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夏,顏 冰
(東北石油大學,黑龍江 大慶 163318)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廣大黨員要以學習黨的歷史為重點,做到知史愛黨、知史愛國,在學習領悟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奮發有為中踐行初心使命”;“用好黨的紅色資源,讓干部群眾切身感受艱辛歷程、巨大變化、輝煌成就。”[1]透徹細致地研究大慶紅色文化的資源優勢,探究其與“四史”教育的適配性,與之進行融合創新,對豐富“四史”教育內容與載體,增進“四史”教育與公眾的貼近程度,幫助他們認識正確的民族歷史,領悟自身所處時代的歷史方位,提升“四史”教育效果,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與實踐引領價值。
大慶作為英雄之城、榮耀之城,從誕生的那一天開始,便承載著心懷家國跟黨走的赤紅基因。可以說,大慶紅色文化資源的本質就是經久不息、代代相傳的大慶精神。
大慶精神是紅色文化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統一,生動地展現了紅色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愛國敬業、艱苦奮斗、改革創新、甘于奉獻等精神內涵。作為紅色文化一個不可或缺的分支,大慶精神在紅色文化中孕育誕生,又為紅色文化賦予更加鮮活的生命力,與紅色文化互為支撐。弘揚大慶精神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繼承和發揚紅色文化基因。不斷深入挖掘和研究大慶紅色文化資源,有助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進一步繼承和發揚大慶精神,理解和感悟紅色歷史,鐫刻紅色基因,讓革命薪火世代傳承。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慶油田的卓越貢獻已經鐫刻在偉大祖國的歷史豐碑上,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2]大慶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形成的偉大精神之一,展示了黨領導人民建設美麗富強祖國的光榮歷史,是社會主義價值觀的直接彰顯,是大慶紅色文化資源取之不盡、源源不竭的根本源泉。
大慶的紅色文化資源十分豐富,集物質文化資源和精神文化資源維度于一體,記錄了中國工業歷史不可磨滅的一頁,對文化傳承和國史教育有獨特作用,是學習和教授“四史”鮮活生動的教科書。
通過形式多樣的載體,大慶的紅色文化資源呈現出十分豐富的內容。物質文化資源包括:松基三井、鐵人第一口井等重要遺址;大慶油田歷史陳列館、“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大慶石油館、大慶石油科技館等多家地標式重要文化場館;《關于大慶石油會戰情況的報告》(中共中央1964年第78號文件)、《關于工業學大慶問題的報告》(中共中央1981年第47號文件)、大慶《戰報》等重要文件。精神文化資源包括:大慶精神鐵人精神、“三老四嚴”“四個一樣”“六個傳家寶”等精神底蘊和優良作風;“鐵人”王進喜、“獨臂將軍”余秋里、“鐵羅漢”祝賀明、大慶石油會戰的“五面紅旗”王(王進喜)、馬(馬德仁)、段(段興枝)、薛(薛國邦)、朱(朱洪昌),以及薛桂芳等“五把鐵鍬鬧革命”的油田家屬等重要人物印記;歌曲《我為祖國獻石油》《石油工人硬骨頭》《踏著鐵人腳步走》,影視作品《創業》《鐵人》《鐵人軼事》《大荒野》《地質師》《秋天的二人轉》《北方往事》《共和國血脈》,歌舞劇《鐵人在非洲》等重要文藝作品。
這些紅色文化資源不僅是記錄大慶創業、建設和改革的重要史料,承載著大慶這個英雄城市的記憶,更銘刻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帶領人民艱苦創業的奮斗史,文化價值經久不衰。大慶紅色文化資源是政治性、歷史性、精神性和文化性的綜合體,拓展了“四史”教育的學習資料,為“四史”教育提供了極其豐富的內容保障。
紅色文化資源是一種可貴的學習資料,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可豐富“四史”教育內容,創新“四史”教育形式,增強“四史”教育學習實效。大慶紅色文化資源,以王進喜、余秋里等為代表者的先鋒楷模為真實縮影,以松基三井、大慶地標示油田文化場館等為載體,以《戰報》等為記載,以相關文藝作品為傳播媒介,生動詮釋了大慶油田的創業史、奮斗史、創新史,與中共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具有緊密相連的內在邏輯。
百年來,我們黨在不同歷史時期圍繞不同的歷史任務進行了偉大歷史實踐,淬煉出獨具特色的政治品格,催生了一系列不朽的精神,并由此構筑了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譜系。孕育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就是該精神譜系不可缺失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選擇了大慶,大慶也沒有錯過這個機會。愛國、創業、求實、奉獻既是大慶精神的核心意蘊,也是華夏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更是共產黨人必需的關鍵性情操。大慶精神在助推我國里程碑式歷史巨變的豐功偉績和優秀共產黨員的尖兵楷模功績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偉大祖國的深厚熱愛,對偉大民族的赤誠之心,對偉大人民的質樸情感,以及對社會主義事業的真摯奉獻。
