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怡 成都體育學院
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射禮一直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強調對個人的修行以及品德的培養,對人的教育意義重大。隨著國家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在精神富足上的需求,這項文化運動也逐漸被重視。隨著中華傳統射藝的應用變遷,其不再局限于野蠻的殺戮作用,已經逐漸向文化載體進行轉變。
中華傳統射藝與民族發展息息相關,在軍事、生活、文化上展現了重要的作用,在現今中國文化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1]。早期中華傳統射藝的工具主要以竹木弓為主,在戰國至秦漢時期較為常見。主要依據是在考古挖掘過程中,楚地墓穴常會出現。可以看出這一時期雖然弓箭已經被廣泛應用,但在材料和工藝上處于起步階段,并且主要與當地能獲得的最佳制作材料有關。
君子品德是中華傳統射藝中重要的文化教育價值體現之一,其中“克己復禮”作為核心價值理念被商代開始的教育內容所涵蓋并重視[2]。在對商代考究的相關文獻內容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其中與中華傳統射藝相關的內容無不與“克己復禮”的君子品德有關。同時其也逐漸在進行形式上的轉變,從外在向內在進行精神上的提升。作為一項從君侯至平民中高尚的體育文化,其由以射殺獵物為主的競技教育模式,轉向品德精神教育模式。要求在射禮過程中觀出德行,從而克己復禮精神也逐漸被重視,在中華傳統射藝中成為重要的射禮君子品德。
中華傳統射藝在發展過程中受儒家的理念影響,包含著儒家對個人品德的理解和道德教化理念。在中華傳統射藝中強調以射觀德,其不僅是對個人身體素質的鍛煉,同時也是對道德品行的修養。射禮中對射箭各個環節的要求,彰顯這項運動對人的道德培養。因此,練習者能夠在這一過程中達到自省并改進,繼而獲取精神上的提升,借助其內在的美德進行自身的修行。射被納入六藝當中,主要起教育目的。借助對各項禮儀的遵循以及強調“進退周還必中禮”這一理念,消磨練習者內心的浮躁,培養其謙和的心態。以律己為目標出發,對自身品德進行修行,以及對他人報以謙和的態度相處,保持尊重他人的良好道德準則。通過對禮儀的遵循,使練習者將重心從勝負轉向個人情操的培養,意在讓練習者能夠有淡泊名利的精神和處世態度。其次,鍛煉練習者的心境,中華傳統射藝不僅是與對手之間的較量,同時也是對自身的考驗。作為一項競技類運動,其在比賽或交流過程中,難免需要分出水平高低。練習者在經過長期對中華傳統射藝的磨煉,也無法保證能夠將命中率提升至百分百,當出現落空情況便會對其心態產生考驗。
對于文化而言,最重要的便是傳承程度。曾經中華傳統射藝作為高尚的文化運動項目存在,強調個人修行,以修身為目的出發,培養道德和心境的重要性。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在中華傳統射藝也存在著一段時間的發展停滯。可現今經濟發展迅速,人們更加重視文化積累和精神上的富足,同時也能夠彰顯文化自信。作為一項承載著優良品德精神的運動項目,其能夠有效地促進人們在精神上滿足的同時,強健體魄,對于文化發展而言也有著重要的意義[3]。
中華傳統射藝對于我國在國際上的體育競技而言有著重要的作用,促進中華傳統射藝的發展,能夠擴大我國在該項體育中的群眾基礎[4]。借助大量的人數優勢能夠更快地培養體育事業后備軍,從而在利于我國國民身體健康的同時,促進我國在國際體育上的影響力。例如羽毛球、乒乓球等,皆是由于在我國被廣泛地喜愛。中華傳統射藝在復興及創造性轉化的過程中同樣需要加強適應性,從而進一步豐富我國在文化層次上的底蘊。
中華傳統射藝的發展有利于我國在非遺文化上的保護,對于中華傳統射藝而言其不僅是一門術或者藝,還包含著制作工藝等,這些對于我國發展而言有著重要的意義需要著重進行保護。其中制造弓箭的技藝需要符合中華傳統射藝的要求,因此選材上較為嚴苛,在缺乏系統的學習前很難熟練掌握,并制造出相應的弓箭。
