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春燕(江西省撫州市實驗學校)
當前,由于管樂在我國還不夠普及,大家對管樂藝術還不太了解,不少學校對于組建管樂團的熱情雖然很高,在這方面也用了不少精力,但是管樂團的發展過程存在著許多實際困難。在耗費了大量的時間與人力、物力、財力之后,結果卻并未達到預期的要求。
某所學校的管樂團在一些公開場合或重大活動中顯露頭角,獲得政府部門、教育部門、社會及家長的好評時,往往會帶動周邊學校管樂團的發展,會出現一些學校盲從跟風、生搬硬套地臨摹組建管樂團。稍稍旁敲側擊地打聽一番,就原封不動地抄襲,不去深入調查研究是否適合本校的學情。
一些市直屬集團學校,縣區學校之間,容易出現相互攀比、拉鋸式地組建管樂團的情況。有的新建學校,不切實際地組建大規模高配置的管樂團,簡單粗暴地在全校各個年級普及,不考慮學生及家長是否接受,只是轟轟烈烈地造勢,招致民眾訴求信訪不斷,給管樂藝術抹黑,帶來了負能量。
目前,大多數學校為了相關比賽以及臨時表演,會組建臨時的管樂團隊,功利性地為有一支編制宏大、壯觀、養眼的管樂團而驕傲,忽視管樂教育事業的長遠發展。遇到大型活動,則不切實際地給管樂團分派任務,不考慮管樂團的實際水準,使管樂團的成員非常為難。
基于學校組建管樂團的初衷、出發點認識不到位,對管樂教育的不重視,教師的態度就可想而知了。目前,學生管樂的學習與文化課程的學習幾乎處于矛盾對立面。文化課教師錯誤地認為,管樂學習會妨礙文化課業的學習,于是想方設法地“策反”,讓學生打退堂鼓。遇到學生成績不穩定,偶有下滑跡象,或者考試測驗結果不理想,則與樂團學生“談心”、給家長施壓,規勸學生不要誤入管樂學習的“歧途”,必須回到文化學習的“正道”。這種偏見隨著學生學段的升高會愈加激烈,樂隊成員流失現象在小學高年級到達了頂峰。一支小學管樂團從三年級組建發展到六年級時,正是處于樂團的成熟期和發展高峰期,但是就是在這接近成熟的時段,管樂團卻分崩離析走向瓦解。
管樂團學生家長組團初期一般都比較重視學生的藝術學習,愿意在經濟上、時間上盡力配合,能積極關注并督促孩子勤加練習,提高管樂演奏技巧,提升藝術修養。但隨著學段的升高,家長對文化課業、文化成績的關注會越來越重視,加之管樂的學習需要毅力和耐力,需要持之以恒,是一個花費時間長,見效較慢的過程。另外,學生和家長學習管樂都存在一種急功近利的觀念,急于求成地想展示所學,忽視了管樂的日常基本練習。有些家長出于培養一門興趣愛好的目的而讓學生學習管樂,學習目標定位過低,自娛自樂就行,吹得好不好,水平高低不做要求,這樣就導致學生“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短時間學習管樂熱情澎湃,長時間任由管樂發霉生銹,讓高雅昂貴的管樂器躺平,拘于一箱束之高閣,無人問津。“三天不練手生”,學生和家長任何一方懈怠了、松散了,管樂演奏技巧必將停滯不前甚至后退滑坡,從而產生沮喪、頹廢的心理,萌生放棄管樂學習、退團的念頭。
要想構建高素質、可持續性發展的管樂團隊,須在思想意識本質上重視管樂團的發展,有了學校高層面的重視,年級教師的思想認識、支持配合度才會相應提高。管樂團管理人員應該讓學校、年級、班級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樂團的教學和管理之中。可以設置學校和年級教師對管樂團的巡課制度,不論是各器樂組的日常教學,還是整個樂團的合排演出,都要讓學校和年級共同參與:掌握管樂的一些基本常識,了解管樂教學的授課方式,感受樂團師生的學習氛圍,見證團員們的成長收獲,體驗管樂團隊的團結協作,與學生共同領略管樂藝術的魅力。讓學校和年級教師認識到文化學習和管樂藝術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是和諧統一交錯相融的。進而從行動上支持、配合樂團的教學管理,鼓勵學生矢志不移、堅持不懈,以積極的言論督促團員主動進行管樂學習,堅定管樂團教師和團員們的自信。學校應成為構建可持續性發展管樂團隊的堅實后盾。
