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會平 蔣淑玲 陳潔 劉宏亮
摘 要:文章在提出鄉村人才創業素質評價的一般程序的基礎上,結合鄉村人才自身特點,建立了鄉村人才創業素質指標體系和基于AHP的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并對該評價模型進行實證研究。指出模型具備較高的科學性,進而提出鄉村人才素質的提升路徑,為政府提升鄉村人才創業素質提供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AHP 鄉村人才 創業素質 評價模型
中圖分類號:F240;F3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2)02-132-03
狹義上的鄉村人才定義認為鄉村人才為在傳統種植業與養殖業等農業領域具有專長,或是能通過傳統農業活動獲得收益的勞動者。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這個定義已不再使用,目前更多的學者將鄉村人才的定義從農業轉向農村,著重突出農村人才的實用性,即對鄉村建設發展有貢獻的人才。本文所指的鄉村人才也就是廣義上的鄉村人才,主要是指在鄉村各行業有專長的人才,或是具有創收能力或帶領鄉村農民增收致富的勞動者。
鄉村人才的評定工作就是對鄉村人才的基本素質與創業素質運用一系列科學方法進行評價的過程,以此來評定鄉村人才的發展進程。這里所說的鄉村人才創業能力評價主要考察人才的個人能力,主要包括有專業技能與創業素質。其中創業素質含括有創業熱情、創業素質與價值觀。不管任何地方人才都是主力軍,在鄉村振興的新階段,鄉村人才是鄉村振興取得勝利的關鍵因素。因此建立合理科學的評價體系,能夠讓鄉村人才發揮其最大作用,依靠于這部分優秀人才能夠帶動其他人的積極性,推動湖南鄉村振興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
一、鄉村人才評價原則與方法
(一)鄉村人才評價原則
相關性原則。指標的選擇應當與鄉村人才素質評價相關,在指標的選擇上,選擇對于鄉村人才創業素質評價相關的指標,從而通過指標的選擇,構建起有效的創業素質考核和評價指標體系,實現鄉村人才建設與鄉村振興相結合。
科學性原則。指標的選擇應當科學合理,指標的設計應當科學合理,能夠反映出評價對象的真實水平。一方面,在指標選擇的過程中,應當要堅持人力資源管理理論,確保指標的選擇與人才素質評價的內在邏輯密切相關,從而確保指標科學合理。另一方面,在指標選擇的過程中,應當要對于指標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考慮,綜合考慮指標人才數量、質量和結構的影響,確保指標之間存在一定的區分度,通過指標選擇和評價,從而實現對于鄉村人才的科學評價。
定量與定性指標有效融合的原則。定性指標就是對于指標能夠有比較清晰的表述,掌握好指標的內涵,以及指標對于人才培養的內在影響,并以此作為依據,對于指標進行選擇。在鄉村人才創業素質評價的過程中,應從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對于鄉村人才創業素質開展評價。定性分析是指標選擇的基礎,能夠為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提供較為清晰的思路。定量指標就是要采用能夠量化的指標,通過量化從而實現對于鄉村創業人才工作的準確評價。但是在實際的生活中有很多指標不能夠量化,這就需要采用定性的指標進行測量。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指標相結合,才能夠實現對于鄉村人才的創業素質做出全面評價。
實用性原則。在指標的選擇過程中,應當考慮到指標的可獲得性,以及可操作性,確保指標體系的構建能夠有指導性。在實際的指標選擇過程中,能夠方便地獲得指標,從而讓指標體系的構建更加便捷,對于鄉村創業人才素質評價具有十分重要的應用價值。同時,使用性還體現在評價指標體系的指標獲得的難度,應當考慮到指標在實際的操作能方便地獲得,以便捷地方職能部門對鄉村人才的創業素質進行測評。
(二)鄉村人才評價方法
鄉村人才是鄉村競爭力的核心要素,鄉村人才創業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鄉村人才的創業行為,創建合理科學的鄉村人才創業能力評價體系已然成為鄉村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當前對鄉村人才創業素質的評估是一個多元、多層次的課題,以往傳統、單一的農村人力資源評估方法已無法對鄉村人才創業素質開展科學的評估。因此,本文選用AHP模糊綜合評價方法,這為農村展開鄉村人才創業素質的評估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層次分析法(AHP)是由美國運籌學家T.L.Satty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一種解決多目標的復雜問題的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決策分析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將問題分解為不同的組成因素,并按照因素間的相互關聯影響以及隸屬關系將因素按不同層次聚集組合,形成一個多層次的分析結構模型,從而最終使問題歸結為最低層相對于最高層的重要權值的確定,或相對優劣次序的排定。
