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杰 李榮



摘要:目的 探討集束化護理在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中的應用。方法 將我院2021年6月~2022年6月收治的200例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10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實驗組實施集束化護理。比較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滿意度、吞咽功能恢復總有效率。結果 實驗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滿意度、吞咽功能恢復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實施集束化護理效果確切。
關鍵詞:集束化護理;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應用效果;生活質量;影響
腦卒中是一種由于腦部血管突然爆裂或血管堵塞而導致腦組織受損的一種病癥,患者可出現多種后遺癥,其中最常見的是吞咽功能障礙。吞咽功能障礙會造成食物攝取和吸收困難,引起吸入性肺炎,影響患者恢復,使生活質量下降。吞咽功能障礙是腦部和神經系統的損害,嚴重影響患者的康復和生存質量,所以改善腦卒中后吞咽障礙非常必要[1]。集束化護理由美國衛生學會首次提出,是一套以證據為依據的綜合療法和護理措施,用以應對多種臨床病癥。傳統護理方式缺乏具體的、操作性強的證據支撐[2]。集束化護理能夠有效改善護理工作的品質,使分散的護理工作成為一種高效、可操作、規范化的護理流程,使患者身心得到全方位護理,從而達到更好的護理效果。本研究探析了集束化護理在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1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2021年6月~2022年6月收治的200例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100例。實驗組年齡51~76歲,平均年齡(67.21±2.27)歲;男59例,女41例。對照組年齡52~75歲,平均年齡(67.78±2.91)歲;男57例,女4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
入選條件:經 MRI、 CT檢查確認為腦卒中患者,且吞咽功能異常;全部患者的診斷符合腦血管病標準;吞咽功能紊亂的臨床表現;患者和家屬對此項研究的了解,并簽署同意書,愿意接受治療。排除條件:腎臟功能不全的患者;有惡性腫瘤的患者;有一定程度的精神障礙或不能正常交流的患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
在日常的護理中,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報告其異常狀況,按照醫生的指示用藥,與患者進行良好的交流,了解其各種需求,盡量做到最好,包括飲食、洗漱、日常行為等。
1.2.2 實驗組實施集束化護理
(1)加強心理輔導和宣傳教育。語言功能、吞咽功能、肢體功能等功能障礙都會對患者造成很大的影響,導致其出現焦慮等不良情緒。為消除患者的恐懼感,根據其年齡、聽力、理解力等因素,闡述腦卒中、吞咽功能障礙的發病原因,并提出臨床上常見的有效治療方法及后期訓練方案。老年患者的家屬可以陪同,了解相關知識,消除患者孤獨感。
(2)鍛煉身體的各種機能。①日常活動:日常生活活動包括離床、站立、如廁、刷牙、穿衣等,通過對以上基礎生活進行培訓和指導,改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建立其治療的信心。②吞咽功能的改變:A (觸覺),使用棉棒等物體,對患者的咽后壁、舌根、軟腭等部位進行刺激,提高敏感和恢復正常;B(味覺),采用酸、辣、甜、苦等極端口味的食品,刺激患者的味覺;C(肌肉),訓練患者進行腹式深呼吸、張口、鼓腮、下頜運動、口唇運動訓練。③食物的攝取訓練:首先,飲食環境要更加舒適,在患者吃飯的時候,不要和患者說話,幫助其保持坐姿,讓患者的脖子稍微前傾。如果患者不能坐著,將患者頭抬高45°,吃一些糊狀的東西。咳嗽時不要吃東西,日常飲食讓患者慢慢咀嚼,放慢吃的速度,用勺子的后背按住舌頭,鍛煉舌頭的運動能力。④語言功能訓練:通過自制的單詞卡片、單詞卡片、句卡等方法,對患者進行語音訓練,從一個字的音節,到一個字的發音,再到一個字的讀音,再到一個字的讀音和句子的讀音。
(3)口腔保健。患者每天早上起床、睡覺前都要刷牙,飯后用生理鹽水漱口,飯后用牙簽等東西清理牙縫里的食物殘渣,這樣才能保證口腔的干凈,防止細菌滋生,可以選擇專門的口腔護理液。對患者的口腔情況進行細致觀察,如膿性分泌物的數量、糜爛程度、水腫情況等,幫助患者排出痰,將痰液吸入器放在床頭,防止出現窒息等情況。
(4)日程性生活功能訓練。在常規康復訓練的基礎上,患者進行穿衣、吃飯、洗坐、上廁所、站立、離床等日常生活功能的鍛煉。
(5)對患者進行適當的社會支持。充分了解患者的身體狀況,與他們的家人進行溝通、溝通,爭取患者家屬的支持,鼓勵他們陪同、看望患者,讓患者對病情有一個更好的認識,使患者在治療中得到更好的心理支持,令患者真正地體會到家人的關懷,讓他們在康復的時候,能夠保持積極態度配合醫生的工作,使其的康復效果得到明顯的改善[2~3]。
