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美蘭
社會交往能力是幼兒在成長過程中應逐漸養成的重要能力之一。但受客觀環境的影響,有些幼兒在成長初期就缺乏合作能力。培養幼兒交往能力對其發展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近年來素質教育的全面施行,人們越來越注重幼兒階段的教育。由于年齡段的特征,幼兒思維還沒有被打開。因此,這就需要教師結合每一個幼兒的特征,科學合理地制訂教學計劃,以此激起幼兒的興趣,使其多向別人表述自身的想法,進而加強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本文將主要分析如何增強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幼兒的社交能力會受到家庭和教育環境兩方面的影響,會表現出好動、孤僻、任性等行為特征。大部分幼兒很少有接觸社會的機會,致使他們在幼兒園生活中常常會出現社交能力差等問題。培養幼兒的身心健康以及增強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是現階段幼兒園的主要工作。
一、計劃交往性游戲活動,趣味指引
當前幼兒園應積極與家庭和社會密切合作,使幼兒教育和小學教育能相互聯系,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培養幼兒的社交能力。眾所周知,對幼兒來說,純粹的理論說教不但不能讓其理解這些知識,還有可能造成幼兒對這方面知識和行為的反感。所以教師在培養幼兒合作能力的時候,應該充分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抓住其喜歡游戲、喜歡玩的天性,將幼兒喜歡的項目融入培養幼兒合作能力的過程。由于幼兒年齡段的特征,教師在實際進行幼兒教育活動的時候,應著重應用游戲教學方式,此教學方法滿足幼兒的認知。同時,教師還應重視幼兒的認知規律,多開展一些交往性強的活動,并指引幼兒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游戲活動,以此使他們可以在進行游戲的時候鍛煉交際能力,這樣就能最大限度地增強每一個幼兒的交往能力,真正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一)計劃角色游戲
教師可以多找尋一些和幼兒實際生活有聯系的游戲活動,將生活化作為游戲活動的主題,使幼兒主動參與其中,在每一個主題中,讓幼兒飾演不同的角色,把實際生活表演出來。在整個過程中,幼兒之間會相互交流、互動,深深地體會到不同角色的性格以及所需承擔的責任等。教師在設計生活化主題活動的時候,可以參考以下內容:購物、幫媽媽做家務等。這些主題幼兒幾乎天天都會經歷,他們身在其中,更容易進行沉浸式學習。其中,購物這一主題,教師可將幼兒劃分成若干個小組,教師扮演售貨員,以此為幼兒創建在商場買東西的場景,并提供相關道具。小組內成員可以相互探討角色的分配,有人扮演家長,有人扮演路人等。隨著活動的進行,扮演不同角色的幼兒之間也會進行交流。
(二)計劃自主組合競技性游戲
除了以上提到以生活為主題的游戲內容,教師還可以在實際教學活動中開展帶有競技性的游戲。因為此類游戲能充分代表一個團隊,常常需要多人合作,其中一定會有團隊合作、競爭等,能最大限度地增強幼兒的交往能力。此外,教師在對此類游戲進行篩選的過程中,需考慮幼兒的年齡特征。這樣就能有效培養每一個幼兒的交流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在開展幼兒教學活動時,針對三歲幼兒,教師可以進行控球游戲:主要是把球交給幼兒,讓兩名以上的幼兒玩同一個球,教師自由放球,就會有多名幼兒自行組合,以此分享同一個球,這其中就充分體現了自主組合以及集體競技,對幼兒的交往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的培養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在六歲左右的幼兒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二人競技性游戲,如棋類游戲。教師可讓幼兒自行組合獲得伙伴,緊接著圍繞游戲進行合作。在整個過程中,不管是哪個年齡段的幼兒,都能參與游戲。此外,教師還要注意,在這期間一定會出現矛盾,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多要求,教師應努力做好協調工作,及時解決幼兒交往之間的問題,從而使其可以重新回到快樂的合作游戲中。
