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仙鳳
(福建省浦城縣夢筆學校,福建 浦城 353400)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在基礎教育階段,加強小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育,既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又是培育小學生的基本素質,還是實現德育的重要內容。它既是對學科價值的回歸,也是對科學課程開發、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估等方面的一個重要目標和內容。不合理的培養方法會使學校和教師對小學生的社會責任能力培養浮于表象,只有建立完善的培養體系,才能從根本上培養出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這就需要調節、改進學校與教師的培養方式。
在學校運動會上,只有極少數學生為了班級集體而努力奮斗,大部分都是“吃瓜群眾”,說說笑笑,這種情況在現實中并不罕見;在居家學習期間,學校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在這段時期,從事家務勞動的比例很高,而70%以上的家庭作業比較少,或者根本不參加;有的同學用紅色的圍巾做玩具,有的同學拿紅色的圍巾當垃圾一樣隨便扔。從這些現象中可以看出,小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嚴重不足是毋庸置疑的。在社會上,小學生普遍被認為是被保護的一類人,他們對自己的社會責任認識不清,對集體、家庭、國家負有一定的義務,逐漸產生了一種被保護的感覺,缺少了感激之心,從而不愿意盡到自己的義務。這種令人擔憂的狀況必須加以調整。單純地依賴于某個教師,將其融入到學校的道德建設中,不能很好地適應學生的社會責任教育。筆者認為,培養小學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應注重情感體驗與能力發展,而非單純的抽象知識。
社會責任認知是從現實生活中產生的。學科教育的價值是將學科知識的傳授與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有機結合,從而真正達到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的目的。一門學科對于學生的發展,不僅要有學科領域的知識,還要具有獨特的視角、思維方法和獨特的邏輯思維,注重從學生熟知的現實生活中發現和提出科學問題,運用科學的方法、多元化的手段解決問題,并能把所學的知識和方法運用到生活中實踐和檢驗,從而提高學生在現實環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小學學生對社會責任和規則的認識,包含在現實的環境和生活中要把責任感的認知與生活聯系在一起,讓問題產生于生活,用責任改善人生。
因此,在教育中,教師要盡量做到最大限度地回到生活原點,這就要求教師要把教學的重點從知識教育轉向素質教育,防止學生對現實的忽視。通常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會產生一定價值觀偏差,主要是因為他們缺少社會經驗和實際經驗,無法從長期的視角思考生命的價值和未來的人生。特別是受應試教育和父母“望子成才”的思想影響,許多孩子從一年級起就以升學為目標,一成不變地完成學業。這樣下去,孩子們就會把學習到的知識當成是學習的一部分,而不會思考和計劃自己的將來。學校的教學環境單一,使學生沒有時間思考個體和社會的辯證關系,缺少社會責任感是必然的。因此,各個學科教師都要深刻挖掘學科與社會責任感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走進社會,感受社會的真善美,在他們的心里種下一顆為“人民服務、建設社會、傳播社會正能量”的種子,使他們認識到,學習理論的本質是為了建設社會主義。只有建立社會責任感,他們的理論知識才能發揮作用。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人類的文化水平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小學階段是我國公民社會責任意識形成的萌芽期,所以提高國民素質必須從基礎教育入手。因此,小學教師要肩負起對小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的培育,并通過組織各類教育活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價值觀,為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在小學,教師是學生們人生道路上的指導者,引導著那些懵懂的孩子,從一個不懂事的孩子,變成一個有教養、自信、樂觀的人。