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金
(甘肅省慶陽市環縣小南溝鄉九年制學校,甘肅 慶陽 745716)
邏輯思維是小學生必須具備的基礎能力,這也是學好數學課程的關鍵因素,近些年我國也提出關于培養小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教學改革,因此教師應合理規劃與設計,從多角度、多層面分析,制定符合學生認知的教學方法。目前邏輯思維是小學數學教學的核心任務,準確來說這是一種高階思維形式,對于學生的分析、推理以及判斷能力會有很大影響,能夠促使學生時刻保持思維活躍。另外在具備邏輯思維能力的條件下,學生往往會更加謹慎,通過教師指導完成舉一反三,將數學知識融會貫通。
對于小學數學課堂合作交流來說,不僅僅是分組討論那么簡單,教師必須提出實質性問題,并對學生展開適當引導,由于很多教師對于合作交流的錯誤認知,導致課堂教學中的合作交流效果差。合作交流是現代教育倡導的課堂教學模式,由于學生之間的邏輯思維不同,通過學生之間的分享、表達,能夠碰撞出更多思想火花。但實際上教師忽略了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只是表面上開展合作環節,或者在課堂中過度追求合作討論,導致僅存在于形式,完全沒有發揮出教育價值,學生的邏輯思維自然難以提高。尤其是合作學習任務選擇,只有在討論有價值的問題時,才不會浪費學生時間、課堂時間,真正促進學生提高。
啟發性一般與教師的語言運用有關,啟發性語言往往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不過在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過度重視講授,并沒有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所以缺乏啟發性的課堂會對學生的邏輯思維成長造成限制。這個問題是因為教師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只按照自己設計、制作的流程講解,課程必然會失去啟發性,在缺少生機的條件下,學生就會產生惰性思維。由此可見學生是否能夠形成邏輯思維能力,與教師的引導、啟發息息相關,如果課堂過于缺少啟發性,就會顯得教學不夠充分。
目前很多教師仍然沿用傳統教學模式,這也是課堂教學中的最大弊端,學生往往處在被動的狀態下,教師忽略學生自身成長需求,沒有重視邏輯思維能力培養,課堂教學以講授和簡單問答為主,學生根本無法獲得充分思考,因此對邏輯思維能力培養造成限制。其次教學方法的運用過于固定、單一,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邏輯思維也會隨之固定,無法利用其他思路分析、解決問題。除此之外內容相對公式化,很多問題不夠深入,對學生的長遠發展劣勢明顯。
邏輯思維能力往往可以幫助學生多角度、多層面看待問題,所以在解題時會有多種多樣的思路,通過不斷嘗試最終獲得準確結論,因此邏輯思維能力可以簡化解題過程。數學是非常深奧的課程之一,在步入初中、高中后,學習難度也會逐漸遞增,接觸更多難以理解的知識內容,如果在小學階段沒有打好基礎,邏輯思維能力較差,必然會影響后續學習。因此邏輯思維能力培養至關重要,學生是否具備邏輯思維會影響學習進程,尤其是對邏輯思維要求較高的知識。為了讓學生能夠贏在起跑線上,必須加強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同時提高學生創造能力實現更多進步。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尚未成熟,雖然擁有較強的好奇心、探究欲望,但是受到邏輯思維能力的影響,并且學生的耐心不夠充足,如果問題難度過高無法持續投入,這也是比較顯著的問題。因此很多教師會從邏輯思維能力入手,通過邏輯思維的有效培養,讓學生能夠輕松解答問題,不斷提高自身的解題能力。小學數學中有很多知識與生活息息相關,解題能力可以幫助學生處理好日常生活中的難題,改善缺乏生活經驗的不足。由此可見邏輯思維能力對于學生至關重要,只有提高邏輯思維才會在數學課程中越走越遠。
邏輯思維是學生必須要具備的一項能力,這會影響課堂教學活動開展,而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對于教師來說會有利于課堂教學,甚至成為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的關鍵因素。比如小學數學課程知識往往存在較強的聯系,兩個不同章節可能較類似,如果學生具備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就會發現這一點并做到融會貫通。課堂教學時只需要稍微引導,學生就能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不僅為教師減輕教學壓力,也能保證課堂教學活動順利開展。如果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不足,在教師提出問題后磕磕絆絆地解答,不僅會浪費課堂教學時間,最后只能依靠教師講授,而學生并沒有從中得到收獲。
