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智威
(青海民族大學,西寧 810007)
次貸危機以來,我國積極引入《巴塞爾協議Ⅲ》中微觀審慎和宏觀審慎相結合的新模式,并提高商業銀行流動性監管標準,強化商業銀行監管。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資產負債時間結構錯配。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時間結構是指商業銀行資產負債各項剩余到期日期限結構。本文通過對商業銀行資產負債剩余到期日統計研究,發現其時間結構的變化趨勢和顯露問題,找出這些趨勢和問題可能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眾多學者對資產負債時間結構進行了研究,一些學者通過計量統計方法表現時間結構的特征。彭建剛(2014)用濾波法提出短期存款中穩定部分加上長期負債覆蓋長期資產,得出時間結構中的流動性缺口。裘翔(2015)運用流動性錯配指數,即用流動資產總額減去流動負債總額,以及理論推演對時間結構進行分析。這些學者對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時間結構的分析中都得出,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普遍存在時間結構期限錯配的現象。許多學者對期限錯配的影響因素和改良意見也有所討論。徐虹(2005)認為,商業銀行期限錯配很大一個原因是長期貸款的超發,過度放貸造成錯配缺口加深,也提高了流動性風險。田艷芬(2008)通過構造存貸款總額測度指標,運用VAR模型和Johansen協整檢驗法分析期限錯配的影響因素,發現國內生產總值為期限錯配的最大影響因素。以上文獻多從存貸款業務的角度分析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時間結構,得出主要因為長期貸款和短期存款占比增加,加劇資產負債時間結構中長期資產與短期負債兩頭凸出的狀態,進而使之不匹配。
從單個商業銀行的視角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到期日分析表中有以下項目:商業銀行現金及存放中央銀行款項歸為準備金類Mre,存放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款項及拆出資金項目歸為同業往來類IFTx。客戶貸款及墊款是貸款類業務Loan,衍生金融資產和金融投資是類貸款業務,商業銀行的貸款與類貸款業務之和就是廣義信貸Credit。
負債端中,向中央銀行借款是與央行發生關系的再貸款業務Mcod,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存放款項及拆入資金為同業來往業務IFTm,客戶存款Deposit,其他項目計入余項△。
有上述簡化后商業銀行資產負債可表示為如下等式:

從整個商業銀行體系的角度出發,將全部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加總并表后,整個商業銀行體系同業業務總和為零。對整個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等式即可化為:

為對商業銀行資產負債到期日表中各項進行比較分析,對單個商業銀行i資產負債表等式各項除以活期存款Mr。得到廣義流動性等式:

在該式中,第一項信貸/活期存款是商業銀行活期存款準備金率,表現信貸擴張的儲蓄支持力度,也能夠反映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的期限錯配程度。(中央銀行借款-準備金)/活期存款表現商業銀行與中央銀行資金來往的凈值,可以反應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提供的流動性。定期存款/活期存款取決于儲蓄主體主觀儲蓄意愿,反映儲蓄主體提供的流動性。
本文將分別從商業銀行資產負債主要業務和廣義流動性等式分項兩個角度,進行時間結構統計且得出其變化特征。統計數據選取工農中建交和光大、華夏、民生、平安、浦發、興業、招商、中信13家A股上市大型商業銀行2012-2019年年報中主要項目剩余到期日統計數據進行整理。其中,由于同業業務在整個商業銀行體系中和值為零,在此不做統計。將商業銀行資產負債到期日統計表時間結構分為三類,分別為一年內的短期(S)、一年到五年的中期(M)及五年以上的長期(L)。
商業銀行時間結構的資產端變化最主要的特征是信貸長期化趨勢,無論是國有銀行還是股份制銀行中長期信貸,都是明顯逐年擴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一是從貸款風險的角度,商業銀行發放貸款中,短期貸款的逾約率要顯著高于長期貸款逾約率。商業銀行為控制逾約率和業績要求,降低不良貸款損失,更經常偏向發放中長期貸款,人為拉長發放貸款期限,延后到期日以降低逾約率,減輕回收貸款的壓力。二是從貸款利率期限結構方面看,長期貸款較短期貸款利率高。商業銀行會在宏觀審慎框架內保持流動性的情況下,盡可能多發放期限長、利率高的貸款。因此,大多數商業銀行選擇發放更多高利率的長期貸款以及吸收更多低利率的活期存款,以此獲得較好的考核業績已成為商業銀行的普遍現象。