二、營造氛圍,培養社交習慣
(一)創建物質環境
幼兒園的活動空間是教師和幼兒進行活動的主要陣地。進行多元化的活動,能有效掌握每一個幼兒的內心,以此進一步提高他們的社交能力。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做好功能分區工作,為其設計適當的活動,并將其作為基礎,培養他們每個人的社交能力。教師需注重考慮功能分區,如涂鴉區、美工區等,并把這些區域區分開。
在進行活動的過程中,幼兒可以結合自身興趣愛好進行活動,并在活動中和伙伴分享玩具等。如此一來,就能使他們形成與人友善交往和樂于分享的思維意識。其次,教師在劃分活動空間的時候,要注意人數和空間密度,防止因區域太多,幼兒在活動的時候,會發生一些安全性的問題。這也就是說,在進行集體活動時,應該用大空間,進行人少的項目,則用小空間。這樣就能最大限度地培養每一個幼兒的交往能力。最后,若是想使幼兒簡單完成任務,則需為其提供豐富多樣的材料,因為他們年齡小,所以會有很強的競爭意識,他們會對材料產生占有欲,只有給予他們足夠的材料才不會讓他們產生矛盾。
(二)創建精神環境
教師是幼兒社會行為習慣的主要指引者,因此,應密切關注幼兒在幼兒園期間的情感和行為態度的轉變,在對其講授知識的時候態度應溫和,認真傾聽每個幼兒的聲音。此外,教師還要積極鼓勵每一個幼兒主動參與活動,接納自己,進而促使他們社交能力的提高。由于幼兒之間的交流往往需要教師的幫助,教師就可以用自身的語言或行為,使他們掌握學會觀察,影響他們每個人的交往態度和方法。同時,因為幼兒年齡段的特征,他們并沒有辦法準確地了解到和伙伴玩耍的情緒,那么這就需要教師對幼兒的思想進行指導,使其可以相互表述自己、觀察別人的情緒。
例如,教師可以為幼兒創建一個“紅紅因為找不到自己的小狗,而情緒焦急”的情境,要求幼兒觀察紅紅的情緒,并提出問題:發現紅紅出現焦急情緒后,應該怎樣安慰她?此時,教師可以指引幼兒先詢問紅紅發生了什么事情,鼓勵她說出自己不開心的感受,再繼續指引:原來紅紅找不到自己的小狗,那么該怎么幫助紅紅呢?這個時候,幼兒的想法都不一樣,但是都展現出他們樂于助人的情感。如此一來,精神環境的構建就會更加有效。在整個過程中,教師還可以教授幼兒學會使用“謝謝”等禮貌用語,完成關于禮儀的學習。再如,在日常區域游戲中教師會發現一部分幼兒昨天還對“娃娃家”的游戲感到有興趣,今天卻不想參與其中,這樣的情況還經常出現。
針對這種情況,教師需以多樣化的游戲課程促使幼兒形成開心合作心理。比如,積極開發新的區域游戲,或在傳統的區域游戲中充分結合時代的發展情況進行游戲的整合與創新,讓區域游戲時刻以新鮮的面貌出現在幼兒的眼前,讓幼兒能在極大好奇心的驅使下,快速地進入游戲的過程,從而在提高其游戲興趣的同時提高幼兒的合作能力,從而逐漸形成開心合作的心理。
三、家園共育,增強幼兒交往能力
若是想最大化提高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只依靠教師個人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家庭方面的積極參與。其一,教師可以多組織一些活動,提高家長對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認知,進而全面激起每一個家長的積極主動性,使其在家也能培養幼兒正確的品德和習慣。教師還可以通過家長會、親子游等活動形式取得家長的支持,使其意識到培養幼兒社交能力的重要作用。其二,還要多提醒家長讓幼兒遠離手機等電子設備,多和大自然接觸,從而創造更多和其他人交往的機會。例如,可以借助周末的時間,帶幼兒參加一些社區活動,邀請小伙伴到家做客,讓他們逐漸學會怎樣接待客人,如何為自己的朋友提供玩具或食品等。還可以多帶幼兒去一些兒童活動場所,如游樂園等,使其可以和同齡人一起玩耍。
四、師生交流中應講究策略
社交能力是指感知他人情感意圖、有效理解他人、善于與他人合作的能力。教師是幼兒在幼兒園中學習和生活的指引者,其一言一行對幼兒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幼兒渴望獲得來自教師的關注和肯定。因此,教師在與幼兒交流接觸過程中應注意分寸和策略,讓幼兒了解到如何與他人正常互動,加強幼兒對尊重、友好、秩序等人際交往要素的認識,逐步減少幼兒在社會交往時遇到的問題。
(一)尊重每一個幼兒,平等對待交往問題中的當事人
