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云
初中語文拓展閱讀教學策略探討
孫云
(揚州市廣陵區李典學校,江蘇揚州225106)
在目前我國現代初中語文教育學科主體教學中,閱讀始終都被認為在初中占據著重要的學科主體教學地位,因此,教師應及時研究、制定合理的語文閱讀教學活動計劃,設計豐富多彩的語文閱讀教學實踐活動,拓展中學生語文閱讀教學,幫助全校教師不斷提高廣大學生語文閱讀知識理解能力,提高全校師生閱讀學習知識綜合運用能力。
拓展;閱讀;初中語文
根據我國新的課程教學改革,語文初中教師應高度重視閱讀課程教學資源的整合開發,開展富有創造性的閱讀教學活動。尤其是在初中語文課的閱讀教學中,學校教師要充分準確地把握語文教材內容,廣泛開展語文教學,培養、促使學生提高語文綜合素養,提高教學能力。
語文教師需要建立適合我國語文教育實際發展情況的一套科學的、有效的教育指導理論和有效教學方法,而初中語文教師必須是教育理論的有效體現者和教學方法的有效實施者。初中語文科目教師由于教學工作的環境和教學工作量的限制,很難盡早進入一個研究性的領域。教師最關心的是課堂教學工作效率,最渴望知道的是如何提高課堂教學工作效率。他們幾乎每天都是在學校的課堂上教學,每天都在絞盡腦汁地思考著如何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工作效率。他們不僅僅是要不斷思考,而且還要不斷進行實際的、具體的操作和實踐。
心理學和其他腦神經科學的許多研究成果證明,人類具有很大的集體智力和非凡的智力發展潛力。就一個學生的整體智力發展水平而言,一個正常的初中學生應該可以在他的主要科目研究領域之內取得好的學術成績。學生要是真想在專業學習上能夠取得成功,他們必須有一個積極的自我認知,這種自我認知可以直接驅使一個學生堅持不懈地努力追求有價值的學習目標。這種不懈的理想追求往往可以幫助學生,讓他們不斷取得更大的事業成就,更加強化他們積極的自我認知。成就感體驗可以作為讓每個學生親身體驗并感到積極的情感活動體驗,激發學生創造力,提升個性。這一教學理想只有在有效的課堂教學中實施才能最終得到實現。初中語文閱讀的有效性和教學效果能給初中學生的學習帶來一種成就感,不僅大大提升了初中學生的綜合語言表達能力,也為促進學生內心世界觀的逐步形成、精神意識世界的豐富、追求更好的精神境界創造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因此,探索完善初中語文閱讀的有效性和教學方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是促進初中生身心健康較快發展的重要前提。
語言教育承載著民族思想和傳統文化,語文科目的教學活動具有特殊而深刻的語言教育文化特征。學生在感受學習普通漢語樂趣的同時,也在感受學習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感受中華民族奉獻精神。母語培育教學在弘揚傳承中華民族優秀精神和中華文化傳統方面仍然具有一種不可以替代的重要作用。而作為初中語文學科教學的教師,也肩負著不斷傳承弘揚中華民族偉大精神優秀文化的歷史重任。探索有效的語文閱讀教學的實際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學生不斷學習語言基礎知識和不斷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所有范圍。
思維原理是一種客觀事物本質在現代人腦思維中的具體反映,它主要包括兩個重要哲學內容:客觀事物的內在本質和客觀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同時,它又與一切事物之間的運動規律緊密聯系在一起。在我國一些傳統的初中語文課堂的教學過程當中,有很多的教師往往只是特別注重對學生傳授基礎知識,以及只注重培養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有效掌握,但卻對學生的創新思想和自己的主觀觀點基本視而不見。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就很難形成自己的想法,慢慢地,學生們的思維就會逐漸地固化,與此同時,長期處于這樣的學習環境中也會慢慢削弱學生們獨立思考的能力,當然這是對發展學生的思維極其不利的。課程結構改革以來,教學重點慢慢地傾向于注重對學生獨立思維能力的綜合培養。初中學習是學生個人自身思維能力發展一個非常重要的黃金成長階段,而處于個人思維能力發展黃金階段的初中學生更加要注重自身思維能力的全面提高發展。
