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俊杰 王健 黃靖雯 邵建祥
摘 要:皖北地區人口密度大,城鎮化水平低,經濟相對欠發達,人口老齡化形式嚴峻且養老服務水平相對較低,醫養結合工作推進較緩慢。蚌埠市近年來在醫療康養建設方面,制度體系不斷完善,多種投資形式結合,重大項目、亮點工程穩步推進。蚌埠市進一步加強皖北醫療康養中心建設,需要破除行政主管部門之間壁壘,加強協作,推進觸及具體舉措的文件落地和實施,解決人才匱乏等相關問題,同時應通過加強和市內現有優質醫療資源的協作,建設更高水平醫療康養單位。
關鍵詞:蚌埠 皖北 醫療康養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2)02-124-03
一、實行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必要性
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概念源于英國,主要實現于醫療康養機構中[1]。醫養結合養老機構相比傳統醫療機構存在諸多優勢,它注重預防保健,以健康監測與日常營養管理為抓手提高老年人的生活細節的合理性。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形勢嚴峻,受計劃生育、人口遷移流動、老少分居等因素影響,家庭照料能力大幅減弱,老年人對高質量養老的需求不斷提高,與此同時養老機構難以滿足老人的醫療衛生需求,而醫療衛生機構難以提供細致的養老服務,中小型醫療機構資源閑置嚴重,實行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刻不容緩。
二、皖北地區養老服務基本情況
皖北地區由蚌埠、淮南、淮北、亳州、阜陽、宿州六市組成,總面積約39149平方公里,占安徽省面積的28.04%,總人口約3157.84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45.53%,人口密度明顯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皖北地區城鎮化率相對較低,農業人口比重大,經濟欠發達,外出務工人員較多,整體經濟收入水平較低。皖北地區整體養老水平較低,養老機構形式單一、數量較少,主要依賴政府投入。
三、蚌埠市推進皖北醫療康養中心工作成效
(一)蚌埠市具有成為皖北醫療康養中心的基本條件
蚌埠市地處皖北,居淮河中游,下轄三縣四區,總面積5952平方公里,境內山水相連,四季分明,兼容南北生活習慣,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作為全國文明城市之一,宜居程度不斷提高。蚌埠市作為安徽省第三批醫養結合綜合示范區城市,2020年通過國家民政部、財政部考核驗收,被評為第四批全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優秀城市,并入選“優中選優”前十名序列,獲得中央財政專項獎勵。蚌埠市老人休養院等5家單位和5名個人被全國老齡委評為“全國敬老文明號”“全國敬老愛老助老模范人物”,另有多家單位和個人獲得省級“敬老文明號”和“敬老愛老助老模范人物”。同時,蚌埠市4家養老機構、3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被評定為第二批、第三批省級智慧養老示范工程,數量位居全省前列。
(二)蚌埠市高水平醫療資源豐富
蚌埠市共有三級甲等綜合醫院4家,醫療資源豐富,醫療水平較高。其中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是皖北地區規模最大的省級三甲綜合醫院,在2019年度全國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中位列全國第71位、全省第3位、皖北地區第1位。該院在醫療、教學、科研、康復、急救、藥物臨床試驗等方面在皖北地區優勢明顯。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本部占地184畝,總建筑面積32.8萬平方米,現有臨床科室41個,醫技科室9個,臨床教研室17個,開放床位3829張。正在規劃建設的心腦血管中心占地268畝,總投資25億元,建筑總面積42萬平方米,床位2000張。
(三)蚌埠市推進醫療康養工作成果頗豐
1.政策導向不斷加強,制度體系得到完善。市委、市政府先后出臺《“健康蚌埠2030”規劃綱要》《蚌埠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加快健康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印發蚌埠市“十三五”衛生與健康規劃的通知》《關于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的實施意見》、蚌埠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蚌埠市構建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2018—2020年)行動計劃的通知》《關于推進特困人員供養機構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蚌埠市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年)》《蚌埠市癌癥防治行動計劃(2017—2020年)》《蚌埠市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實施方案》《蚌埠市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實施方案(2017—2025年)》等等26個規劃、意見及方案;民政、財政、市場監督管理、人社、文化旅游等部門出臺39項措施,協力推進,組織市健康養老服務中心等30個項目納入國家“十三五”項目儲備庫,申請國家投資2.9億元。