目前中小學管樂團中,外聘的培訓機構授課人員教學水平良莠不齊,不講究授課方法,態度簡單粗暴,且更迭頻繁,不被學生及家長認可接受,嚴重影響樂團的教學質量,影響學校管樂團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很多學校將組建好的管樂團交由校內其他的職能部門(學生處)來負責,將樂團的管理及教學完全外包給校外培訓機構,撒手不管,放任自流,造成學校管樂團的建設、管樂團的日常教學培訓學習均與學校的藝術教育脫節。管樂團變成了游離于學校素質教育之外的社團組織,樂團建設沒有根植于學校本土,缺少校內本土音樂專業教師的參與,不能就地取材,全憑“他山之玉”來攻石,過度依賴校外社會培訓機構,在師資力量方面難于持續發展。為此,學校應充分發掘本校有志于管樂教育事業的音樂教師,注意培養本校的樂隊指揮,積極組織校內音樂教師進行管樂培訓,提供各種平臺讓音樂教師成長學習,打造本校高素質、專業化的管樂教師團隊,為組建高素質、可持續性發展的學校管樂團提供堅實的師資力量。
同時,要打造高效優質的管樂課堂教學,教師應用學生喜歡的語言、教態,選擇合適的教學手段,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漸進;教師要注重個人的專業提升、理論學習、師德修養,寓教于“管樂”,做敬業、專業的教師,做高尚、純潔的教師,令學生和家長折服。
九年一貫制學校從理論上來說,比單純的初中和小學更適合管樂團的組建和發展,從小學三年級至初中九年級可以有六年多的時間培養出高素質、能持續性發展的中小學管樂團。在培養時間方面會比較充足,培養過程上能做到有條不紊,管樂團的階梯式持續發展有各學段的生源做保障。可是,實際情況如何呢?小學三年級組團伊始,四年級發展之中,五年級生源流失,六年級樂團解體,初中七至九年級管樂團早已無人問津。隨著學段的升高,到了初中階段,教師、學生、家長均以中考作為唯一的學習指向,藝術教育嚴重缺失。按課程標準設置的音樂、美術課程在很大程度上都會被中考科目擠占。管樂團的建設在初中階段更是舉步維艱,發展后繼無人。要想調動師生及家長在初中階段繼續學習管樂,必須從中考、高考的藝考角度,從學生及家長的心理需求角度,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制定出切實可行,有充分吸引力的激勵體制。
小升初分班時,學校將(有志于)管樂團或合唱團的學生統一分配在一個自然教學班級,配以年級上管理經驗豐富、聲譽較高的名師班主任,搭配教學能力強的各學科文化教師和藝術教師,在分班和教師配置方面,給學生和家長較強的吸引力。學校要將管樂藝術的分班激勵體制廣而告之,讓學生及家長主動選擇優秀的班級團體、優質的教師團隊,繼續與小學管樂團共同成長的伙伴們成為同窗,共同步入初中階段的文化學習與管樂藝術學習。要讓“以進入管樂藝術班級學習為榮”的觀念在學校蔚然成風,使人人踴躍學管樂,讓管樂文化在校園內遍地開花,讓管樂團的后備力量源源不斷,從根本上解決影響樂團可持續性發展的生源問題。
管樂團學生同在一個教學班級,便于文化課程的學習與管樂的集中訓練。整個班級就是一個管樂團隊,時間上能夠共進退,成長上能夠共發展。學生及家長不會感覺是另類的個體,在志投意合的管樂藝術班集體,張揚個性、發展特長、學習文化,這樣的班集體必定是有激情、有活力、團結的集體,和諧的集體,富有競爭力、凝聚力、戰斗力的集體。學生的智商和情商都能得到發展,既能培養團結協作的進取精神,更能充分展示學生個體和學校的風貌,真正踐行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理念。
中小學校管樂團只要能著力解決學校、師資、生源這幾方面的關鍵問題,必定能組建好高素質、可持續性發展的管樂團隊,進而形成學校素質教育的品牌特色和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