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山東省青島西海岸新區第一高級中學)
新課改的核心思想是以人為本,要求發揚和尊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課堂主體也從教師變成學生?!疤铠喪健苯虒W已被大家摒棄多年,由于“填鴨式”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如上帝一般的絕對主宰,因此,除去教學效果不論,教學流程和環節會特別易于掌握,基本不會出現“節外生枝”的意外環節,久而久之由于路徑依賴,雖然效果很差,卻成了很多老師信手拈來的課堂設計路線。新課改后,師生思想得到解放,再加上考查方法的靈活多變,倒逼學校和老師對原有教學設計主動進行改革,“翻轉課堂”就是成果之一,各地老師和研究部門對此奉若圭臬,然而,真正實施起來卻有各種問題。筆者經過一段時期的實踐,針對這些問題總結出幾個關鍵抓手,并以此為行動綱領和考查標準。
第一個問題,封閉問題取代開放問題。課前預習是學生自學或團隊自學為主,教師布置的預習作業作為預習提綱,這是沒有問題的。問題是教師在舊思想的支配下,習慣性地給出了答案絕對化的封閉性問題,這容易禁錮孩子發散思維和主動探究的積極性。
第二,課后問題取代課前問題。課前預習的功能是學生對基礎性知識的收集整理并掌握,課堂上經過團隊交流研討得到解答。通過查找資料和小組討論后得到解決,不能解決的再由老師協助解決??傊處熢诓贾妙A習作業的時候,需要注意問題的難易,過難過深入的延伸性問題留在課后提出。
第三,尋找答案取代發現問題?;卮鹗畟€問題不如提出一個問題,說的就是主動探究遠高于被動學習的效果。但是,學生也還沒有從過去的教育模式下蛻變出來,相對于主動提問,他們更習慣做題,這個也是對老師的挑戰。
第四,單打獨斗取代協作探究。這個問題廣泛存在,但是很多老師已經解決,比如通過成立固定的學習小組的方式來解決。成立學習小組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讓“先進”學生帶“后進”學生,提高解決簡單問題的效率。但在實際操作中,學習小組的另外一個功能被嚴重弱化了,那就是分工合作功能,分工的要義是根據組員的能力特點不同來分配不同的任務,共同達成某個特定的研究主題。比如某個小組的組員能力特質呈現出組織協調、信息技術、文字表達、生物知識等不同的優勢,這是最理想的狀況,把這些能力有機融合在一起,就是一個超強的研究學習團隊。教師要在這一過程中發揮激勵引導作用。
上述種種問題并不是“翻轉課堂”帶來的,而是在教育改革前的頑疾,教育改革后仍有殘留,亟待解決。近幾年我們通過長期的集體備課和集體教研,很好地應對了新課改對教學模式的沖擊,特別是教師隊伍注入的新生力量進一步加速了革新速度。實踐過程中,總結出“生活化、社會化、主動化和信息化”的十二字方針作為我們高中生物教學的行動綱領,我們稱之為“新四化”?!吧罨焙汀吧鐣笔钦f教師提出的問題或研究課題,需要具備貼近生活的特性,最好是源于生活,學生日常生活中就能碰到的實驗材料、生活場景、動植物品種等等,這種常見的、有過感性認識的對象,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才不至于像空中樓閣一樣抽象。如果有條件,甚至可以將課堂開展到田間地頭、森林草原。當講授“花的性別”的時候,帶學生去植物園,長梗柳樹下觀察雌雄異株的現象;核桃樹下觀察雌雄異花同株的現象;當研究種子結構的時候,每人發一顆花生親自解剖開,從花生殼開始逐層剝開,學習果皮、種皮、胚根、胚芽、子葉;當研究群落與生態系統的時候,親自到魚戲蓮葉間的水草豐美的湖水旁,南方池塘湖泊常見植物種群如苦草、菹草、狐尾藻等,夏秋之交水草豐美的季節也是水體透明度最高的時候,常見各種水生動物在水下森林中穿行的壯觀景象,在這種環境中學習,既能收獲知識,也能獲得美的熏陶。
“社會化”指的是研究課題緊追時代熱點,這種當下熱潮,容易引起學生共鳴和興趣,更容易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同時,“社會化”是生物學科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切入點。由此,我們又可引出“新四化”中的第三化,即“主動化”,課改后的教學核心從教師轉變為學生,所以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需要激發,這在學界已經形成共識,無須多言。
最后是“信息化”,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信息化時代,新技術的革新速度目不暇接,僅微課形式就有很多種,比如:具備自動播放功能的PPT課件、用軟件制作的動漫微課,用手機拍攝制作的短視頻微課,在開源網站平臺制作的H5 頁面,還可通過微信公眾號的形式進行單對多的動態信息傳播。除了教師教的過程采用信息技術之外,還要求學生采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主動學習。2019 年起,青島西海岸新區投入巨資與科大訊飛公司合作開展了“‘因材施教’人工智能+教育創新應用行動”項目,通過智慧教育環境升級工程、師生信息素養提升工程等極大推進了當地教育信息化轉型升級。教師的微課、作業等幾乎一切資料都可以通過智慧硬件和軟件定向傳輸給每位學生,學生也可使用軟硬件工具查詢和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無論現在的信息化還是30 年前的電教化,都是隨著教學工具的更新換代出現的,工具革新最大的貢獻是推動學生專注力的改善和學習興趣的提升,最終帶來學生學習效率的質的飛躍。
下面我們通過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一個特殊的教學案例,具體討論如何開展“新四化”教學過程,以及如何使用“新四化”標準來規范教和學的過程,并嘗試給出定量化的評價工具。
2020 年5 月,國內的第一波新冠肺炎疫情高峰期已過,但是在全球范圍內還有些國家正處于快速蔓延的高峰階段。學校處于開展網課狀態,我們在做高二病毒專題復習的時候,考慮到這一代孩子從來沒有親身經歷過如此重大的負面社會事件,而且防疫又是和每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的,我們迅速布置了一個開放性課題,即“新冠肺炎疫情的調研分析報告”。這個調研的選題特別符合“新四化”的兩個基本特征:生活化和社會化。本著預習階段不能提封閉性問題,只能提開放性問題的原則,動員預備階段只提出了兩個問題:第一,你對新冠病毒的哪個方面感興趣?第二,你將用什么辦法去研究你感興趣的問題?同時,本著范圍可控的原則,提出幾個要求:第一,班內由5 名同學擔任發起人尋找自己的組員組成調研學習小組。第二,調研學習的領域可不限于生物學的某個領域,可以延伸到社會學領域,例如它對你的生活有什么影響?
