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燕妮 南華大學MBA中心
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和完善的背景下,國家經濟已經逐漸實現和世界接軌,國內的市場已經和國際市場融合在一起。金融和經濟實現全球一體化之后,企業在市場環境中所面臨的風險會越來越多,再加上信息傳輸缺乏有效性,可能還會出現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對企業的發展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因此,企業必須加強對風險管理的重視,將可能造成風險的因素全部考慮在內,提高企業的抗風險能力,重視風險管理的效率,才能在快速發展的同時抵御風險造成的影響,從而為企業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企業在經營商業活動時,風險是客觀存在的,不會因為其他因素的干擾而轉移,人們也無法規避風險或者降低風險,只能采用科學的方法應對風險,盡可能降低風險造成的損失[1]。
風險一般都是以相對的形式存在,風險是否存在不確定性特征主要是根據認知者自身的判斷,不同的個體在面對風險時所秉承的態度截然不同,不同偏好的個體在面對風險所采用的應對方法也會有很大區別。另外,風險并不是固定不便,而是要根據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無論是自然環境還是社會環境都會使風險產生變化。所以,針對風險自身而言,無論是風險范圍還是風險等級都表現出了相對性的特征。
風險的可測性主要是提前對風險進行預測,企業結合歷史資料和多種數據對風險提前進行預測,然后再結合風險的實際情況制定針對性的應對措施,從而降低風險造成的影響。如:水災發生后將會造成多大的損失無法提前進行預測,但是可以通過歷史資料和各項數據分析,該地區發生水災的時間大概在什么時段,同時也能判斷在該具體時間內發生水災的次數,對水災所造成的損失也能做出大概估算,從而提前制定水災防護措施,降低水災的損害程度。
由于受到外界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導致企業在做出任何決策之前可能都會面臨不確定風險,最終因不確定因素造成損失。換言之,正是因為外界不確定因素才形成了風險。企業在做出任何決策之前,要對風險進行全面分析,制定完善的風險管理措施,有效規避風險,增加企業的經濟效益。從另一個角度分析,企業的風險和收益體現出了共生性[2]。
企業要加強對風險管理的重視,避免風險對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發展造成影響。因此,筆者對企業所面臨的風險類型進行總結,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
單純性的風險對企業的經濟效益沒任何益處,只會給企業造成損失,即便企業的管理工作沒有任何問題,也不會給企業帶來利潤。如:企業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人員工傷或者不可抗力等方面的風險。
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如果與合作伙伴簽訂了交易合同或者協議,如果企業自身或者對方的信用有問題,很容易出現違約的情況,不僅會影響到企業的經濟效益,可能對未來的發展還會造成一定的限制。
對于企業而言,價格風險是必然存在的風險,隨著時間的變化,商品的價格也要做出調整,這是非常正常的一種經濟行為。這種風險與單純風險從本質意義上不同,價格風險可能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也可能會給企業造成虧損。
這種風險一般是由利率的不確定性造成的風險,利率的上浮和下降就會涉及企業的付利息的費用,有些企業的負債率較高,如果利率稍作調整就會對企業的現金流造成巨大的沖擊,如果利率上漲較多,可能還會使企業的資金惡化到無法支撐企業發展的地步。
企業流動資產在總資產中的占比也會增加風險概率,實際上就是說企業是否能夠將流動資產快速變現。金融機構在為企業發放貸款時,資產量大、實力較強的企業獲得貸款審批的可能性高,金融結構也要控制資金風險,對貸款過程中風險進行有效規避。如果企業的資金無法實現有效流動,就會影響到整個現金流,對企業未來的發展造成了很大的限制,如果企業的資金流動性較強,很多投資機會降臨時,因為缺乏流動資金而失去機會,也會影響到企業的發展[3]。
