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慶輝 薛宇 么榮榮 駱鵬 喬曉峰
摘 要:針對課程思政背景下地方綜合性大學三全協同培育醫學生“立德”和“攜仁”實踐研究必要性,探討課程思政背景下地方綜合性大學三全協同培育醫學生“立德”和“攜仁”實踐主要概念內涵、存在問題和形成原因、途徑與方法、人文素質教育體系構建,并探索研究課程思政背景下地方綜合性大學三全協同培育醫學生“立德”和“攜仁”實施策略和人文素質教育體系構建。
關鍵詞:課程思政 地方綜合性大學 三全協同培育 醫學生 實踐 研究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2)02-178-03
課程思政是從2004年中央出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開始,上海市率先開啟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之路。上海市思想政治教育經歷三個階段:2005年開始第一階段:“學科德育”課程改革;2010年開始第二階段:聚焦“大中小學德育課程一體化”建設;2014年開始第三階段:逐步探索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轉變。上海市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三個階段,逐漸形成一個理念“課程思政”,提出《大國方略》在部分高校進行試點,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全方位進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開展三全育人工作。
地方綜合性大學在課程思政背景下,通過三全協同培育醫學生“立德”和“攜仁”實踐研究,為地方區域經濟培養教育卓越醫學人才,地方綜合性大學為健康中國做出應有貢獻。
一、課程思政背景下地方綜合性大學三全協同培育醫學生“立德”和“攜仁”實踐主要概念內涵
思政課程。地方綜合性大學用思想政治教育,對醫學生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教育,強化醫學生思想品德教育,使其形成符合健康中國要求思想品德教育實踐活動。
課程思政。地方綜合性大學通過全員、全程、全課程形式,將基礎、通識、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課協同培育人才,把“立德樹人”作為醫學生根本任務教育理念。
地方綜合性大學。地方綜合性大學在局部區域內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發展,培養教育知識、能力、素質三方面適應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雙創能力卓越應用型醫學人才。
三全育人。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十八大后提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根本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提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簡稱“三全育人”。
協同育人。地方綜合性大學運用醫教協同交叉互融教育體系,教育體系運作中要注意協同、分工、協作三方面運作效應,體系運作中有效流暢指導與協調最關鍵。
醫學生。地方綜合性大學醫學生包括:醫學院在校本、碩、博學生,學習醫學知識人員,繼續教育及規范化培訓等各方面人員等,對于地方綜合性大學均稱為醫學生。
“立德”。地方綜合性大學培養教育醫學生必須具有高尚品德,以人為本培養教育具有雙創能力卓越應用型醫學人才。“明德礪學,崇尚實踐”校訓體現“立德”是辦學根本。
“攜仁”。地方綜合性大學培養教育醫學生必須具有一顆正義仁愛之心,培養人才必須具有高尚道德情操關,才能必懷天下百姓,悲天憫人,在心懷醫者仁心去救治患者病痛。
實踐。地方綜合性大學三全協同培育醫學生“立德”和“攜仁”,培育具有雙創能力卓越應用型醫學人才,目標明確探索三全協同培育卓越應用型醫學人才路徑及策略實踐。
二、課程思政背景下地方綜合性大學三全協同培育醫學生“立德”和“攜仁”存在問題和形成原因
(一)課程思政背景下地方綜合性大學三全協同培育醫學生“立德”存在主要問題
1.“立德”樹人與“立才”樹人認識問題。(1)“立德”樹人。地方綜合性大學培養教育醫學生品德為先,然后才是培養專業技能。(2)“立才”樹人。地方綜合性大學培養教育醫學生首先考核智力,然后才是品德方面綜合評價。區別是否以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
