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穎
(蘇州市平江實驗學校,江蘇 蘇州 215000)
促進師生有效互動教學是提升教學成果與質量的關鍵。互動的具體性體現在師生在數學課堂中需要進行情感交流、相互認知、語言和行為的互動等,培養學生深度學習的思維和數學核心素養,通過教師有意識、有目的的課堂提問、情境創設等方式,調動學生對數學獨立思考和積極參與的興趣,并活躍學生的思維、拓寬知識視野和掌握數學方法,最終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
教師在數學課堂互動也會以成績良好的學生為主體,一是成績處于中上等的學生有一定的學習基礎,可以有效推動課堂進度,配合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讓師生互動教學順利進行。而對于有基礎不牢固、成績較差、課堂注意力不集中等諸多學習問題的學生來說,連跟上教師的思路都存在困難,更不要說與教師進行良好互動了。因此,教師通常很少會選擇成績較差的學生作為互動教學的對象。而且從數學學科的本質和特點來說,數學對于學習者的要求極高,不僅需要學生對概念性基礎知識有大致的掌握和理解,還需要能夠具備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夠靈活運用數學知識探究實際問題,總結出數學規律和學習方法。這對于成績較差、自信心不足、思維局限的學生來說,是無法良好攻克這些難題的。他們不僅不會主動在課堂上發言,而且對數學知識難以聽懂,對數學也缺少濃厚的興趣,學習質量很難保證。而且他們也需要長期的基礎積累,夯實基礎,才能進行進一步的數學探究與學習活動。所以,教師會更加關注中上等成績的學生。實際教學中,為了平衡整體教學,教師也會采用“優生帶動差生”的方式,盡量幫助基礎薄弱的學生跟上教學進度。
教師進行教學互動時,會站在班級整體教學視角,為了能夠讓班級大部分學生接受和理解互動的內容,選擇的教學內容會偏于淺顯,內容深度有限。這也會導致學生按照機械記憶的學習方式學習數學知識,無法深入理解數學問題。所以,實際互動中,互動效果往往差強人意,缺少師生深層次的學習溝通,這樣互動教學流于形式化,無法發揮互動的實效性。從教學理念上分析,教師會這樣設計互動內容,是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按照傳統教學思路以講解式教學方法組織學生學習數學內容,課堂上缺少師生互動,也很少開展實踐探究活動,學生也因此難以靈活運用數學知識。所以,教師需要針對這一問題重新設置互動內容,如果內容過于簡單,缺少挑戰的難度,學生自然也沒有持續探索和攻克難題的興趣。教師需要綜合思考課堂互動如何有效進行的原因以及存在的教學不足,從學生學習數學的難點和教學互動的癥結點著手,轉換教學思路,從以往的單一教學方式和刻板的教學理念轉變為生活化的教學策略,從學生感興趣的方式促進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但也需要把握互動教學難易程度,通常以啟發性問題為宜。
小學數學教師在與學生進行互動時采取的教學方式通常比較單一,而且教師在選擇互動對象時也很少考慮到思維跳脫、基礎較差的學生,一般會通過與中等程度學生的溝通互動推進教學進度。同時,教師在選擇互動方式上通常會問一些比較簡單和常規化的問題,缺少創新性,學生可思考的層面以及互動的范圍相對有限。所以,對于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來說,會在這樣的互動教學氛圍中感到學習的無聊,而對于自信心不足、沒有參與到互動教學中的學生來說,也會對數學喪失興趣,對學習數學產生心理焦慮情緒,不僅影響學生的學習狀態,也會影響學生的身體健康。長久下去,學生會出現課堂注意力不集中、學習積極性降低、學習能力下降等問題,產生較大的心理落差。所以,教師的教學方法需要創新,應從學生的思維特點出發,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結合學生的數學問題針對性改進教學方法。如果教師依然沿用傳統教學模式,會導致學生無法培養對數學學科學習需要的創造性思維,教師也無法建立與學生良好的互動關系,并從中進行數學知識滲透。
首先,建立互動教學觀有利于幫助教師設置互動教學目標,讓教師結合整體教學的要求和教學任務,設計出個性化、靈活的教學方案。雖然教學目標從整體出發,但是教師需要考慮到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不能讓教學目標流于表面,需要對目標進行分解,設計成多個階段的小目標和教學層次,兼顧到每個學生的學習基礎,讓學生能夠積極投身數學互動學習氛圍。其次,教師需要利用互動的評價方式,讓學生對自身學習狀況有基礎的了解,并使評價方式多元化,改變傳統單一的評價方式。比如,教師可以采用學生自評、互評以及師評的評價方式,讓每位學生都能參與互動評價環節。最后,師生課堂地位和角色的轉變,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內容,為師生互動、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提供條件。
