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是勞動教育的理論根基。從兒童時期起把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途徑,是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和教育觀的重要內容。中國共產黨繼承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勞動教育思想,始終把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作為教育方針的重要內容。學前勞動教育促進幼兒身體發育和體質的增強,促進幼兒智力和知識的提高,培養幼兒的審美觀和審美能力,提高幼兒的心理素質,是進行幼兒道德教育的根本途徑。建立健全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的幼兒勞動教育體系,是將幼兒勞動教育落到實處的關鍵。
[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學前勞動教育;人的全面發展
[基金項目] 2020年度陜西省教育廳一般專項科學研究計劃(人文社科科學類專項)課題“優勢視角下陜西農村地區0~3歲嬰幼兒親職教育路徑探索——基于某村的質性研究”(20JK0297)
[作者簡介] 惠昕宇(1999—),男,陜西富縣人,西安思源學院教育學院2018 級學前教育專業本科生,研究方向為學前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2)06-0025-04 [收稿日期] 2021-08-14
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是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的重要內容,是社會主義教育的根本任務。學前教育作為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奠基工程。勞動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內容,學齡前兒童勞動教育不可或缺。然而,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社會中普遍出現了重學習成績而輕勞動教育的現象,這種現象也同樣存在于學前教育中。深刻認識學齡前兒童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是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馬克思主義勞動教育理論及其在實踐中的豐富和發展
(一)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是勞動教育的理論根基
勞動在人和人類社會產生發展過程中的決定作用,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從唯物史觀角度首先科學地闡明了的,是勞動教育的理論根基。首先,從勞動創造人的角度來說,勞動是人有目的的自由自覺的活動,是人類的本質,是人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勞動不僅實現了從猿到人的轉變,而且通過勞動使人的體力和腦力得到增強和提高。其次,從勞動創造人類社會角度來說,全部社會歷史本質上是基于勞動這一人類的基本活動而產生和發展的過程。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首次提出“全部人的活動迄今為止都是勞動”[1](P193),并將勞動稱為“第一個歷史活動”和“一切歷史的基本條件”[1](P531)。勞動的社會性決定了人的社會性,人作為社會的人,有義務為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才能推動社會不斷進步。正如馬克思所說“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2],人類得以延續,社會得以發展,是世世代代生生不息勞動的結果。所以,熱愛勞動是人之為人的最基本的素質,是人作為社會人所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
(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馬克思在研究資本主義工廠制度的過程中,一方面批判了資本主義教育的不平等,另一方面發現了未來教育的萌芽。他指出:“未來教育對所有已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就是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3]。在此基礎上,馬克思提出“對所有兒童實行公共的和免費的教育”[4]的主張。列寧在批判民粹主義的錯誤觀點的基礎上,明確指出了社會主義教育與資本主義教育的本質區別。他認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學校完全變成了資產階級統治的工具,浸透了資產階級的等級思想,它的目的是為資本家培養恭順的奴才和能干的工人。”[5]而社會主義國家的學校“其目的在培養能夠最后實現共產主義的一代人”[6]。他提出了“普遍生產勞動同普遍教育相結合”[7]的社會主義教育思想,指出必須使所有的人都擔負參加勞動的義務,學校應該讓全體兒童的都參加必要的生產勞動。
(三)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勞動教育思想的豐富和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思想,與我國實際相結合,對其進行了創造性的實踐和發展,并把這一原理作為黨的教育方針的主要內容。早在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就把愛勞動定為“五愛”國民公德之一。1958年,毛澤東就指出:“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8]同年,“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寫進了黨的教育方針。1978年,鄧小平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們在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的內容上、方法上不斷有新的發展。”[9],從此開始在實踐中加強中小學勞動技術教育的課程化和規范化建設。