在3~6歲的幼兒群體中必然有一部分幼兒的行為表現、語言交流存在問題,經常與其他小朋友產生摩擦。這部分幼兒通常是教師眼中打亂教學秩序、制造沖突問題的“麻煩”。但“麻煩”之所以會成為“麻煩”,就是因為缺少正確的引導和指導,甚至教師本身在“麻煩”形成中也貢獻了力量。
班級的管理工作往往十分瑣碎,教師為了求穩,一般會選擇解決造成問題的人,沒有人造成問題,自然就沒有問題。因此,教師告訴幼兒“要文明排隊、插隊是不好的行為”“要禮貌交流、不要打架”,遇到幼兒插隊的行為就制止插隊的人,遇到幼兒打架的行為就批評先動手的人。然而,很多時候造成問題的幼兒并不是問題的源頭。如果教師一味地批評造成問題的幼兒,可能會得到相反的效果,讓幼兒產生對教師的不信任。比如,東東是一個經常因為玩具、游戲與小朋友起沖突的幼兒,有一天在排隊喝水時幾個小朋友插隊到東東的前面,東東說:“你們不要插隊。”插隊的小朋友說:“就要插!就要插!你打我呀!”結果東東就動手了,雙方打了起來。在教師前來解決的時候,其他沒參與打架的幼兒說是東東先動手,參與打架的幼兒也說是東東先動手,因此,教師便說:“不是告訴過你們打人不對嗎?你怎么又打人?”東東很委屈地哭了,教師繼續批評他:“你打了別人你還委屈?快道歉!”東東雖然哭著道歉了,但是他之后制造的麻煩和沖突也越來越多,教師批評也不改,師生關系也逐漸僵硬。
從這個案例中可以發現,東東制止小朋友插隊的意圖是正確的,但他采用了錯誤的解決方式,說明他的社會交往能力弱,不了解正確的社會交往方式。教師沒了解前因后果直接批評東東,造成了東東的不安全感,導致東東不愿意表達打人的原因,也不愿意相信教師。這樣的教育方式傷害了東東的自尊心,傷害了師生之間的感情,把東東推向了教育目標的反面。教師在處理幼兒社會交往問題過程中應尊重每一個幼兒,平等對待問題當事人,不應因刻板印象而盲目批評幼兒。教師應冷靜耐心地面對幼兒的每一次沖突,問清事情發生的完整過程,抓住問題根本解決問題。教師在批評東東打人不對時,也要告訴他遇到不文明禮貌的行為應如何通過溝通解決,或尋求教師和同伴的幫助;打人不對、插隊同樣不對,參與打架且做出插隊行為導致沖突的幼兒也需要被批評教育。
(二)表揚幼兒的進步,指導幼兒更多的交往技巧
教師在指導幼兒正確社會交往時不可能一蹴而就,需針對幼兒的每一個微小進步給予肯定和表揚,強化幼兒的有效行為、正確行為,并對幼兒的不足進行進一步指導。比如,有的幼兒不善于與他人溝通,甚至還會產生摩擦爭吵。對此,教師除了要告訴幼兒遇到不愿意做的事情要好好說,還要告訴幼兒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尋求教師幫忙。但在活動中,幼兒還是與其他小朋友出現爭奪同一個玩具的情況,教師趕到時應先了解事情完整的經過,讓他們學會體諒和友好共處,然后再適時且公平公正地指引他們認知到各自的錯誤,培養其敢于認錯、勇于道歉的精神,在交往中學會體諒對方,互幫互助。比如,小朋友可以一起玩,或輪流玩這個玩具,或按照游戲規則判斷玩具屬于哪個角色,這些都可以通過溝通交流完成。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有了成功的溝通經驗,下一次再遇到類似的情況,他們就知道該怎樣處理。教師對幼兒在社會交往中的每一個進步都要給予相應的肯定和表揚,讓幼兒知道他們的進步被教師看在眼里,讓幼兒知道他們的做法是正確的,鼓勵幼兒更快、更好地掌握與他人進行社會交往的技巧和經驗。
(三)適當忽視幼兒的不適當行為,轉移他們的注意力
在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教師應適當忽視幼兒的不適當行為,不通過批評和強調反復加強他們對不適當行為的印象,轉而重視他們的進步和適當行為,通過表揚、肯定、鼓勵,加強他們對適當行為的印象,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很多時候,幼兒教師習慣對幼兒強調“不要”,卻忽視了強調“要”的重要性。尤其在面對喜歡用不適當行為吸引教師關注的幼兒時,忽視他們的不適當行為是比較有效的策略,能把幼兒的注意力向正確的方向轉移,引導幼兒逐漸遠離不適當行為,進入更加健康的身心成長軌跡。
五、結語
總的來說,在現代教育中,培養幼兒的社會交際能力,是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師應按照幼兒特征,科學進行教學活動,使其掌握和別人交流的方法,進而增強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
(左毓紅)
2453500520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