2.發揮醫療資源優勢,推進醫養融合發展。蚌埠市出臺了《關于鼓勵支持在養老機構內開設醫療機構的通知》,鼓勵設置100張床位以上的養老機構,按照審批權限向當地衛生行政主管部門申請設置衛生室、康復室等醫療機構,目前全市老年公寓已有20多家養老機構內設了衛生室(所),鼓勵部分養老機構同所在地的高級別醫療機構簽署合作協議,建立老人看病就醫“綠色通道”,以方便入住老人的及時救治。同時,《關于鼓勵和支持在醫療機構內舉辦養老機構的通知》規定,對符合《養老機構設立許可辦法》所列各項條件的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均可向住所地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申請設立老年公寓、護養院,并給予相應的資金和政策支持。2019年以來,全市新批的16家養老機構中有10家為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占新批養老機構的62%。
3.多種投資形式結合,建設大規模、高標準養老項目。為滿足不同人群養老需求,由淮上區政府招商、中科建設集團投資26億建設占地250畝、設有養老床位5000張、集健康、休閑、醫養結合于一體的中科健康養老生態園。由市民政局牽頭的民政老人養護院等項目正在緊張地施工、建設之中,現已完成主體施工建設。該項目投資5億元、占地355畝,設有養老床位2100張、內設二甲老年專科醫院。蚌埠市第二人民醫院康復(養老)醫療中心定位為皖北地區成立最早、規模最大的專業康復醫療基地,采用醫療、護理、功能康復一體化的康復治療模式,對各種腦血管疾病、腦外傷引起的偏癱及手術后的運動功能障礙等疾病康復療效確切。
4.加強基層醫養結合建設。近年來,蚌埠市始終把“提升基層能力、做實簽約服務、做好慢病管理、助推分級診療”作為工作重點,完善推進機制,創新工作載體,成效初步顯現。截止到2020年,全市建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1176個,簽約102.4萬人,簽約率30.18%;重點人群簽約89.24萬人,重點人群簽約率72.34%;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納入“兩卡制”試點管理,通過信息化手段,全過程記錄健康服務;把“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示范點創建”作為加強內涵建設、規范化管理及提高簽約、履約服務的有利載體,在全市推進家庭醫生“湖濱模式”,成效明顯。
5.加強保障性醫養結合機構建設。為解決農村“五保”、城鄉“三無”人員、孤老重點優撫對象等養老短板問題,近年來,蚌埠市政府注重推進保障性養老機構建設。一是強化農村敬老院建設。要求每個鄉鎮至少要建一所敬老院,目前,全市已擁有農村敬老院92所,床位14400余張,集中供養能力由“十一五”末的36.8%提高到目前的62%,使最困難的老人群體生存養老問題基本得到保障,每所敬老院都分別與當地的衛生院或醫療機構進行醫養簽約。同時縣級社會福利中心建設不斷加強,市轄三縣已各建成1所設施設備較齊全、功能較為完善的社會福利中心,總床位280張,積極收住社會中較困難的老年人入住,解決了部分空巢、失獨、失能老人的養老問題。此外全市已建成光榮院兩所,設置床位230張,使部分優撫對象養老、休養有了固定的場所。
四、推進醫養結合工作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
(一)行政主管部門之間存在壁壘,協助推進不足
醫養結合項目從立項到正常運營至少涉及十幾個職能部門。在運營過程中,至少需要民政、衛健委、人社、財政、醫保等五個部門的密切協作配合。交叉重疊的部門管理直接導致醫養結合機構處于“九龍治水”的困境中,部門之間職責界定模糊,容易出現利益紛爭、責任推諉等問題,這些是醫養結合工作推進緩慢的關鍵原因之一[2]。
(二)人才隊伍匱乏
截至2020年底,全市村衛生室衛生技術人員2512人,其中具有執業醫師資格的僅有165人,村醫具有執業助理醫師資格的僅有384人,村醫年齡多集中在40歲以上,占比達80%以上。整體來看村醫隊伍總體學歷低,整體年齡偏大,業務素質和服務能力不高,還不能滿足農村居民健康需求。就職于醫養結合機構的醫護人員,在晉升職稱、個人發展上也存在限制[3]。大部分傳統養老機構也難以給醫護人員提供醫院同等工作的工資福利待遇。根據鄭印等人的研究,目前蚌埠市整體缺乏服務老人的專業人員[4]。
(三)醫療機構開展養老業務面臨困境
一是缺乏利益驅動。醫療機構和傳統養老機構雖然開展了簽約式服務,但是由于傳統養老機構規模小、供養老人少,醫療衛生機構開展為老服務不能獲取經濟效益,沒能真正實現醫養有機融合,還存在“兩張皮”問題。與傳統養老機構相比,醫養結合機構因為其更高層次、專業的醫療服務導致收費較高,把大多數老年人“擋在門外”,機構也難以獲得經濟效益。
二是缺乏政策保障。醫療機構的醫務人員在日間照料中心,最擔心老年人出現意外而引起糾紛,如果能開通老年人意外險,就會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醫療衛生機構和養老機構的后顧之憂。另外,醫生多點執業問題的解決政策還未落地,醫生離開醫院到養老機構就業會有職業風險[5]。
五、對策與建議
(一)整合優質醫療資源,建設高規格醫養結合機構
蚌埠市教育資源豐富,室內多家高校可以為醫療康養機構提供從人才教育到技術支持的全方位支撐,尤其是蚌埠醫學院近年來在全科醫師的培養數量、質量上均有顯著提高。同時,市內多家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可以為醫療康養機構醫護人員的職稱晉升等個人發展提供支持。
(二)完善產業鏈,提升競爭力