表1 我國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廣義流動性等式分項統計

表2 我國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廣義流動性等式分項統計
存款活期化是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時間結構負債端的特點。商業銀行存款活期化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對儲戶而言,活期存款有電子支付的需要,活期貸款結算功能加強。且近年小型消費貸款興起,從而表現為活期存款需求增多,活期存款占比提高。另外,居民理財觀念日漸發達,投資者更愿意投資收益率較高的理財產品,而不是去銀行存定期存款。二是從商業銀行的角度,商業銀行吸收活期存款的利率遠小于定期存款。加之由于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影響,利息凈收入下降,商業銀行減少成本就會增加活期存款吸收的比例。
近十年來,無論是國有銀行還是股份制銀行,在即期償還項目中都有巨額的流動性缺口,資產負債時間結構配置兩極化,活期存款準備金率大幅提升,這說明商業銀行期限錯配現象嚴重。原因是金融危機以后十年,我國實行長期的寬松貨幣政策,使得市場上流動性富裕,從商業銀行信貸流動性視角看,其傾向于延長企業信貸期限結構,同時也容易獲得短期流動性。商業銀行的資產端期限變長而負債端期限縮短,加劇其資產負債期限錯配程度。
期限錯配使資產負債中短期負債過多難以與少量的短期資產相匹配,這樣過多的短期負債和長期資產的風險頭寸會暴露出來。在利率市場化的背景下,央行取消基準利率,這使得商業銀行暴露頭寸面臨的利率風險波動更劇烈。此外,利率市場化改革之后,商業銀行利差進一步縮小,利差補償流動性風險和利率風險程度減少,商業銀行期限錯配風險也隨之放大。
2016年后,股份制商業銀行與央行發生短期資產負債業務凈流入。這造成股份制商業銀行短期負債占比比國有商業銀行更高。應對部分銀行短期負債不足的情況,央行幾年前陸續推出流動性投放便利型短期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此類工具不僅解決了商業銀行流動性問題,也為平衡資產負債時間結構提供一種途徑。
然而,商業銀行過度需要央行提供短期流動性有可能產生依賴。當央行收緊短期貨幣投放和利率上行時,商業銀行發行短期債券和其他主動負債工具,替代央行提供的流動性,會使融資成本大幅上升,其將面臨較大的利率風險和流動性風險。
在經濟上行的順周期中,商業銀行的短期存款吸收和長期貸款需求必定會相對增加,這也會造成其資產負債時間缺口擴大。加強對商業銀行宏觀審慎,嚴控其資產負債時間結構類指標,對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時間結構頭寸限額。同時,商業銀行長期貸款中的大類貸款要進行嚴格的集中度把控,優化長期貸款有助于減輕資產負債錯配程度。此外,在微觀監管中,也要加強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減少商業銀行短期負債,也能改善其資產負債的時間缺口。控制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時間結構風險的唯一途徑,只能是提前監控和預警。
當前,對部分風險指標央行交由各商業銀行自行設定監管標準,并定期測定把握。商業銀行完善其考核機制,嚴格內審程序,強化自身對于資產負債時間結構風險重視意識,才能有效提高監管的安全邊際。此外,大部分商業銀行融資行為都是為滿足央行的資本監管要求,而非出于進行資產負債表管理把控風險的目的。商業銀行還應轉變其融資理念,拓寬融資渠道,主動進行風險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