無菌紗布包扎。濕尿布和濕衣物不可覆蓋在新生兒肚臍上,若日常臍部存在少量滲液或潮濕則使用75%酒精重新消毒;若出現肉芽或膿性分泌物,需及時告知醫師進行針對性治療[4]。
(10)家庭及同伴教育:指導產婦家庭盡量安排專門的房間供其靜臥休息,母嬰同室,以促進和保證母乳喂養成功,并向其強調家庭支持對母嬰的重要性。產婦出院后3個月內組織1次同伴支持教育活動,活動由醫護人員舉辦,教育對象為產婦及家屬,教育形式包括講故事、討論會、經驗交流會等,指導產婦嬰兒護理方法和意外發生的對策。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新生兒體格發育指標變化情況;比較兩組新生兒黃疸持續時間以及接受醫學干預治療時間;統計兩組新生兒期常見疾病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新生兒體格發育指標比較
觀察組體質量增加、身長增加及頭圍增加數據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新生兒黃疸持續時間、接受醫學干預治療時間比較
觀察組黃疸持續時間、接受醫學干預治療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新生兒期常見疾病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新生兒期常見疾病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討論
鳥巢式護理的宗旨就是為新生兒創建一個類似的宮內環境,從而減少新生兒應激反應,增加安全感,促進新生兒機體免疫功能迅速建立,最終更快地適應外部環境。鳥巢式護理的另一項優勢在于操作的便捷性,對臨床條件沒有太高的要求,更加重視護理人員本身的護理素質與軟性護理服務。該護理主要集中于對暖箱內的環境護理,因暖箱邊緣普遍質地堅硬,新生兒變換體位時,有時難免四肢會和箱體接觸,加大新生兒易驚反應,對睡眠質量、生長發育形成不利影響。
產后早期母乳喂養行為關系到母乳喂養成功與否及其可持續的時間。母乳喂養相關的健康教育是根據產婦自身情況促使產婦及其家屬了解足夠的母乳喂養相關知識,糾正其對母乳喂養的錯誤認知觀念,旨在促使產婦充分認識母乳喂養的重要性,幫助產婦及家屬養成科學的母乳喂養行為,提高母乳喂養的成功率,并降低產后乳房并發癥發生率[5]。
嬰兒撫觸是借助溫和手法對新生兒皮膚進行輕柔刺激,作為新生兒娩出后的特殊交流方式,嬰兒撫觸有助于緩解嬰幼兒焦慮、緊張情緒,降低陌生環境導致的應激反應。嬰兒撫觸由醫護人員及嬰兒家屬進行操作,在撫觸過程中加強施術者與嬰兒之間的情感溝通,有助于緩解嬰兒哭鬧情況,同時撫觸可有效調節皮膚感官能力,借助感受器傳導至中樞神經系統,可加速嬰兒腸道功能發育,促進腸道修復,有利于黃疸消退。
環境是導致新生兒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積極做好環境消毒和溫度、濕度控制,有利于進一步降低感染發生風險;做好新生兒沐浴工作,可保持身體清潔,降低細菌感染和定植風險;皮膚感染在新生兒感染中具有常見性,定時沐浴清潔,并觀察皮膚褶皺部位是否存在皮膚破損,能及時發現并預防皮膚感染。本研究發現干預后,觀察組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相比于常規護理,早教新型護理模式優勢更加顯著,能促進新生兒生長發育,使其更好地適應外部環境。
參考文獻
[1]陳穎.鳥巢式護理在新生兒標準化護理中的應用療效及對護理效果的觀察[J].中國標準化,2022,(18):286-288.
[2]孫潔,蘇紅梅,陳曉艷.預見性護理在預防新生兒感染中的應用效果[J].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22,19(9):148-151.
[3]張心梅.新手爸媽必須掌握的新生兒護理要點[J].食品與健康,2022,34(9):8-9.
[4]張英.觀察袋鼠式護理結合嬰兒撫觸對新生兒睡眠質量的影響[J].世界睡眠醫學雜志,2022,9(8):1464-1467.
[5]白麗慧,韓芳.新生兒早期基本保健技術在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價值[J].臨床研究,2022,30(7):168-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