(6)其他。護士要與患者進行耐心的溝通,多鼓勵患者,緩解其精神緊張和其他負面情緒。同時,定期向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將成功的病例羅列出來,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護士應向患者說明病情的具體情況,使其對病理知識、發病機制、治療方式等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并向患者說明用藥的要點,并及時回答患者的疑問,從而提高其遵從性。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滿意度、吞咽功能恢復總有效率。通過凹田飲水實驗,評估治療前后吞咽功能的變化。顯效:患者的吞咽功能基本消失,或飲水測試水平提高3個或更多級別;有效:在服用藥物后,患者的吞咽功能得到了一定改善,飲水測試水平提高了1~2個級別;無效:治療后,患者吞咽功能沒有改變,喝水測試水平沒有改變,甚至惡化。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均顯著升高,且實驗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滿意度比較
實驗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2 兩組吞咽功能恢復總有效率比較
實驗組吞咽功能恢復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討論
腦卒中是一種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其致殘率高、病死率高,對患者生命和健康構成了極大的威脅[3~4]。吞咽功能障礙患者的運動能力、吞咽功能、語言能力等都會受一定影響,從而導致患者的生活不能自理,容易出現情緒波動、焦慮等不良情緒。所以,對腦卒中吞咽功能障礙患者進行適當的護理干預,可以提高其吞咽功能的恢復,并能降低患者的神經功能缺陷,提高其生活品質。然而,傳統康復護理在臨床上的應用并不理想,需要提高護理服務的質量。有關資料顯示,對腦卒中的吞咽功能障礙患者實施集束化護理干預,可以減輕患者的焦慮及其他負面情緒,有助于其恢復自信,提高患者的臨床護理質量,促進其早日恢復[5~6]。
集束化護理是一種新的護理管理理念,它的運用不但可以提高患者預后,而且可以促進醫院的健康發展,在臨床上有很大的作用。在集束化護理中,每個介入都是通過臨床驗證而實施的,對改善患者結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現階段,集束化護理是一種較為現代的護理觀念,其核心是“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7~8]、與傳統護理相比,集束化管理可大大提高患者康復速度,保證其生活質量。集束化護理組的建立,可確保護理人員定期接受相關的訓練和評估,經評估后才能上崗,改善護理工作的品質,確保護理工作的成效,促進患者的康復。同時,通過對患者心理輔導,減輕其緊張、恐懼等情緒,并給予關懷、關愛,確保患者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對待病情,并能有效地緩解其消極情緒,增強患者的順應感[9~10]。此外,護士還鼓勵患者進行吞咽功能鍛煉,如屏氣、吞咽空氣等,以刺激吞咽感覺,并鼓勵患者繼續練習,提高吞咽能力,促進其早日恢復。本研究顯示,實驗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滿意度、吞咽功能恢復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集束化護理對腦卒中患者的治療效果較好,而且通過家庭支持、康復訓練、心理干預等措施可以減輕患者心理負擔,加上訓練方案的實施,提高康復效果。
綜上,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實施集束化護理效果確切,可有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和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曹麗華.集束化護理對腦卒中吞咽功能障礙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江蘇科技信息,2022,39(6):51-53.
[2]陳慧芳.集束化護理對腦卒中伴吞咽功能障礙患者康復效果及生存質量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2021,7(10):133-135.
[3]陳晴,萬仁娟,方全鳳,等.集束化護理模式在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中的效果[J].中國醫學創新,2021,18(28):106-109.
[4]朱婷婷,田曉玲,劉蕊蕊,等.集束化護理對腦卒中合并吞咽功能障礙患者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21,27(1):142-144.
[5]廖曉琴,彭山玲,巴珍妮,等.集束化護理對腦卒中吞咽功能障礙患者干預效果的meta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20,36(23):3783-3787.
[6]陳妙玲,盧銀侃,曹全英,等.集束化護理對腦卒中吞咽功能障礙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現代診斷與治療,2020,31(18):2990-2992.
[7]王凌莉.腦卒中吞咽功能障礙患者實施鼻腸管集束化護理的價值分析[J].白求恩醫學雜志,2020,18(4):317-319.
[8]顏丙秀,蔣亮亮,曹曙光.集束化護理對腦卒中吞咽功能障礙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分析[J].系統醫學,2020,5(9):162-164,174.
[9]姜曉雪,高鳳榮,田寶文,等.集束化護理在促進腦卒中吞咽功能障礙患者康復中的效果[J].黑龍江醫藥科學,2020,43(2):17-18.
[10]蔣紅.集束化護理干預在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醫學文摘(耳鼻咽喉科學),2020,35(1):63-6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