在這個時期,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成為學生的榜樣。課堂教學的資源不僅局限在教科書上,而且教師自身也是課堂教學的一種資源。一位有社會責任感的小學教師,一舉一動都體現了教師的人格魅力,這種人格魅力在不知不覺中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通過言傳身教,讓學生們明白自己的社會責任,并不是什么困難的事情。比如當教師發現了講臺上的垃圾時,不管是不是衛生區,都應該彎腰去撿,給學生做好示范作用。再比如,日常放學前應該主動關上被忘記的電燈,這種小動作往往比在教室里講的那些大道理更有說服力。
因此,要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師就必須帶頭表現出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用自己的榜樣力量影響學生,使他們認識到社會責任意識是他們成長的必備條件。這就需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優化自己的意志品質,加強對學生的道德觀念和責任意識的教育。在教師長期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與教育下,學生們會不知不覺地向著自己心中的偶像靠攏,為他們的成長過程展現出人民教師應有的社會責任意識榜樣模范,從而激活他們的社會責任意識。
小學科學社會責任情感教育強調探究式的學習過程,體現了問題、假設、計劃、證據收集、信息處理、結論、表達和交流、反思和評價的科學探索。在探究式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既可以積極地構建自己的科學觀念,又能培養出一種科學的態度和責任感。例如,在小學四年級的《生命成長》課程中,教師可以讓同學們自行組織學習小組,選擇與植物、動物、人等相關的生命成長話題,結合查閱資料、觀看紀錄片、實地考察、種植、飼養等方法,進行為期一個月的探究式學習。通過純文字、表格、思維導圖、PPT、錄像、短劇等方式進行相互交流與學習,讓學生體會到生命的偉大以及對父母的關愛。通過主題學習,學生對生命的體悟與觸動、對生命的尊重與珍愛,自然而然地流淌在他們的靈魂深處,從而令他們明白生命的含義,并產生對生命的情感意識。再比如,在《發現身邊美好》的課堂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感知美、發掘美,甚至創造美,并在此過程主動提及承擔起社會責任也是隱藏在同學周圍的一種美麗。教師可以利用這個機會,讓學生了解周圍人在這一方面展示的美麗,從而引起他們對社會情感的感知,并促使他們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創造美好社會。
社會責任情感的獲取是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自然經歷,是自我反省和自我理解的結果。教師要更新“先學后教”的教學觀念,避免“你接受過什么教育”“你有什么義務?”等“貼標簽、口號”的教學用語,要注重思想和行為的滲透,以體驗感為教育重心。社會責任情感教育應重視在現實情境中培養學生的關注、認同和歸屬感,并使其體會到責任的能力。陳腐、過時的情景很難給學生帶來真實的感受,也很難喚起他們對社會產生情感,而現在他們經歷的事情,則更能激起他們的共鳴。比如,在國家責任感的情感教育方面,教師可以介紹一段關于“抗疫”的感人故事,讓同學們在看完一段溫馨的視頻后選出令自己最感動的人,用語言或行動表達該人物對國家的貢獻,并將他們的行為記錄下來,用心體會。學生本身都是“抗疫”的親歷者,他們能夠感受到來自于國家的安全情感,感受到一種對“家”的歸屬情感,最終實現社會責任情感的培養。
總之,學生通過文化積聚—辨證分析—情緒產生,逐漸加深了對社會責任的心理傾向,以國家文化、民族精神、哲學思維、自我責任主動吸取知識和文化,并對自身行為做出價值判斷,形成道德認識、民族情懷,加深社會責任情感,將責任情感不斷轉化為擔當責任的精神需求,同時為肩負社會責任積淀人文思想和實踐方法,奠定社會情感責任基礎。
1.校園參與和學校管理
