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曙



摘要:目的 探討快速康復護理對普外科手術患者康復效果及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 選取民航總醫院2021年2月~2022年2月收治的116例普外科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8例,觀察組實施快速康復護理,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比較兩組康復效果、心理狀態、生活質量以及護理滿意度。結果 觀察組首次排氣及下床活動、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護理后,兩組SAS、SDS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兩組WHO QOL-BREF各方面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護理總滿意率為96.55%,高于對照組的82.76%(P<0.05)。結論 快速康復護理的應用可有效促進普外科手術患者較快康復,改善患者心理狀態,提升生存質量和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普外科;快速康復;康復效果;生活質量
腹腔鏡技術引入外科手術中,減輕了外科手術應激反應,提高了手術成功率。但手術康復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涉及生理、心理、社會和經濟因素。外科手術是對人體的創傷,往往會導致一系列的心理或生理反應,引起應激反應,影響治療和預后[1]。因此,對普外科患者給予圍術期合理的護理措施較為重要。快速康復護理減少手術壓力,維持術后生理功能,并加速接受大手術患者的恢復[2~3]。本研究旨在探討快速康復護理在普外科手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民航總醫院2021年2月~2022年2月收治的116例普外科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8例。觀察組:男32例,女26例;年齡29~79歲,平均年齡(50.13±5.37)歲;胃腸手術20例,肝膽手術17例,泌尿手術13例,其他8例。對照組:男34例,女24例;年齡31~78歲,平均年齡(49.98±5.22)歲;胃腸手術22例,肝膽手術15例,泌尿手術12例,其他9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普外科手術指征;ASA分級為Ⅰ~Ⅲ級;擇期普外科手術;具備正常的溝通能力和認知功能,可完成研究。排除標準:合并惡性腫瘤;合并呼吸系統疾病;心腦血管疾病;普外科手術史;合并精神疾病難以配合研究。
1.3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快速康復護理。(1)建立護理工作組,工作組由護士(包括1名護士長和5名專科護士)、主治醫師、麻醉醫師、康復醫師、患者家屬組成。護士長負責護理工作的整體安排和執行,五名專科護士負責開展具體工作;醫生負責患者的外科手術和術后治療,對患者和家屬介紹疾病和外科手術的專業知識,要求他們配合護士處理緊急情況;麻醉師主要管理術中和術后鎮痛期間的麻醉;康復醫師對患者術后康復訓練項目進行指導和監督;指導家屬積極獲取疾病相關知識和術后注意事項,患者飲食,訓練計劃。同時,家屬也應積極與患者溝通,鼓勵患者配合醫療工作,提高患者的依從性。(2)健康教育心理咨詢:術前,外科醫生、護士和麻醉師實施心理安慰和教育的強化咨詢。了解患者的信念,尊重并支持這些信念。護理人員主動了解患者的一些偏好,幫助患者的愛好、娛樂和學習,幫助患者探索生命的意義。除了鼓勵患者和其他患者之間的良好關系,護理人員要求家屬鼓勵和支持患者,讓患者感到需要和被需要,以減少他們的孤獨感,使得他們欣賞生活。(3)圍術期護理:術前6 h禁食,術前6~8 h提供固體飲料,減少圍術期的手術禁食;術前呼吸和運動訓練;手術前30 min接受短期抗生素預防,術前給予低分子量肝素預防血栓栓塞和止吐預防。術中補液<1000 ml,膠體和晶體液平衡;術中患者的核心體溫≥36.5℃;使用間歇壓迫裝置來減少壓瘡和下肢深靜脈血栓。術后根據胃腸功能恢復情況及早給予水和流質飲食;采用多模式鎮痛,術后疼痛管理涉及多模式阿片類藥物保留干預,包括圍術期靜脈注射氟比洛芬酯或曲馬多,術后48 h內密切疼痛監測,及時與麻醉醫師溝通調整鎮痛方案,進行鎮痛不良反應管理。康復醫師為患者制定、指導、隨訪個體化訓練計劃;霧化吸入以預防和治療肺部感染;當患者回到普通病房時,鼓勵他們在手術后12 h內開始行走,并保持每天至少4次;鼻胃管通常在術后12 h胃腸功能恢復后被拔除。拔管后盡快恢復口服,逐漸從流質飲食增加到固體飲食(流質飲食約1 d后)。
1.4 觀察指標
(1)康復效果:比較兩組患者首次排氣和下床活動、住院時間并。(2)心理狀態:使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4]評估兩組心理狀態,SAS、SDS各包含20個項目,每個項目以4級評分法計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焦慮或抑郁程度越嚴重。(3)生活質量:使用世界衛生組織生活質量測定量表簡表(WHO QOL-BREF)[5]評估生活質量,包括環境、社會、心理、生理等4個方面,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4)護理滿意度:采用自制護理滿意度量表評估,包括非常滿意(91~100分)、滿意(81~90分)、一般(71~80分)、不滿意(0~70分)。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康復效果比較