養老服務產業與眾多行業緊密相關,涉及多個領域領域和眾多產業鏈,對上下游行業具有明顯的帶動效應。在人口老齡化背景下,要著眼養老服務市場的需求變化,加強頂層設計,謀劃產業布局,確保產業鏈符合當前以及未來養老服務產業發展的規律和預期探索試點推進醫養有機融合發展模式,加大對試點機構的設備、人員的補足及協調醫保、民政、衛健部門的補貼力度,以實現醫療機構供養康復、生活護理、醫療護理、休閑娛樂等一體化發展[5]。尤其是老有所學、老有所養、老有所樂方面,力爭打造特色機構、特色病區,利用互聯網和智能化提高影響力,延伸產業鏈,提升醫療康養方面的整體競爭力[6]。
(三)落實醫養結合政策,加強分級養護工作
在現有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簽約合作的基礎上,加快醫療機構內設養老機構的試點和養老機構內增設醫療康復機構的推進,支持有規模的養老機構按相關規定開辦老年病醫院、康復醫院、臨終關懷機構等。對不具備設置條件的,依據規模和實際需求可內設醫務室、護理站,主要針對自理老人及半失能老人的養護及醫療服務。支持有條件的醫療機構內設養老病床、增加康復科人員及設備、成立養老專業服務隊伍,提供24小時養老、醫療服務,主要針對長期有病臥床老年人及失能老人,建議引入養老機構老年醫療保險制度,規避醫患矛盾及政策壁壘[7]。做到分級養老、重點養護、發揮特長、醫養結合。
(四)全面推進老年人社區健康管理服務
健全基層醫生人才培養機制、提高基層醫生待遇,加大對基層醫療機構的基礎建設的投入,配備和工作相適應的醫療設備,以提高基層醫療機構的診療水平和服務能力。逐步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居家老人提供上門服務的能力,依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立健全轄區內居家、社區、機構養老的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務制度。建立家庭醫生制度,對行動不便的老年人提供家庭出診、家庭護理、家庭病床等上門服務,對有意愿的老年人建立契約服務關系,開展簽約服務。
(五)加強人才培養和儲備
鼓勵各類職業教育機構開設老年服務管理專業,加快培養老年人日常養護、康復、護理、基本醫療保障、營養、心理和社會工作等方面專業人才[8]。建立養老服務實訓基地,加快培養中層次的照護專業人員。逐步建立起醫養機構照護人員上崗許可、資格認證、職稱評定體系,并通過多種渠道,提升照護隊伍的社會地位和工資待遇,鼓勵各專業的醫師到養老機構內的醫療機構中開展多點執業,在職稱評定、崗位補貼等方面給予優惠待遇[9]。
(六)明確醫養結合評價標準
推行醫養結合服務模式應明確誰來提供服務、提供怎樣的服務、向誰提供服務、服務如何實現、服務質量如何評價等,需要制定相對權威的醫養結合服務機構資質和準入標準、質量評價標準[10]。在醫養結合養老機構建設相對完善后,它的服務對象應當與普通養老機構有所區分,以利于資源的充分利用,應主要面向殘障老人、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疾病康復期老人或患有惡性腫瘤的老人等。服務內容應當在向老年人提供生活護理服務的基礎上,提供醫療診治服務、疾病預防服務、康復治療服務以及臨終關懷服務等項目。服務的提供主體,需要將政府、營利組織和非營利組織等多方主體有機結合。
[基金項目:蚌埠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項目(bbfzxm202120)]
參考文獻:
[1] 武玉,張航空.我國大城市醫養結合的實踐模式及發展路徑[J].中州學刊,2021(4):78-84.
[2] 郭月菊.菏澤市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實施狀況研究[J].菏澤學院學報,2021,43(1):21-26.
[3] 王澤強.人口老齡化背景下安徽養老服務產業發展對策建議[J].中共合肥市委黨校學報,2016(5):61-62.
[4] 鄭印,王楠.蚌埠市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探討[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0(11):182-183.
[5] 王昕,劉嘉,胡心竹,等.沈陽市醫養結合機構利用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0,36(10):862-865.
[6] 鄭金華,鄭斌,羅秀針,等.漳州市醫養結合試點城市建設的思考[J].中醫藥管理雜志,2020,28(4):207-209.
[7] 粘婉清.泉州市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現狀及對策研究[J].錦州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8(5):58-61.
[8] 張孟,林振平,詹祥,等.基于政策工具的南京市醫養結合政策文本分析[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21,14(6):21-28.
[9] 吳曉飛,陳鋒,閆乾,等.基于SWOT分析國內外醫養結合模式[J].中國老年學雜志,2021,41(4):883-887.
[10] 閔芳,李琳琳,萬玉潔,等.安徽省養老服務標準化的現狀及對策[J].標準實踐,2021(1):125-129.
(作者單位:黃俊杰,黃靖雯,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質量管理科;王健,蚌埠市衛健委中醫藥科;通信作者:邵建祥,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醫保辦 安徽蚌埠 233000)
(責編:賈偉)
3368501908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