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健慧
(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星海小學,江蘇 蘇州 215024)
在當今社會,伴隨著家庭條件越來越好,越來越多的家長想著給學生花錢補課、給學生布置越來越多的作業,他們將學生們不停“連軸轉”地學習看作成功的唯一途徑,殊不知,在小學階段,遠比書面知識更重要的,是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對學生實踐觀念的培養。大家都明白習慣培養的重要性,知道一個習慣能給一個人的一生帶來巨大的影響,同樣的,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對學生實踐觀念的培養也在學生人生中占據重要地位,這些方面的教育同樣不可或缺,需要更多時間與精力的投入。如今隨著“雙減”政策的實施,學生們的學習負擔減輕了,但是很多家庭對學生越來越嬌生慣養的現象并沒有發生改變,造成有的學生形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不良觀念。因此,國家在大力推進“雙減”政策、素質教育的同時,要求必須要大力推進對學生的勞動教育。而一切的教育都是始于興趣,只有學生們產生勞動興趣,才能更加積極、活躍地參與勞動。所以教師必須想方設法,通過各種各樣的教學手段,采取學生們喜歡的方式,在潛移默化中給學生們樹立“勞動最光榮”的勞動觀念。
受傳統思想觀念的束縛,很多家庭和學校都會受“重智輕勞”思想觀念因素的影響,甚至還有很多家長和教師自身都缺乏對勞動教育的意識,往往帶著較片面的成才育兒觀念,認為讀書比動手勞動要更加重要。根據相關調查顯示,雖然大部分的教師都非常肯定勞動的價值以及在小學階段開展勞動教育,但是還是有很多教師對于勞動教育的內涵及更深層次的理解還有很大欠缺。除此之外,大部分家長對于勞動教育的認知也僅僅只是停留在表面,很多家長抱有“學生這么小,能讓他干什么?什么也干不了”這樣消極的心態。這樣一來,部分教師和家長對勞動教育片面的認知,導致他們把勞動當成純粹的“體力活”,而這種思想觀點很容易在潛移默化之中固化了孩子的思想。因此,由于勞動教育意識的缺乏,外部環境沒能引導學生們主動進行勞動,給開展勞動教育帶來了阻礙。
通過文件檢索就可以明顯看出,全國大部分地區對于有關學生勞動教育的相關政策和指導書籍都缺乏引領,以至于很多小學的勞動教育實踐條件達不到標準,得不到保障。現如今,“雙減”政策的實施,大、中、小學的勞動教育已經引起了社會和國家多方面的重視,也具有了針對性和指導性意見的文件引領和書本刊物方案。雖然部分發達地區已經率先進入了探索,但是還是缺乏實踐和可行性指導。對于全國大部分地區而言,小學勞動教育的體系仍處于空白狀態,勞動教育的實踐得不到充分的重視和推廣,而是不斷被懈怠和擱置。
除了上述勞動教育得不到充分重視的問題之外,還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勞動教育的行為較單一,僅僅局限于生活中的某一個環節,而沒有相對應的拓展和延伸。不僅如此,很多教師和家長過于重視對學生勞動技能的培養,而往往忽視了對學生們勞動情感的深層次培養,但其實,勞動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們的勞動意識和勞動習慣。教育應該更加貼近生活,從實際出發,不能依賴于書本知識的培訓,而是要放眼行動,在生活中感染學生,使勞動觀點深入學生內心,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進行全面發展。由此看來,勞動教育活動內容的設置還需要引起教師更多的關注,著重豐富活動內容,使之更具趣味性,才更能引起學生的廣泛關注,均衡教育內容。
由于國內對于勞動教育仍舊存在上述的各種問題,那么教師更應該抓緊“雙減”背景帶來教育格局改變的機會,重新改變策略開展勞動教育。學校教學的根本目標是“立德樹人”,而勞動教育可以教會學生懂得敬重勞動者和勞動,而不是僅僅重視智力卻輕視勞動付出。
通過讓學生們親身參與勞動活動,有助于讓他們體會并理解家長勞動的艱辛,有助于學生明白“美好生活來自努力勞動的雙手”,有利于學生主動分擔家庭中的勞動負擔,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與增強學生的社會擔當。
