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臨沂市房地產測繪院有限公司
從我國現階段來看,互聯網技術已經得到了普及應用,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和支持,在此背景下,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基于互聯網的廣泛應用下,各種新型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其中大數據技術最具有代表性,逐漸進入到大數據時代。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不斷深入,各行業企業都能夠將大數據技術融入到會計工作當中,雖然提高了企業會計工作的整體質量和效率,幫助企業實現了經濟效益增長,但同樣也帶來了一定挑戰,要求企業會計人員必須要對大數據技術做到全面了解和熟練應用,并具備較高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以促進企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針對于我國當前社會,可以用高速發展這一詞語來形容,社會的快速進步和發展,推動了科學技術水平提高,人們生活質量變得越來越好,在這樣的一種科技時代下大數據應運而出,作為一種全新處理模式,對于企業決策力和洞察力的提高發揮著重要意義。從企業運行發展這一角度來看,大數據表現出了幾個明顯特點,具體分析如下:(1)有著明顯的大規模數據特點。從大數據的計量中我們可以看到,往往都是10萬兆,所以數據規模非常大。(2)有著明顯的多種類特點。基于科學技術不斷進步和發展的這一新時期背景下,大數據中所包含的數據非常多,包括像文字、圖片和視頻及音頻等都屬于大數據中的內容。(3)有著明顯的低價值密度特點。通過上述分析我們了解到,大數據有較大的數據規模,而這也就決定了所需吸納的信息內容也會比較多,但是在這些信息內容中具有價值意義的信息比較少,大大降低了大數據的信息價值,同時也為后期數據的使用增加了一定困難。(4)有著明顯的時效性特點。經調查研究發現,大多數的大數據信息都不是一直有效的,通常都是在一段時間中有效,正是因為如此,要求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對大數據信息及時做好處理,如果間隔時間過長,則會造成信息數據失效。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了解到,基于大數據這一背景下,企業財務會計實現了管理會計轉型,從過去的會計核算職能向戰略管理指導職能轉變,簡單來說就是大數據推動企業財務價值得到了提高,當前的一個重要緊急任務就是要轉變財務職能。具體一點來說,會計信息不再是過去單純的會計報表和憑證,其中包含了海量信息,既有客戶信息,也有供應商信息。在面對海量信息這一狀況下,需要有足夠的信息儲存空間,但是從當前來看,現有的信息儲存空間已經滿足不了海量信息。受會計職能轉變的影響,對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因為會計信息的是否真實對企業管理者的決策非常有幫助,而這也就為數據信息的處理帶來了一定難度。除此之外,基于大數據時代下,企業會計所需要掌握的信息也比較多,包括企業核心資料、供應商資料和員工、客戶等信息都要掌握,這就逐漸開始出現了一些問題,如:隱私問題、專利問題和網絡安全問題等,要求企業會計需要想方設法來保證數據信息不會發生丟失以及真實性和合法性,而如何做到這一點,值得大數據時代下企業會計深思熟慮。
就目前來看,大數據技術已經得到了很大發展和普及應用,在這樣的一種背景下,大部分企業都能夠正確認識到數據對企業業務開發所發揮的重要意義,隨著數據的快速增長,要求企業必須要具備較強的會計信息數據分析能力,這對于企業業務開發和財務管理水平的提升能夠起到直接決定性的影響。但目前很多企業的會計數據分析能力普遍存在不足問題,而且所采用和掌握的會計數據分析技術也比較落后,因此,很難保證會計信息數據分析的準確性和完整性。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過去對會計信息數據精準性的要求在現階段已經無法使用,為了能夠更好地滿足技術發展要求,網絡信息技術被應用到企業會計當中,“核算”分析這種數據分析模式逐漸形成,這種數據分析模式更加側重于對數據的關聯性分析,采用的是數據精準思維,所以不會受到理論實踐內容更替的影響,仍然可以高效地完成會計工作任務。
(1)對企業會計思維革新提出挑戰。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將過去會計分析和處理的一些常規理論打破了,計算機和一些會計軟件的應用代替了人工操作,減少了錯誤情況的出現,節省了工作時間,提高了會計核算效率和準確性,實現了向管理會計轉型。由財務會計轉型到管理會計,在這一過程中不僅實際工作任務發生了變化,而且管理職能也發生了相應變化,在面對這一發展形勢下,要求企業需要不斷革新會計思維,尤其是處于信息化基礎階段或處在半信息化狀態的企業更需要作出革新,而如何做好這一點,對于企業來說必然是一個難題和挑戰。(2)缺乏高層次會計人才。首先,對大數據時代專業人才培養不夠重視。隨著大數據技術的普及應用和發展,作為企業必須要重視對會計專業人才數據分析能力的培養,只有這樣才能滿足大數據時代發展要求。但是就目前來看,大部分企業都沒有做到這一點。其次,通過對我國當前的企業會計從業人員的調查研究發現,學歷普遍較低,雖然學歷不能直接代表從業人員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的高低,但是卻可以看出我國會計從業人員的整體受教育程度。據2016年數據顯示,我國財務從業人員的數量已經達到了近1,900萬人,但是其中的管理會計人員數量非常少,僅占據4%-5%左右。針對于企業會計人才所具備的大數據運用能力非常重要,這對于企業管理會計的轉型能夠起到直接決定性的影響,由此可以看出,我國企業還需要多在會計人才的教育和培訓方面付出時間和精力。
