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紅梅

摘要:目的 研究心電圖在冠心病不穩定性心絞痛中的診斷價值。方法 回顧性分析本單位2018年01月至2019年12月間確診罹患冠心病伴不穩定性心絞痛的50例患者病案資料納入實驗組,另收集10例變異性心絞痛患者病案資料納入對照組;所有患者均經心電圖與冠脈造影檢查,比較兩種檢查技術的疾病檢出敏感度、特異度、準確率、血管病變檢出率差異。結果 冠脈造影示陽50例,示陰10例;動態心電圖示陽47例,其中真陽性45例,假陽性2例;示陰13例,其中真陰性8例,假陰性5例。動態心電圖的準確率達88.33%,特異度達80.00%,敏感度達90.00%,冠脈造影則皆為10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血管病變低危、中危、高危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動態心電圖可以作為冠心病伴不穩定性心絞痛的首診手段,能夠取得較高的檢出率,對疾病血管病變檢出效能高。
關鍵詞:心電圖;冠心病;不穩定性心絞痛;診斷
【中圖分類號】 R541.4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2107-2306(2022)04--01
冠心病屬于嚴重心臟病,疾病終末期心臟衰竭,有較高致死風險。冠心病患者病期伴隨有程度不一的心絞痛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冠心病伴不穩定性心絞痛疾病好發于高齡人群,其中約30%病情會在短期過渡至心肌梗死,治療重視時效性[2]。但由于不穩定性心絞痛缺乏特異性,疾病診斷有一定難度,一定程度延誤臨床治療時效。動態心電圖技術是冠心病伴不穩定性心絞痛患者的常見診斷手段,具備無創、便捷、準確等優勢,廣受臨床專家學者的認可[3]。本文基于循證醫學結果,開展一項回顧性研究,探討動態心電圖技術在冠心病伴不穩定性心絞痛患者中的應用可行性,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本單位2018年01月至2019年12月間確診罹患冠心病伴不穩定性心絞痛的50例患者病案資料納入實驗組,組內男女比例30:20;年齡范圍28~70歲,平均(57.64±9.82)歲;病程2~7年,平均(4.62±0.89)年。另收集10例變異性心絞痛患者病案資料納入對照組,組內男女比例6:4;年齡范圍27~70歲,平均(56.08±9.76)歲;病程2~7年,平均(4.54±0.81)年。上述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1.1納入標準:(1)確診冠心病伴不穩定性心絞痛/變異性心絞痛;(2)可耐受相應檢查者;(3)成年(≥18周歲)。
1.1.2排除標準:(1)合并心肌梗死或心力衰竭者;(2)合并嚴重臟器疾病者;(3)認知功能障礙或精神類疾病者;(4)嚴重全身性感染。
1.2 方法
(1)冠脈造影:基于受檢者實際情況,選擇股動脈或橈動脈行冠脈造影檢查,投影體位2個以上。主要觀察的對象左、右冠脈與左回旋前支、左前降支,當發現血管狹窄情況超過50%時,評估該血管受累。
(2)動態心電圖:使用12導聯心電圖機進行24h動態心電圖檢測,設備購于美國康泰公司,型號TL-4000,增幅10mm/mV,走紙速度25mm/s。若出現≥2個的導聯T波倒置,ST段下降≥0.05mV、肢體導聯抬高≥0.1mV、胸前導聯抬高≥0.2mV,認為心電圖異常。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種檢查技術的疾病檢出敏感度、特異度、準確率、血管病變檢出率差異,具體內容見下:
(1)以冠脈造影作為金標準,評估動態心電圖的:①敏感度=真陽性/(真陽性+假陰性)×100%;②特異度=真陰性/(假陽性+真陰性)×100%;③準確率=(真陽性+真陰性)/總例數×100%。
