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東
(營口職業技術學院,遼寧 營口 115000)
2021 年5 月11 日,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公布,數據顯示,我國60 歲及以上人口有2.6 億,占總人口的18.70%,其中,65 歲及以上人口為19064 萬,占總人口的13.50%,中國已處于輕度老齡化階段。[1]與此同時,中國在前端消費側的數字化全球領先,消費行為高度數字化。據統計,近年來,老年用戶入網速度是居民移動互聯網普及速度的1.6 倍,這導致了有越來越多的老年人由于不能正確使用智能設備而遇到困難,在衣、食、住、行、就醫等方面的消費障礙日趨突顯。特別是近兩年在持續的疫情背景下,更是出現了老奶奶坐公交,拿著手機一直掃司機的頭;大爺坐地鐵不知道“健康碼”為何物而與保安發生沖突的尷尬事件,這些事例從側面凸顯出,當下我國老年人日益增長的信息技術使用需求與信息技術教育不足之間的矛盾。
我國在20 世紀80 年代開辦了老年大學,到2005年基本完成全國省級老年大學的整體布局,據中國老年大學協會統計,截至2018 年底,國內共有7.6 萬余所老年大學。[2]目前各地老年大學都設有計算機基礎、智能手機應用、網上購物入門等信息技術課程。但老年大學的發展規模難以匹配快速增長的老年人口及大規模老年教育需求,各地老年大學“一座難求”的問題突出。[3]且老年大學主要集中于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城市區域,多數老年人喜歡在自家安度晚年,期望在家門口享受教育。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老年教育與互聯網深入融合的產物——網上老年大學成為推進老年教育實現快速發展的重要趨勢。國務院辦公廳于2016 年10 月印發的《老年教育發展規劃(2016-2020 年)》中提出,要“推動信息技術融入老年教育教學全過程”。[4]據此,各地從多角度、全方位地探索了老年網上教育路徑和模式,建設一批老年在線教育平臺,平臺中涵蓋了豐富的信息技術課程。[5]網上老年大學在部分領域解決了老年人教育需求,但在信息技術類課程方面,由于信息技術具有時效性、操作性以及老年人的特殊性,許多老年人在實際使用在線教育資源學習信息技術中,遇到了諸如在線資源供需不匹配、因自身信息技術水平不高而無法參與、難以適應在線教育模式學習信息技術等問題。[6-7]
社區老年教育與老年大學、老年在線教育不同,它是一種由社區組織的教育形式,立足于基層,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老年人的需求,貼近老年人日常生活,可以使用更切合老年人的教學模式開展教學。社區教育主要目的是充分利用社會各種教育資源,滿足社區居民學習需求,提高居民素質。[8]我國社區教育起步較晚,通過對CNKI 中文期刊數據庫檢索可以發現,涉及社區教育研究的文獻,在2005 年只有3 篇。近年來的老齡化加劇及老年大學的入學難問題使得社區老年教育成為焦點,國家相繼出臺指導文件,2019 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中提出優先發展社區老年教育。[9]2020 年11 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中也強調通過老年大學、養老服務機構、社區教育機構等,幫助老年人提高運用智能技術的能力和水平。[10]之所以強調社區老年教育,是因為社區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等特征,可以為社區老年人所接納,并產生很強的向心力,社區老年教育可以成為老年教育教學體系中的重要補充和關鍵組成。
經過幾年的發展,現階段我國已經建立了“縣(市、區)-鄉鎮(街道)-村(居委會)”三級社區老年教育網絡,[11]但社區性質是政府為主導,有較濃厚的行政色彩。[12]其教育管理制度建設方面不完善,缺乏相應的教育管理經驗。[13]并且社區沒有固定的教學場所,教學設施不足以支撐信息技術教學,缺乏穩定的師資隊伍,教育活動中的課程資源以多以文化娛樂、醫療保健講座為主,信息技術課程資源陳舊,覆蓋面、教學形式都有很大提升空間。[14]2021 年在江蘇省部分城市開展了一次社區老年學習者調研,受調研的795人中,有80%受訪者的學習場所是單一的老年大學。[15]社區教育作為最貼近老年人的教育方式,理應成為老年學習者求學路上的入門首選,但卻成為老年學習者嫌棄的對象,福建的李阿姨在接受采訪時明確表示市級老年大學才有保障,不考慮在社區老年教育機構求學[16]。這些都反映出社區教育存在問題,需探索出符合需求又適合利用社區現有資源實現的最佳路徑。
