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學
(青島鼎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山東 青島 266000)
灌注樁鉆孔技術是建筑工程的重要分部分項工程,其具有護壁作用,可以有效起到防滲水的作用,泥漿水位相較于地下水位會更高,對鉆孔周圍和孔壁水土壓力達到平衡效果。另外也可以令土渣達到懸浮效果,將土渣帶出樁孔,防止對樁底沉渣厚度造成較大影響。下面將以一處醫(yī)院綜合樓為例,討論建筑工程中泥漿技術的施工要點。
某工程為醫(yī)院綜合樓,總建筑面積84264m2,地上20 層,地下2 層,基坑面積4194m2,應用鉆孔灌注樁技術,直徑750mm,長度為26m,選擇30m 樁端持力層。
樁端后注漿技術是當樁身混凝土在預定強度基礎上,通過高壓注漿泵將水泥漿液泵入預埋注漿管中的技術。當漿液向樁端虛尖中不斷滲透,混凝土的強度也會不斷提升。在注漿量提升的同時,樁端承壓面積也會有所提升,進而提高樁身承載力。
泥漿應具備以下性質:第一,應當具備較強物理穩(wěn)定性,泥漿在靜置較長時間過后,不能引起物理性質的較強變化,也不會因為重力原因產生沉淀現象。第二,應具備較強化學穩(wěn)定性,若其中混入水泥,不會因此產生較大污染現象。第三,應保證比重合適。正常情況下,泥漿適當提高比重,增加孔內護壁的穩(wěn)定性,但是若比重超出標準,也可能降低泥漿泵的工作能力,對混凝土的正常灌注過程也會產生較大影響。第四,應具備理想的觸變性。泥漿在流動狀態(tài)下,阻力不能過大,避免對正常泵送產生影響。第五,應具備較強分離性,可以輕松從旋轉器中分離,且在制備過程中不能出現氣泡。
鉆孔泥漿造漿的原料為水和粘性土,如果泥漿濃度未能和技術要求相符,可以在泥漿中加入純堿,令泥漿護壁能力得到提升。此外,清孔階段,到澆筑混凝土之前,應重視泥漿的置換。針對現場的廢泥漿,應當堅持適當回收的原則,清除廢泥漿雜質之后,并適當利用,將工程成本投入降至最低。如果泥漿和鉆渣失去二次利用價值,可以在自然脫水之后,向建筑垃圾堆處運送[1]。
1.3.1 護筒設置
現場護筒的埋設應保證足夠的穩(wěn)定性和準確性,以樁位中線為標準控制護筒中心,誤差方面,平面誤差最大值應控制在25mm 以下,豎直線傾斜應控制在1%以下。護筒的埋設應利用鉆機,若碰到石頭等堅硬的障礙物,應當先通過機械或人工方式進行清除,防止延誤工期,護筒附近與底部的粘質土在回填夯實時應遵循分層原則逐步進行。具體埋深應當結合建筑施工環(huán)境地質條件與設計要求確定。護筒連接位置,筒中不能存在突出現象,且具備一定耐拉性,不能有漏水現象。
1.3.2 鉆孔施工
正式開孔施工之前,應當結合建設單位提供的現場地質情況,做好定位放樣工作,將定位樁設置在護筒之外,以便后續(xù)隨時對孔位進行檢查。鉆機安裝之后,應控制鉆機頂部與底座的平穩(wěn)性,鉆進過程不能出現沉陷或位移現象,一旦出現,應當第一時間停止施工并處理故障。鉆孔階段應當保證連續(xù)性,為此應安排不同的施工人員輪流施工,并依照相關要求,檢測和鉆孔泥漿強,高度重視地層結構變化情況,適當撈取渣樣,和地質剖面情況核對。鉆進時應堅持正循環(huán)原則,準確確定開孔孔位,鉆進初始速度應保持緩慢,當鉆頭進入地層之后,才能逐漸提升速度。鉆進位置應和井位保持一致,才能向內鉆進,鉆進時應嚴格控制鉆孔垂直度。
鉆孔排渣時,不僅應重視孔內水位達到相關要求,而且泥漿粘度和泥漿密度同樣應當符合要求。如果遇到事故,例如異常冒漿、塌孔、斜孔等情況,涉及停鉆現象,應當向孔外提出鉆頭[2]。
1.3.3 清孔
