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宜國,李雨潼
(長春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 130032)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重點地區和緊張階段,國內各級各類學校將傳統教育教學向線上教學轉變,并建立了網絡教育教學內容和實踐體系。本文針對吉林省師范院校師范生技能實訓現狀進行調研,結果顯示大部分師范生在校期間未進行系統的師范技能教育與實訓。此外,當前很多師范院校對師范生技能實訓的投入嚴重不足,存在理論教學比例過大、實踐課程缺乏對指導教師的培訓、技能培養缺乏常規和長期鍛煉、師范生技能培養形式化等問題。鑒于此,本文提出建設“互聯網+”師范生技能實訓平臺的做法。這既是應對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客觀需要,也是現階段應對高校師范生技能實訓課程體系不健全、實踐指導嚴重不足等問題的有益選擇。
“互聯網+”師范生技能實訓平臺以提高師范生基本技能為目標,借助互聯網搭建針對師范生技能教育指導和互動交流的學習平臺。建設網絡平臺,開辟網絡課堂,加強“互聯網+”師范生技能實訓平臺建設,對師范生技能提升大有裨益。該平臺主要功能如下:一是通過該平臺,師范生既可以自行創建課程當老師,也可以加入課堂做學生,師生角色互換引發認知視角的轉換,有益于找準技能缺陷;二是在互聯網環境中,每個人都可以自行規定時間、自行展示課程特色,把教學心得傳播給更多的人;三是該平臺能夠提供系統化的師范生技能實訓理論和實踐課程,滿足師范生對技能培養的客觀要求,使師范生根據自身的需求和興趣選擇課程,與名師交流,進一步提升技能素養。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師范生技能實訓平臺建設理應與時俱進。當前,不少師范院校師范生技能課程建設科學化、系統化水平不夠。新時期,以互聯網為媒介、以自媒體為終端的網絡技術正在改變傳統的課堂模式。在師范生培養過程中,師范生技能訓練呈現出教學個性化、知識信息化、學習合作化、實訓模擬化等特點。以師范生黑板字練習為例,教師僅從字跡方面對板書作出要求,教學手段運用單一,使學生很難深入理解黑板字練習的技能規范。本著“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平臺建設目標,“互聯網+”師范生技能實訓平臺建設宜廣泛運用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積極研發適用于師范生技能訓練的教學軟件、多媒體精品課件,配備專業的模擬教具、臨摹范例,開發后臺統計功能和反饋指導功能等,以全面提高平臺建設質量,為教師授課、師生互動提供最詳實的數據保障。
目前,吉林省內師范院校基本都開設了師范生技能實踐課程,但都以學生的線下練習為主,網絡課程的實踐訓練缺乏模式創新。傳統的師范生技能教學課堂方法單一、缺乏活力,難以調動學生學習和練習的積極性。開辟網絡訓練模式是師范生技能實訓的一次探索。網絡訓練模式引入多媒體演示教學、網絡平臺實踐訓練、案例教學等內容,將網絡和實訓聯系起來,突出實踐特色,有助于拓展師范生技能網絡實訓方式、強化基本技能提升,提升教學效果。[1]
很多師范院校人才培養方案中有關師范生技能培養實踐課程設置明顯不足,其理論教學課程比例過大。由于技能訓練受到課時限制,堅持常規和長期訓練的意識不強,學生的師范技能訓練不足、水平不高。吉林省內的多數師范院校在大學一、二年級開設微格教學、板書、普通話、軟筆、硬筆等師范生技能訓練課程,而在三、四年級不再開設這些技能訓練科目。師范類專業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教學尤其應該注重理論和實踐教學的結合,突出實踐教學,著重培養師范生技能。[2]在師范生技能培養課程體系中,實踐教學是保證師范類學生培養質量的關鍵內容。“互聯網+”師范生技能實訓平臺建設應本著師范生技能教學不斷線的原則,加強實踐課程教學體系建設,豐富完善“三字一話”、教學課件制作、模擬課堂等網絡教學內容與課程,讓師范生技能訓練貫穿師范生教育培養始終。
師范生技能培養是一個師生長期互學、互鑒、互進的過程,需要不斷強化指導、切磋交流。“互聯網+”師范生技能實訓平臺建設宜高度重視教師對學生技能訓練評價、反饋機制的建立。教師對師范生技能訓練指導的評價制度不健全、反饋體系不完善、方法不規范等問題,會削弱學生對自身技能訓練的積極性。在師范生技能培養線下教學中,教師通過課堂講解、布置作業、學生課后練習的方法完成教學。而學生完成技能訓練后,教師很難以在學生需要評價、反饋的第一時間給予學生及時指導。因而,“互聯網+”師范生技能實訓平臺建設必須建立科學、高效的實訓效果反饋指導機制,以提高學生自主練習的積極性。
教師悉心教育和指導是提高師范生技能的重要環節。“互聯網+”師范生技能訓練場地建設亟待加強,場地建設的局限性對師范生技能訓練的效果有較大影響。錄播教室、智慧教室、微格教室等不同形式的訓練場地建設不足,且面向師范生開放使用的限制,凸顯出師范生技能訓練場地供不應求的問題。訓練場地得不到滿足,自然會造成學生的訓練惰性。此外,訓練場地建設宜提高科技含量。“互聯網+”師范生技能實訓場地設置在教學樓等人員流動性大的普通教室,很難保證線上教與線上學的質量。因此,高校宜建設“互聯網+”師范生技能實訓場地專用教室,為教師、學生進行網絡教學與互動提供固定場所。