中華傳統射藝在轉化過程中,有一點需要明確的就是一定要在發展過程中形成有效的文化傳統,這是必須要堅持的。縱觀歷史,傳統射箭從最早精研射術發展到現在射藝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完成轉化的過程。從歷史的角度看,射箭這項體育運動,是我國自有文獻記載以來,記錄最豐富的一項運動,這不僅證明了射箭是我國優秀的傳統運動,更是證明的射箭的文化價值。古人將傳統射箭共分為兩個大的模塊,其一為禮射,在古時候儒家有禮、樂、射、御、書、數這六藝的說法,禮射就是處于其中,射法主要分為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其二實戰運用,主要是由古代軍隊的射術演化而來,由于是作戰更注重實用性,對準度等有著極高的要求。其實現如今傳統射箭文化中,所有特定的符號,射箭的價值,以及射箭的追求與傳承全部是由禮射與實戰這兩個模塊中拖延而出的。在歷史演變中,中華傳統射藝被識別的獨特技藝勾弦法是拇指勾弦,這些是古人在不斷總結技藝時發現與弓弦接觸越少影響偏差越少。這些細微的處理,是我國傳統射箭在幾千年的歷史中都得以延續的存在,這一點也恰巧證實了文化傳統是經得起歷史的轉變的,這也是現今中華傳統射藝文化變遷,創造性轉化過程中所必須堅持的。只有這樣轉化后的中華傳統射藝才能夠有效有用,才能夠經得起時間的打磨,才能夠讓人們在射藝中汲取到能量,豐富精神世界。除此之外,中華傳統射藝在轉化的過程中,還應該注意價值觀的轉化,因為很多歷史中存在的文化,其實已經不適用于現代社會,例如實戰在歷史中主張殺伐,這無疑與現代社會的發展理念是相悖的,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以往具備規模,現在已經難以為繼的價值如狩獵價值,在現代社會也很難進行宣揚。因此,在轉化的過程中,一定要完成價值觀的更迭,中華射藝所要宣揚的文化價值,一定要被社會環境所認可。因此,應當以宣揚通過這項運動來強身健體,通過這項運動蘊含的文化來洗滌心靈,充實精神世界為主。具體可以通過正身,觀德,正心,守法,競技這五個維度記性轉化,通過正身讓參與者可以不斷地強健自身體魄,通過觀德,讓參與者不斷受到中華文化的熏陶,通過仁義禮智信去幫助參與者健全品格,通過正心讓參與者更好地審視自我,通過守法,來在規則允許的范圍內不斷精進技藝,通過競技獲得更高層次的超越。只有這樣中華傳統射藝的文化變遷以及創造性轉化才會具有意義,具有價值。
對于一項運動而言,是否具備健全的標準,是一項運動是否成熟的直觀體現,而這正是傳統射箭所缺失的。這方面的缺失,意味著傳統射箭在當下其實仍然停留在摸索的階段,標準的缺失,在傳統射箭領域中在各個方面都得到了體現,不僅是規則,甚至在制造方面都未能形成統一標準,一度出現我國的傳統運動者卻要購買國外制造的傳統弓這樣的窘境,這意味著傳統射箭的復興仍處于艱難的探索期。由于斷裂太久,至今國內傳統弓箭制造技藝仍未達到一流水準,也沒有相對統一的制造標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是眾所周知的道理,可是在傳統弓方面,連必須具備的設備都不能給出統一的標準,其余方面的難度就更加不言而喻了。競賽規則尚不清晰,射箭場館的安全配備尚不充分,射箭過程中需要遵守的禮儀沒有得到普及,從事運動時需要穿著的服裝也沒有得到統一,這些方面標準的缺失,就意味著傳統射藝在進步的過程中,還是要去模仿,去不斷的試錯。
我國的傳統射箭發展是非常緩慢的,一直以來都缺乏有效的相關組織,甚至直到2014年,傳統弓才被并入了中國射箭協會。雖然這意味著傳統射箭結束了散兵游勇的發展階段,但卻依然沒有形成有效的合力,組織的缺乏還有沒能對傳統射箭進行有效的整合。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非常復雜的,例如傳統弓分會組織非常松散,缺乏相對應的管理制度以及發展政策,在國內也沒有推行出具備影響力的傳統射箭賽事。現階段一些大型傳統弓賽事,如世界傳統弓箭大賽都算作海外賽事,在國內更多的比賽都是一些傳統射箭俱樂部、傳統弓制造商等推出的比賽。雖然我國越來越多的高校都開設了射藝課程,或者射藝培訓活動,對傳統射箭高校方面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是這種推動有著非常高的局限性,因為大學生體育協會,與中國射箭協會傳統弓分化并未構成相應的合作模式,并未通過組織去形成更大的合力。這樣的情況在各城市也有著明顯的體現,在很多城市中,許多參與者成立傳統射箭社團想去弘揚這項運動,但因為相關組織不能起到帶動作用,讓這些民間社團形成合力,所以傳統射箭在民間的發展也十分緩慢。上層組織有必要去發揮自己的領導作用,要明確推廣傳統射箭運動,發揚傳統射藝文化是需要形成組織文化,在各大小組織之間達成共識,找到協作點,才可以有效地拓寬中華傳統射藝的文化空間,才可以獲得更好地轉化與發展。
