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的目標是用制度永葆黨的宗旨和任務,這不僅是制度治黨的內在要求,而且是新時代思想建黨與制度治黨的重要融合。這一制度的建構和完善,在實踐原則上是擺脫黨在歷史上思想建黨集中式—運動式模式,走向思想建黨的常態化—制度化,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作為全體黨員、干部的終身課題和加強黨的建設的永恒課題,實現中國共產黨的長期執政。在實踐路徑層面,要健全保障“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形成這一制度的長效機制和創新路徑。同時,要將這一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能力,通過民本意識、使命意識、黨性修養的制度化提升治理能力的服務性、目標性和主動性。
關鍵詞: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制度 建立
中圖分類號:F01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2)02-029-02
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其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在新時代的任務就是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二者已然內蘊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內容之中。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在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方面,將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放在首要位置。這一布局具有深刻的意義,其核心要義,在明確了黨的思想建設的制度化,致力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征程中用制度永葆黨的宗旨和任務。學界對于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兩個方面,第一是這一制度的制度邏輯研究,例如,孫代堯、何海根認為,作為理念層面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之所以可以轉化和上升為制度成果,是基于歷史傳承和科學理論的認識邏輯與新時代加強黨的領導制度建設的實踐邏輯之結果。[1]第二個方面是這一制度的實踐路徑研究,張書林提出要從教育制度、宣誓制度、宣講制度、救濟制度、考評制度五個基本方面展開探索。[2]從目前的研究現狀來看,學界在研究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制度的過程中,往往從制度治黨的時代大勢詮釋這一制度,而忽略了從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相融合的維度來詮釋它。
一、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制度的意義
(一)實現思想建黨的常態化—制度化
張書林認為,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制度是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由‘教育’到‘制度’的升華歷程”[3],旨在實現宏觀層面的思想建黨轉化為制度治黨。而在筆者看來,思想建黨與制度治黨是管黨治黨中不可偏廢的兩輪,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的確落實并深化了新時代制度治黨的導向,但并沒有消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思想建黨上的重要意義。建立這一制度,絕不是要取制度治黨而舍思想建黨,而是要實現二者的有機融合,在實踐原則上是擺脫黨在歷史上思想建黨集中式—運動式模式,走向思想建黨的常態化—制度化。
(二)實現思想建黨與制度治黨的有機結合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的建設重要論述的一個突出特點,在于強調要將制度建設貫穿到黨的建設各個方面,把制度治黨貫穿到全面從嚴治黨的全過程,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就是把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黨建思想落到實處的生動實踐。但是,強化制度治黨,并非消弭思想建黨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正是看到思想建黨與制度治黨在德治與法治兩維的積極作用,并致力實現二者的強勢互補。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也是落實思想建黨與制度治黨相結合的管黨治黨根本方法的重要體現。
(三)實現中國共產黨的長期執政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以制度治黨為軸心,開啟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后半程的建設。但強化制度治黨,并不是否定思想建黨。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制度正是致力要實現思想建黨與制度治黨的有機融合。中國古代遭遇“歷史周期律”的原因并非是“德法并治”的治理方式出現了問題,而是德治泛濫為熟人社會和法治對特權階級的失控所造成的。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仍然堅持法治與德治的結合,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正是將中國共產黨的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兩大黨的建設的法寶整合在一起。
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是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內涵下,用制度永葆黨的宗旨和任務。作為一個黨員個人,我們可以守住黨員的底線,但在黨性的淬煉中,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永葆黨的宗旨和任務。在黨內所出現的“今日好干部,明日階下囚”的現象,提示我們在管黨治黨中,必須依靠制度的剛性和恒定性給予思想以永恒的保障。制度治黨是政黨治理的重要途徑和方式。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內在地要求黨的組織在加強黨性教育同時,要以制度來永葆黨的性質和任務,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作為一切行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把這一理念作為全體黨員、干部的終身課題和加強黨的建設的永恒課題。
二、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制度的實踐路徑
(一)健全保障“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黨的宗旨和任務的集中體現,在黨的建設和從嚴治黨中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滲透性,這就要求在整個黨內法規制度體系的范疇內考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的建設。因此,以黨章為根本旨歸,健全和完善黨的領導法規制度、黨的組織法規制度、黨的自身建設法規制度、黨的監督保障法規制度,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是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的基礎。
(二)形成“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制度建設的長效機制
在黨性教育上,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常態化教育機制。相對于其他主題的黨內教育,關系黨的宗旨和任務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教育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黨的宗旨和任務永不褪色永不變質,必然要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教育永不停歇、永不止步,必然要求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作為加強黨的建設的永恒課題和全體黨員、干部的終身課題。落實“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常態化要求,需要構建日常教育制度和巡視檢查制度相結合的制度體系,通過教育制度促成“常態化”學習、教育、宣傳,促成主題教育的學懂、弄通、做實;通過巡視檢查制度的“常態化”,發揮“巡視利劍”的剛性力量,確保“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理念成為每一位黨員的終身追求。