從語文課程的本質出發,陶冶情操完全可以是拓展閱讀教學過程當中的另一個目標。人文性學習這一特征作為現代語文課程的重要特征之一,應該積極通過各種語文性的學習活動幫助中學生不斷培養良好的科學人格和健全的社會人格。閱讀教育作為一種優秀教育文化傳統,要求教師在不斷提高培養學生理論知識應用水平的基礎上,提高培養學生的思想人文文化素質。中學語文學科教材集中選編的許多教學文章,包含了許多傳統文化的優秀部分,還有很多高尚的舍身報國的情懷。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在歷史的長河中穩固支撐中華民族在整個世界民族之林中熠熠生輝、不斷壯大的核心力量,也應當是語文科目教學中應該涉及的、應該賦予學生的人文品格。
隨著新教育課程標準的不斷推進,教學內容擴展被廣泛應用于初中語文學科的教學當中來。同時,新課標當中也明確地指出了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當中要特別注重跨學科學習和現代技術手段之間的有效應用,因此,初中語文基礎學科向其他的一些不同學科的基礎知識方向學習越來越普遍。然而,總是存在一些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拓展的實際過程中往往忘記了語文拓展的教學初衷是什么,甚至有些教師對語文拓展的基本概念和教學邊界不甚了解。
自從將拓展教學引入語文教學理論實踐以來,越來越多的初中語文教師在課堂上開始進行語文教學上的拓展,拓展的教學形式逐漸走向多樣化,如語文課本上的戲劇藝術表演、背誦、辯論和競賽等。這些活動形式多樣的活動拓展,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升了初中學生自己學習語文的積極興趣,鍛煉了他們的語文能力。但往往有很多教師只是一味地追求一種拓展的教學形式,為了能夠在課堂上盡量地活躍課堂氣氛,呈現給學生一些新穎的畫面,而完全忽略了教學拓展與實現最終的教學活動目標之間的有機結合。
雖然有必要不斷擴展語文教學,但語文教師首先必須要明確教材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基本指導作用,充分發揮教材的引導作用,讓學生充分鍛煉語文學習綜合能力。但是,目前仍然還有一些教師沒有能夠正確認識和做到“文本是教學的基礎”,沒有正確設置具體的教學內容目標,沒有能夠緊密結合中學教材實際展開教學內容。這樣,教學內容拓展就不能有的放矢,在沒有充分使用內容足夠豐富教材的教學基礎上盲目地擴張進行,這樣容易使課堂教學內容拓展成為無根之木和無源之水。
目前初中語文的能力學習還是充斥著語文考試和教師講課,甚至有很多初中學校從初一年級開始的時候就已經加強了對初中學生的語文考試能力訓練。例如很多教師在教授古漢語的時候,就會相應地設計大量的發展訓練。教師長期用大量的試題拓展訓練,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答題能力。然而,這種膨脹漸漸地破壞了閱讀教學原本的完整性,使文本具有的獨特魅力消失了,也使語文教學的課堂時間變得枯燥乏味。學習古代語文詞語固然很重要,但如果教師僅僅只是以一種功利的眼光角度看待古代語文中的閱讀學習,認為專注于通過邏輯拓展閱讀練習的方法能夠很好地幫助中學生快速地提高短期內的學習成績,忽視了古代語文的“人文性”,不僅不利于充分培養中初中生的邏輯閱讀學習興趣,也不能有效地提升初中學生的邏輯閱讀力和審美感受能力。
語文教材是課堂學習中教師教學的基礎參照,一般來說,教材中文章的選取都是緊緊圍繞著總的教學目標商議制定的,所以教材本身的意義是很多其他的課外讀物無法比擬的。因此,初中語文科目的教學中教師必須學會善用語文教材,能夠對其內容熟知并進行深度挖掘和延伸。例如,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鄧稼先》一文,本節語文課的主題是愛國情感,教學目標點就是想要讓全體學生深刻理解鄧稼先先生的真實精神面貌和優秀的品質,學習他把自己個人事業、個人生命奉獻給人民國防教育事業的崇高愛國情懷。其中,在這篇文章的第五部分,筆者高度重點贊揚了鄧稼先在工作中的這種執著性和不懈追求,以重新回顧他在大學生中的時代和在課本工作中的“吊古戰場文”為例,詳細表達鄧稼先先生的工作需要的職業精神。在這篇文章中,為了能夠增強學生的理解,筆者在課堂上講述《吊古戰場文》中與本節課相關的一些內容,這樣就可以讓學生有所了解,可以讓其在課后自行深入閱讀,并試著在同學之間互相談談自己讀完這篇課文后的感受。
具體可以從語言、人物、主題三個主要方面深入進行分析。這樣一來,不僅可以有效地培養廣大學生能夠獨立進行分析、總結和獨立閱讀思維能力,進而還能夠漸漸地提高廣大學生在獨立閱讀課文的過程當中的理解能力;還能夠培養廣大學生的獨立創新人格,可以塑造創新精神。有一些教師總是習慣用教學參考分析作為衡量學生閱讀理解的考核標準,也有一些教師可能傾向于過度解讀課文,這往往會促使學生的正確思維表達方式直接引向自己心中預設的正確問題答案,這樣做就完全忽視了我國初中語文學生每個人自身存在的邏輯閱讀的能力和邏輯思維的內在結構差異,會使一部分學生無法真正認識到文本多重解讀的意義。例如部編版教材九年級的作品《孔乙己》一文,由于魯迅先生的作品往往都具有很強的時代特征,如果僅僅閱讀這篇文章的話,那么肯定不足以讓學生很好地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和那個時代的內涵價值。而且魯迅的很多作品都是經典之作,為人熟知。如在《吶喊》中就收錄有他的很多文學作品,這些都具有很高的閱讀價值,所以在課堂中教師可以從中挑選幾篇文章作為學生課外閱讀的推薦文章。此外,教師也可以將這篇文章與其他文章進行對比,選擇其中的典型人物做對比,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掌握人物特征。
