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 馬勝利 李磊 韓田浦
1黃河中心醫院骨科,鄭州 450000;2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急診骨科,鄭州 450000
股骨粗隆間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IFF)是指股骨頸基底到小粗隆下平面區域內的骨折,又稱股骨轉子間骨折。不穩定型IFF為IFF中的一種,指的是骨折線由大粗隆下方向內、向上達到小粗隆上方的骨折。臨床上對于不穩定型IFF患者的治療,常采用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可促進患者早日下床負重活動,但圍術期出血較多[1]。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內釘(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可改善不穩定型IFF患者髖關節功能,促進骨折愈合[2]。本研究旨在探索PFNA治療高齡不穩定型IFF患者的效果及其對髖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現探討如下。
選取黃河中心醫院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94例高齡不穩定型IFF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常規組和PFNA組。常規組47例,男27例,女20例,年齡71~86(79.00±3.27)歲,病程3~12(7.00±2.53)d。PFNA組47例,男28例,女19例,年齡71~86(78.00±3.35)歲,病程4~2(8.00±2.47)d。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本研究通過黃河中心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批準文號:20181008)。患者及其家屬均已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符合《實用骨科學》(第2版)中IFF的診斷標準[3]。
⑴年齡在71~86歲;⑵均為不穩定型;⑶符合上述IFF診斷標準。
⑴骨髓炎;⑵其他部位骨折影響髖關節功能;⑶認知功能異常等。
5.1、常規組 給予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予硬膜外麻醉,行改良髖關節外側切口,顯露髖關節囊,并行切開操作,截骨取頭,盡可能保留大、小粗隆間的骨折塊與筋膜,復位粗隆,應用鋼絲固定。待擴髓結束后,將遠端塞置放,若小骨粗隆存在骨折,選取加長型股骨柄假體,若小骨粗隆不存在骨折,選取普通股骨柄假體,將骨水泥注入髓腔,并將假體柄插入,安裝雙極頭,待復位髖關節完成,對切口采取負壓引流操作,并逐層縫合,手術結束。
5.2、PFNA組 給予PFNA治療。予全身麻醉,固定雙下肢,復位骨折。應用C臂X光機透視固定復位狀態。常規消毒鋪巾,在大粗隆部位做一切口,于股骨大粗隆最高區域,外翻6°,鉆開骨皮質,置入定位導針,待確認具體方位,順著導針擴髓,將主釘打入髓腔,拔除導針。在C臂X光機下,調整瞄準系統,使髓內釘與股骨頸縱軸為平行狀態。于股骨頸放置導針,待確認位置良好,鉆開股骨近端外側皮質,順著導針置入近端鎖釘,鎖定螺旋刀片。置入遠端鎖釘于遠端定位孔,待確認位置良好,應用生理鹽水沖洗手術區域,留置引流管,并接負壓引流瓶,將切口縫合,并進行加壓包扎,手術結束。
兩組均進行術后12個月的隨訪。
⑴手術相關指標:比較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包括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臥床時間、術后開始負重站立時間、骨折愈合時間等。⑵髖關節功能:比較兩組術后12個月末髖關節功能。參照Harris評分標準[4]評估髖關節功能;術后Harris評分>90分為優;術后Harris評分范圍在80<~≤90分為良;術后Harris評分范圍在70<~≤80分為可;術后Harris評分≤70分為差。髖關節功能優良率為優良例數占總例數的百分比。⑶并發癥:比較兩組術后12個月內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傷口感染、深靜脈血栓、內科病加重、股骨頭切割、髖內翻等。
采用SPSS26.0統計學軟件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例(%)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骨折愈合時間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PFNA組術中出血量、臥床時間、手術時間、切口長度低于常規組,術后開始負重站立時間長于常規組(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高齡不穩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高齡不穩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注:常規組給予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PFNA組給予PFNA治療。PFNA為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內釘
?