(2)血管病變:①低危:2至8周前患者出現心絞痛癥狀;當下心電圖檢測未見異常/正常;心絞痛頻發,時間與程度有所增加;心絞痛誘發閾值降低。②中危:年齡>65周歲;伴隨有超過20min的持續性胸痛癥狀,檢查時已緩解,或伴隨有高-中度冠脈病變風險;心絞痛發作時伴T波變化,病理性Q波或多導ST段壓低;靜息癥狀發作>20min,硝酸甘油給藥有療效。③高危:有與心肌缺血有關的肺水腫、第三心音或奔馬律;疾病發作伴隨低血壓;持續性胸痛持續時間超過20min,休息但不見緩解;靜息心絞痛伴動態ST段變化;血清肌鈣蛋白T(TnT)、肌鈣蛋白I(TnI)升高[4]。
1.4 統計學處理
經SPSS 21.0統計軟件處理所得數據,計數資料用n(%)表示,x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種檢查技術的示陰、示陽情況比較
冠脈造影示陽50例,示陰10例。動態心電圖示陽47例,其中真陽性45例,假陽性2例;示陰13例,其中真陰性8例,假陰性5例,見表1。
2.2 兩種檢查技術的敏感度、特異度、準確率比較
動態心電圖的準確率達88.33%,特異度達80.00%,敏感度達90.00%,冠脈造影皆為100.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種檢查技術的血管病變檢出率比較
兩組血管病變低危、中危、高危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我國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社會老齡化問題嚴峻。各類老年好發病,如冠心病的整體發病率近年顯著增長。心絞痛系冠心病典型癥狀,其中部分患者病期合并不穩定性心絞痛,冠脈管腔狹窄,血液循環受阻,導致心肌缺血,引發心功能障礙[5]。針對此類患者的治療,臨床主張及早確診、及早干預,以爭取最佳預后。在此類患者的疾病診斷中,動態心電圖為較常見的一類檢查手段。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經動態心電圖檢查,最終檢出真陽性45例,假陽性2例,真陰性8例,假陰性5例,計算動態心電圖準確率達88.33%,特異度達80.00%,敏感度達90.00%;總體而言,該項技術具備較佳的疾病診斷效能。與此同時,文章對比動態心電圖與冠脈造影在患者血管病變不同程度中的檢出率,發現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臨床,動態心電圖檢測患者的血管病變程度,具有極高的可行性與準確性,但整體看來,動態心電圖的疾病診斷效果仍舊無法超過冠脈造影,因此文章推薦將動態心電圖作為冠心病伴不穩定性心絞痛患者的首診工具。對于兩種檢查技術在檢出效果方面的差異,本文認為或與患者病灶過小、血管狹窄程度相對較輕、冠脈儲存能力有優良的側支循環或有效代償有關。同時動態心電圖無法直觀反映受檢者病灶具體位置,加之受檢者冠脈病變位置相互對應,或影響ST-T向量[6]。
綜上,動態心電圖可以作為冠心病伴不穩定性心絞痛的首診手段,能夠取得較高的檢出率,對疾病血管病變檢出效能好。
參考文獻:
[1]林麗芳,劉黠,曾莉虹,等.心電圖在冠心病不穩定性心絞痛中的診斷價值[J].生物醫學工程學進展,2019,40(3):175-177.
[2]張連連,孫雷雷.冠脈造影在冠心病不穩定性心絞痛診斷價值分析[J].當代臨床醫刊,2020,33(4):381-381,391.
[3]邱敏瑜.心電圖與冠脈造影診斷冠心病不穩定性心絞痛結果對比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8,18(92):193-194,198.
[4]陳源.心電圖與冠脈造影診斷冠心病不穩定性心絞痛患者的 臨床效果比較[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9,3(1):71-72.
[5]李海珍,莫二華,楊健威,等.動態心電圖對年齡>65歲的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診斷價值[J].醫學臨床研究,2019,36(8):1623-1624.
[6]郭喜梅.心電圖與冠狀動脈造影應用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不穩定性心絞痛診斷對比分析[J].實用醫技雜志,2018,25(4):448-449.
2834501705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