面向老年群體的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課程完全不同,要充分考量學習者身體情況、心理情況、生活情況、信息素養水平情況、其他外部因素情況。
老年學員在身體健康程度方面存在諸多影響學習信息技術課程的問題,如視力下降,對手機、電腦中正常字體會覺得小而導致難以看清,影響學習進度;記憶力減退,對舊事記憶清晰,對新學習的知識與技能容易忘記;老年人精力下降,無法長時間集中精力堅持聽課等。
作為長者的老年學員普遍存在愛面子的心理,怕在朋友面前丟面子,怕在課程中的實操環節中操作不好,所以對陌生而新奇的信息技術產生畏懼心理,進而不主動學習相關課程。
生活簡樸的老年人對非免費的信息技術課程會產生抵觸心理;對于非獨居老人,子女的態度及對信息技術課程的看法直接影響老人的學習意愿。
老年人在退休前的文化水平及信息技術的受教程度,直接影響到對老年信息技術課程的理解程度,有一定基礎和零基礎的老年人應區別對待。
以社區為中心開展社區教育活動受到了持續的COVID-19 疫情影響。社區是疫情防控的第一線,肩負基層疫情防控的責任,日常工作任務繁重,社區老年教育受此影響極大,基本處于停滯狀態。
從上述影響因素可以看出,老年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存在特殊性,需要根據影響因素研究更合理的課程資源與應用模式。
我國在老年大學和網上老年大學,已經建立起龐大的信息技術課程資源,社區老年教育作為二者的補充,可以引流優質資源但不應重復建設同質化的課程資源。
社區是最貼近老年人的組織,社區老年信息技術課程首先應能解決老年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相關問題,如社區所轄區域內的某超市的自動結款機如何使用;某銀行中的自助繳費、查詢系統如何使用;本地公交車電子錢包使用;新冠疫情中的健康行程碼等諸如此類的具有區域特性的,可以直接見到應用效果的,解決當下實際問題的實用型信息技術課程。在建設之初,應首先進行選擇式需求調查,即將事先想到的課程名稱列出,供老年學習者選擇,這樣由下至上的、突破傳統的,不以知識作為獲取目標,以能力培養為最終目的,直接進行實踐講解的課程,對于普通老年學習者來說最直觀、最有效。這樣雖然沒有系統化的學習,但通過一個個短小的且老年人有意愿去反復實踐的課程,疊加起來也會構建出基本信息素養。并且構建此類課程,對教師要求較低,建設和學習時間較短,適用于現有社區條件。
課程資源建設應充分考慮老年學習者的特征,精簡操作步驟,資源的學習時長應控制在5-8 分鐘左右,如過多可分模塊制作,適合重復多次學習。采用情境設計法設計教學,例如問題情境法,將前期調研到的實際困難融入課程,激發老年人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采用親子情境,將教學設計成孫子教、爺爺學的情境,切入老年學習者心理需求,增強內容的親和感和真實性,這樣會更適合老年人。在UI 設計上,應使用簡約且強對比設計方案,可以幫助視力較弱的老年學習者看得更清楚;移動端應避免復雜操作,以點觸為主要手勢。顯示文字方面,字體清晰且避免使用專業術語,便于老年學習者理解。
課程資源形式,應考慮個體差異,以多樣的形式呈現同一教學內容,如針對有能力且有設備的老年學習者可以推送視頻資源;針對基礎差的老年學習者可以將課程制作成情境式紙質連環畫,即寓教于樂又方便反復學習;制作H5 虛擬實操應用,利用提示引導老年學習者進行交互練習,做錯返回,重新提示,重新練習,既能幫助老年人順利完成實操環節,建立自信,又可以解決社區教師短缺的問題;針對有視力問題的老年學習者,可以制作TV 版教學應用,利用電視的大畫面解決老年人觀看難的問題。
黨員和社區志愿者是目前社區教育教學的主要師資力量。利用黨員下社區活動日,選取有一定信息技術基礎的黨員利用社區信息技術課程資源,在社區有限場地內對志愿者進行小規模精細化培訓,培養日常教學中堅力量,志愿者學成后可以教授其他老年學習者,可以針對不同個體采取小規模面授和上門送學的方式進行教授。
每個學習群體中都會有優秀學習者,將優秀老年學員作為助教幫助其他老年學習者形成長者互助教學模式,具備一定條件的老年學習者可以根據個人意愿跟隨志愿者上門送學,這樣不但化解人力壓力,還可以體現老有所為的理念。在老年學習者中建立興趣社團,將有相同興趣的老年學習者聯合在一起,選舉有管理能力的老年學習者管理組織社團,并利用社區信息技術課程資源互助共學,不但促進了老年人之間的互相交流,還能提高學習效果。
綜上所述,目前在我國社區教育條件不足的背景下,社區老年信息技術教育,應在充分考慮老年人各方面因素的前提下,采用靈活創新的方法建設課程資源,利用多種教學形式實現課程資源的有效應用,最終發揮社區在老年教育教學體系中的重要補充作用,實現全民信息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