教師可以創設和諧的課堂氛圍,讓“教”與“學”完美統一。一是教師需要明確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以科學適度的教學方法,如教師可以通過組建游戲活動、小組討論等方式,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主動性。二是建立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平臺,教師要以引導者和輔助者的身份,幫助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將數學課堂的“滿堂灌”轉變為“眾言堂”,擺脫原有單向交流的束縛,學生之間可以自由討論。通過互動平臺,學生都能在活動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讓學生自主探究,并進行課堂展示,最后教師進行討論總結。三是教師要以教材為基礎,改變傳統學生學習數學一味跟著教師講解思路進行聽講、模仿、練習的方式。蘇教版教材中有很多綜合性、實踐性的學習內容,比如在三年級下冊教材中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的內容,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問題進行獨立思考。問題:商場里的飲料每箱24 瓶,買這樣的飲料16 箱有多少瓶?然后教師提問:能否預估出飲料的瓶數?這時教師的提問會促進師生互動交流,讓學生打開新的學習方式,有的學生會說比300 瓶多一些;有的學生說大概400 瓶,至多不會超過500 瓶;也有的學生通過列出24×16 算式,得出了準確的答案。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探索計算的方法,并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方式分享彼此的發現和學習成果。最后教師可以綜合學生探究的成果進行評價,有的學生是采用在三年級上冊學習的的方法,建立舊知與新知的聯系,以24×4×4 或者3×8×16 的式子算出實際瓶數。
枯燥的學習氛圍只會讓學生對學習數學失去信心,厭煩學習數學。教師可以在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的基礎上從學生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和方式出發,創新互動教學方式,重視學生的學習表現力和投入度,為學生提供實踐操作的機會。教師可以選取生活化以及學生感興趣的教學內容,讓學生有興趣與教師共同探討數學知識和規律。比如,在蘇教版二年級上冊教學過程中開展了“有趣的七巧板”的綜合與實踐數學活動,教師可以利用七巧板拼接出各種圖形,并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同時,讓每個學生利用手中的七巧板自主討論與實踐,拼出動物、圖形等生動形象的圖案。在學生動手操作和教師的引導過程中,不僅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索、思維擴展的能力,更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了正方形、長方形等圖形的概念,開發了學生的智力。所以,在“七巧板”的實踐活動中,教師可以反思和總結教學經驗,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動課堂,使學生成為整個實踐活動的主體。此外,教師也可以從生活視角選擇與學生日常生活相關的內容激發學生的實踐探究興趣。比如,進行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的“面積與面積單位”內容教學時,教師可以提前布置任務,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找一平方分米、一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學具,然后通過課堂師生的互動與實踐,總結出“一平方分米等于100 平方厘米”的結論。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數學知識與學習經驗,讓學生學會主動思考、手腦并用,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教師進行課堂內容導入時需要以直觀形象的切入方式,通過有效的課堂提問激發學生的思考。對于小學中段學生來說,雖然脫離了低年級低效的學習狀態和薄弱的理解能力,但是其思維的發展依然需要借助具體的事物。他們處于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轉化時期,這時學生需要從以往對數學概念知識具體的、直接的感知層次轉化為抽象的、間接的感知層次,需要教師在課堂導入環節通過提問的方式,幫助學生建立對抽象概念的認知以具體的事物和直觀的形象加強學生的感知能力。例如,教師在教授三年級上冊關于“周長”內容時,如果教師讓學生機械化地記憶和理解“圍成封閉圖形一圈的長度就是周長”,學生可能會很順利將周長概念背誦下來,但是在做數學應用題時,需要求出圍成柵欄的繩長,很多學生就無法運用周長概念解決實際問題。這是因為學生根本沒有理解周長的概念,所以才會在做題時將柵欄的長度也計算在內。因此,教師需要了解學生的思維特點,讓學生先利用身邊事物,比如書本、文具盒等,用手或者皮繩圍繞其四周一圈,從起點落到終點,并讓學生參照課本對周長的定義進行合理猜想,然后通過實踐操作驗證自己的猜想,最終得出結論。經過這樣實踐過程,學生會深刻理解周長的概念,并能夠從各種事物和情境中進行知識遷移和靈活轉化,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
