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楠
(吉林警察學院 交通系,吉林 長春 130117)
黨的十八大報告把教育作為改善民生和加強社會建設的頭等大事,同時提出了“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新要求、新論斷。我們要繼承和發揚我國優良的育人傳統,不斷探索新的立德樹人模式,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不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一宏偉事業而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新時期國家建設和時代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戰,立德樹人要求我們必須堅持德育為先,堅定不移地把德育放在首位。
新時期,國家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目標和任務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教育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提條件。“人而無德,行之不遠”,人才培養首先是做人的培養。為學重要,為人更重要,好的品質決定人生的高度。高素質人才除了需要具備專業知識,更要具備好的品質,如感恩、謙虛、嚴謹、誠信、追求卓越、注重細節、具有團隊精神等。高素質人才是實現專業強國夢乃至“中國夢”的重要基礎。因此,德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入學的第一課,又是永不間斷的必修課。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將個人的成長、進步同祖國的繁榮發展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緊密聯系起來。高校要形成良好的人才培養環境,以有效的德育、高尚的師德引領學生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當代大學生不僅是新時代的建設者,也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他們的理想、本領和擔當關乎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新時期高度重視立德樹人教育,要求輔導員、班主任注重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教育;每一名任課教師也要在傳授科學、技術文化知識的同時關心學生的全面成長,用自己的思想觀念、語言行為影響和感染學生;學校所有管理部門和服務單位都要把本職工作與立德樹人結合起來,使學生在校期間受到全面育人環境的影響和熏陶。
面對德育的新形勢和新情況,高校要不斷加強德育力度,革新德育方式,提高德育水平,以提高品德修養、堅定理想信念、塑造優良德行為旨要,承擔起培養新青年的使命和責任,使學生在掌握堅實專業知識、技能的基礎上,具有高尚的品德修養以及強大的社會、工作適應能力,實現“成人”與“成才”的統一。學校立德樹人教育成效顯著,猶如春風化雨,能夠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精神營養,極大地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現今社會不再把學歷、文憑、文化知識作為對人才的單一要求,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團隊精神、人際交往能力等綜合職業能力和素養越來越被重視。因此,高校教師除了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規范的專業知識傳授,還應在價值觀、道德品格、個人修養等方面加強引導,在傳統的就業觀、成才觀、創業觀教育基礎上,與時俱進地培養學生的就業危機意識、就業誠信意識和職業道德意識,為學生未來的人生發展和職業生涯提供堅實的平臺,使之成為內心堅定、有崇高追求的復合型人才。
如果德育缺失,培養出的學生就會缺乏崇高的人生理想、良好的道德修養,缺乏與人溝通、團結協作的能力,職業素養低下,愛崗敬業意識不強。這樣的學生很難在激烈的職業競爭中被接納,即使是暫時就業,也很難達到一定的高度。只有把立德樹人育人模式與學生的職業發展有效結合起來,把就業作為立德樹人育人模式的載體、切入點,讓學生感到德育是真實、具體的,才能激發其自覺提高思想道德修養。
目前部分高校依然對立德樹人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重視專業知識講授而輕視德育培養。為了讓學生掌握更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高校往往不斷增加專業課、實訓課和實習課課時,壓縮人文素養課程,導致“德育為先”的口號流于形式。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一個漸進、復雜、連貫的過程,需要學校、專業教師、實習單位、家庭和社會緊密配合才能達到既定目標,因而高校德育這一環節至關重要。
目前各高校對德育效果的評價往往是籠統的,局限于考察活動開展了多少、外界影響怎樣、設備是否完善、所獲獎項多少等。雖然德育課程在整個人才培養方案中都有所體現,但是目前高校很少有專職領導去督導德育的貫徹程度及實施效果。可見,目前各學校立德樹人教育效果以及學生的道德發展水平缺乏客觀的量化標準和測評方法。目前對學生的德育考核更多的是看學生是否積極參與學校的各項活動,是否撰寫入黨申請書,給各科老師留下的印象如何,甚至是學習成績如何。這與科學、全面、系統的德育評價體系相去甚遠,學生對這樣的評價體系非常反感。