教學情境對于學生來說,能夠起到提高探究興趣的作用,因此教學情境其實代表具有情感氛圍的教學活動,學生會因此形成主動性,在課堂中積極拓展思維。情境教學已經得到較廣泛的應用,需要教師能夠在課堂中運用語言、教學工具,打造出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情境內容,從而有效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因為很多學生在數學課堂往往缺乏興趣,在其他學生解決問題時往往無所事事,不愿意主動思考,而情境創設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小學數學統編版五年級《分數的意義和性質》中,為了讓學生掌握基礎概念,教師通過故事的形式創設出教學情境:在一個動物園王國中,獅子國王要給其他10 只動物分水果,獅子國王把一堆蘋果平均分成10 小堆,這樣每只動物就能分到一堆蘋果,但是小兔子卻說太少了,獅子國王無奈又重新分配,把這堆蘋果平均分成20 小堆,每只動物兩堆,沒想到小動物還是不滿意,最后獅子國王將蘋果分成50 小堆,每只動物都能分到5 小堆,小動物們看到后高興到手舞足蹈。聽完故事教師趁機提問:小動物們分到的蘋果多了嗎?為什么?通過幽默風趣的小故事,很容易引導學生積極探究,也為其提供了分析、推理的機會,并在拓展邏輯思維的同時掌握分數基本性質。
探究是學生動腦的重要表現,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在教學中教師應帶領學生探究,并體驗整個解題過程,通過自主操作、分析、推理,對知識內容進行理解,逐步形成良好的邏輯思維。小學數學本身就屬于思維活躍的課程之一,而很多知識具有較強的邏輯性,教師可以在課堂中提出問題,對學生進行有效培養,但實際上學生大腦是否處于運轉狀態,往往會決定最終的探究效果。因此教師應充分鍛煉學生的反應與思考能力,這樣在遇到問題時可以有效解決。例如在小學數學統編版五年級《多邊形的面積》中,教師帶領學生思考梯形面積公式推導,在梯形概念講授完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用紙張制作兩個完全相等的梯形,并通過旋轉進行拼接,提問學生會獲得什么圖形?是否有其他方法能夠對梯形的面積展開計算。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積極思考,參與到課堂教學實踐中,通過輔助線將梯形分割,從而獲得三角形與平行四邊形,最終獲得完整的梯形面積公式:梯形面積=(上底+下底)×高÷2,這種深入體驗探究過程的方法,相比教師的講授往往更加直接,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分析和思考,并且整個過程印象深刻,能夠將知識理解得深入、透徹。
小組合作是比較常見的教學方法,尤其在新課程改革以后,課堂教學中比較重視學生之間的積極互動,由于學生之間的思維不同,在碰撞后能夠產生不一樣的火花,或形成另一種解題思路,對于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具有顯著作用。傳統講授教學的缺陷,就在于學生之間的互動較少,并且會產生一定枯燥情緒,長期堅持下更不愿意主動思考,因此教師要積極開展小組合作,以此提高教學效率。首先在課堂中要展開均衡的分組,確保小組成員能力平均,同時提出具有探究性的任務,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思考,要注意控制好題目的難度系數,避免過難或過于簡單,局限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發展。例如在小學數學統編版三年級《制作活動日歷》中,這時學生已經掌握《年、月、日》知識內容,教師提出為父母制作節日日歷和生日日歷,通過制作日歷表記住重要節日和父母的生日,讓父母感到開心、快樂!在小組制作完成后,可以派小組長展示、陳述,教師可以適當指導與糾正,以此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表達能力。在小組合作過程中,教師應給予每位學生分配任務和表達想法的機會,這樣才能有利于拓展邏輯思維,真正在小組合作中提升自己。
由于小學生的思維還不夠成熟,在思考問題時過于固定,并不會轉換思維解決問題,這種情況下需要教師適當引導,抓住學生的培養契機,充分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轉換思維會讓學生將復雜問題轉變成直觀化、簡單化的問題,從而輕松獲得正確答案,所以教師應采取針對性指導和幫助,促使學生在解題時積極轉換思維。例如在小學數學統編版一年級《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中,教師提出這樣一個問題:1+2+3+4+5+6+7+8+9,大多數情況下學生肯定按照從左到右的順序計算,這是最基礎的方法,往往會消耗大量時間,如果學生能夠轉變邏輯思維,必然會發現其中的規律,只要把問題轉化為1+9+2+8+3+7+4+6+5,就會獲得四個10+5,最終快速獲得正確答案。其實這比較考驗學生的觀察能力,若學生敏銳發現數字之間的規律,無論遞增還是遞減,都可以通過規律轉換問題形式,拓展自己的解題思路,并養成善于分析、思考的良好習慣。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利用課外習題,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改變以往單一、固定的邏輯思維模式,有效細化數學問題結構。