二、鄉村人才資源開發研究現狀與鄉村人才創業素質指標體系構建
(一)鄉村人才資源開發研究現狀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開展,我國學術界對鄉村人才資源的開發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方法也從原來的定性研究向定量化、模型化方向轉變。定性方面的成果,如唐小平在《新型農民培養及農村實用人才隊伍發展研究》中,探討了新型農民在農業現代化發展中的作用、存在問題、解決對策等,闡述了鄉村人才隊伍建設發展的必要性;馬素芹在《試論現代遠程教育與農村實用人才培養》中,就如何利用遠程教育對農村實用型人才進行培養進行了研究;趙路在《農村創新創業人才特征與培養研究》中,探討了創新型人才在鄉村經濟發展、農業產業化中的積極作用,并就鄉村的創新創業型人才特征與培養作了分析。目前我國鄉村人才資源開發以及人才隊伍建設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出版了不少專著。如盧秀臻的《大力開發農村人才資源》,劉恩允的《欠發達地市高校在農村人才培養中的角色認知和問題探析》,耿顯家的《實施農村人才開發刻不容緩》,廖華的《大力開發農村人才資源助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顧崇華的《新農村建設須加強人才資源管理》,婁偉的《農村轉移勞動力的培養模式分析》,崔源的《農村人才的激勵途徑及其創新》等等,這些成果主要探討了鄉村實用型人才培養機制的重要性以及鄉村人才在“三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我國是在最近幾年開始對素質模型進行探究的,筆者在知網、萬方等權威性網絡數據庫中進行檢索后發現,有關農民素質模型的研究更是寥寥無幾,目前可供參考的研究資料有林美卿、代金平的《農民素質及其科學評價體系》,辛賢、毛學峰、羅萬純的《中國農民素質評價及其區域差異》,夏永祥、盧曉《新時期農民素質評價體系與農民收入研究》,茶金學、徐步朝《新型農民素質評價體系初探》等,這些文獻中,對農民素質進行了統計分析,從不同維度設置評價指標體系,對農民素質開展科學的分析。例如胡立和在《素質、農民素質、新型農民素質》這一文章中,表示農民素質的評價需要從文化、心理、道德、科技、身體、經營管理等維度上展開,且表示如上指標評分都較高的群體屬于新型農民群體;霍生平在《兩型農業中農民生態素質模型與評價體系的構建》一文中,設計了兩型農業知識、兩型農業意識、兩型農業行為的兩型農業農民生態素質模型,這三個二級指標下,還包括六個三級指標。不足的是現有的研究資料中,將鄉土人才素質模型的建設作為研究主題的資料寥寥無幾。
(二)鄉村人才創業素質指標體系構建
本文設計的鄉村人才素質模型中,包括基本素質、經營能力、職業認同、生態素質等4個準則層指標及17項操作層指標,具體內容見表1,為鄉土人才創業素質的評價提供可行的方法。
1.基本素質(C1):即鄉村人才先天擁有或者經過后天學習、工作等形成的特征和能力。具體而言,受教育程度(C11)即鄉村人才接受的學歷教育、職業教育、技能培訓等;(C12);學習意愿和能力(C13)是學習新知識的主觀能動性和對新知識的接受程度;法律基礎知識(C14)是鄉村人才所掌握的有關農村建設、農業生產等相關的法律制度;庭院環境美化(C15)即鄉村人才在鄉村環境美化方面的意識和技能。
2.經營能力(C2):即鄉村人才在農業生產經營方面獲得利潤的能力、技術和管理方法。朱啟臻(2013)認為鄉村人才的最佳載體非家庭農場,因此在明確三級指標的時候,選擇了家庭農業產值(C21),即鄉村人才經營水平的直觀揭示;專業技術等級(C22)即鄉村人才在學習、參加培訓后獲得的農業技術等級認定,可以揭示在農業生產經營中其擁有的技術和知識;管理知識與技能(C23)是鄉村人才在農業產業鏈建設健全、家庭農場管理等方面具備的能力;市場營銷知識與技能(C24)即鄉村人才對于市場信息獲取、整合以及應用后獲得報酬、規避風險的能力。
3.職業認同(C3):即鄉村人才認為自己所從事職業是有價值的,能夠保持對職業的熱情,職業認同是影響職業選擇的重要因素。職業意愿與期望(C31)即鄉村人才對于從事農業的期望以及工作前會主動進行籌劃;職業意志(C32)即鄉村人才對于所從事職業的堅定態度;職業價值(C33)即鄉村人才對于所從事職業價值的觀點;職業效能(C34)即鄉村人才對于自己所從事工作堅信自己能夠出色完成的感受或者態度。