首先,企業將風險視為猛虎,怕承受不了風險的損害而放棄發展。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各項活動實際上都存在不確定因素,無論是什么樣的投資項目和經營活動都會面臨風險。有些企業對風險過于恐懼,缺乏制定長遠的發展規劃,將風險看作不可抗力,面對風險時一般都會采用回避的方式進行防范。雖然這種應對風險的態度會對企業的效益和發展起到保護作用,但是風險一般都是和機會并存,企業回避風險也幾乎放棄了發展的機會。
其次,企業對風險管理的認識不夠全面,將所有經營事務全部作為風險管理。有些企業并未制定完善的風險管理規劃,對風險管理也只停留在概念上,企業的管理人員認為風險管理是萬能性的管理工作,一旦在發展過程中實施了風險管理規劃,將所有的經營活動全部納入風險管理中。然而,風險管理只是企業管理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如果風險管理工作要覆蓋企業所有的經營活動,也會失去風險管理的價值。
最后,企業在風險管理過程中未能抓住管理重點。很多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都制定了完善的管理機制,企業的管理人員認為,只要能夠將管理制度落實到之處,就能對企業的內部進行全面控制,自然也能起到風險防范作用。然而,企業的管理制度一般只針對各項規范,管理內容大都是針對表面,雖然這種管理方法能夠讓企業秩序井井有條,但是對風險并沒有抵抗能力,還會浪費很多管理資源。
除此之外,現在很多企業對管理制度越來越重視,也召集了專業人員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將制度進行完善。但是企業過于重視制度設計,卻忽略了制度的落實。制度設計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落實,如果完善的管理制度并沒有得到落實,制度將毫無意義[4]。
風險規避的主要含義是指企業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分析風險發生時自身是否具備抵抗風險的能力,如果企業的管理人員已經發現某項決策可能會給企業的經濟效益造成損失,就要結合風險采取相應的規避措施,放棄該項決策或者調整發展方向。這種風險管理方法主要是在風險發生之前能夠有效規避,消除風險對企業造成的損失。風險規避又可以分為積極和消極兩種,企業風險管理中所使用的風險規避主要是通過積極方式規避風險,雖然風險可能會給企業的經濟效益造成損失,但如果對任何風險都采用規避的態度,也會使企業錯過很多發展機會。因此,企業要結合自身的需求選擇性地規避風險,避免因為風險規避失去更多的發展機會。例如:我國四川地區某企業在國際市場就遭受了一次嚴重的損失。某企業與美國一家公司在合作的過程中,美國公司拖欠了四百多億美元的巨款,最終成為一筆壞賬。某企業在與美國公司合作時,美國公司就是抓住了該企業著急進入美國市場的急切心理,在雙方達成合作之前承諾一定會按照合同金額付款,但是收到貨之后確以各種理由推脫。實際上美國這家公司在和該企業合作之前,曾經也找過同類型企業合作,但是其他企業特意從信用保險公司了解了美國這家公司的信用度,發現這家公司沒有任何信用,最終放棄了合作。但是四川這家企業為了快速進入美國市場,沒有提前對風險進行預判,最終給企業造成了嚴重的損失。
自留風險主要是指企業的資金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如果能承受風險造成的損失,面對風險可以采用自行承擔或者自保的形式自主消化。因為風險的原因對企業的經濟效益造成損失,如果采用自行承擔的方式,就是將損失全部算到成本費用中,或者和企業的利潤抵消。自保的形式主要是指企業提前為抵抗風險準備好資金,用于應對壞賬或者維護等其他費用。風險自保一般只能針對小型風險。所以企業開展風險自留管理時,必須充分考慮自身的承受能力,才能做出正確的決定[5]。