邏輯思維能力對于學生至關重要,是否具備清晰的解題思路,能夠獨自分析、探究問題,全都要得益于強大的邏輯思維,因此教師應利用好數學課堂這個主要陣地,抓住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契機。小學生由于年齡特點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只要教師能夠加以引導,就會充分提高邏輯思維,在課堂教學中應借助不同的活動,增強邏輯思維能力培養效果。例如課堂提問作為基礎的教學活動,在效果上無疑十分顯著,不僅能夠激發學生邏輯思維,還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問答過程中實現邏輯思維拓展。除此之外舉辦一些小型課堂競答活動,如快問快答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教師應給予獲勝學生小獎勵、為失敗的同學加油鼓勁,促使學生能夠在課堂中更加積極回答問題,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下形成邏輯思維。其次,游戲活動、小組活動都是可以激發學生興趣的形式,把數學問題融入課堂活動中,學生就會獲得更多參與感、成就感。
小學數學邏輯思維培養,需要讓學生從多角度分析、思考問題,這是形成邏輯思維的基礎條件,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善于引導學生,能夠基于不同角度看待數學問題,這樣就能獲得更多解題思路,運用不同方式解答相關問題,并且從其他角度分析,能夠將復雜問題簡單化處理。另外教師可以提出類似的問題,讓學生進行區別和比較,在增強學生辨析能力的同時,提高邏輯思維能力。比如教師提出兩個不同問題:1.桌子上有兩根繩子,其中一根繩子有120m,比另一根短1/3,求另一根繩子的具體長度。2.桌子上有兩根繩子,其中一根繩子有120m,另外一根比其短1/3,求另一根繩子的具體長度。兩個問題看起來比較相似,甚至容易讓學生產生混淆,想要獲得答案必須運用邏輯思維,讓學生找到問題中的異同點,這樣就能獲得準確結論。除了提高邏輯思維能力以外,學生可以更好地區別、比較,朝著正確的方向計算。
雖然數學問題能夠起到提高邏輯思維的效果,但問題過于簡單反而會限制學生成長,所以在課堂中引入數學問題,要把控好問題的深度與廣度,這樣才能發揮出增強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效用。另外針對稍有難度的問題,學生獲得答案時會產生成就感,進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在這種自信心不斷驅使下,能夠養成自主分析、思考的習慣,會更有利于邏輯思維的提高。例如在小學數學統編版二年級《表內乘法》中教師提出問題:有一輛轎車想要從北京市區開到順義區,共行駛150km并花費3h,在同樣的速度下行駛10h進入河北省,求北京市區到河北省的距離。這個問題對于學生來說具有很高的難度,教師可以給予適當的引導,讓學生意識到時間與路程的關系,在根據題目中已有的條件分析、判斷,最后學生能夠列出比例式獲得答案,充分提高了邏輯思維。在數學課程中有很多知識過于抽象,雖然這些知識難度高,但卻能發揮出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師要多提出具有深度、廣度的問題,引導學生循序漸進提高邏輯思維能力。
為了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在小學階段數學課程中,教師應發揮出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究欲望,能夠針對每個問題深入挖掘、延伸以及拓展,通過不斷思考提高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對于學生來說邏輯思維是不可或缺的基礎能力,會為日后的學習奠定良好基礎,在數學課程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因此教師要有計劃、有目標地完成教學任務,充分發展學生邏輯思維,逐漸養成自主思考、自我探索的良好習慣。不過邏輯思維能力培養需要長期堅持,由教師制定長期培養計劃,結合教材內容與學生認知規律,循序漸進加以指導,必然能夠提高學生數學邏輯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