PFNA組髖關節功能優良率91.49%(43/47),高于常規組的80.85%(38/47),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高齡不穩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髖關節功能比較[例(%)]
常規組傷口感染3例、內科病加重1例、深靜脈血栓2例、髖內翻1例。PFNA組股骨頭切割1例、髖內翻1例、傷口感染2例。PFNA組并發癥發生率8.51%(4/47),低于常規組的14.89%(7/47),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926 6,P=0.335 7)。
IFF多見于老年人群,多表現出髖部疼痛感,就連基本的日常站立或行走均不能正常完成。一般檢查時患側大粗隆升高,局部出現腫脹甚至淤斑,進行局部檢查時有明顯壓痛感。現臨床上,半髖關節置換術常應用于不穩定型IFF患者的手術治療,可增強初始穩定性,但患者術后制動時間較長。研究指出,PFNA治療IFF患者手術時間短,創傷小[5]。
研究顯示,PFNA組手術相關指標優于常規組,表明PFNA可改善高齡不穩定型IFF患者手術相關指標。半髖關節置換術應用長柄股骨假體分散應力,促使假體單位面積的承載負荷得以減輕,縮短術后開始負重站立時間;通過置換骨折的股骨粗隆,促進骨質愈合,但該手術術中出血多,不利于術野操作,可致使手術時間延長,且手術創傷較大,致使患者臥床時間長[6]。而PFNA其系統為中心型固定,力矩短,并應用影像設備引導,以微創置入的方式,盡可能避免對骨膜及周圍軟組織的剝離,對機體軟組織損傷較低,利于術后恢復,促進患者早日下床活動;其主釘具有6°外偏角,為大轉子頂端插入提供便利,進入髓腔,促進手術順利進行,縮短手術時間;且閉合復位可減少術中出血;該手術的生物力學特性更符合生物負重力線,可獨擔股骨近端大部分負荷,加之力臂內移,減少釘棒結合區域的應力,縮短骨折愈合時間[7]。
半髖關節置換術通過骨水泥型假體的應用,促使粗隆間骨折塊于骨水泥上穩定粘附,利于股骨近端骨皮質完整的恢復,從而起到良好的近端支撐作用,發揮初始穩定性,利于髖關節功能改善[8]。PFNA應用螺旋刀片鎖定技術,填壓骨質,刀片具有較大的表面積,且芯直徑增加,確保最大程度骨質填壓及錨合;且打入螺旋刀片時,可壓縮原本疏松的松質骨,促使骨量得以保留,提升固定效果,在將該刀片插入股骨頭頸時,可擠壓及夯實周圍骨質,加之其獨特的凹槽設計,具有較強的抗旋轉穩定性,利于骨折的恢復,便于髖關節功能的調節[9]。本研究結果顯示,PFNA組髖關節功能優良率高于常規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半髖關節置換術與PFNA對高齡不穩定型IFF患者髖關節功能的總體療效相近。
本研究結果發現,PFNA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常規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半髖關節置換術與PFNA對高齡不穩定型IFF患者均有較高的安全性。半髖關節置換術可對大小粗隆骨折塊進行有效固定,并促進股骨距的重建,但因術后過早負重可增加骨折移位風險,致使髖內翻的發生;且該術式創傷較大,疼痛以及機體應激狀態易誘發并加重內科疾病;加之長期臥床致使血流緩慢,體內凝血機制高于抗凝機制形成栓子導致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為高齡狀態,其機體代償能力較低,抵抗力低下,可能引起傷口感染[10]。PFNA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學優勢,可促使骨質填壓效應得以最大限度提升,當刀片打入鎖定后,與骨質錨合緊密,具有抗旋轉和穩定支撐作用,加之術后開始負重站立時間較長,若小粗隆處骨折粉碎嚴重,后內側結構不完整,降低了因過早負重引起的髖內翻風險,但如果患者自身骨質疏松狀態較為嚴重時,可能致使螺旋刀片的把持力較低,引起股骨頭切割,導致松動,甚至脫釘,不利于后期恢復[11]。
綜上所述,半髖關節置換術與PFNA在治療高齡不穩定型IFF患者髖關節功能改善方面療效相近,對于骨質疏松狀態較為嚴重、不存在嚴重內科疾病、自身機體素質相對良好的患者,應用半髖關節置換術較為合適,但手術創傷較大,應及時抗感染治療以及術后康復護理;而PFNA則適用于骨質疏松狀態較輕、存在較多內科疾病、自身機體素質低下的患者,但對于骨質疏松較嚴重的患者,應及時進行內科及抗骨質疏松治療。故在進行臨床治療時,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相應術式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