大慶精神作為別具特色的中國共產黨偉大精神的充分體現,成為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之一,為中華民族精神賦予了更豐富的內涵。大慶精神與大慶城市本身,本就誕生于偉大的中國共產黨領導。大慶紅色文化資源的挖掘和探索過程,就是回顧黨帶領人民開荒拓土、艱苦創業的歷史進程。
近代史上,中國曾一度處在貧油狀態中。由于石油資源貧瘠,公共汽車上都背著沉重的煤氣包;缺油的狀態無法滿足工業建設中巨大的能源需求。新中國成立后,石油勘探和開采中被投入了大量物質和人力資源。1959年9月,在中國東北部的松遼盆地發現了一個工業型油田,這意味著一個偉大的油田誕生了。由于正值臨近國慶10周年的特殊日子,這個新油田被定名為“大慶油田”。1960年2月,石油工業部派出了千余名科研專家、數十個精英鉆井隊、3萬名當年退役士兵和吃苦耐勞的工人,并從全國各地調來7萬多噸設備和物資,一支達4萬人的石油勘探部隊由此組建成功。他們來到大慶油田的第一站,就是薩爾圖這個石油勘察的關鍵性地帶。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隊員們沒有一絲退縮,因為他們知道這個油田的發現至關重要,他們身上肩負的是國富民強的希冀。4月11日,一場石油大會戰正式拉開戰幕。在短短三余年的時間里,就開發了860多平方公里的超大型油田。而后,中國貧油的帽子終于被摘了下去。大慶紅色文化資源承載的大慶創業史是新中國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了改革開放的號角;次年,由國務院批準,大慶建市。大慶和改革開放共成長。回望來時路,改革開放為大慶插上了飛翔的羽翅;而在新時代,如何進一步深化改革和開放是一個重要的新課題。對資源型城市來說,城市下一步如何發展,資源型城市如何轉型,是必須思考的嚴峻問題。近年來,資源型城市在轉型規劃過程中衍生出許多新問題。在前期規劃中,大慶市以新的思路打開了“預防第一”的新大門。身處新時代的新征程,大慶石油人有一種信念愈發明晰、不可動搖,這便是緊緊握住“改革開放”這個利器,帶頭成為我國資源型城市產業改革的中堅力量,實現大慶的全面振興。
1992年春,鄧小平同志發出希冀:“建設美麗的大慶油田”,江澤民同志發出指示:“未雨綢繆、考慮長遠的發展問題”。大慶人開始全方位奮起,啟動以建設高新技術現代化城市為戰略目標的二次創業,并且成績卓然。改革開放歷史時期的“二次創業”使得大慶從礦區變為城市,大慶人從封閉走向開放,這一段高昂激越的改革開放奮斗史積淀了一系列可以傳承給后人的紅色文化資源。大慶精神在“二次創業”大潮中再一次發揚光大,具有了新的劃時代意義。
大慶石油會戰以“兩論起家”為代表的光榮傳統與中國共產黨領導新中國建設、大慶油田開發與社會主義發展相契合。從最初的用《實踐論》《矛盾論》催生大慶精神,到油田大會戰時期大慶油田職工在實踐中形成“三老四嚴”“四個一樣”“六個傳家寶”等優良作風,到社會主義發展新時期大慶面對時代新考題進一步創新思維和手段,總結出“四個不一樣”的管理方法,大慶精神的內涵、作用、時代價值以及新時期大慶精神對社會主義發展進程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從“四個一樣”到“四個不一樣”的發展和轉變,體現了管理方法到管理理念的上升,也包括了油田工業中的文化與精神的創新和鑄造。這種精神底蘊、文化心理和價值認同反映出大慶人面對時代浪潮與時俱進的創新創造精神,是大慶精神在新時期的新發展,也是社會主義發展史中凝結出的彌足珍貴的豐碩成果。
完善以大慶紅色文化資源為引導案例的課程思政建設。通過大慶紅色文化資源案例融入高校課程思政,引導學生發掘所在城市長期以來形成的紅色文化基因(或鄉土文化基因),并通過課堂匯報、策劃設計、短視頻制作等多種形式說明其歷史淵源、特征、當代價值及啟示等,打造出特色鮮明的紅色基因系列課程。把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起來,運用大慶紅色資源作為引導案例,進行大慶紅色文藝作品賞析、英雄模范人物事跡講述。圍繞中國共產黨的故事、新中國建國的故事、改革開放的故事、社會主義發展的故事,進行課堂匯報,深讀史料,傳播精神,學習模范;充分展示建設的中國、改革的中國、開放的中國、創新的中國,調動學生的觀察力、表達力和共情力;讓學生按照小組分工,設計制作能夠傳承與弘揚該紅色文化(鄉土文化)的策劃方案或短視頻。以大慶紅色文化資源為出發點,以多樣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走近紅色文化,學習“四史”知識,達到將教學內容與學生家國責任感、使命感等紅色傳統培養融合統一的目的。通過場域的拓展,把傳統課堂變成紅色基地,把思想暢游變成紅色之旅,將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的萌芽播撒在學生的心田。
充分了解和學習黨的歷史,宣傳黨的理論,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讓革命薪火煥發活力,是黨員干部的應盡義務與最大光榮。以大慶紅色文化資源為線索,結合培訓對象,通過現場宣講、互評和互動相結合的體驗式教學,開展“讀史+學史+講史”等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提高黨員干部的黨性修養。抓支部建設,創新組織模式和學習方式;充分挖掘和運用大慶以及自身周邊紅色資源,對黨員干部進行“四史”教育,實現教育的持續改進,擴大研究和合作,真正形成大慶紅色基因教學特色,塑造出“四史”教育精品課程。凸顯大慶紅色文化資源應有的時代價值與新穎的教育作用,更好地服務黨政干部教育培訓工作,使廣大黨員干部從大慶紅色文化資源中汲取黨性教育資源,努力學好黨的偉大歷史、革命經典故事、模范英雄的先進事跡,自覺繼承并發揚革命傳統,學好“四史”課,做好傳播者。