勞動是一切的源泉,而勞動教育有利于引導學生意識到無論就業于任何行業的每一個勞動者都值得尊敬,任何一份勞動成果都值得尊重。教師在勞動教育中逐漸教會學生熱愛勞動、熱愛生活。這樣的教育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引導學生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增強學生的信念感和受挫能力。
開展集體勞動實踐活動有利于學生們適應集體協作、相互幫助的勞動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與團結意識。勞動教育有利于學生們更早適應社會生活,引導學生們在未來積極投身到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去。
教育研究始于問題,只有確定好教育活動的計劃和主題,才能有好的教育成果。計劃的安排和主題的選取最好有以下幾個特點:①迫切性:即日常生活中最需要解決的問題;②可行性:即選取的主題必須與實際相符,具有可以實行的可能,具備充足的活動條件;③價值性:即主題的研究價值,不僅要考慮問題著不著急解決,還要考慮問題值不值得上升到主題并以此開展教研活動。好的主題等于給教研活動開了個好頭,根據以上特點選出好的主題再進行勞動教育,才能把教育活動做好。
比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們的興趣所在開展以游戲為主題活動的勞動教育,能讓學生們真正用雙手做一些事情,體驗動手勞動的快樂,在引起學生興趣的同時,鼓勵學生們多多勞動。類似的小活動小游戲有很多,比如“出發!玉米地!”帶領學生們觀察農民伯伯是怎樣種玉米、摘玉米、剝玉米的,從而體會勞動的辛苦和收獲的喜悅;還有“制作泥娃娃”教學生們用泥土、橡皮泥等,用雙手捏一個可愛的泥娃娃;還有“小小廚房我做主”教學生們怎樣收拾碗筷,幫家長分擔家務事……當每個小活動結束后,教師需要表揚每一個學生,一人獎勵一朵小紅花,這樣學生們就可以感受到集體勞動的樂趣。此外,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們要多多勞動。勞動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而是長久以來都要堅持的事情,所以,以后在家也要幫助家里人收拾屋子,用自己的雙手幫助更多的人,做更多的好事,體驗更多勞動的快樂。
在以往的教育活動中,很多時候都是以口頭教育為主,和學生們講了許許多多的大道理,但是實際性的實踐并沒有做多少。事實上,大家都清楚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實現目標,兩者缺一不可,只有真真切切地實踐才能讓一些大道理深入學生們的內心,形成記憶點,養成一種習慣。所以在教學的開始,就要明確好教學活動的目標,從“理論建設”和“實際操作”兩條路徑進行“雙向建設”從而展開對本課題策略的實施。教師也不要把勞動教育當成是階段性的活動,而要使它成為每個學生需要長期堅持的必然要求。因為習慣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漫長的曲折過程,階段性的短暫活動完全無法從根本上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所以,學校需要通過長期的活動和長期性的教育、理念灌輸,讓勤于勞動成為每個學生生活中的常態,這時,教育的目的才算真正達到了。
在教學活動中,由于小學的學生年齡尚小,對他們的教育需要采取激勵手段,遵循以下原則:①目標性原則:即讓學生們明確方向,心中帶著目標感,設立階段性目標,在每個階段都要激勵學生們朝著目標前進;②公平性原則:即對學生們行為的評價要客觀公正,有時候表揚不一定是激勵,批評也不一定就是不激勵,不要為了討學生歡心就扭曲事實真相;③分層次原則:即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實現分層次激勵,學生都是有差異性的,每個人每個階段都會有所不同,所以激勵機制也需要適時改變;④物質與精神相統一原則:即在精神激勵的同時可以考慮給予適當物質激勵,這樣讓教育的成果可視化,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比如,很多學生都學過“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句詩,也都知道勤儉節約、不浪費的重要性,但是很多時候也只是口頭說說,并沒有付諸實踐。