2.“立德”樹人教育主體結構及素質問題。(1)教育主體結構。地方綜合性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結構不合理、專業不對口、學術不專業、具有兼職教師等。(2)素質方面。教師責任心不強、缺乏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意識;學生缺乏主動學習和自我教育。“立德”樹人教育必須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共同相互之間協同,取得“立德”樹人培養教育良好效果。
3.“立德”樹人有效互動與實效問題。(1)“立德”樹人互動理論缺乏聯系實際。(2)“立德”樹人互動無法與時代發展創新跟進。(3)課堂教學“立德”樹人互動少實效性差。
4.“立德”樹人教育方法和載體創新問題。(1)“立德”樹人教育方法創新。打破傳統課堂教學等方法,掌握規律創新各種實效方法。(2)“立德”樹人載體創新。傳統、教材、實踐、網絡課堂等載體,掌握學生心理,創新實時互動電子載體等進行體驗。
5.“立德”樹人教育環境塑造問題。(1)地方綜合性大學校園文化受多方面直接影響,師生員工沒有將其融入育人過程。(2)地方綜合性大學重視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和服務不夠。
6.“立德”樹人育人協同問題。(1)地方綜合性大學各層級、部門協作缺乏。(2)網絡等信息影響學生優良品格形成。(3)原生家庭及成長環境氛圍制約高校“立德”實效。
(二)課程思政背景下地方綜合性大學三全協同培育醫學生“立德”存在問題形成原因
1.社會轉型對“立德”樹人影響。(1)傳統文化“立德”樹人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2)經濟社會追求利益最大化對“立德”樹人沖擊。(3)經濟社會發展導致學生功利化。
2.多元化傳播對“立德”樹人影響。(1)地方綜合性大學“立德”樹人主流引領弱化。(2)醫學生無法甄別海量信息。(3)地方綜合性大學“立德”樹人載體沒發揮集群優勢。
3.“立德”樹人受育人體系中功利傾向影響。(1)地方綜合性大學偏重知識和技能,“立德”育人弱化。(2)評價指標重視硬件成果,“立德”不在評價體系內,致使“立德”與人才分離。(3)課堂多采用“填鴨式”多媒體或線上進行,“課程思政”沒有科學融入。
4缺乏完善協同育人機制影響“立德”樹人。(1)行政管理部門“立德”育人職能不足。(2)師生黨員榜樣引領示范作用發揮不夠。(3)學校與社會和家庭協同育人合力弱。
(三)課程思政背景下地方綜合性大學三全協同培育醫學生“攜仁”存在主要問題
1.地方綜合性大學制定培養醫學生目標偏重專業教育。(1)重理論與實踐知識,弱化人文精神培養教育。(2)課程設置偏重專業課程,忽視人文精神培養教育課程。(3)人、物、財三方面在專業建設中重點安排醫學專業理論與實踐方面,弱化人文關懷精神培養教育。
2.地方綜合性大學醫學生人文關懷精神培育內容實效性弱。(1)培育內容主要做知識教育和技能培養。(2)培育內容沒有針對需要和緊跟時代發展。(3)人文關懷精神培育內容與醫學知識結合差,沒有針對當前問題關注分析,理論與實踐結合提高學習積極性待提高。
3.地方綜合性大學醫學人文文化氛圍無法滿足時代要求。(1)醫學專業課程育人發揮不好。(2)醫學專業課程實驗實訓育人發揮弱。(3)醫學專業臨床實踐育人發揮不足。(4)地方綜合性大學具有自已鮮明特色,整體校園環境無法也沒有突出濃厚醫學人文文化氛圍。
4.地方綜合性大學醫學人文關懷精神三全協同培育隊伍素質待提升。(1)培育隊伍沒有充分調動醫學生主觀能動性。(2)培育隊伍對人文關懷精神培養教育重視不夠。(3)培育隊伍部分教師沒有醫學知識,難免出現人文與醫學結合不好問題,達不到教育要求效果。
(四)課程思政背景下地方綜合性大學三全協同培育醫學生“攜仁”存在問題形成原因
1.社會經濟市場化,利益最大化追求影響培育醫學生“攜仁”。(1)意識形態多樣化,對人文精神培育產生極其惡劣影響。(2)信息時代重技術,輕人文修養培育。(3)市場經濟物化導引,必然略去人文情懷。(4)利益最大化追求,更加遠離“醫者仁心”培育目標。
2.教育價值觀功利化,忽視醫學生人文關懷精神職業素養培育。(1)教育價值觀功利化取向,導致重技能輕人文傾向。(2)醫學生人文關懷精神培育缺失,醫學生追求功利化。
3.醫學生受社會功利化多方影響,嚴重影響人文關懷精神培育。(1)專業特點重技能。(2)受社會功利化及就業影響必然趨向技能。(3)專業實踐性強,導致忽視自身修養培育。
三、課程思政背景下地方綜合性大學三全協同培育醫學生“立德”和“攜仁”策略建立
地方綜合性大學三全協同育人凝聚主體合力。三全協同育人主要主體。領導及黨團組織、全校教職工、醫學生、家庭與社區及社會影響學生成長環境。三全協同育人要統一行動。三全協同育人需要、三全協同育人引導學生的核心動力、三全協同育人是執行黨和國家政策,高校是具體實踐者,同樣也承受來自于多方面的壓力。