一個完善的會計制度,可以對會計的操作做出進一步規范和約束。做好會計工作內容的合理分配,將具體工作職責有效落實到個人身上,以此有效避免違規行為的出現,為資金安全提供保障。從整體的角度來看,會計作為一個獨立部門,但實際工作的開展需要很多人員的參與,包括會計人員、財務人員和其他部門人員等,需要他們相互之間做好配合,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會計工作的質量和效率,保證核算結果的準確性。
從當前企業中可以看到,很多財務人員身上普遍存在著身兼多職這一情況,由于自身專業性不足,再加上工作量較大,大大降低了企業會計的效率。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各部門需要積極幫助財務部門分擔,減輕一定工作量和壓力,而作為財務部門內的各員工之間也要做好協作配合,這樣在大家共同合作配合下,更好地完成企業會計工作,為企業發展提供推動力量。相反,如果各部門和員工之間經常出現矛盾,互相勾心斗角,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必然會對企業發展造成不利。因此,要想使企業有良好的運行和穩定發展,各部門之間的有效溝通交流和協作配合非常重要。
要想提高企業會計工作質量,同樣還需要做好會計信息資源的共享,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借助信息技術的應用來獲得共享效率的提高。首先,需要根據企業會計工作的實際情況來建立好一個合理有效的信息連接機制,為會計信息共享的實現奠定良好基礎。其次,利用信息技術轉變過去的財務會計工作方式,與管理會計活動做到有效融合。此外,云計算和大數據等技術的應用,同樣也能夠實現會計信息資源共享。
借助大數據技術進行企業會計工作開展時,需要對現有的財務分析評價體系做出進一步完善,使會計工作更加規范化,這對于財務信息化建設能夠起到積極的影響。與此同時,企業還需要制定明確的固定周期,簡單來說就是要求在規定的周期內完成對財務數據的分析和核查。在對財務數據錄入時,必須要對原始資料進行嚴格核查,所錄入的財務數據一定要是真實的,不能出現任何錯誤。
借助大數據技術進行企業會計工作開展時,同樣還需要構建好一個完整的財務資金管理系統,并積極向國內外成功企業的資金管理模式和方法進行學習、借鑒,然后熟練運用計算機系統,以此來對企業資金運轉情況做到實時了解和掌握,確保資金充足。另外,作為企業管理人員還需要對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背景有所了解,緊跟發展腳步,加大會計信息化建設。
(1)作為企業財會人員需要對企業各項業務板塊做到全面了解,并熟練操作各項業務端口,這樣就可以有效避免操作失誤情況的出現,獲取到真實有效的財會資料。同時,還需要做好與財會企業之間的有效溝通交流,這樣不僅能夠了解到財會企業的財務情況,同時還能夠確保信息采集的全面性。此外,在數據采集時,要求財會人員盡可能不使用移動硬盤,并對財會企業的計算機系統做好殺毒處理,在這一過程中可以設立企業防火墻,防止黑客和病毒的侵入而威脅到信息數據的安全。
(2)在數據采集完成以后,還需要財會人員做好分類存儲,這主要是因為所采集到的數據比較多,若不進行分類存儲,則很容易發生混亂,這樣再進行梳理,不僅很麻煩而且也會浪費很多時間。同時,還需要做好數據樣本的標注和相關記錄等工作,這些也都非常重要。為保證數據存儲這項工作能夠完成的很好,應該安排專門人員來負責完成。
(3)制定好完善的數據審核制度。財務人員要想查閱數據,必須要先經過上級部門和財務部門的同意,而且也沒有修改數據的權利。另外,還要保證好數據的獨立性。
企業會計信息化的建設和發展,離不開復合型人才的支持。所以,這就要求企業需要積極引入復合型人才,并做好對企業內部人員的培訓,從多方面入手,將員工培養成復合型人才,進而為企業發展提供人才力量支持。作為企業在引進人才時,可以采用自主招聘這一方式,也可以借助自身的人脈關系,總而言之,需要想盡一切辦法引進更多復合型人才,實現企業會計信息化發展。
針對于引入進來的復合型人才,需要合理分配崗位和工作內容,將自己的個人能力和才華充分展示出來,提升企業信息化發展速度。對現有職工需要積極開展在崗培訓,使職工的工作能力和技能得到進一步提升。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邀請一些專家或成功人士深入到企業內部當中開展講座,通過親身接觸和親身指導,可以更好地深入員工內心,幫助員工找到正確的努力方向。除此之外,通過培訓還可以拓展員工視野,更加明確企業的規劃和目標,這些對于企業發展都是非常有利的。
通過上文分析我們了解到,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為企業會計工作帶來良好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很多挑戰,體現在會計職能轉變、會計信息數據和會計人才隊伍建設等多個方面上,作為企業需要了解到這些挑戰并勇敢地面對,找到合適的切入點,積極轉變過去會計工作模式,熟練應用大數據技術,并重視對復合型會計人才的培養,以此來提高企業會計工作質量和效率,推動企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