在傳統模式的語文課堂教學學習中,往往教師更傾向于過多地關注教材中的知識點,而卻沒有注意到忽略了教材編寫背后更深層次的真實意圖。對于初中語文階段的素材教學而言,語文任課教師一定要高度地重視文學教材的作用,能夠創造性地、最正確地理解和靈活運用文學教材,用一些較好的教學方法做到有效地引導中學生更加有效地學習,進而能夠不斷地提高其學習能力。其次,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們可以適當地重新整理一些教材上的固定內容,使課文上前后章節中不同的知識點之間能夠更加緊密、自然地相互聯系起來。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學生課外閱讀的拓展不僅僅指的是對內容的拓展,更是對詩歌、散文等其他體裁的拓展,涉及方方面面。廣泛地參與課外活動能夠使中學生在這個過程當中接觸到更多的中學課外閱讀教學材料,拓展閱讀知識點的容量,并給中學生多種閱讀選擇,充分、有效地激發中學生們的課外閱讀學習興趣,拓展其思維方式。其次,課外閱讀的知識拓展也需要將其延伸拓展到除了語文之外的其他相關學科,這是因為語文學科的教學與其他學科的作品之間是有密切關聯的,很多知識是相通的,其內容和方法是相互滲透的,可以在學習中參考。例如,在學完部編版教材中的《水調歌頭》這首詞之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同學之間自由組合為小組,一起合作搜集出更多的詠月類的詩詞歌賦,并且幫助學生對搜集到的所有材料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分類和處理,在整理歸納完成之后,進行自主賞析。在此基礎上,向其他同學推薦自己比較喜歡的詠月詩,跟同學之間互相分享,并且可以編選成一個詠月詩集。那么,學生們在自己編選詩集的過程當中,實際上就是綜合多種手段進行自主學習的實踐過程,而這個學習過程正是基于課文的一種衍生,這種學習就是打破了課堂上的時間限制和空間上的局限,通過這種形式的自主學習能夠很好地調動學生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總之,初中語文學科閱讀的有效教學拓展,需要語文教師科學、合理地設計運用各種拓展教學策略,從而不斷地豐富、增長初中學生的閱讀知識,逐漸地提高初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更好地鍛煉、培養初中學生思考問題的邏輯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1] 倉杰.部編版初中語文拓展閱讀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讀寫算,2020(34):157-158.
[2] 安宗慧.單元拓展閱讀教學方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探究——以部編版初中語文為例[J].考試周刊,2020(79):19-20.
[3] 孟志剛.有效拓展閱讀,提高學生能力——以初中語文教學為例[J].新課程,2020(23):2.
[4] 劉明瑩.“導”“讀”同步,拓展閱讀——部編本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方法談[J].科普童話,2020(01):8.
[5] 潘曄.關注方法指導,拓展閱讀思維——初中語文部編版“樹狀”思維閱讀教學的研究實踐[A].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2020年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技術創新學術論壇(昆明會場)論文集(上)[C].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重慶市鼎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20:145-147.
G252.17
A
1002-7661(2022)11-014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