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登科 楊林
摘 要:新的“十四五”規劃,提出了諸多發展的目標。尤其是關于區域發展和區域發展的空間格局相關政策讓人重點關注。我國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是擺在政府面前的主要矛盾,如何實現解決這個問題,擺脫“中等收入陷阱”,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成渝地區做為我國經濟增長的第4個主要地區,其經濟的發展對于實現我國的戰略目標至關重要。然而,在現實中成渝經濟區的建設存在一些問題,文章基于此提出了一些相關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中國區域發展 新格局 成渝經濟區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2)02-116-02
區域經濟的發展和我國總體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對于我國戰略目標的實現至關重要。我國區域發展策略和理念經歷了從探索期到現在新發展格局的轉變。如今區域發展的主要任務是提高區域之間的聯系,加強區域的協同效應,縮小區域之間的差距。這種“均衡”的發展理念,主要是基于區域之間的新格局而制定的。成都和重慶作為西部地區的主要經濟體,規模相當,位置接近。兩者之間的良性競爭有利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區發展的歷程,可以對于成渝經濟區的建設提供寶貴的經驗。
一、中國區域發展新格局現狀
(一)區域發展的影響因素
中國區域發展新格局的形成是內外部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通過對這些因素的分析可以很好地追本溯源,對于區域政策的制度和區域發展的優化有重要意義。筆者總結了如下幾個關鍵的因素:
1.自然因素。我國土地面積跨度較大,因此自然地理環境較為豐富,各個區域之間的自然特征也有很大的差異。自然因素對于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是最直接的,該因素會影響區域的產業結構、當地人的生活方式以及風俗習慣。自然因素可以細分為海陸位置、水資源、氣溫等。沿海地區季風較多且高溫多雨,相比之下內陸地區就較為干燥,因為對于農作物的種類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沿海地區和內陸地區對于貨物的運輸成本也影響很大。沿海地區可以設立港口,通過海洋運輸,其成本平均比內陸少了30%左右。
2.人口因素。我國歷史上就經歷了多次較大的人口遷移,人口重心也發生偏移。隨著現代交通工具的發展,區域之間的發展不同步,城鎮化的推進,人口遷移的速度和規模逐漸增加。主要特征是人口從西部地區向東部地區遷移,農村人口逐漸發展到城市。這樣的結果就是發達地區補充了大量的勞動力,為該地區的發展貢獻了許多的價值。負面影響發達地區增加了城市管理難度,對于一些貧困地區造成了空心化,經濟發展的動力不足。
(二)區域發展的新格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區域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近幾年,區域發展的格局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各個區域之間你追我趕,依托各自的優勢,爭取突破區域發展的瓶頸。東部地區依然是全國經濟發展的排頭兵,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增速和規模都排在全國的首位,尤其是以長三角和珠三角為首的經濟區域。中部地區在國家政策的引領下,找準了自身的定位,經濟生產總值翻了一番,并且出現了優秀的企業,在全球競爭中也有一席之地。各個主要區域經濟之間的差距也逐漸縮小,產業結構也更加健康合理。在新發展格局下,區域經濟的發展由原來的高速增長轉為穩健和高質量的增長。
二、成渝經濟區建設現狀和困境
(一)成渝經濟區現狀分析
成都和重慶作為西部地區僅有的雙核結構,在歷史上兩者之間的發展關系大致經歷了競爭加劇,競爭升級,競爭合作三個階段,形成了現在產業結構類似的發展格局。成都和重慶都有豐富的資源,除了水資源以外,其礦產資源在全球也是排名靠前。在重慶未進行行政調整之前,兩者同屬于四川省,因此兩者的文化習俗等有許多相似之處。成渝經濟區的概念從2004年就開始提出,但是將概念落實到實際,是3年以后的事情,2010年才將成渝經濟區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
