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斌
閩劇在唱腔、樂器等方面具有獨特藝術特色,把閩劇引入小學音樂課堂,讓小學音樂課堂變成閩劇弘揚的主要陣地,這既是文化傳承的需要,也是學生發展的需要,現從這一認識出發,分析閩劇進入小學音樂課堂的現實情況,以及未來的幾個努力方向,希望能夠給未來音樂教育改革帶來一些借鑒。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教育領域也在不斷地成長與進步,在現有的教育水平基礎上,各個學科都在不斷地提升,音樂教育也是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音樂本就是情感表達的重要藝術形式,即使是一首簡單的旋律也蘊涵了一定的思想情感。
小學音樂教育因為學生年齡尚小,大多是以欣賞、興趣培養為主,這是為學生今后音樂學習及素養提升打基礎的重要階段。有音樂教育專家曾指出:學校音樂教育應以民族音樂為基礎、為根本。事實也正是如此,八閩這片厚土上,積淀了無比絢爛的閩劇藝術,它是民間藝術的瑰寶,人們以此為榮,卻又經常遺憾地發現:新一代的小學生對閩劇的了解程度不多,如果始終保持這種狀態,閩劇終將失去它生存與發展的土壤,學校音樂教育也無法扎下堅實傳統根基。所以我們要以責無旁貸的意識,讓小學音樂課堂變作閩劇弘揚的主要陣地,而關于閩劇進課堂的效果,則應以現實情況為依托,做出充分的可行性探索。
一、閩劇藝術特色
閩劇,亦被稱之為福州戲、福青戲,是以福州話演唱和念白的福建地方劇種,流行于閩東地區,也在閩北、閩中、臺灣、東南亞各地有所傳播。閩劇誕生自清代末期,興盛在民國時期,因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而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從唱腔上看,它的音樂唱腔包括了洋歌、江湖調、逗腔以及小調等類別,其中洋歌通俗曉暢、江湖調粗獷激越、逗腔典雅婉約、小調清新活潑,各具特色、互相協調。從曲牌上看,江湖調常用江湖疊、柴排調、陰調等,聲調高昂、一泄而盡,浪歌調中的太師引、鰲頭金柱、香羅帶、風入松等,也都別具風味。至于樂器,閩劇中容納了橫簫、嗩吶、二胡、頭管、椰胡、青鼓、大鑼、小鑼,大鈸、小鈸,磬等,并視曲目不同而有具體的調整。
二、閩劇進入小學音樂課堂情況
音樂是門獨具特色的藝術,它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拓展其豐富想象力,在人類教育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隨著國家教育不斷變革,學校音樂培養正在從乏味枯燥向多元化發展。領會課改理念,內涵形式要不斷豐富,不斷加入新時代的新舉措,在課堂上結合學生的水平和興趣愛好去針對性進行音樂教學,突出音樂特點、鼓勵音樂創造,通過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讓課堂更加靈動高效。為了解閩劇進入小學音樂課堂情況,筆者曾展開對當地數所學校的實際調查,所應用的是問卷調查法,即把問卷分為幾個部分,針對閩劇當前的發展情況有計劃、有步驟地收集有關信息,據此了解當前的閩劇進入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現實情況。除此以外,筆者還應用了統計分析法,即以調查問卷這種形式為基礎,全面分析與掌握大眾,特別是小學生對閩劇的實際認知狀態,當調查得到結果后,對各個類型的問題做出歸納和分類,并系統展示調查結果。
綜合學生的調查問卷數據結果能看到:小學生中喜歡閩劇的不在少數,自從倡導推廣閩劇以來,這一數字繼續上升,學生在此種傳統文化在多個方面展開學習與研究的可能性有所提升,另外也在無形中認可了閩劇文化。然而通過此次調查可以了解到,當前本地小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是閩劇舞臺上的服裝、扮相與裝扮的頭飾,對上述這些內容的興趣,遠多于閩劇的唱腔、樂器知識。與此同時,學生在閩劇欣賞、閩劇演唱方面的水平也有一定局限性,尚未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筆者分析了其中的重要原因,主要集中于以下的幾點因素,使閩劇引入小學音樂課堂未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其一是教學資源同教學內容未能合理安排;其二是教師與學生均缺少足夠的傳承閩劇意識;其三是小學音樂教師對學生欣賞和演唱閩劇的訓練缺少恰當的方法支持。針對這幾方面問題,建議小學音樂教師從自身做起,為學生提供更為理想的教學環境。