1993年,江澤民強調要加強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同年,中央發布的《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指出:“堅持教育教學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10]2010年,為了落實胡錦濤“讓全體人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都懂得并踐行勞動最光榮、勞動者最偉大的真理”[11]的重要指示,教育部發布了《關于組織開展勞模進校園活動的通知》,各地紛紛舉行勞模進校園活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在全社會倡導和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要求把勞動教育納入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總體要求之中,強調“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12]2013年,習近平寄語少年兒童:“你們從小就要樹立勞動光榮的觀念,自己的事自己做,他人的事幫著做,公益的事爭著做,通過勞動播種希望、收獲果實,也通過勞動磨煉意志、鍛煉自己。”[13]2015年6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勉勵少年兒童:“人世間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勞動和創造。”[14]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同年7月,教育部出臺了《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對新時代勞動教育做了全面部署,充分體現了新時代黨和國家對勞動教育的高度重視。這些文件對幼兒勞動教育同樣具有指導意義。
二、學前勞動教育是促進兒童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
(一)勞動教育促進幼兒身體發育和體質的增強
身體素質是人的全面發展的物質基礎,而勞動與體育一樣都具有強身健體的功能。以專門提高運動能力、增強身體素質為主要任務的體育,其實是在勞動過程中分離出來的。勞動是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結合,是人的肌肉、神經、大腦等相互協調的運動和消耗。幼兒階段的勞動教育,使幼兒在有目的的勞動中,身體的器官得到積極活動,促進四肢運動,增強器官功能,促進肌肉、骨骼、神經、大腦等的發育并使其更加協調,使兒童的肌體充滿活力,從而增強身體素質,為幼兒一生擁有健康的體魄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勞動增長知識和經驗,促進幼兒智力的提高
智力是人的心理活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分析判斷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綜合體現。智力首先依賴于它的物質器官大腦的成熟,其次依賴于實踐的深度。學前階段是開發兒童智力潛力的關鍵時期。對幼兒來說,勞動對于幼兒智力的開發有著其他訓練手段無法替代的作用。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請你記住,勞動不僅是一些實際技能和技巧,而首先是一種智力發展,是一種思維和言語的素養。”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一個孩子到4歲時,其智力發展了50%,另外30%到8歲時發育完成,其余20%到17歲完成。”勞動能夠滿足兒童的好奇心,激發兒童的求知欲,從而在勞動中獲得知識和技能,豐富幼兒的勞動經驗,在促進大腦發育的同時促進兒童思維能力的提高。
(三)勞動教育是實施幼兒道德教育的根本途徑
勞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道德養成的基本前提。因而,勞動教育是培養兒童樹立正確勞動觀念和勞動態度的根本途徑。通過引導幼兒從事力所能及的勞動,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幼兒服從安排、按時完成任務;在勞動中接受勞動程序和組織管理訓練,感受勞動中人與人之間協調的關系、勞動節奏與集體內部和諧歡快的氛圍,在勞動中產生幸福感、獲得感和集體榮譽感,從而喚起幼兒的責任意識和熱愛勞動的主人翁意識,從小塑造艱苦奮斗的精神及自強自立的人格,在幼小的心靈里種下“不勞則不獲”和“勞動最光榮”的勞動理念,有利于培養幼兒勤儉節約和珍惜他人勞動成果的品質,從而與父母、教師及周圍人建立起真誠的尊重,培養幼兒從小樹立集體主義精神和積極勞動態度。
(四)勞動教育培養幼兒的審美觀和審美能力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了“勞動創造了美”[15]這一命題。人類的勞動本身就是一種合目的、合規律的美的創造活動,“美”的產生自古以來就與“勞”密不可分。勞動不僅提供了美的來源,而且創造著美。由于人的勞動,自然界被改造成了人化的自然,自然美被認識和發展了,進而創造了繪畫、建筑、彩陶等專業藝術美。有些勞動本身就是美的藝術,如繪畫、刺繡、編織、縫紉等;更多的勞動比如工農業生產、家務勞動或服務性勞動,似乎并不直接與藝術相關,但其中都充滿著審美的內容。因此,幼兒在參與勞動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不同層次美的存在,激發他們用勞動創造美的動力,促進幼兒審美觀的形成和審美能力的不斷提高。
(五)勞動教育提高幼兒的心理素質
勞動不僅是單純體力和腦力的耗費,而且往往伴隨一定困難。要完成一項勞動任務,需要有頑強的意志和毅力,克服預料中的或意想不到的困難。幼兒勞動能力的培養屬于初次開發階段,擺在他們面前的任何一項勞動都是新鮮、陌生的,完成勞動任務的過程中多多少少都存在困難。把勞動作為幼兒教育的重要內容,可以培養幼兒從小勇于戰勝困難的信心和毅力,鍛煉幼兒的受挫能力,磨煉意志品質,促進身心健康發育。
三、建立和完善學前勞動教育體系
幼兒勞動教育不僅是學校的責任,而且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然而,多年以來,由于幼兒教育機構和社會各部門擔心幼兒勞動中的安全風險,家庭對孩子的溺愛包辦太多,使得幼兒教育以保育為主,忽視了勞動教育。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強調要全面構建體現時代特征的勞動教育體系,廣泛開展勞動教育實踐活動,著力提升勞動教育支撐保障能力,切實加強勞動教育的組織實施。由此可見,建立健全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的幼兒勞動教育體系,是把幼兒勞動教育落在實處的關鍵。
(一)學校要發揮學前勞動教育的主體作用
第一,學校(幼兒教育機構)是幼兒的專門教育機構,幼兒教育機構要根據勞動教育需要,配備必要的專任教師,或把勞動教育納入教師培訓內容,開展全員培訓,強化每位幼兒教師的勞動教育意識,提高幼兒教師開展學前勞動教育的自覺性。
第二,幼兒教育機構要開足勞動教育課程,統籌安排課內外勞動時間,開發多種形式的勞動教育課程。學校勞動教育內容應在保障幼兒安全的情況下,注重勞動意識的啟蒙。可以把一些興趣性游戲轉化為有目的的勞動,寓教于樂,還可以把兒童日常生活環節納入勞動教育內容,比如吃過飯后把餐具送回指定地點,自己學習穿衣穿鞋、整理玩具、學習手工制作等,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勞動的樂趣。
第三,幼兒教師不僅要成為勞動教育課程開發和設計的主體,還應當加強與幼兒家長的溝通和合作,積極引導、影響家長配合學校的勞動教育,使家庭教育與幼教機構教育相一致,共同擔負起幼兒勞動教育的任務。
(二)家庭要發揮學前勞動教育的基礎作用