(二)成渝城市定位和產業部分重合
城市經濟區的建設成果離不開合理的城市定位。城市定位想要科學,就需要依據各個城市的產業情況、地理位置、經濟形勢等動態因素,進行多方的論證,才能確定定位的方向。
在城市規劃中,成都提出了新的發展方向,由以前的兩山夾一城,向東部的玉泉山拓展,形成了一山添兩翼的城市格局。成渝經濟區由于成都和重慶兩座城市的地理位置接地,經濟實力相當,對于城市的定位也出現了部分的重合。兩者雖然在基礎的工業和以互聯網、電子信息和金融等高新產業上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在其占比較多的第三產業比如服務業、對外開放程度、尤其是旅游業等有較多的重合。
在對外開放水平上,成都的進出口額與重慶相差不大。在引進世界500強企業上,兩者的數量差別也只在個位數。招商引資的環境、政策的優惠力度和對于投資的吸引力上兩者旗鼓相當。在旅游業的宣傳上,兩者都側重于西部地區的風景優美,將自己定位為慢節奏的城市,居民幸福感較強。這樣的重合定位會增強兩者之間的競爭程度,不利于成渝經濟區協同效應的發揮。
成都和重慶最近幾年,產業結構越來越雷同,無法發揮產業的互補作用,甚至形成了產業之間的惡性競爭。對于重慶來說原先占比較大的汽車產業出現了較大的下滑,信息產業獲得了大幅的增長。重慶在汽車產業鏈上有長安、上汽通用五菱等大廠坐鎮,而成都在汽車上下游產業鏈上都有布局,產業鏈較為完整。電子信息產業,重慶采用多種優惠政策,吸引人才和企業比如富士康和惠普。成都相關的研究生數量多,還有電子科技大等名校,可以為產業界培養許多的人才。
(三)成渝合作效率低,合作項目少
縱觀城市發展的歷史,在早期階段,兩者之間的合作項目很少。大多數只是集中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還是在中央政策的統籌下。兩者之間的合作可以說是初級的、淺顯的。最近幾年,兩者之間雖然加強了合作,但是合作的效果有待商榷。因為城市之間的合作涉及多個部門,成渝之間沒有一個清晰的合作思路,沒有形成科學的決策機制,結果就是合作的推進較慢,目標不能很好地完成。
在改革開發的幾十年中,由于重慶行政劃分的變化,成都和重慶兩者之間各自發展,形成了西部地區經濟重要的兩級。但是對于成渝經濟區的建設卻出現了問題,成渝之間缺少有實力的中間節點城市。在成都和重慶之間出現了經濟的中間塌陷現象,成都和重慶幾個區的經濟總量數十倍與周圍的城市群。成渝兩地的發展沒有很好輻射和帶動周圍城市群的發展,經濟發展呈現兩極化。從總體上看,成渝經濟區的發展主要靠“點”的帶動,未形成“線”,更不要說發揮“網”的協同效應。
(四)環境治理存在滯后性
成都和重慶的經濟良性發展離不開自然環境的有效治理,成都和重慶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對于長江上游的環境肩負起屏障的重任。然而,從現實情況來看,成渝地區的環境治理處于初級階段,治理手段不夠成熟,相關的機制也不夠完善。
一方面,在治理城市大氣污染方面,治理的力度不足。成都和重慶都致力于發展汽車工業,為此也引進了許多的企業,汽車產業所貢獻的GDP也在逐年增長。然而,高速增長的汽車產業,也帶來了環境污染的問題。兩座城市每天都要產生大量的汽車尾氣、工業廢氣等污染性氣體。成渝對于污染的聯防執行效率較低,未能形成有效的防范機制。重慶地區的酸雨頻率高達14%,成都地區的酸雨頻率也在12%左右。
另一方面,對于水污染的治理效果不佳。成渝地區存在諸多的跨界河流,比如瓊江上游在四川省樂至縣,流經重慶市兩個區。對于成渝地區的水污染治理,需要跨部門的協調,經常出現兩個地區的相關部門互相推諉,不愿意主動負責。出現問題,不肯出力。成渝地區工業不斷地發展,每天工廠都會排放大量的廢水,在相關部門協同失效的作用下,治理效果不佳。僅以瓊江為例,經過檢測發現,其中含有大量的高錳酸鉀、磷化物等化學品。大部分的污染物都嚴重超標。
三、成渝經濟區建設對策建議
(一)轉變發展觀念,強化共贏意識
加強成渝經濟區的建設,離不開多方的努力。這一切的前提,就需要多方達成共識。成渝經濟區的各個城市領導人需要轉變以前的發展觀念,加強對于經濟區建設的認知。合作共贏才是打造成渝經濟區的最佳途徑。要實現真正的合作共贏,而不是流于形式,需要各方盡心盡力、各盡職能。要從思想上明白,合作共贏的道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各方與各部門進行不斷地磨合,不斷地改進工作的方法。就需要換位思考,堅持長期主義,找到一個多方都能有益的項目,做為切入點。