分散風險主要是增加風險承受單位的總量,將既定的風險在放大之后的樣本空間中分散開來,這樣就能降低每個風險單位所承受的損失總量。例如:某企業有很多存貨,如果將這些貨物都放在同一個倉庫中,在高溫天氣很容易發生火災。如果將這些庫存分散到多個倉庫中,即便其中一個倉庫發生火災,也不會影響到其他貨品。如果企業的某個投資項目風險較高,可以聯合其他企業合作投資,這樣就能將風險分散。又如:經銷商在銷售商品時,可以同時銷售多種產品,個別品牌滯銷也不會對其他商品造成影響,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降低單一產品遇到風險的概率。人人都明白不要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的道理,但是這也不能代表企業在任何投資方面都要分散,如果盲目分散,企業在市場環境中的核心競爭力也會受到影響。例如:我國南方地區的某企業,本身是互聯網企業起家,為了實現多元化經營,開始涉足房地產和保健品行業,各個行業之間的跨度較大,再加上企業本身對這些行業的認識不夠全面,資金很快被分散套牢,最終因為資金鏈斷裂而倒閉。
風險轉移主要是針對企業在運行過程中如果遇到不能規避或的風險之后,將風險通過轉嫁的方式進行處理。如:運輸過程中遇到的風險、不可抗力風險、銷售風險等。企業在生產運營過程中,有些企業抵抗風險的能力較弱,再加上很多風險無法規避,或者在風險管理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資金成本,這時企業就會采用風險轉移的方法降低風險對企業造成的損害。常見的風險轉移一般分為以下兩種:一種是將可能對企業造成風險的活動進行轉移,實際上就是將企業自身無法承擔的風險或者不愿意承受風險所造成的經濟損失而將風險進行轉移。另一種方法就是直接轉移實體,如:將實體委托外包或者直接出售。企業中最常使用的風險轉移方法就是保險,是最容易操作的一種轉移方法,同時也是企業管理風險的主要財務手段。但是我國很多企業在是使用保險實現風險轉移時,對該方法的使用方式掌握得不夠全面,有些企業認為保險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負責理賠,并沒有認識到保險的深層含義。其實企業在向保險公司投保時,保險公司一般都會提供一些風險方法措施和應對風險的辦法,同時也會為企業提供一些風險管理咨詢服務,幫助企業掌握更多風險處理措施,提高企業識別風險的能力,保險公司的這些附加服務所產生的效力已經遠遠超過了賠償的價值[6]。
風險組合主要是指造成不同風險且相互之間沒有任何關聯性的產品或者投資項目重新進行組合,產品或者項目之間的盈利和虧損就能相互抵消,從而實現風險管理的作用。首先,組合過程中可以將風險性較大的項目和風險性較小的項目組合在一起,即便高風險項目對企業的利潤造成損害,低風險項目的盈利也能進行彌補。其次,組合過程中產品或者項目的數量要結合企業的發展進行調整,不宜過多也不宜過少。最后,產品或者項目進行組合時,要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掌握承受風險的最高點,然后最高點作為風險組合的參考依據[7]。很多中小企業因為自身的原因產品較為單一,很多產品都是統一類型,所以還不符合風險組合的基本要求,所以大部分中小企業并不建議使用該種方法進行風險管理。如果只能選擇該方法,也要結合企業自身的實際需求調整組合方式,避免給企業增加風險概率。
風險預防主要是指在風險發生之前,提前制定風險防范措施,降低風險發生的概率,避免風險對企業的發展造成影響。如:國家大力修建水利基建工程、植樹造林抵抗風沙就是風險預防的主要體現形式。風險預防主要是將預防成本和風險造成的損失進行對比,如果風險造成的損失預案大于風險預防的成本支出,就可以采用風險預防手段提前對風險進行管理。如:以國家修建的堤壩工程為例,雖然堤壩工程在修建過程中會花費大量的資金,也不能確定一定會出現洪水災害,但是一旦發生災害之后將會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所以必須提前進行風險預防。
對于企業的發展而言,風險具有客觀性和不可消除性特征,風險往往與收益共生,企業獲得收益的同時必然要面臨風險。企業在參與市場競爭的過程中必然要面臨各種類型的風險,因此,企業要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措施,強化風險方法意識,確保風險管理工作能夠得到有效落實,將風險管理貫徹到企業生產經營的全過程,這樣才能為企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