(三)形成“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制度建設的創新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們要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需要保持和發揚馬克思主義政黨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勇于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這一重要論述,為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提供了路徑遵循。“四個偉大”是黨的領導工作與黨的一切工作的結構化行動的集中概括,也是落實和踐行黨的宗旨和任務的結構化行動的集中表現。
制度是價值共識的投射,是人們追求共同價值過程中獲得的客觀規律的規則化,建立有效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制度,必須時刻堅持實踐導向,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中探求有效的實踐路徑,總結實踐經驗,提煉實踐規律,并把規律性的認識上升為制度和法規。惟此,才能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引導下,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得到人民衷心擁護。在思想方法上,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需要把握制度創新中“不變”與“變”的辯證法,要堅持理想信念不變、目標追求不變、政治方向不變,以此為前提,深刻認識時代的機遇與挑戰,堅持問題導向,堅持與時俱進,不斷健全與完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制度。
三、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能力
(一)制度化民本意識,提升治理能力的服務性
中國共產黨是一個服務型的政黨,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的過程中,黨員干部治理能力的服務性已然內蘊于憲法和黨章所規定的宗旨意識之中。堅持“初心”堅持的就是為民之心,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現實目的,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中國共產黨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中國共產黨的利益就是維護好人民的利益不受損失。”然而堅守民本意識是黨員干部個人的“心律”,如果缺乏“他律”,民本意識很難持久地存在于每一個中國共產黨人的思想意識中,形成源源不斷地為民服務的治理能力。
(二)制度化使命意識,提升治理能力的目標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性教育是共產黨人修身養性的必修課,是共產黨人的‘心學’。”[6]制度化使命意識能夠在黨性修養中提升治理能力的目標性,在黨性修養與治理能力的互動中,一步步達到中國夢的彼岸。宋代大儒張載曾說:“為天地立心,為生命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7]在張載“立心”與“立命”的哲學思維中,使命意識來自于天道的恒定統攝,這種心性的保障源自于古代圣賢堅不可破的“天命”意識。中國共產黨人是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我們必須用唯物的方式吸收借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心學”資源,并實現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服務于新時代黨員干部的心性修養。
(三)制度化黨性修養,提升治理能力的主動性
新時代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制度的一大目的實現黨性修養的制度化,為黨員干部治理能力主動性的持久生效提供堅實的保障。黨性修養的程度與治理能力主動性是同頻共振的,制度化黨性修養不僅激發起黨員干部自身學習的積極能動性,亦通過常態化的教育模式給予黨員干部黨性修養的外在刺激。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是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的內在要求,“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既要解決思想問題,也要解決制度問題,二者一柔一剛、剛柔并濟,同向發力、同時發力,能產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功效。”[8]“思想建黨”是內修的學問,這就要求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并不舍棄內在驅動力的積極因素;而“制度治黨”則是來自外部的強大約束,在新的歷史時期要想切實加強黨的建設就要嚴格遵守這兩個原則。
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應合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方針進行了強調。要想做到“全面從嚴治黨”[9]就要重視這個“嚴”字,只有真正在工作中貫徹了“嚴”字,廣大黨員才能既不想腐敗,也不會腐敗,否則等待他們的就是鋃鐺入獄的下場。純粹依靠“思想建黨”,黨員干部無法實現對于初心、使命持久的保持,“新形勢下,我們黨面臨著許多嚴峻挑戰,黨內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尤其是一些黨員干部中發生的貪污腐敗、脫離群眾、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問題,必須下大力氣解決。”[10]在思想建黨與制度治黨結合下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制度的建立,能夠實現黨員干部對于黨的性質和任務的內外兼修,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提供源源不竭的治理能力。
參考文獻:
[1] 孫代堯,何海根.論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制度的邏輯.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20(04)
[2][3] 張書林.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歷程、依據、構想.學習論壇,2002(03)
[4] 郭為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成熟定型的邏輯進路——兼從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解讀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模式.中共福建省委黨校(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20(01):5.
[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思想年編:1975—1997.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343.
[6] 本書編寫組.中國共產黨黨性教育手冊(第1卷).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6:5.
[7] [北宋]張載著,張錫琛點校.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320.
[8]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社,2019:188.
[9] 習近平.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講話[N].2014.10.8.
[10] 習近平.習近平在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后會見記者的講話[N].2012.11.15.
(作者單位:中共福建連城縣委黨校 福建龍巖 366200)
[作者簡介:黃桂紅(1982—),福建連城人,中共連城縣委黨校助理講師,研究生學歷。]
(責編:若佳)
1646501705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