預備階段的問題采取完全開放態度,第一個問題的目的相當于是整個調研活動的啟動鍵,給所有同學一個共同的出發點,但是不限制預期目標。第二個問題,是隱性地傳授基本的研究步驟,有了研究方法,才會有調研的切入點。兩個要求的目的,第一個要求是為了讓具備最強主動性的學生來推動調研過程,提高學習效率。同時,分組的目的是將問題分支限制在可控范圍內。第二個要求是為了拓展研究領域,為后期思政教育做鋪墊,讓學生先去調研社會問題,有了調研的事實基礎后,后期做思想政治教育的時候才會有事實論據和說服力。
調研工作展開后,組內成員進行工作分配時有的按照知識點來劃分任務,按照各自的特長來進行任務分配,比如有的擅長資料收集,就承擔素材收集任務;有的擅長動畫和課件制作,就承擔微課制作任務;有的擅長主持與播音就擔任課件微課配音工作。兩種分配方式,都能體現分工協作的原則。教師需要通過小組長對全班的調研學習過程和進度進行有效監控和干預。調研學習的最終目的還是促進生物知識點的學習,高中生物教材中與新冠病毒有關的知識點梳理如下:病毒的結構、增殖,免疫調節,疫苗的作用原理與應用。這些知識點在本次調研過程中都有所涉及。但是,在進行過程監控時,發現很多小組并沒有關注疫情對社會的沖擊以及社會對疫情的反應等問題,原因是學生習慣了被束縛在學科內甚至章節知識點內思考和討論問題,此時可以通過啟發式提問,發散學生思維。
調研結束,每個小組制作調研報告,要求制作5~10 分鐘微課,制作軟件不限。各個小組所用軟件不同,動漫軟件制作的特點是生動有趣,傳達的知識更形象、感性,想傳達的信息也通過高度概括性的動態模型高度凝練地表達出來,特別能抓住眼球,而且直觀,容易理解。用PPT制作的特點是知識脈絡清晰明了,邏輯性更強。也有的小組用微信公眾號制作了一期專題報告,其好處是受眾面廣,信息傳遞不受時空限制,給了學生更大展示平臺,更因為訪問者可以隨時隨地主動訪問,起到了最大的傳播力。還有的小組使用視頻拍攝手法,真人出鏡加媒體素材剪輯合成一篇短視頻微課,真人講解加媒體素材剪輯的形式,能夠彌補原創素材不足的缺點,會讓自己的微課內容豐富多彩,引人入勝,比之動漫制作,省時省力,效率更高,只是需要注意版權保護,對外傳播的時候避免引起法律糾紛。
將思政內容融入生物教學中是個難點,但是自從我們在教學設計中注重了“生活化”和“社會化”特點之后,問題迎刃而解了。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這個調研活動中,有的小組調研討論了這樣一個小主題——“中外國家抗疫政策的不同和效果對比”,通過對比抗疫策略的差異、因病死亡率的不同、新冠重癥率的不同等簡單的幾個數字,學生可以很直觀地得出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在統籌力量干大事方面、在關愛珍惜人民生命方面有極大的優越性。以前學生對微生物的巨大破壞性的認知都停留在歷史課本里面,比如14 世紀歐洲的黑死病,奪走2 500 萬人的生命;1918西班牙大流感,造成2 500 萬至1 億人口死亡等,這些數據對學生來說只是課本上的一個冰冷的數據,即使是離我們時空距離最近的SARS,對2000 年后出生的這代人,也是無感的。通過對新冠疫情感染人數和死亡人數的動態數據跟蹤,學生切實感受到了生命的珍貴,生命健康高于一切。
綜上,我們在做課程設計的時候,從標準化出發,以“新四化”為標準,向多元化努力,盡量讓課程符合生活化、社會化、主動化和信息化的行動綱領。
既然要把“新四化”作為標準,那么就需要一個可操作的評價工具。我們也嘗試著制作了一個簡單可視化的評價量表(如下圖)用于自查和反思。把一個課題研究的過程評價總分設為100 分的話,我們給“新四化”中的每個細項賦予不同的權重,因為更看重生活化和主動化,這兩個方面是影響研究參與度的主要因素,所以相對權重更加高,其余指標賦予稍低的權重。實施過程中,不是所有研究主題都適合這個量表,也要根據主題的不同、研究目的的不同來實時調整權重。此量表在理科科目的研究性學習過程中都適用,因此物理、化學、地理老師都可借鑒此表設計研究性學習方案。如果是文科的老師,可能會有自己的“四化”衡量標準,只需將“四化項目”稍做修改即可拿來使用。

“新四化”評價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