第一,要樹立崇尚勞動的家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兒童通過對家長行為的觀察和模仿,會逐漸內化為與父母類似的行為方式。因此,家長要通過日常生活中的言傳身教,讓幼兒養成從小熱愛勞動的習慣。
第二,家長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勞動意識和勞動能力。家長要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勞動機會,安排孩子從事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務勞動、家務勞動和公益勞動,不能因過分溺愛或嫌棄孩子在勞動時礙手礙腳而剝奪孩子學習勞動的機會。從小事做起,培養孩子從小熱愛勞動、體貼父母的習慣,進而增強其社會責任感。
(三)社會要發揮對學前勞動教育的支持和引導作用
第一,政府對學前勞動教育的倡導和重視,是開展學前勞動教育的基本前提條件。政府相關部門要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為幼兒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提供良好的導向,特別要旗幟鮮明地反對一切不勞而獲、貪圖享樂、崇尚暴富的錯誤觀念。
第二,政府要通過加大財政投入支持學前勞動教育。幼兒教育機構開展勞動教育,需要場所和器材或工具,社會相關部門和機構參與學前勞動教育也需要人力物力的支持。因此,為了使學前勞動教育落到實處,財政資金的支持必不可少。
第三,充分利用社會各方面資源,為幼兒搭建勞動教育平臺。各級政府部門和幼兒教育機構要積極協調和引導企業、農場等組織履行社會責任,開放實踐場所,支持學校組織幼兒參觀和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以及各類公益基金會、社會福利組織等,要組織動員相關力量共同為支持幼兒勞動教育搭建平臺。
結語
幼兒勞動教育既是打好人生底色的教育,也是打好家國底色的教育。多年以來,在“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口號下,把對孩子的教育聚集于知識教育而忽視了勞動教育。本文的闡述旨在表明,不重視勞動教育,孩子不僅會輸在起跑線上,而且會因為先天不足而輸在終點線上,建立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的勞動教育體系,是把學前勞動教育落到實處的關鍵。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9.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6.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5]列寧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9.
[6]列寧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8.
[7]列寧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14.
[8]毛主席論教育革命[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11.
[9]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7.
[10]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8.
[11]胡錦濤.在2010年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2.
[12]習近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1(1).
[13]習近平:讓孩子們成長得更好[N].人民日報,2013-05-31(1).
[14]習近平寄語全國各族少年兒童:美好的生活屬于你們 美麗的中國夢屬于你們[N].人民日報,2015-06-02(1).
[1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3.
On Preschool Labor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Labor Education Theory
HUI Xin-yu
(College of Education, Xian Siyuan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38, China)
Abstract: The Marxist labor view i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Combining education with productive labor is the only way to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eople, and it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Marxist labor view and education view.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he Marxist thought of labor education, and has always taken the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and productive labor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its educational policy. Preschool labor education promotes childrens physical development and physical fitness, promotes the improvement of childrens intelligence and knowledge, cultivates childrens aesthetic sense and aesthetic ability, and improves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quality, which is the fundamental way to carry out moral education for children.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the preschool labor education system of school, family and society is the key step to implement preschool labor education.
Key words: Marxist labor view; preschool labor education; peoples all-round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