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迎麗
(江蘇省徐州市云興小學,江蘇 徐州 221000)
數學學科的實用性較強,許多知識都與學生的日常生活關系緊密。對于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而言,教師多采用“滿堂灌”“一刀切”的教學方式,中規中矩地布置教學工作。學生只能按照教師的要求完成學習任務,其過程十分單調、枯燥,給學生帶來了乏味的學習體驗。數學教師若想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應當深入結合生活元素,讓學生了解到數學學科的學習價值,充分激發學生的數學探究興趣。下面筆者從教學情境、課外實踐、生活問題、學習反思等角度入手,探究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有效策略,以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情境教學法是當前教學領域常見的授課方式,通過創設情境,可以營造引人入勝的教學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沉浸感。當前,教師若想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開展生活化教學,可以采取以下兩種途徑:
首先,教師可以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通過互動黑板、希沃白板、VR 等多媒體設備,從視覺和聽覺等角度加強學生的感官刺激,給學生帶來切身的生活學習體驗。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角的初步認識》的教學為例,借助多媒體,教師可以展示多種多樣的圖片,如書桌、花圃、門牌、自行車等等,讓學生從這些熟知的生活物品中找出各種各樣的“角”。由于多媒體自身的可操作性,這些生活圖片中的角可以用顏色鮮艷的線條凸顯出來。學生通過線條的走向,能加深自己的學習印象,了解銳角、直角、鈍角之間的區別。
其次,除了通過多媒體創設情境以外,教師還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開展情境教學。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元、角、分》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提前為學生準備硬幣、紙幣作為教學輔助用具。同時,在教室里布置好商店場景。一部分學生負責扮演售貨員,一部分負責扮演顧客,通過買賣文具的方式深入了解元、角、分的概念與換算要求。
以上兩種情境教學法各有利弊。多媒體情境教學的優點在于能給學生帶來較強的感官刺激,迅速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其缺點為真實度不高,很容易導致學生產生審美疲勞。角色扮演情境教學的優點在于實踐性相對較強,可以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其缺點為前期準備比較麻煩、教學時間相對較長,不能作為常規的教學手段。同時,教學過程會略顯套路化,真實性相對不足。教師在實際教學時,應當根據課程的特點與學生的學情選擇合適的情境教學方式,用情境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共情,提高師生之間的“教學默契度”。
如果創設情境是一種虛擬性的生活化教學,那么實踐活動就屬于現實性的生活化教學。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小學數學教學已經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教師的授課時間不局限于課堂上的40 分鐘,授課地點也不拘泥于教室。為了充分落實生活化教育的目的,提高學生的數學實踐應用能力,許多教師可以通過布置實踐任務的方式,讓學生在生活中解決問題,嘗試將數學知識活學活用。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折線統計圖》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多種多樣的課后實踐課題,讓學生結合本單元學到的知識點嘗試在生活中應用“統計圖”。例如,教師要求學生統計某個十字路口“由南到北”方向早七點到中午十二點的車流量,以小時為單位制作折線統計圖。這項統計工作相對比較漫長,學生一人難以完成,可以尋求同學的幫助,以兩人為一組,分配好對應的時段。再比如,教師要求學生統計家中接下來一周的用電量和用水量,以天為單位制作折線統計圖。這項統計工作相對比較簡單,學生一人足以勝任。由此,通過靈活的生活實踐任務引導學生認真探究、通力合作,從日常生活中總結良好的數學學習經驗。
在當前,實踐活動已經成為生活化教學的一種潮流。教師除了將課后作業、課間休息作為實踐活動的開展途徑,還大力開展研學活動,讓學生能通過研學的方式將數學知識活學活用。例如,教師教學完蘇教版三年級下冊《混合運算》之后,可以帶領學生去學校的植物工廠里進行實踐。教師可以在提前安排好“代言人”,作為活動中的NPC,為學生布置混合運算的學習任務,讓學生結合種地、播種、收割、出售等生活事件鍛煉學生的運算能力。這可以充分打開學生的學習視野,讓學生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積累成就感,提高數學學習自信。
小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目的是熟練掌握知識點,并建構良好的數學知識體系。因此,教師不僅要通過生活化教學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還要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幫助學生將所學的數學知識融會貫通。對此,教師可以通過問題教學法,融合生活元素,促進學生的深度思考。
關于問題教學法的落實,可以從兩個方向進行:首先,問題可以是教師對學生的教學輸出。教師可以針對教學課程引入一些與日常生活聯系密切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聯想。教師的生活化提問應當遵循三個原則:①問題要具有一定的層次性。②問題要具有一定的開放性。③問題要具有一定的懸念性。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圓》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在生活中,你都見到了哪些事物符合圓形的特點?”“輪子為什么是圓的而不是其他形狀的?”“足球是圓形的,這句話對不對?”由此可見,三個問題層層遞進、由淺至深地突出了“圓形”這個數學概念。同時,第一個問題開放性較強,學生可以自由發揮。第三個問題則懸念性較強,能與學生的固有認知產生強烈的沖突。當學生了解到第三個問題的答案時,就能初步形成二維和三維的意識,對圓的概念有了新的認識。其次,問題也可以是學生對教師的求助。學生在家中、生活中、社會上往往會遇到一些數學問題,有些能在書本中找到答案,有些學生無法獨自解決。因此,教師應當培養學生積極反思、熱心詢問的學習習慣。例如,學生在學習《圓》這一章節時,如果有沒學懂的地方,可以將其記錄下來,定期發送給教師,尋求教師的指導幫助。
教學數學應當貫徹張弛有度、循序漸進的原則。小學生由于學力有限,如果在短時間內接觸到大量與生活元素有關的數學知識,很容易產生強烈的學習疲憊感。同時,如果學生不重視歸納總結的學習環節,很容易將數學知識迅速遺忘。綜合以上問題,教師應當重視教學反饋,加強學生的生活反思。這不僅能夯實學生的數學基礎,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養成科學的學習習慣。
關于反思教學,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進行:首先,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學習交流會,讓學生談一談在本階段的學習中,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什么樣的數學問題,自己又用哪些方式將問題成功解決,引導學生分享彼此的學習心得。同時,要求學生展開自我評價,分析自己在生活化數學教學中得到什么學習收獲,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其次,教師可以在課前預留一部分時間,為學生布置一些生活應用題,要求學生主動走上講臺,為臺下的學生剖析應用題的解析思路。該活動可以學生輪流進行,每個學生都有上臺展示自己的機會。教師和其他同學要做好評委工作,對講課的學生給予客觀地打分,指出學生有哪些閃光點和不足之處。
再次,學生在生活化數學課堂中產生了什么樣的學習體驗,想要對教師提出哪些教學訴求,均能在教學總結環節反饋給教師。反饋方式可以選擇舉手發言,也可以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比如,有學生認為生活化教學的趣味性不足,希望能多結合一些游戲活動。當教師了解學生的訴求,要針對性地調整教學方案,盡量讓生活化教學契合學生的喜好,實現“以生為本”的教學目的。最后,教師將學生的自評、互評,以及學生對教師提出的訴求結合在一起,綜合分析當前的教學水平與學生的實際學情,及時做好查缺補漏。
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采用“教師講、學生背”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訴求。小學數學教師應當準確把握學生的實際學情,通過生活化教學的方式,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熟知的生活元素聯系在一起,從而簡化知識的理解難度,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數學思維的成長,也能提高學生的生活實踐能力,對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