從文化視角而言,中華傳統射藝在文化變遷中其主要的展現形式是從血腥到文明[5]。作為早期歷史中常見的兵器,其在戰爭以及王權更替中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但是隨著文化的發展,以及人們對品德意識的上升。其逐漸向更加文明的方向發展,在先秦期間,射箭被納入六藝之中,從術轉向了藝,并且形成了完善的修習體制。成為君子必習之藝,同時也是重要的教育考核內容。并且以此為選拔機制,象征著以弓箭開始的社會地位分化和改變,掩蓋了其原本的血腥,建造出圍繞其形成的社會體制。其不僅是一項術,同時也是許多射箭俱樂部能夠在其中進行禪悟的道。
中華傳統射藝在發展過程中以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為主,雖然在早期中國歷史中,其主要承擔戰爭和狩獵作用,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其逐漸轉向教育、娛樂。自漢代始,“秋射”成為重要的體育競技項目之一,其本質已經脫離了狩獵或戰爭,而是向品德和教育方向進行改變。并且在唐代武舉中,射箭已然成為重要的國考項目之一,成為選拔人才方式。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人們對需求的改變,引導其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進行一體化轉變。并且其還衍生了許多帶有娛樂性質的項目,諸如“投壺”等競技活動,已經逐漸與兵器本質脫離。娛樂性質主要是為了社會安定而存在,這也再次體現了中華傳統射藝在變遷過程中的適應性,實現多元化的轉變。在當下文化視角下,其已經向體育、娛樂、狩獵等多元一體方向靠攏,成為當下國民能夠普遍接受的重要文化。
在社會不穩定的情況下,人們更多考慮的是從外界獲取從而補給自身,因此射箭也成為主要的狩獵工具。這種文化價值對于當時的人們而言有著重要的作用,并且許多與射箭有關的神話中也充分地體現了這點。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這種文化價值也逐漸向品德和美學進行轉變。射禮強調以射觀德,即在射箭的過程中觀察出練習者的品德,借此對其進行鞭策。同時在狩獵過程中逐漸由“射不主皮”的觀念出現,這點多出現君侯群體中。強調狩獵過程中的美學,即文化價值的轉變。從品德、心性等方面,逐步形成文化價值的變遷。
文化視角下中華傳統射藝實現創造性轉化,需要將其所包含的文化內容以及代表符號進行適應性的改變,需要更加符合當下文化變遷的需求,更好地滿足人們在文化和精神上的需要。在保障其基本價值的同時,探究價值和觀念在當下社會上的調整方向。其在發展過程中,無論是外在需求還是內在需求都是以服務社會為主。
在進行創造性轉化的過程中首先要在不改變其傳統文化理念的基礎上進行,其傳統價值是由歷史驗證而形成的完善的體系,在多元化方面無論是精神還是競技,在文化視角下都應給予保留。并且中華傳統射藝在轉化過程中,更多是觀念上的改變,其兩大完善的制度“禮射”和“武舉”涵蓋了中華傳統射藝中的大部分價值、符號。對于其在進行創造性轉化中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和促進作用,有利于其在“藝”向“道”上進行轉化的過程。
中華傳統射藝在進行創造性轉化時需要從三方面進行,一是從獨立精神培養上。其應當就現代武術在發展過程中的經驗進行參考,避免在轉化過程中出現相應的錯誤。不能過度依賴政府的扶持,其主要原因是其本身是基于民眾,想要成為普適運動,需要從人民中進行發展,從而才能有更好的活力。但是也不能完全離開政府的扶持,需要結合相應政策進行適應性的調整改變。二是適應民眾,其在當下社會中需要就價值觀念進行相應的調整,突出其美的形制,不僅是器物上的美,同時也有練習者體態之美。需要結合現代化審美上進行調整和改變,更好地進行創造性轉化。三是由藝向德轉變,需要將射藝向射道進行升級追求,提升中華傳統射藝在精神層面上的高度,更好地起到對個人的修身目的,從而彰顯文化自信,使民族精神被更好的繼承。并且若是不提升射藝精神層次,其在融入現代社會中會因為哲學理念上的沖突,造成創造性轉化實現的困難。
中華傳統射藝作為重要的文化組成內容,其在文化變遷中充分體現了其的適應性和價值轉變。在文化視角下,其在進行創造性轉化時,更需要注重文化反饋,即國民的文化精神富足。因此在中華傳統射藝的創造性轉化過程中,需要實現精神層面的進一步發展,借此更好的富足心靈,實現個人修身養德,促進中華傳統射藝在當下社會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