首先,在學校里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參加班級的管理活動,傾聽同學的意見,讓同學們共同參與制定班規、討論班級事務,并安排同學們輪流做班委的工作,對班級進行管理;訓練學生做教師的助理,協助教師收發、整理班級資料、傳達各種通知,在此過程中,努力為同學們創造機會,使他們每個人都能有事情可參與,每件事都能被監督,形成責任機制。其次,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校園管理參與機會,主要包括學校日常生活、校風、學風、校園文化等方面的建設。比如,設立了一個“小紅帽”崗位,每天都有“小紅帽”在校門口和值班教師共同檢視學生的紅領巾、校牌的佩戴情況;檢查學生在課間操中是否有認真地做操;在早自習、午休期間,對學生的自主學習、休息情況進行監督,并對其進行記錄和打分。在課后,建立“小義工服務團”,一方面負責教室和公共區域的衛生清潔工作,積極維護校園環境衛生;另一方面,在學校舉辦大型活動時,例如舉辦區縣教研活動,有領導、外賓來視察時,“小義工服務團”協助校內接待、引導賓客。同時,教師要調動同學們一起營造學校的文化氛圍,并積極地參與到學校的文化氛圍中去。例如,為學校文化走廊創作文字、繪畫、手工作品,布置學校板報、墻壁、地面等,并在學校公共場所制作文化口號、溫馨提示。此外,在校園里,要自覺地提倡使用普通話,嚴格規范自己的校園行為,發揮好學校領導和教師要起到模范帶頭作用,為校園的良好學風和校風做出自己的貢獻。
2.主動融入學科
學校是小學學生們的主要學習場所,是社會參與知識和能力培養的重要平臺。學校的每一科都擔負著培養學生的不同使命,根據各個小學學科的專業特點,挖掘出其蘊涵的社會參與能力培養的資源,并將其培養內容、目標細化到每一學科,讓各科形成一種培養合力,對學生社會參與行為的培養發揮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運用道德與法治的實際案例等豐富的故事與知識,全面地培養學生的社會參與能力;運用數學知識,注重對小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在英語課程中,注重對小學生進行國際語言理解能力的培養;運用科學知識,激發小學生對科技知識的興趣,促進其對科技的運用;運用綜合實踐學科,對小學學生進行生活技能和勞動意識的培養。整體來講,通過學校教師主動教育與學科特色相結合,培養小學生愛家庭、愛學校、愛家鄉、愛祖國的良好感情,培養學生對黨的領導的擁護,并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3.建立社會實踐合作渠道
社會實踐是實現學生社會參與能力的重要一環,而社會實踐活動則是實現小學學生社會參與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要積極開發校外資源,主動與社會社團、國有企業、事業單位、各類校外活動場所等進行溝通,并保持良好的溝通渠道,為成功建立主題教育基地、實踐活動園地等,與其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與合作基礎。比如,參觀當地科技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館,使學生了解和學習家鄉文化;通過參觀當地紅色基地、紀念烈士陵園烈士,增強了學生對我們國家革命歷史的認同,發揚我們民族的光榮革命傳統;爭取法院、檢察院、公安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以提高小學生的法律意識;通過科技館、科研機構、高新技術企業等設施,對小學生進行科學知識和技能的培訓;通過實地考察,了解當地的環保工作與生態環境,培養和樹立環保意識;利用消防部門、地震監測部門對學生進行消防、逃生技能的培訓;在敬老院、兒童福利院、殘疾人康復機構等方面開展義工活動,以促進小學生對弱勢群體產生關心、熱心公益的意識。
4.完善評價體系
影響我國學生社會參與能力培養的主要因素是學生的綜合評估方法不夠科學。不合理的培養方法會使學校和教師對小學生的社會參與能力培養浮于表象,只有建立完善的評估制度,才能從根本上衡量教師培養學生的社會參與能力,從而調節、改進學校教師的培養方案。首先,加強學校對社會參與素養評價的重視程度。例如在語文教學中,學校應該重視對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評估,可設立榮譽考核機制,比如“進步學生能力獎”“語言表達能力獎”等榮譽評價。其次,要健全社會參與度評估的指標體系,學生社會參與能力的評估不能僅以閉卷測試衡量,而應從學生的社會實踐出發。最后,對小學生的社會參與能力進行評估,學生社會參與能力的培養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多方位培養,因此,評價的對象不應局限在學校教師身上,還應該通過家長、社區、實踐基地等多方共同參與,對小學生的社會參與度進行評估,從而促進其社會參與度的提高。
綜上所述,教育實踐中,學校、教師、家長、社會團體等可以圍繞社會責任認知、社會責任意識、社會責任情感、社會責任行四大方面幫助小學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形成與提升,為祖國的未來發展培養與儲備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