4.生態素質(C4):即鄉村人才對于打造現代農村、發展現代農業,創建新型城鎮化方面擁有的生態意識、采取的行動等。具體而言,生態農業知識(C41)即在發展農業中,能夠處理好農業經濟和生態經濟的關系,在保護好生態環境基礎上發展農業,遵循生態學和生態經濟規律等的知識;農業污染防治知識(C42)即面對農業污染能夠進行治理、控制污染的知識,包括農業生產中進行清潔生產,應用清潔技術等的知識;綠色農資使用比例(C43)即農資使用中,使用有機肥、低毒農藥在總量中占據的比重;生態農產品檢測技術知識(C44)即對于農產品質量控制上,通過科學技術進行檢驗,確保農產品無害無毒,達到相關標準的知識與技能。
以上共選取4個方面的17個指標構成鄉村人才創業素質綜合評價的指標體系。
三、提升鄉村人才創業素質的政策建議
一是提高鄉村人才的薪資待遇,改善人才居住環境。當一個人身處較為舒適的工作環境,其工作效率會有明顯的提升,在提升鄉村居住環境后,鄉村人才也會為鄉村環境的改造貢獻一份力量,這也為打造宜居的鄉村生態環境奠定了基礎。鄉村生態環境改善的評定并不僅僅以居住環境為依據,還應當考慮節能減排、便利的交通環境以及居住密度適宜度。這些舉措不僅提升了鄉村人才的居住環境,而且也有利于保障鄉村人才的身心健康。
二是培養復合型鄉村人才。為了培養更多類型的鄉村人才,因此對于鄉村人才的選定不能僅僅局限管理型、科技型以及技術性人才。針對于鄉村的特殊情形,鄉村緊缺的不僅只是有單一方面技能的鄉村人才,而且需要具有專才多能的新型復合型人才,需要發掘鄉村人才成為多類型人才的潛力。根據現有的調研結果發現,湖南農村擁有大量文化手藝人,可以將這一部分人才納入文化型人才的體系中,這是繼承少數民族文化不可缺失的一個環節。
三是健全鄉村人才的管理體系。首先,應當建立“黨管理人才”的體系,完善鄉村黨支部建設工作,并逐步完善和鞏固鄉村人才結構,統籌好管理鄉村人才工作,為形成良好的鄉村人才管理方式打好基礎。其次,具有健全的鄉村人才激勵機制尤為重要,這直接影響到鄉村人才在鄉村建設過程中的工作積極性,因此要鼓勵鄉村人才為鄉村建設貢獻力量,鼓勵鄉村人才返鄉創業就業。
[基金項目:2021年度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一般資助課題《推進湖南鄉村人才振興問題與對策研究》(編號:XSP21YBZZ043)]
參考文獻:
[1] 肖娥芳,祁春節.基于ANP的新型職業農民勝任素質量化研究[J].西北人口,2015,36(5):95-100.
[2] 王樂杰.沈蕾.城鎮化視閾下的新型職業農民素質模型構建.西北人口,2014,35(3):80-85.
[3] 蘇敬肖,焦偉偉.新型職業農民創業素質提升路徑研究——以河北省為例[J].環渤海經濟瞭望,2017.1:21-25.
[4] 馬建富,陳春霞,呂莉敏.新型職業農民素質模型的建構——基于KSAIBs模型及國內外認定標準[J].職教通訊,2016.34:50-57.
[5] 繆雄.基于灰色多層次理論的新型職業農民勝任力評價技術[J].全國商情,2016.26:40-42.
[6] 董雨菲,姚雪,張志明.“互聯網+”背景下職業農民的能力素質構建研究[J].“互聯網+”企業改革與管理,2017.1月上:71-73.
[7] 賈亞娟,寧澤逵,楊天榮.基于AHP法的新型職業農民勝任素質評價體系的構建[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7.1:82-89.
[8] 廖智琪(導師:陳修穎).鄉村人才振興目標下的黔南州鄉村人才評價研究[D].浙江海洋大學碩士論文,2019.
(作者單位:1.湖南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會計系 湖南衡陽 421002;2.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商學院 湖南長沙 410004)
[作者簡介:劉會平(1976—),女,湖南衡陽人,碩士,湖南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會計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財務管理與會計理論;蔣淑玲(1972—),女,湖南衡陽人,碩士,湖南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會計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財務管理與會計理論;陳潔(1970—),女,湖南衡陽人,碩士,湖南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會計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財務管理與會計理論;通訊作者:劉宏亮(1996—),男,湖南常寧人,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商學院碩士生,主要研究方向:區域經濟、農村管理。]
(責編:若佳)
3650501908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