1.3.1 樹舌靈芝多糖的提取。取清洗過后的樹舌靈芝子實體放至烘箱,50 ℃烘干至恒重,粉碎過40目篩,制得樹舌靈芝干粉。精密稱取樹舌干粉3.0 g,用80%乙醇浸泡24 h,乙醇用量剛好沒過料面即可,抽濾,80%乙醇洗脫濾渣至濾液澄清,自然晾干。按試驗方案所需液料比、提取溫度、提取時間、提取次數進行提取,抽濾,離心,濃縮至固定體積,所得溶液即為樹舌靈芝粗多糖提取液。
新時期我國高校立德樹人教育的困境,在于主觀上難以舍棄精英教育情結,忽視職業性辦學方向。[1]高校常常為了德育而德育,或者沒有很好地將德育工作與學生的就業結合在一起,致使德育流于表面,沒有引起學生的高度重視。德育的目的不僅是培養學生的高尚品德,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還應該使學生對自己將要從事行業的競爭核心、職業技能等有清醒的認知,不斷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
教師是科學與文明的傳播者,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人才培養中肩負著特殊使命。教師的責任不僅是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更重要的是以自身的道德行為和魅力進行言傳身教,引導學生尋找生命的意義,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立德樹人”。
立德樹人是教師的天職,也是教師的基本使命和主要工作。廣大教師要把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作為自己的根本責任,愛崗敬業、嚴謹治學、精益求精,以高尚師德、人格魅力、學識風范教育感染學生。
教師是立德樹人的主體,教師的這種主導作用和教師自身素質密切相關。習近平總書記在高校黨建工作座談會上指出:“高校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情操對大學生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和感染力,希望大家增強教書育人的責任感,真正做到‘為人師表’,不僅要做學習傳播知識的表率與楷模,還要做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的表率與楷模,成為學生成長的引路人和指導者”。為了更好地實施立德樹人教育,各高校應堅持不懈地致力于提高全體教師對教書育人、立德樹人深刻內涵的認識,進一步加強對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的愛國主義和師德師風教育,增強教師的職業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使教師以身作則、為人師表,以良好的道德品德和學識修養為學生全面發展樹立典范和目標。
課程教學是學校最重要的教學活動,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基本途徑。新時期要落實好立德樹人教育,就必須認真探索教育規律,將立德樹人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
首先,在教學內容上要優擇立德樹人德育內容。教師要自覺地將立德樹人的思想貫穿到教學過程中,并不斷積累、總結立德樹人教育經驗。在立德樹人教育過程中注重愛國情懷、道德品質的塑造,同時強化學生的公平意識、競爭意識、誠信意識、規則意識,使之具備更加實際、富有彈性和鮮明時代性的擇業意識;使學生掌握職業活動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增強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抗壓能力與適應能力,始終保持積極樂觀、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
其次,教師要通過課堂教學內容的安排、課程教學環節的要求以及與學生日常的交往,把崇尚科學、追求真理、嚴謹求實、勇于創新的治學態度和科學作風以言傳身教的方式傳遞給學生。
其次,評價內容要綜合化,既要考核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道德情操、知識能力,又要考核他們的團隊協作精神、抗壓能力與適應能力等;既要考核學生在校期間的表現,又要考核實習期間的表現,實現定性考核與定量考核相結合。
再次,評價形式要多樣化,既要考察學生的道德品質養成、日常行為表現、參加社會實踐情況,也要考察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心理調節能力等。
完善立德樹人制度建設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首先,要定期召開立德樹人教育總結會議,并制定相關制度、條例。多年來,清華大學制定、通過了一系列立德樹人教育方面的制度和條例,如《清華大學本科生德育實施綱要》(1992)、《清華大學關于加強學術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2003)、《清華大學教師學術道德守則(試行)》(2003)。[2]立德樹人制度和條例的建立,能夠有效保障立德樹人教育的最終效果。
其次,要將立德樹人作為課程建設、精品課程評選的重要內容和重要條件,著重考察教師隊伍的總體教學水平、立德樹人的教學效果、帶頭人的學術造詣及道德風范。
再次,把立德樹人作為教師個人評獎和職稱評聘的重要指標。高校在進行各類先進個人評選和職稱評聘時,應將立德樹人作為重要的評價指標,確保評選出來的教師既是教學、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師,也是嚴謹治學、為人師表的典范。
為更好地促進立德樹人教育工作的展開,各高校應高度重視立德樹人教師典型的發現、培養工作,表彰熱愛教育事業、立德樹人的先進集體和個人,加強宣傳、引導。各高校每年評選、表彰立德樹人先進個人,定期召開立德樹人教育研討會,有利于不斷推進立德樹人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