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教師教學提供了新的教學方式,教師可以借助互動白板創設情境,將學生注意力帶入到教學情境中思考具體問題,通過實踐加深對數學理論知識的認識。以四年級下冊的《認識三角形》為例,其一,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展示生活中生動形象的情境,以動畫形式或者圖片形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可以將教學課件內容投屏到白板上,然后開展師生間的交流互動。其二,教師以生活為起點,向學生展示生活中的大橋、自行車等圖片,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圖片,對圖片中包含的圖形通過分析、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動認識三角形,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獲取能力。其三,讓學生動手操作,畫一畫三角形,從具體實物、圖片到對幾何的認識,以此思考如何判定圖形為三角形,激發學生自主思考三角形的定義。具體實踐操作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以下方法加深對三角形的認知,并且突破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一是運用比較的方法。從學生對圖形已有的初步認識出發,如對平行四邊形的認識、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建立新舊知識的關聯,讓學生從已學的知識出發,通過比較,揭示三角形的特征,認識到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并隨著學習的深入逐步深化概念,從而了解銳角、鈍角、直角、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概念特征。二是讓學生動手思考三角形的畫法。教師可以運用電子白板的編輯功能,通過圖形生成功能讓學生了解組建三角形的動態過程,而非直接告訴或者讓學生機械記憶“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作三角形”。
培養學生數學思考力,具體包含學生的思考方向的準確性、思考方法的科學性、思考的主動性等。由于小學生年齡因素和自控力有限,因此,大部分學生的思考能力比較薄弱,學生會在思考數學問題中消耗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是得到的學習成果很低,學習效率不高。教師應從問題的根源入手,了解學生的思考方向存在偏差、思考方式不正確、學習中抓不住主要內容、學習重點不突出、薄弱點沒有及時強化,以此導致學生上課不在狀態、學習質量下降等問題。因此,教師需要改變教學策略,加強對學生的引導。一是結合教材合理創設問題,讓學生找到學習的規律,并突出學習目標,讓學生明確重點內容,反思自身的學習薄弱點,深化對知識的理解。二是利用趣味性引導方式促使學生積極思考,減少無效學習的狀態。教師通過創編數學兒歌的方式,讓數學學習不再那么枯燥;通過趣味記憶,加深學生對數學理論內容的記憶,夯實數學基礎。比如,在教學《找規律》內容時,教師既可以從教室中學習成果展示圖片上粘貼的小紅花進行引導,讓學生初步認識規律,也可以通過電子設備展示按照一定規律形成的圖片,讓學生進行仔細觀察,并從中得出規律性內容。再者,教師通過數學兒歌編排,讓學生深化對規律的認識,并通過尋找數學規律加強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比如,低年級學生必學的乘法口訣表,只有熟練記憶才能靈活運用,并深化學習小數乘法、分數乘法等相關內容。但是學生通常會反復背誦加深記憶,而且效率比較低。所以,教師可以以下面的兒歌,既可以體會數學的趣味性,又可以加深記憶:如一只青蛙一張嘴,兩只眼睛四條腿;兩只青蛙兩張嘴,四只眼睛八條腿……
構建高效的小學互動數學課堂需要教師從學生的問題思考,找出學生學習困惑和思維局限的原因,并從問題分析,改變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立足于學生的興趣和實際情況,通過情境創設、信息技術運用、趣味教學、有效提問等方式激發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思考,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