厘清政府與市場的作用。做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兩大動力,政府和市場的作用各不相同。現階段,在成渝地區,政府在經濟發展占據了主導地位,市場處于被引導的地位。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轉型的階段,由以前的高速發展轉為高質量的發展。在經濟發展的換擋期,必然出現很多阻礙。對于市場中的某些資源和要素,只依靠市場的調節作用遠遠不夠,此時就需要以依賴政府的行政手段。在政策和相關制度進行改革的情況下,就需要依賴市場這個看不見的手,調整競爭規則,將資源配置在合適的環節。
(二)創新成渝經濟區合作機制
根據長江三角洲和京津冀等地區的發展經驗,我們可以知道要想建設成渝經濟區,需要創新合作機制,更需要完善制度。政府的制度創新可以按照以下措施,比如健全稅收制度,給予部分企業稅收優惠。對于政府績效的評價應該劃定為一般標準和特殊標準,根據成渝地區涵蓋的城市的特征進行改進。
回顧成渝經濟區城市之間的合作歷史,筆者發現大多數合作都是同樣類型的橫向合作。合作的項目和方式缺乏立體化和多樣性。要解決這些困難,依據國外的成功的經驗,需要設立層次機構,負責協調。比如可以成了“成渝經濟區規劃協會”,主要成員來自于川渝各個城市。該機構不僅負責協調還要負責規則的制度,對于這些約束規則,相關成員必須遵循,這樣才能避免惡性競爭,最大化合作的效益。
(三)共建成渝經濟區新體系
成渝經濟區的建設離不開人才隊伍的培養。首先,就需要完善招聘制度。各個地區的人才數據應該做到互通有無,打破信息的孤島。推動各個地區高校和企業的之間的合作,打造人才培養體系??梢猿闪⒔y一的人才招聘組織,負責聯絡各個城市和各個企業,統一人才招聘的渠道和招聘的標準。各個城市可以出臺相應的人才政策,給予特定的人才補貼或者放寬戶籍制度等。
完善交通運輸的基礎體系建設,交通設施的服務水平的不斷提高,是打造成渝經濟區的關鍵點。對于重大鐵路項目要保證其資金的到位,加快政策的落地,盡早打通城際之間的斷頭路和瓶頸路,實現各個交通網絡的完善和擴張。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區域發展出現新情況、新特征和新格局的情況下,成渝經濟區做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第四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成渝經濟區的發展,由于地域因素、政策因素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產生了經濟區發展的不平衡的問題,對于經濟區的發展和建設造成了阻礙。筆者分析了成渝經濟區的現狀和經濟區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從轉變發展觀念、強化共贏意識、創新成渝經濟區合作機制、共建成渝經濟區新體系等多個角度出發,提出了加強經濟區建設的措施。
[課題信息:西南科技大學城市學院實踐教學改革與創新“經管虛擬仿真實驗實訓中心”(項目編號:CC-SJ1802)]
參考文獻:
[1] 房君.成渝經濟區區域協調發展的問題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1(15):148-149+276.
[2] 胡金榮.后危機時代以重點區域和特色產業拉動西部突破發展[A].陜西省《資本論》研究會.陜西省《資本論》研究會2009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陜西省《資本論》研究會:陜西省《資本論》研究會,2009:5.
[3] 何獨明,谷繼建.中國區域經濟第四極——成渝二級城市群的構建與城鄉統籌改革策略[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9,30(03):257-261.
[4] 林凌.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與布局調整——學習“新發展觀”中“統籌區域發展”的體會[J].經濟體制改革,2004(01):5-9.
(作者單位:西南科技大學城市學院 四川綿陽 621000)
[作者簡介:方登科(1987—),男,四川成都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企業管理、實驗室管理;楊林(1987—),四川綿陽人,副教授,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綠色金融與農村金融。]
(責編:建峰)
3439501908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