以大慶紅色文化的薪火相傳與發揚光大為依托,探索建立大慶紅色文化“四史”教育基地,開發大慶紅色文化旅游線路及體驗項目。為了更好地弘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大慶建設了一大批地標式文化場館。鐵人王進喜紀念館是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家4A級旅游景點、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被評為全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工程;2012年從上海世博會遷至大慶的“油立方”,生動有趣地投射石油科學知識,以直觀的方式多角度展現出石油工業的力與美;全國首個原址展覽館——大慶油田歷史陳列館,也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反映石油科技主題的大型現代化專業科技館——大慶石油科技館,也在為廣大群眾呈現著大慶油田發現迄今為止永不停息的創新之路。
這些歷史遺跡和地標式場館,承載著大慶精神,昭示著共和國工業發展的偉大歷程,在彰顯創業精神、銘刻奮斗記憶、培養愛國主義方面始終保持了極為重要的功效。在互聯網日新月異發展的今天,大慶還借助新媒體手段和平臺推進紅色文化資源的“云展示”與“云宣傳”,建構生動深刻、富有感染力的“四史”教育實踐體系,使參觀者從以前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體驗歷史事件,充分提升了“四史”教育質量。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利用紅色資源學習黨史、新中國史的重要意義,他指出,“要發揚紅色資源優勢,深入進行黨史軍史和優良傳統教育,把紅色基因一代代傳下去。”利用大慶紅色文化資源,探索出一套全國可參照的教育模式,可以為“四史教育”提供堅實的精神堡壘、多樣的教育形式、深刻的課堂體驗和生動的教材資源。
在“四史”教育中,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對“四史”知識進行深入學習,是進一步提升信仰高度、強化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途徑。用大慶紅色文化資源滋養“四史”課堂,可以有效避免政治歷史課變成抽象、空洞、枯燥的程式化說教,有效提高“四史”教育的質量,讓紅色精神能夠入耳、入腦、入心。
這一切都充分彰顯了大慶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四史”教育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第一,以大慶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四史”教育內容,可以將“四史”教育與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史、改革開放史、黨在新階段的歷史深度融合,充實紅色文化資源及“四史”教育的理論研究成果,把大慶這片紅色熱土作為“四史”教育強根鑄魂的生動課堂,扎實開展“四史”教育活動,形成具有大慶特色的“四史”教育理論體系。把歷史變成課程,把史料變成教材,把現場變成課堂,使“觀、感、思、悟、做”融會貫通,構建在思中教、在悟中教、在行中教的新型教育模式。[3]
第二,大慶紅色文化資源真實記述了中國石油工業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發展歷程,深入淺出地傳播黨的模范品德和優秀思想理論。依托大慶紅色文化資源優勢創新“四史”教育,有助于筑牢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讓“四史”教育融入黨員干部的靈魂血脈,成為“補鈣”良方,建強“紅色堡壘”,筑牢發展根基,為“四史”教育的路徑創新提供思想引領與理論保障。
第三,深挖大慶紅色文化資源的歷史關聯和當代價值,將豐沛繁多的大慶紅色文化資源應用于“四史”教育,可以讓全國人民切實感受到老一輩石油工人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的精神境界,使大慶油田開發建設的光輝歷程在新中國建設史上得以銘記。依托大慶紅色文化資源,開展“四史”教育,對繼承革命傳統、傳承紅色基因、強化理想信念、建設精神家園具有重要意義。
第四,在秉持“四史”教育的歷史邏輯前提下,以敘事性方法融入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等紅色文化資源,綜合利用城市公共文化資源平臺,推進“四史”教育方式改革,可以使“四史”更加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用人民看得見、想得起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重要文件、重要遺址、重要文化場館、重要文藝作品喚起廣大人民與共和國成長同呼吸、共命運的共識,從而為全市乃至全國探索出一條推進“四史”教育創新的有效路徑。
第五,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將‘四史’學習教育從黨內延伸到全社會”的精神,率先將“四史”教育的視野投入大慶油田,通過創新“四史”教育路徑,激發紅色動能,持續釋放并不斷擴大大慶紅色文化資源品牌影響力,強化被教育者的民族觀、歷史觀和國家觀,永葆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