觀察組首次排氣及下床活動、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心理狀態SAS、SDS評分比較
護理后,兩組SAS、SDS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2。
2.3 兩組生活質量WHO QOL-BREF評分比較
護理后,兩組WHO QOL-BREF各方面的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不滿意、一般、滿意、完全滿意分別有2例、12例、27例、17例,占3.45%、20.69、46.55%、29.31%。對照組不滿意、一般、滿意、完全滿意的患者分別有10例、23例、14例、11例,占17.24%、39.66%、24.14%、18.97%。觀察組護理總滿意率96.55%(56/58)高于對照組的82.76%(48/5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949,P=0.015)。
3討論
快速康復護理策略以減少手術壓力并改善術后結果為目標,采用各種圍術期護理方法,減輕圍術期應激反應,加速術后功能恢復,核心方面包括取消圍術期禁食,最佳的營養和液體管理,減少使用引流管,優化疼痛控制和早期活動等[6~7]。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首次排氣及下床活動、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護理后,兩組SAS、SDS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更低,兩組WHO QOL-BREF各方面的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更高;觀察組護理總滿意率高于對照組。說明快速康復護理應用在普外科手術中可以改善患者心理狀態,提升生活質量和護理滿意度。接受快速康復護理的患者術后胃腸恢復更快,因為他們度過第一次排氣的時間更短,并且他們能夠在術后不到4天內恢復正常飲食。與接受傳統護理路徑的患者相比,接受快速康復護理的患者住院時間更短,腸道恢復更快,開始輔助治療的時間也更短,住院時間減少且沒有導致30 d后再住院的增加,也沒有導致術后并發癥的增加。這些結果可能部分歸因于術后惡心/嘔吐預防、液體治療以及在快速康復護理中優先使用非阿片類鎮痛藥的綜合作用。在傳統的圍術期治療中,患者咨詢主要集中在手術和麻醉方面,包括關于手術程序和所提供麻醉的風險和并發癥的教育。快速康復護理中進行全面的術前健康教育,接受廣泛教育的患者的口腔液體攝入量和下床活動時間均有所增加,可以增加患者的知識和滿意度,降低焦慮水平,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快速康復護理中,護理人員主動了解患者的一些偏好,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加快了術后恢復,促進患者重回正常生活。
參考文獻
[1] 張薛晴,鐘琴,宋玉磊,等.基于Servqual模型的普外科患者感知護理質量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醫院,2020,24(5):51-54.
[2] 蔣海鋒,閻良,沙粒,等.中西醫結合快速康復理念在腹腔鏡直腸前切除術圍手術期中的應用[J].國際中醫中藥雜志,2021,43(4):335-339.
[3] 顧潔,孫守正.加速康復外科護理應用于結腸癌圍手術期對護理質量及患者自理能力的干預作用[J].山西醫藥雜志,2022,51(7):832-834.
[4] 周秋利.優質護理干預對胃腸外科患者SAS和SDS評分以及生存質量的影響[J].中華全科醫學,2015,13(2):309,312.
[5] 朱軍紅,王瑛,鐘寶.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量表簡表中文版在美沙酮維持治療門診患者中應用的信效度驗證[J]. 中國藥物依賴性雜志,2011,20(1):58-61.
[6] 蘭文霞,李耀平,吳麗娟.基于多學科協作的快速康復外科護理模式在結直腸癌患者圍手術期管理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22,28(3):370-373.
[7] 公文珍,李園園.ERAS理念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圍手術期護理的應用[J].中國藥物與臨床,2021,21(9):1621-1623.
[8] 劉承潔,高靜.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普外科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及對患者應激指標的影響[J].檢驗醫學與臨床,2021,18(4):539-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