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美娜
(福建省浦城縣石陂中心小學,福建 南平 353400)
數學教學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較直接的密切聯系,它屬于學生必須掌握的工具性課程,能夠增加學生認識程度。但由于數學知識本身就來源于日常生活,并被實際應用于日常生活,所以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強調通過生活化的數學課堂引導,使學生根據自身的實際生活逐步意識到數學學習的趣味性與實用價值,并切實把抽象而不易掌握的教學內容于生活化的課堂中化繁為簡、化難為易,以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與品質。
數學本身就來源于實際生活。學習數學并不僅僅是為掌握知識,最后的目標是回歸日常生活,服務于生活,并在現實生活中廣泛使用。人們都知道,數學家根據在現實生活中碰到的題目,不斷進行試驗與運算,已經證實很多的數學公式與定理。所以,新數學課程能夠讓學生對數學知識有一種全新的理解,培養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運用新數學知識的能力,從而優化應試教育,并引導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正確運用,同時對于其他課程的學習也十分有幫助。它將有助于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結合自身的生活經歷,培養自身獨立處理數學問題的能力,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小學階段學生們正處在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期,而數學經驗又有很大的邏輯性和推理性。教師將生活化發展教學模式運用于課堂教學過程中,能夠使學生采用更簡單的方法掌握基礎知識點,從而有效調動孩子的學習興趣,使原來抽象化的問題更加形象化,使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得到成就感,有效培養學習興趣。
數學學科教育的根本教學目標是不斷培養廣大學生的綜合抽象思維表達能力和學生綜合運用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能力。在小學數學生活化教育的發展過程中,教師應把小學數學知識的特點充分運用在中小學生的日常生活場景之中,從而大大加深小學生對數學基本知識點的感性認識,使得小學生在每次碰到類似的數學問題時也同樣能夠迅速地尋找出好的解決辦法。所以,應用生活化課堂教學模式可以利于使我國小學生真正實現學以致用,并充分利用其中學到的知識有效處理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將生活化教育逐步滲透到小學數學課堂,能夠啟迪學生的思維能力,并引領學生發現實際生活中存在的數學內容,使學生改變傳統思維能力,并利用日常生活經驗重新探究數學,從而從不同的視角體驗數學的魅力。“以人為本”的教育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也有助于學生形成合理的學業目標,明確生活學習的基本理念,積極思考與探究課程中的新問題,全面發掘課本知識點,讓學生能夠發揮自主思考能力,養成優秀的創新能力。
情境教學指的是由教師在創造一種和課堂教學密切相關的情境,指導學生掌握有關知識點。這種情境教學模式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對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并吸引其投身到課程當中。作為小學生,本身就對于任何事物有著強烈的興趣與求知欲,但是由于沒有大量的生活經歷,使得多數學生基本上都無法將教學與實際生活問題加以融會貫通。所以這也就要求教師必須賦予學生更加生活化的課堂引導,并創造更生活化的情境以提升數學教學效果。在情境創設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這些情景的創設是學生從不曾體驗或感知過的,然后利用這些情境便可發現數學問題并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從而幫助其獨立思考和逐步處理數學問題。通過這種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因此,教師在講授《四則運算》這一內容的過程中可以模擬這樣一種情景:一個學生最近購買一些桌子,里面有2 張書桌、5 把凳子,當時一共支出195 元,而此時已知每張書桌的價格為每把凳子的四倍,那么如何將每張書桌的價格都計算出來呢?在這種時候教師要讓學生踴躍地幫忙解決這個問題,并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的四則運算的原則與方法加以運算。這樣的數學情境課堂教學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把自己所學的基礎知識點和自己日常生活工作進行更加緊密聯系,從而大大增加小學數學課的學習效果。
在小學數學課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習內容積極與學生的日常生活進行聯結與融合,以促使學生意識到數學學習的重要意義。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更需要小學數學教育必須與時俱進、改革創新。教師要從傳統的教育思維方式和教學模式中跳脫出來,將傳統課堂教學形式延伸并擴展至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將原來抽象、死板而乏味的理論知識教學形式轉變為更加趣味與生動的生活化課堂形式,并以這些方式鞏固和提高學生所學的知識點,從而為其今后的學習生活奠定扎實的知識基礎。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深入到學生的日常生活當中,并對其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加以掌握與熟悉,進而在課堂中開展具有針對性的生活化課堂引導。比如,教師在學習《認識圖形》這一部分教學內容時,為要使學生對長方形、圓形、三角形等各種形狀都有一種準確而形象的了解,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在課下準備一些日常生活中不同造型的東西,如,小鬧鈴、文具盒、手表、小水杯等,利用這些物品加深學生對圖形具體的了解,從而提高對知識掌握的興趣,讓其學生明白在日常生活中到處都是數學知識。