三、閩劇進入小學音樂課堂優化策略
閩劇藝術特色獨具一格,將其引入小學音樂課堂中,有其必要性,考慮到學生接受程度,以及師生意識以及課堂支持等方面的不足,建議關注下述幾項優化策略。
(一)以豐富課程資源支持課堂教學
在傳統的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絕對主導和權威,教師側重于音樂知識點的講授,注重的是在既定的教學時限內完成預設的音樂知識和音樂表演技巧的講解,課堂里的學生主體則更像是被動的“跟從者”,其自身的情感情緒感悟理解等并沒有被重視,也很難案收獲很好的音樂效果。而掌握音樂要素所關注的重點則是學生的課堂靈活度,學生是整堂課的“主角”,教師通過充分了解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興趣愛好、思想意識等并結合教材內容,打造一個人文、多元、有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全情投入,全身心地感受音樂,享受音樂之美。教師應當大力開發閩劇課程資源,并在此基礎上合理化安排相關教學內容。
實踐操作中,要讓閩劇演唱教材盡可能做到完善,并做好在此基礎上的閩劇教學內容,精心選擇最能展現當地民間傳統文化的、同小學生學習和演唱相適應的經典曲目,使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均置于合理位置與狀態,確保學習結果的高效性。在授課前期教師還應對教學內容給予梳理、調整,并在閩劇演唱教學期間適當地融入閩劇獨有的表演動作訓練指導,使學生能因一段時期的學習,做到聲情并茂地演唱簡單閩劇片段,同時提升其學習興趣,在流暢、輕松、自然、快樂的狀態下持續進步。關于大力開發閩劇課程資源,并合理化安排相關教學內容這一點,以往常被忽略的一點是方言的學習,筆者認為:掌握純正的方言,是了解當地民俗文化,接受閩劇熏陶的前提和基礎,更是體現地方戲曲獨特韻味之美的關鍵。為了讓閩劇欣賞和演唱教學達到理想目標,一定要在大力開發閩劇課程資源時,重視融入福州話學習水平與能力的問題,對閩劇所涉及的福州話重點詞、關鍵詞做到突出講解。
(二)以明確傳播意識強化心理引導
廣大師生應同步強化閩劇音樂文化的傳播與學習意識,在小學音樂教學期間,實際上很多作品和教學內容均涉及民族和地方音樂,這些作品在有關專家的篩選后,顯現出了嚴肅性與代表性,教學得當能為學生民族音樂學習創造良好基礎環境。教師應以課內教材內容作為中心,收集與之有關的地方戲曲內容,給學生提供計劃清晰的戲曲方面內容,這其中閩劇無疑是較好的拓展方向。教師尤其應注意強化地方音樂的傳播意識,避免因為學生年齡較小而存在消極心理,而是要從其心理發展特點出發,化劣勢為優勢,進行恰當的思維與方法引導,注意當下教學的多種可能性,讓學生因為對閩劇加深了解而提高學習意愿,例如,當面對《林則徐充軍》一劇時,由于作品思想性很強,在內容整體上也比較健康,有著頌揚真善美的作用,所以教師可以把它引入課堂中,讓學生直觀欣賞,并嘗試進行演唱,這可以讓學生逐步對本劇還有其余閩劇劇目形成學習意識,并在后期學習和訓練中更加主動地投入。
(三)以搭建平臺領悟藝術特色
小學音樂教師為學生搭建平臺,使之有機會領悟藝術特色是必要的。按照《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所提要求,音樂教學需要密切關注學生個性發展,使每一名學生都能以自身獨特方式接觸音樂、感受音樂、參與音樂、學習音樂,把課堂的主動權交還到學生手中,使之處在開放的、自主的、探究的教學環境之中,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在引閩劇入音樂課堂時,小學音樂教師需要創設情境,進行豐富多樣的藝術活動。舉例而言,教師可在課堂上使學生嘗試欣賞閩劇這一地方戲曲的表演與唱腔特點,利用講解和宣傳,促使其深入了解閩劇特點,同時在學畫閩劇人物、臉譜、道具和服飾的過程中,加深對劇中人物形象印象;與此同時,像校內閩劇表演賽,也是一種必要的平臺延伸策略,它將幫助營造形成人人愛唱、人人會唱的良好閩劇學習氛圍,而把閩劇音樂知識創編成問題,使學生有機會在賞析過程中進行問題回答競賽,也是一種有效的平臺搭建做法。
(四)以口傳心授形式掌握閩劇唱法
應通過口傳心授的形式,讓學生初步掌握閩劇的唱法。中國戲曲藝術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長期歷史演變過程中,逐漸產生了各具特色的藝術形式,以及對應的舞臺表演體系。以閩劇為例,它具有唱腔內拖腔較長、節奏舒緩、旋律起伏變化較大的特點,這些特點會使學生初次接觸時有不易模仿的困惑,如果不能做好引導,則將造成學生在學習閩劇片段時失去興趣的問題。那么是否有適合閩劇課堂教學,同時學生比較容易接受的教唱策略呢?筆者認為是存在的。
