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子婷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學院,武漢 430073)
內部控制是公司貼合自身經營特點,并以我國內部控制指引為依據,設計與運行的管理治理機制。一方面,內部控制制度的健全程度和執行的具體情況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審計師的審計工作,設計合理且運行有效的內部控制可以提升注冊會計師審計工作的效率和質量。另一方面,基于現有的內部控制與外部審計的相互替代結論,注冊會計師先入為主地默認內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進而產生過度依賴心理,由此忽視了報表中存在的重大錯報,最終使審計質量受損。
對于內部控制與審計質量的研究,以往的學者要么以內部控制為調節變量,研究其他因素對審計質量的影響,要么探討內部控制與審計質量的替代互補作用。本文聚焦于內部控制質量與審計質量的關系,采用實證方法研究兩者的作用方向,并進一步探討在審計委員會的組織結構完善基礎上,內部控制對審計質量的影響最終得到了削弱還是促進。
近些年,一系列備受矚目的財務丑聞引起了人們對有效公司治理必要性的關注。因此,監管機構和學者越來越強調內部控制在確保財務報告過程中可靠性方面的關鍵作用。根據Krishnan(2005)的研究結果,有效的內部控制系統是保證高質量財務報告的一個必要條件。有效的內部控制體系代表著對盈余質量的充分評估和可靠的財務報告。在關于內部控制對應計盈余、真實盈余的影響機制方面,國內外學者探討甚多。如質量較高的內部控制可以相應地提高上市公司的應計質量、降低盈余管理程度、提升財務報告穩健性。在政策影響方面,如內部控制規范體系得到執行后,研究發現被審計單位的應計盈余管理水平下降,但真實盈余管理水平上升。陳漢文(2019)運用匹配(PSM)和 雙重差分(DID)結合的方法探討了內部控制對公司盈余管理的影響,發現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質量能夠顯著影響其真實盈余管理程度。但也有研究發現,內部控制對盈余質量的反向作用或是不相關作用,如張國清(2008)以自愿性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為研究出發點,將內部控制按質量高低共劃分為四組,發現內部控制的高質量并沒有代表應計盈余的高質量。張偉華(2008)的研究結果表明,應計質量不僅沒有隨著內控質量提高而提高,反而出現了惡化的現象。
審計質量方面,學者們研究主要分為四類:一是審計質量的定義與衡量,如審計質量是市場評估的聯合概率,即給定的審計師將同時檢測到客戶會計系統的漏洞,并報告漏洞。二是審計質量的需求,主要基于代理理論,圍繞被審計單位的激勵和能力方面展開為什么需要提高審計質量,如解決代理問題,發揮內部控制作用。三是審計質量的供給,這一部分主要包括法律與聲譽的激勵,即訴訟風險、聲譽風險和監管風險。另外,對審計師的能力研究,如審計師專業能力、供應鏈經驗、辦公室大小、審計步驟等對審計質量的影響。四是監管機構對審計的影響,大量學者也研究了檢驗審計準則等相關政策實施作用,如審計師在弱法律環境中可能比在強法律環境中發揮更強的治理作用,因為其充當了外部股東的法律保護的治理替代品。
在內部控制對審計質量的影響機制中,一方面,從審計風險模型出發,控制風險的評估影響審計師的審計程序,最終影響了審計師的審計質量。另一方面,以往的研究發現,財務報告內部控制中的重大缺陷通常伴隨著較低的盈余質量。不論是在審計程序方面,還是在財務報表質量方面,結合前人的研究結論,如同樣利用了內部控制溢出效應的整合審計。徐丞(2014)發現,存在降低了審計費用但對審計質量并沒提高作用;王美英(2010)發現,內部控制質量的提高伴隨著應計質量的惡化,都存在著一定的異議結果。由此,本文提出假設1。
H1:其他條件一定的情況下,內部控制與審計質量顯著正相關。
審計委員會對內部控制和審計質量兩者之間的調節作用主要以其職能設置為起點。其作為董事會設置的專門進行內部監督的機構,對上市公司的內部審計部門直接領導,直接決定公司內部控制的設計健全性和運行有效性,并對內部控制進行及時的監控與報告。通過加強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之間的聯系、減少信息不對稱,使得內部控制對審計質量的影響更加顯著。
H2:其他條件一定的情況下,審計委員會的完善程度對內部控制與審計質量之間的關系起調節作用。
本文以2010至2019年滬深兩市的上市A股數據為研究樣本,刪除了金融行業和主要變量為缺失值的數據。由于部分公司設置了審計委員會,但并未披露實際委員會成員人數以及獨立董事人數,按最小值3人,對設置了審計委員會但人數為0的進行了取代填充。迪博內控指數來自迪博數據庫,操縱性應計、審計委員會、控制變量等數據均來自CSMAR數據庫。
1.審計質量的度量。審計質量最常用的衡量方法是基于Jones(1991)可操控性應計利潤(DAC)模型。
2.基本模型。為了驗證假設1,構建以下回歸模型。

其中,AQ為審計質量,衡量方法基于修正Jones(1991)可操控性應計利潤(DAC)模型,即對DC操縱性應計取絕對值并加上負號來測度審計質量(AQ=-|DC|),其值越大,操縱性應計越小,審計質量越高;IC以迪博內部控制指數(綜合內控五要素)直接衡量,指數越大,說明公司的內部控制制度越好。本文預期內部控制與審計質量的相關系數即α顯著。
為了驗證假設2,即審計委員會的獨立性在內部控制與審計質量之間的調節作用,構建以下回歸模型。

其中,COMMITTEE_I即獨立董事人數占比用來衡量審計委員會獨立性。本文預期內部控制與審計委員會獨立性的交互項系數即α顯著(各變量的具體定義詳見表1)。

表1 變量定義表
由表2描述性統計可知,以修正Jones模型計算的可操縱性應計利潤DA來衡量的審計質量平均值為-0.0564,由第一、第二、第三分位數可發現,大多數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較為集中且較小。然而,不同公司的迪博內部控制指數IC的波動較大,范圍從0到0.899,說明研究的樣本中各個公司由指數衡量的內部控制質量差異較大,且大部分上市公司評分均在平均水平之上。在審計委員會的獨立性方面,獨立董事的占比總體較大,第一分位數就為0.6667,平均值為0.8532,說明較多上市公司對獨立董事的設置較為重視。

表2 全樣本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表3給出了模型1和模型2的多元回歸結果。模型1的回歸結果顯示,內部控制IC與審計質量AQ在1%水平上顯著正相關,即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越好,其審計質量就越好,由此假設1得到驗證,這符合預期。但可以看到內部控制的系數很小,僅為0.017,也說明這種影響比較微弱。

表3 回歸結果
模型2的回歸結果顯示,內部控制與審計委員會獨立性的交互項系數顯著且為正數0.004,其方向與模型1的系數相同,符合本文假設2的預期。這表明在內部控制對審計質量的正向影響過程中,獨立董事在其中起到了正向調節作用。
本文實證結果表明:內部控制作為被審計單位的固有機制,其設計的合理和運行的有效同樣會提高審計質量,注冊會計師在審計過程中應盡量采取整合審計,在財務報表審計中,充分重視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風險的評估以及控制測試程序的設計與實施,以充分利用內部控制帶來的積極效應。在審計委員會獨立性方面,上市公司以及監管機構應當重視其獨立董事的配置,不應僅為滿足法規而使其職位形同虛設。且作為聯系內部公司治理和外部第三方鑒證機構的首要機構,獨立董事應該保持較高的獨立性,避免進行不客觀地選聘會計師事務所,導致意見購買現象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