所以教師可以以此為切入點,開展“知行合一”的勞動教育活動。比如,在每次學生們吃完飯后,只要把自己打的飯菜都吃光的學生都可以獲得一張“節糧卡”,連續一周得到“節糧卡”,則可以被評為本周的“節糧先鋒”,到學期的最后,獲得“節糧先鋒”稱號次數最多的學生便可成為“節糧標兵”,成為學生們共同學習的榜樣。當然,這類學生還可以獲得相應的紀念品,比如小碗筷獎杯,以此作為榮譽紀念。此外,教師還可以把學生們分成幾個小組,幾人為一組,哪個小組剩下的飯最少,就可以被評為“文明餐桌”,而獲得“文明餐桌”稱號的小組可以獲得小獎狀掛在班級榮譽角……類似的激勵機制還有很多,需要每位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探索。這樣一來,在長期的環境熏陶下,節約糧食就會成為學生們的一種習慣,潛移默化地把節約意識化為勞動實踐行動。
開展勞動的實踐活動必須不斷創新,不能一成不變,否則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將受到影響。開展方式必須豐富多樣,也要符合學生的興趣,因此,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自主提意見、策劃活動等方式將自主權移交給學生。這樣能更大程度地符合學生的興趣,又可以增強學生的參與度。每次活動之后都要進行總結評價,使活動的意義最大化,加深學生的印象與體會。
例如,可以選定每周的某一個時間段進行總結大會,由學生交流分享心得體會,教師加以補充、引導,分析此活動中各種現象的利弊,鼓勵好的行為,及時糾正、指出不良的行為。但教師的表達方式一定恰當,要注重保護學生的自尊。
“雙減”政策的出臺正是為了改變“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的狀態,為了控制校外增加的負擔無休止增長的狀況,改變單一題海戰術的思路,回歸育人初心。很顯然,學生課外的時間大大增多了,但是這并不能直接等同于勞動教育能有利開展下去。學生能自主支配的時間增多了,但如何吸引學生將多余的時間自愿分配給勞動實踐又成了一個難題。這就要求教師在創新上下功夫,提供更新穎的教學方式,把握學生內心興趣變化,從根本上將勞動實踐培養成每個學生能夠長期堅持的良好習慣要求。
“雙減”背景從政策高度限制了增加學生負擔的行為,但家長對于“雞娃”的焦慮情緒并沒有全部消失,更有可能將需求轉向課外,其中包括勞動教育。因而,怎樣做好勞動教育的“品質”,讓孩子們勞動教育的成果能切實安撫家長的焦慮,以及如何解決好這其中牽扯的功利性目的等問題,又重新“赤裸裸”地浮現在大眾眼前。這就要求教師要更優化勞動教育內容,提升實踐活動的品質,秉持初心,無論將來面對多少難題,仍舊要迎難而上,抓住“雙減”政策這一機遇,呵護學生健康成長。
在勞動教學的開展過程中,通過增加學生的自我認知評價、學習小組互相的總體評價、對教師教學質量的綜合評價以及教師給出的綜合評價等環節,得到可視性的數據反饋。其分析得出的數據,可以更好地被用于在開放性、動態性、持續性、綜合性方面開展分析研究,并為教師如何改進教學方法或學生后續怎樣制定學習路線等問題提供了全面且具體的科學依據。
通過對“雙減”背景下開展小學勞動教育的深度探析,筆者深切感受到,給學生上勞動教育課不僅要注重對學生們勞動觀念的培養,鼓勵學生多多勞動,還一定要讓學生們感受到勞動的樂趣,享受勞動的過程。而一切的教育都是始于興趣,只有學生們產生勞動興趣,學生們才能更加積極、活躍地參與勞動。所以教師必須想方設法,通過各種各樣的教學手段,采取學生們喜歡的方式,在潛移默化中給學生們樹立“勞動最光榮”的勞動觀念。
勞動教育一定要重視勞動觀念的培養,讓“勞動最光榮”的風氣在學校中蔚然成風,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教師也要以身作則,帶領學生們一起,用自己的力量丈量世界,發揮教育具有的強大影響力與感召力,鼓勵學生們多動手,多實踐,多出力,多出汗,享受勞動帶來的快樂,感受汗水流下的喜悅。期待學生們在勞動教育中收獲自己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