以設計深度控制鉆孔實際深度,當兩者符合之時,應當將鉆進過程停下,適當提高鉆桿,令鉆頭保持適當空轉,鉆頭和底部之間的距離應在15cm 左右,令新泥漿控制在鉆桿底部,達到置換鉆孔內泥漿到孔外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孔底小于50cm 泥漿,其相對密度應在1.25 以下,含砂率不能超過8%,黏度應不大于28S。進行混凝土灌注操作之前,端承樁厚度應不超過5cm,摩擦樁厚度應不超過30cm。由于二次情況涉及導管和鋼筋籠的安放等步驟,會產生較長時間,也會出現新沉渣,因此二次清孔應嚴格控制厚度。結束清孔操作之后,應第一時間將導管放入孔中,并在鉆孔中間處固定導管,避免對后續(xù)混凝土的澆筑帶來負面影響。
1.3.4 灌注混凝土
下放導管之后應當第一時間進行混凝土澆筑操作,具體要求:第一,制作鋼筋骨架應當依照嚴格遵循設計要求;第二,骨架吊入應用吊車進行吊裝,標準為8-16T;第三,第一批向水下灌入的混凝土,應和導管埋置深度相符合,并達到導管底部的填充需求。以3-5m為標準控制導管埋深,在混凝土下落之后,全程不間斷灌注;第四,孔中的混凝土面位置應隨時測探,以便對導管深度進行及時調整;第五,灌注樁頂標高相較于設計標高,應超出50-100cm,避免混凝土強度受到影響[3]。
在鉆孔機就位之后,即可以開始鉆孔操作,向孔中注入泥漿,下套管之后繼續(xù)鉆孔,排渣清孔之后完成鋼筋籠的吊放,將混凝土導管插入孔中,完成混凝土的澆筑,將導管拔出,插好樁頂鋼筋。
具體來說,鉆孔機就位時應保證自身平穩(wěn)性,不能有異常位移或傾斜現象。可在機管或機架上通過設置標尺的方式,達到控制鉆孔深度的目的,為后續(xù)相關施工數據的記錄提供方便。
鉆孔和注漿過程,應重視機架挺桿的調整,通過對位圈的作用對準樁位,鉆進出土的位置深度應達到要求,將預備的泥漿調入孔中,繼續(xù)進鉆操作。
下套管時應以大約5m 的距離控制鉆孔深度,將鉆頭適當提起后下套管。套管直徑和鉆頭相比應超出10cm,在埋設套管時應保證位置的準確性和穩(wěn)定性,并用粘土填實孔壁和套管之間。以5cm 為標準控制套管中心和樁孔中心線之間的偏差。若土質為粘性土,則套管埋設深度應控制在1m 以下;若土質為砂土,則應埋設深度應在1.5m 以下,孔內泥漿面相較于地下水位應超出1m。在繼續(xù)鉆孔時,應當重視表層土的穩(wěn)定性,不能因為土體周圍的振動力,出現坍塌現象,鉆孔階段應嚴格控制泥漿水位的穩(wěn)定性。到達持力層時,如果設計沒有其他要求,可以在原有基礎上繼續(xù)鉆進1m,同時重視泥漿相對密度的測定[4]。
孔底清理和排渣施工要求:如果土質為粉質粘土,可向途中注入清水,以原土為原料,達到造漿護壁的效果,以1.1-1.2 的標準控制泥漿相對密度。若土質為砂土,則泥漿相對密度的標準可以適當放寬,低于1.3即可。鋼筋籠吊放環(huán)節(jié),吊放之前應當將砂漿墊塊固定好,和孔位高度對準,保證穩(wěn)定性,下沉速度應盡量放緩,當鋼筋籠位置達到設計要求時,第一時間固定鋼筋籠,避免鋼筋籠出現上浮現象。射水操作停止后,應第一時間進行混凝土的澆筑,在混凝土高度增長的同時,混凝土表面會出現孔內沉渣,連同泥漿向溝槽中排放。導管底部應在混凝土中1m 左右(上下誤差不超過0.2m),首節(jié)底管長度應不低于4m。
混凝土配制同樣是泥漿施工技術需要重視的重中之重,配制方案應和試驗結果高度結合,基于設計強度確定試配強度,通常在11%-14%,水灰比應控制在0.6 以下。混凝土應具備較好的和易性,澆筑階段的坍落度應在17-21cm 之間。為保證混凝土堆更易形成,澆注最初階段應以15cm 為標準控制混凝土坍落度(上下誤差不超過1cm)。當混凝土澆筑和樁頂距離保持一致時,應第一時間將導管拔出。樁頂鋼筋的插入應當全程保持垂直,保護層與錨固長度應足夠,避免出現偏斜現象。如果遇到雨天,為避免施工現場大量積水影響正常施工進程的推薦,以及施工產品的質量,應當提前修建排水設施,避免樁孔中流入雨水。
灌注樁混凝土強度應達到設計要求,并符合施工規(guī)范。另外,鋼筋籠主筋間距、直徑的允許偏差均為10mm,通過尺量檢查方法進行檢驗;鋼筋籠箍筋間距允許偏差為20mm,通過尺量檢查方法進行檢驗;鋼筋籠長度允許偏差為100mm,通過尺量檢查方法進行檢驗;垂直度允許偏差為樁長的1%,可通過尺量或吊線檢查方式進行檢驗。