例如,筆者曾經嘗試應用一種一直以來戲曲老藝人比較習慣的梨園式教唱策略——口傳心授,用這種策略拉近學生和戲曲音樂之間的距離。關于口傳心授,其中“口傳”二字為形式和方法的表現,而“心授”二字則強調了內容與靈魂。例如,在教唱《反皇城》這一閩劇傳統劇目時,有急板疊的一段唱,教師先使學生認真觀看視頻,產生對作品的基本認識,接下來教師分句教唱旋律,引導大家逐字逐句模仿,與此同時,用恰當的動作與表情同其配合,尤其最后一句拖腔“昏君呀”,使大家以手勢打節拍,嘗試將節奏唱準。在教師的口傳心授下,學生可以做到有板有眼地模仿、惟妙惟肖地演唱,初步熟知閩劇唱法。在教師以口傳教唱過程中,實際上已經讓戲曲所具有的音樂旋律、意境美感被學生所接受,同時音樂中的線條美、韻味美、裝飾美等,也都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五)以多種教育途徑提供方法支持
當面對小學音樂教師缺少支持學生欣賞和演唱閩劇訓練恰當方法的問題時,建議教師利用新技術媒體和社會人力資源兩種助力,給予藝術鑒賞力和演唱力方面的訓練幫助。其一,教師要綜合應用新技術媒體,提升學生的閩劇藝術鑒賞力。閩劇藝術屬于人物塑造、故事情節、音樂演唱、舞臺表演多個要素的完美結合,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在教學持續期間,教師可展示多媒體視聽設備所具有的強大優勢,向學生展示一些閩劇傳統劇目,展示時以經典唱段與名家表演為主,為提高學生興趣,可以適當增加武生精彩表演片段,使學生通過現代高科技舞臺效果的渲染,領略到道具的豐富、服飾的斑斕、臉譜的變化、唱腔的悠揚,從而將形象的感受隨時內化成閩劇欣賞和學習的動力,尤其是致力于發展其對閩劇演唱、表演藝術方面鑒賞能力。其二,教師要將社會人力資源功能挖掘出來,共同合力培養在閩劇演唱方面的能力,對閩劇而言,有著強弱快慢的特殊要求,唱腔中所融匯的語言之美、韻味之美、意境之美,都并非短時期內可以學會、教好,尤其是一些地方語言特色濃郁的裝飾音、微分音等,專業性和技術性都非常強,所以,教師可以向地方閩劇團的演員請教,或者由其來校直接指導授課,這將有效地補充音樂教師之不足,更真實展示出閩劇藝術在演唱方面的特色與魅力。利用相關做法,能讓學生從更近距離接觸閩劇演唱真實情況,促進其走向優質和高效的演唱學習實踐狀態。
(六)以進入課堂為目的熱愛閩劇
閩劇進入小學音樂課堂的最終目的,在于使小學生如同熱愛流行音樂一樣熱愛地方戲曲,使之同地方戲曲有機會“零距離”接觸,在不同形式的支持下學習地方戲曲文化,增進對這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類型的全面了解,從而認可民族文化、傳承民族文化,養成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而為了達到上述目標,閩劇進入小學音樂課堂,需要有從課堂內到課堂外的關聯,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學生接觸閩劇、認知閩劇過程的持續不斷,即實際教學時,小學音樂教師需要鼓勵小學生成立或者參與戲曲社團、興趣小組等,鼓勵在戲曲方面有天賦的學生參與大型戲曲比賽,而學校則可組織開展當地戲曲藝術表演團體活動,增加學生從課內到課外拓展的機會。在此期間,教師所要做的是充分尊重小學生興趣,著重于引導,而不必強求迅速達到量化標準,避免使學習地方戲曲變為音樂學習的負擔,那將是得不償失的。此外,從課堂內到課堂外的關聯并非只有一種形式,像學校組織進行本地戲曲藝術表演團體進校園的活動,也具有連接課內和課外的效果。地方戲曲中很多劇目的設計都具有一定教育意義,同時其教育意義以形象化的方式展現,是非常獨特的做法,對于小學生而言,接觸一次地方戲曲往往會終生難忘,利用名家名段的欣賞,可以在推廣地方戲曲、宣揚民族精神等多個方面起到無可替代的作用。
四、結語
綜上所述,八閩大地具有悠久的歷史、濃厚的文化,使本土以閩劇為代表的戲曲文化進入小學音樂課堂,能讓學生了解并熱愛本土戲曲文化,同時又形成文化傳承良性推動效果。對音樂教師而言,應主動探索當前教學實際情況,并立足實際做好教學改革工作,最終讓閩劇等傳統文化在八閩大地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左毓紅)
3042500218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