2021年教育部出臺《中學教育專業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標準(試行)》,對職業教育、學前教育、小學教育和中學教育專業的師范生教師職業基本能力提出了四個方面的要求,即師德踐行能力、教學實踐能力、綜合育人能力和自主發展能力。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參與者和引導者,其自身的科學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素質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課堂教學質量。因此,提高師范生的教學技能不僅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門的要求,也是師范生自身素質修養的內在要求。“互聯網+”師范生技能實訓平臺建設要重視整合和共享師范生技能實訓優質教育資源,致力打造師范生技能實訓的專業平臺。
一方面,整合和共享優質課堂資源。通過融合各大高校、教育平臺,依托有經驗的教師和萬套名校試題,打造專注于師范生技能教學的直播平臺,每個ID的注冊用戶可以實現教師與學生角色的自由切換。通過課程資源共享平臺,教師可以便捷地在線創建課程并進行授課,學生可以從豐富多樣的課程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師范生技能實訓課程。
另一方面,挖掘優質師資,整合師資隊伍。挖掘退休教師隊伍中具有師范生技能教學特長的優質師資隊伍,采取返聘、兼職的方式將之納入平臺師資隊伍建設中。要從職稱、教齡等綜合因素出發整合師資隊伍,加大師范生技能師資培養力度。要倡導和支持師資隊伍向“雙師型”教師發展,引導入駐“互聯網+”師范生技能實訓平臺的教師進一步提升專業應用性技能,進而成為具有某項師范生技能特色的專業、專門人才。
基于學生能力水平考慮,“互聯網+”師范生技能實訓平臺需要進行分班教學、分課程教學。
一方面,建立科學合理的分層教學新模式。“分層教學”是一種網絡課堂教學的實踐策略,指的是“互聯網+”師范生技能實訓平臺根據注冊學生的“三字一話”能力水平,把學生科學地分成不同組別,比如加強班、普通班和入門班。該項功能可以通過不同難度的網絡課程或不同職稱的師資進行區分設置,有效實現師范生技能訓練的因材施教。在網絡課堂中,教師可以對來自不同專業、不同年齡的學生在重組的班級中開展針對這一層次學生的教學實訓,較好地實現因材施教。這種教學模式和分班方式能有效利用學生師范生技能水平的差異性,促進形成互助學習的良好局面。
另一方面,建立線上課堂督導新模式。分班以后,學生進入理論學習和師范生技能訓練的課程中。按照分層次教學和多元評價的原則,教師對學生實踐訓練的作業進行反饋和指導。“互聯網+”師范生技能實訓平臺的優勢在于教師能及時、有效地對學生提出指導和反饋,教師對師范生技能訓練內容的持續性指導和反饋將會形成新的督導模式,即目標督導模式。目標督導模式更容易實現學生理論學習和實訓練習的有效融合。目標督導模式的核心是因材施教。在教師對學生的反饋和指導過程中,實現學生對教學內容、教學目標、訓練材料、考評資料等素材的自主選擇。學生依托“互聯網+”師范生技能實訓平臺,開展循序漸進式的實踐訓練,每達到一個目標,就會自動進入下一個知識模塊。[3]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選擇教學進度,實現師范生技能水平的穩步提升。
“互聯網+”師范生技能實訓平臺基于“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習習慣、構建知識體系”的教育理念,依托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通過搭建班級或選配指導教師的方式,實現教師與學生“一對一”交流互動,為學生提供高品質、個性化的教學指導與評價反饋。
一方面,構建師范生技能線上指導與反饋機制。“一對一”指導是一個專業的輔導老師輔導一個學生,能夠針對學生的個性特征,挖掘提升空間,制定有效的學習方案。“互聯網+”師范生技能實訓平臺能夠為學生提供專業的“一對一”指導,讓學生實現個性化、多維度的綜合成長。線上指導注重理論和實訓的有效融合,有利于學生師范技能的綜合提升和全面發展。
另一方面,增加師范生技能實踐訓練的有效互動。在校園日常學習中,學生普遍缺乏對師范生技能訓練的關注,存在對師范生技能學習的不重視、訓練實踐的不積極、學習規劃的不科學等現實問題。“互聯網+”師范生技能實訓平臺通過訓練作品展示、學習規劃、經驗互動、心得分享的功能,為學生營造了一種全新的學習模式、引導方式,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學習的動力和主動學習意識,能夠引導學生更加關注師范生技能水平的提升。[4]
新時代,教育質量越來越受到社會和大眾的重視與關注。新時代的教師要努力提升自身的師范生技能水平,以回應社會和學生對教育的誠摯期待。“互聯網+”師范生技能實訓平臺能夠集約優質教師,共享優質資源,為師范生技能訓練提供大量的視頻、文本資料,進行“一對一”個性評價、培訓,進而提高師范生技能訓練實效;能夠提高學生聽課的參與度與活躍度,使學生與名師“零距離”交流,從而以最佳狀態提升學習效果;能夠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成員互幫互學等形式,實現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促進學生取長補短,全面提高技能水平;能夠跨空間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勢互補,使名校、名師、名課程匯集于此,使教育資源觸手可及。[5]總之,“互聯網+”師范生技能實訓平臺是教師成長的強基工程,加強平臺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和長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