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仙壽
銀為貴金屬之一,經常被施以各種加工工藝,制成各式各樣的銀制品。精致美觀的銀器受到人們的喜愛。市場上銀器種類繁多,令人眼花繚亂。按照處理工藝分類,可分為亮銀、原色銀、泰銀三類,其中又分為鑲嵌寶石的鑲嵌類和不鑲嵌的素銀類。
亮銀:通過在銀器表面電鍍銠或其他材料,而使銀有白金一樣的光澤,并使銀與空氣隔絕,只要不破壞鍍層,就可以使器物和飾品長時間不被氧化,是現在主流的銀飾工藝。
原色銀:銀本身不經過任何加工處理,并通過半手工或全手工的工藝制作,使銀器具有樸實自然的風格。
泰銀:一種復古風格的銀制品,通過人工硫化,使得銀器氧化做舊,風格更顯個性。且經過特殊仿舊處理的泰銀首飾,可長期不變色,表面硬度也大大增強,有著別具一格的質感與色澤。泰銀飾品款式多樣,既有高貴典雅型的,也有休閑個性型的,深受時尚人士的喜愛。這種仿古工藝來自泰國,故稱“泰銀”,又稱“烏銀”。
寶石鑲嵌:主要根據鑲嵌的寶石不同而分類,一般鑲嵌的寶石主要有鋯石、石榴石、瑪瑙石、水晶石、馬克賽石、綠松石、琥珀等。
素銀:用925 純銀或990 足銀直接加工成銀制器物成品,沒有外鍍白金、彩金等其他合金,沒有鑲嵌其他珠寶玉石的925純銀、990足銀銀品被稱為“素銀”。
銀器為人而存在,因人而改變,采用多種加工工藝是為了使銀器更加美觀,更加符合人們彰顯個性、象征身份和追求時尚的需求。用首飾裝飾是人類最早的藝術行為,白銀除了制作銀飾之外還有其他的用途。
飾品:銀飾有耳飾、項飾、足飾、首飾、服飾等幾大類,數千年來中國人民對銀飾的鐘愛,已經不限于裝飾,還象征著愛情長久、家庭穩固、家風傳遞、長輩關愛、文化傳承、社會地位與財富等。
器皿:銀制的生活用品涵蓋廣,有茶具、酒具、餐具、妝具、投資禮品等系列,有純銀銀器、異質結合的復合銀器、高科技銀器等,品種繁多,使用方式多樣,制作工藝也相當復雜、精細,每一件銀器都在訴說著一段故事、一段歷史。
宗教用品:宗教使用銀器的歷史悠久。西方銀器最初是供宗教與貴族所使用,將其與信仰共融,創造出各種精美的宗教用品。
(一)將坩堝置于火爐上,把銀塊、碎銀放于堝內,加熱,熔化成銀水。接著澆鑄毛坯,將銀水倒入相應的油槽(模具)中,冷卻,即成銀毛坯。
(二)打葉出條拔絲,根據所制飾品的需要,把銀毛坯加熱后用鐵錘子在砧子上打制成薄片,也叫出葉;把銀毛坯錘搓成圓柱,叫出條;把銀條用專用拔絲板拉成絲,叫拔絲。
(三)沖壓出形,把銀片放在所制飾品造型相應的錫制模具中,用錘子輕敲慢打,沖壓出飾品的基本輪廓,此道工序也叫括形。
(四)打磨亮面,把括形后的飾品,用鋼銼打去毛邊,再置于砧子,用響銅錘子輕輕敲打,使銀器表面光亮潤滑。
(五)上膠版,用松香、香灰按比例攪拌均勻,鋪撒在木板上約兩厘米厚,用火烤至松軟,將括形后的銀器扣壓在膠版上,使凹陷處充滿松香、香灰填充物,冷卻,以便鏨花。
(六)鏨花,鏨花鑿子有一二十把,每把鑿子的大小、刃口的紋理形狀各不相同,根據圖樣取相對應的鑿子,在銀器外形上用小錘子敲擊鑿子,使其表面留下鏨痕,形成珍禽瑞獸、奇花異草、福祿壽喜等,達到裝飾器物的目的。這是銀器制作工藝中最復雜、技術含量最高的一道工序,要將圖樣花紋爛熟于心,手隨心動,鑿隨手動,心手合一,錘鑿叮當,行云流水,一氣呵成,一幅多層次、浮雕式的精美圖案就鏨刻在銀器上了。鏨刻好后,熔化松香等填充物,將銀器取出。
(七)掐絲,用拔絲板拉成的銀(金)絲,用盤曲、穿插、填絲、堆壘等工藝制作飾品,也可掐成各種造型的花鳥草蟲圖形。
(八)焊接,按照銀器的形狀,將已鏨過花的部件焊接起來,再把經過掐絲工藝掐成的金銀或其他金屬細絲圖形焊在銀器上,使飾品更具立體感。所用焊藥是用銀子和銅按比例熔化而成的。