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實施,生活性教育形式也開始獲得廣泛應用,將逐步從應試教育思想過渡發展為素質教育,并認真落實與貫徹“數學知識用于生活”的教育理念,以提升數學教育的品質與成效。所以,在生活化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采用引入大量生活案例的方式,合理地對現有的教學資源加以擴展與延伸。這主要是希望在把某些煩瑣、抽象或不易掌握的知識點加以簡單化的同時,還可以使學習者從這些生活案例中感同身受,從而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生活中購買東西的實際經歷,介紹這樣的例子:“王阿姨以2元錢6 個蘋果的價格買進,然后再以3 元錢6 個蘋果的價格出售,如果王阿姨最后賺得16 元,那么她必須賣多少個蘋果才行?”這樣的例子和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能調動學生參與思考過程和問題中的積極主動性,同時教師還可以把這個例子當作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進行擴展和延伸,以引導學生對有關知識點了解得更深入和全面,從而掌握到處理這類問題的正確方式。
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處理現實生活中面臨的問題,其實質就是有效考核與檢測學生對所學專業知識的運用能力。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有針對性地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各類問題。這不僅僅是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和提高,同時也使學生在處理這些日常生活問題的同時有所啟迪和體會,從而切實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與價值。所以,在課程中教師應注意指導學生完成知識點的遷移,讓其會運用所學的公式、定理等解決實際生活問題。比如在學習“平均分”的概念之后,教師就可以給學生出一個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爸爸在超市買10 個橘子,家中卻只有5 個人,怎么平均分配這10 個橘子呢?以這些簡單生活化的數學題目,讓學生嘗試著運用學到的知識解答問題,能更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同時也了解到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的這種問題應該怎么處理。
在新中小學的數學課堂教學建設過程中,教師應以傳統素質教育教學精神與新教育課程標準教學理念的結合引導,盡快改變傳統教育課堂教學觀念,樹立以“教育學生為中心”的素質教育理念教學指導思想,重視學生在小學數學教育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積極探索增進教師與全體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方法,深入研究了解全體學生的學習活動興趣,并以此為教學出發點制訂合理的教學生活化個體發展心理教育教學方法,指導全體學生培養積極思考的習慣并自主參與探究,并充分運用所擁有掌握的教學知識有效處理教師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實際管理問題。另一方面,教師應充分熟悉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包括學生生活實踐經驗、知識體系結構、學習活動方法以及學生人格道德素質等。此外,教師還應及時糾正自己的教學錯誤和教育學生的態度,對每個學生都平等待,必須充分考慮每個學生的個性特征,以個性發展的學生視角正確對待學生的各種錯誤,深入分析學生錯誤的根本成因,有利于幫助廣大學生有效糾正錯誤,從而為今后學生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石。
數學本來就和人們的現實生活密不可分,而學習數學終極目的也是為更好地處理現實問題。只要仔細觀察,就能看出,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處處都充滿著數學。筆者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一般都會有意識地讓學生把知識點和現實事物相聯系,并列舉相應的實例,以便有效調動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比如,可以通過讓全班學生觀察自己的座位在班級中所處第幾行、第幾列,使課堂氣氛變得更加活躍。又例如在學到《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這部分課的內容時,筆者就隨意拿出一個學生們都比較喜歡吃的“冰糖葫蘆”對其加以進行舉例說明,因為這里的每個山梨都其實是用一根竹簽直接串出來的,串好以后才會變成酸甜苦辣美味的山梨冰糖葫蘆,而這里的一條直線和一個圓之間就是處于射線交叉的一個地方;當學習“射線”這部分課的內容時,學生們很快就可能會頓時聯想起看到手電筒的反射光線。教師采用這種方法,使學習的知識點與實際情景相聯系,不僅與“學校課程論”中的“最近發展區”原則相符,還能夠把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充分利用起來,并轉變成學校重要的教學資源,使學習者在自身生活經歷的基礎上進行自我建構,更深刻地體會到數學的快樂。
對于數學教學,切忌把學生拘泥于教師的講授方式和單調的教學方法之中,而應該盡量縮短學生和知識點之間的距離。當學完某部分知識以后,教師便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掌握情況設置若干難易適當的課后練習題目,從而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處理生活問題。比如在剛學完“物體表面積計算”的這部分內容時,筆者可以布置一個課后練習題目,讓學生們先回到家用尺子量一下自己家里的門和窗的邊長,然后利用所學內容估算它們的雙曲面積。通過這樣的課后練習,不但能夠檢測學生們的基礎知識掌握程度和運用狀況,還能夠提高學生內在知識水平,使他們把所學理論知識運用于現實生活之中,從而真正地實現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