鋼筋籠的質量,是影響施工總體質量的關鍵要素。無論是在運輸、制作還是安裝的階段,應嚴格注意鋼筋籠是否存在變形現象,避免出現樁傾斜與位移現象,同時應當對樁縱橫水平偏差進行充分檢查。吊入樁孔之后應嚴格固定位置,避免出現上浮現象。在澆筑混凝土以及運輸鋼筋籠階段,應注意對高程樁和軸線樁的保護,同時加強對誤差的校核。針對樁頭外部的主筋插鐵,應當加強保護,保證插鐵的平直性,也不能出現壓斷現象。如果混凝土強度在5MPa 以下,不能對其進行碾壓,避免損壞樁頭。
在泥漿護壁成孔時,應當充分勘察現場土質實際情況,結合實際情況控制鉆進速度、供水量、鉆機負荷、成孔質量等,并以低于0.25m/h 為標準控制水下混凝土面的上升速度。澆筑階段,導管深入混凝土的深度應在1m 以下。施工階段應重視膠體率、含砂率、粘度、泥漿密度等參數的測定,通常膠體率應在90%以上,含砂率在5%-7%之間,黏度在19-21s 之間[5]。
如果在注漿時,壓力超過10Mpa,但是注漿噴頭仍然無法打開,或者注漿管出現堵塞現象,可重新選擇暢通導管,向樁端壓入水泥漿量,將注漿數量補足。針對樁不通的現象,應加強補注漿。如果開始注漿時,發(fā)現樁頂部有嚴重翻漿現象,應當第一時間停止注漿,并針對性進行檢查,判斷是注漿管堵塞還是接頭漏漿所導致,適當進行補救。
注漿階段有一定概率出現樁側或其他位置冒漿的情況,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水泥漿液冒出位置為地面,則證明樁底水泥漿液趨于飽和,可停止操作;如果冒漿位置在樁側壁,說明注漿量和設計要求十分接近,同樣可停下注漿操作;如果從冒漿位置為樁側,而且尚未大量注漿,可用清水充分清洗注漿管,待水泥漿液凝固之后繼續(xù)注漿。
如果因為注漿管堵塞原因,導致樁內無法壓入漿液,應采取補注漿方案。補注漿工作需要在結束注漿工作之后一并進行,具體而言,應當采用地質勘察鉆機在樁壁位置鉆孔,孔徑需超過9cm,樁壁高度需在25cm 左右。相較于樁端,鉆孔深度應超出45cm 左右(上下誤差不超過5cm)。注漿管和注漿器移動下放至孔中,以0.5 為標準控制水灰比,保證封孔水泥漿液質量達到要求,將早強劑摻入其中,水泥漿液達到超過3 天的凝固期之后,依照注漿工藝要求壓入漿液。
現場以安全生產為第一原則,貫徹安全第一的生產方針,力求工地施工達到安全標準。現場施工人員應將施工安全要求牢記心中,保障現場行車安全,防止發(fā)生重大勞動安全事故。項目部應安排專人指揮泥漿運輸環(huán)節(jié),特別是在夜間施工階段,更加不能放松檢查工作。若發(fā)現現場存在跑漿現象,應當第一時間停止排漿,組織專人修復管道,當管道并無異常障礙時,再重新排漿。
針對現場施工人員,應重視安全教育,加強施工人員對相關施工規(guī)章制度的學習和認識,從而以思想引領行動,進一步提高施工流程的嚴謹性。對于工地上的特崗人員,應貫徹持證上崗制度,加強對技術操作的考核。現場安全員應加強巡查,明確事故隱患,組織人手針對性集中解決,依照相關制度要求,找到第一責任人。針對現場施工工序,施工人員應嚴格落實“三檢”制度,對施工中存在的各項問題進行集中改正,實現施工質量的有效提升。在施工現場的高危地帶,應當設置醒目的標語,起到有效的提醒作用。尤其在泥漿池附近,應嚴格控制無關人員的靠近,避免發(fā)生危險。
針對現場設備,應重視設備的檢修,避免因設備故障影響正常施工。現場管理和作業(yè)規(guī)程應達到標準化水平,依照相關規(guī)定有效落實各項施工要求。
綜上所述,泥漿技術是建筑工程各項施工工序的重中之重,相關施工人員應嚴格依照設計要求,控制泥漿技術的施工質量,并貫徹安全施工和文明施工等相關要求,實現建筑工程施工質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