(九)去污拋光,完成以上工序后,把銀器適當加熱,放入白礬水中清除霉斑和污垢,一件銀器就算制成了。
(十)根據用戶需求,還可上翠點藍,將上翠點藍專用顏料研面,用小湯匙點在銀器的特定部位上,點燃油燈,將銀器靠近火苗,用吹筒吹火苗,熔化顏料,使之與銀器粘連在一起。通過上翠點藍,一件精美的銀器更加光彩奪目、富麗堂皇。
如上就是銀器制作的主要工序,其實每道工序里還含有許多不可或缺的細節。
現在珠寶行業正處于轉型變革時期,產能過剩、珠寶市場飽和、珠寶產品過多等問題依然困擾、制約著行業的發展。以往,很多中小企業品牌意識和創新動力不強,簡單地復制、模仿別人的經營模式乃至別人的設計、工藝,導致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珠寶首飾設計和加工工藝的價值沒有在產品價值中得到應有的體現,設計師創造性的勞動價值沒有得到市場普遍的認同,阻礙了消費市場的進一步繁榮。
白銀在我國的應用歷史悠久,文化沉淀深厚。古代社會金融體系實行的是銀本位制度,白銀被作為通用貨幣進行市場流通,白銀文化深入人心。然而,目前我國的白銀文化趨于傳統,市面上銀飾品以寄托對老人、小孩祝福的傳統銀飾品、仿舊銀飾品、一般商業銀飾品、銀禮、銀制餐具為主,設計單一,市場狹窄,缺乏新興文化引領與市場多樣化發展。
與黃金、鉆石、彩色寶石等珠寶行業、市場相比,白銀銀飾銀器行業雖然市場龐大,但長期處于邊緣化的狀態,在許多珠寶零售企業的產品體系中均作為分支存在,企業所投入的宣傳、推廣、開發、經營費用相對不足。目前,專注白銀首飾、銀器產品批發的中大型企業主要集中在深圳,福建莆田上塘、廣東汕尾梅隴、山東青島、河南、河北以及部分少數民族地區聚集著大量白銀工廠、家庭式作坊及店鋪。產品同質化現象致使市場、客戶重疊率較高,企業間競爭激烈,市場運營機制不夠完善;企業各自為政,缺乏溝通,改款抄襲頻發,市場經營亂象頻出。面對嚴峻的行業發展形勢,迫切需要一個行業領頭組織發揮引領作用。
中國白銀文化歷史悠久,從當代大部分白銀產品中,我們也能發現傳統文化對整個中國白銀行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人對于白銀的剛性需求較大,貨幣屬性的影子依然存在,從中國人傳統的保值投資理念方面而言,白銀依然占有極大的先天優勢。時代在變遷,面對更加年輕化、個性化的消費市場,在保留白銀傳統文化精髓的同時,我們創作產品應賦予其時尚、活力、輕奢、快捷等新特點,以新白銀文化培育為重要支點,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發展方向,尋求差異化的競爭,打開行業新局面。
行業相關數據顯示,時尚流行銀飾的消費者以35歲以下的時尚年輕一族為主,愛美女性居多,也有部分情侶送禮及定制個性信物。因為銀飾品價格相對親民,年輕時尚一族都能承受得起這個價格。另外就是傳統的消費習慣,比如為自己的晚輩購買如銀手鐲、銀鎖等傳統吉祥用品寓意平安吉祥。目前在內地很多區域還存在空白市場,但在沿海地區城市里銀飾品專柜、專賣店比比皆是,而且還在急速增長,銀飾市場有相當大的消費潛力可挖。
銀在中國文明的歷史長河中,已經流動了4000 多年。4000 多年的祝福,4000 多年的精湛,4000 多年的華美,就這樣流淌在銀器上,融化在銀器里的茶味中。
光陰荏苒,時光流轉。舊時皇親貴族銀,如今走進百姓家,你也可以擁有一件做工精致,于細節中訴說著優雅、簡約之美的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