地方綜合性大學三全協同育人貫穿全過程各方面。學校各個層面貫穿協同合作育人。三全協同育人貫穿全過程。選擇合適時間節點應用適當手段和方法培育醫學生。
地方綜合性大學三全協同育人各方面資源優化組合。育人多方面載體優化組合。育人多方面資源協同運用優化組合。校內外融合協同互動育人促進實效性。
四、課程思政背景下地方綜合性大學三全協同培育醫學生“立德”和“攜仁”實踐途徑與方法
(一)課程思政背景下地方綜合性大學三全協同培育醫學生“立德”實踐途徑與方法
1.地方綜合性大學三全協同培育醫學生“立德”黨政班子要協同。(1)黨委和行政兩個班子形成協同培育醫學生“立德”合力。(2)二級學院及所屬系部積極探索協同培育醫學生“立德”。(3)主渠道主陣協同培育醫學生“立德”,兩個方面從橫和縱兩方向協同。
2.地方綜合性大學三全協同培育醫學生“立德”內容要協同。(1)培育醫學生信念和政策兩方面要協同,促進醫學生“立德”。(2)培育醫學生素質與思維兩方面要協同,促進醫學生“立德”。(3)培育醫學生科學與人文素養兩方面要協同,促進醫學生“立德”。
3.地方綜合性大學三全協同培育醫學生“立德”方式和方法要協同。(1)培育醫學生充分利用網絡和新媒體,線上下兩方面要協同促進醫學生“立德”。(2)培育醫學生“立德”充分發揮率先垂范與醫學生自覺培養教育要協同。(3)培育醫學生主客體激勵要協同。
4.地方綜合性大學三全協同培育醫學生“立德”課程等全方面載體要協同。(1)培育醫學生“立德”思政課程與基礎、通識、專業等課程要協同。(2)培育醫學生“立德”校內師資和課程等與校外社會和家庭等資源要協同。(3)培育醫學生“立德”充分發揮以文“化”人和實踐要協同,醫學生經以文“化”人培養教育,再進行實踐檢驗其“立德”協同效果。
(二)課程思政背景下地方綜合性大學三全協同培育醫學生“攜仁”實踐途徑與方法
1.地方綜合性大學三全協同培育醫學生定位“攜仁”培養目標。(1)國家醫學教育目標不同階段要修訂,制定醫學生“攜仁”培養目標。(2)培育醫學生“攜仁”需要強化人文課程及職業素質訓練。(3)培育醫學生“攜仁”需要科學和人文兩個精神融于一身培育。
2.地方綜合性大學三全協同培育醫學生“攜仁”要具有高素養。(1)培育醫學生“攜仁”要加強理想和信念教育。(2)培育醫學生“攜仁”需要強化美育,促進思維及智力和創造力。(3)培育醫學生“攜仁”需要強化德育,首先具有優秀醫德才成為卓越醫學人才。
3.地方綜合性大學三全協同培育醫學生“攜仁”,必須努力打造具有“攜仁”取向職業素養教職員工隊伍。(1)培育醫學生“攜仁”教職員工隊伍要具有“人文關懷”價值觀,才能培育醫學生“攜仁”高尚品格。(2)培育醫學生“攜仁”教職員工隊伍要具有“職業倫理”,體現“攜仁”精神教育引導醫學生,培育激發醫學生用“攜仁”精神對待病患。
4.地方綜合性大學三全協同培育醫學生“攜仁”需要打造醫學人文校園文化。(1)培育醫學生“攜仁”,醫學通識、基礎和專業等課程必須滲透人文素養培育。(2)培育醫學生“攜仁”,實驗、實訓和實踐等課程強化人文素養培育。(3)培育醫學生“攜仁”需要臨床實踐過程中實踐、心理、倫理教師協同培育。(4)培育醫學生“攜仁”需要打造醫學人文校園文化,有利于培育醫學人文素養,培育醫學生成為適合地方區域要求卓越醫學人才。
5.地方綜合性大學三全協同培育醫學生“攜仁”需要社會創造“尊醫和重教”大環境。(1)國家衛健委需要進行醫療衛生系統體制改革創造有利于培育“攜仁”醫學生擇業環境。(2)國家衛健委需要提倡對于醫護工作者人文關懷調動其積極性創造有利于培育“攜仁”醫學生執業環境。(3)國家衛健委需要提倡各種媒體對醫療衛生系統正面宣傳創造有利于培育“攜仁”醫學生擇和執業輿論環境。(4)國家各部門提倡全國各層次醫學生向廣大人民群眾宣傳普及常用醫學科普知識創造有利于培育“攜仁”醫學生擇和執業廣大群眾環境。
五、課程思政背景下地方綜合性大學三全協同培育醫學生“立德”和“攜仁”實踐人文素質教育體系構建研究
課程思政背景下地方綜合性大學三全協同培育醫學生“立德”和“攜仁”實踐人文素質體系設計側重點:培育醫學生人文素質與健康中國相適應、培育醫學生人文素質要緊跟時代、培育醫學生人文素質要符合醫學教育發展、培育醫學生人文素質要符合醫學生學習與成長特點和規律、培育醫學生人文素質要符合“攜仁”需求。
課程思政背景下地方綜合性大學三全協同培育醫學生“立德”和“攜仁”實踐人文素質體系設計原則:主體性、整體性、靈活性、個體性、多元性。
課程思政背景下地方綜合性大學三全協同培育醫學生“立德”和“攜仁”實踐人文素質教育體系構建。一是定培育醫學生“立德”和“攜仁”人文素質教育目標體系。二是構建符合培育醫學生“立德”和“攜仁”醫學人文教育課程體系。三是優化培育醫學生“立德”和“攜仁”醫學人文教學內容體系。四是打造培育醫學生“立德”和“攜仁”醫學人文教育方法體系。五是強化培育醫學生“立德”和“攜仁”醫學人文教育需求保障體系。
課程思政背景下地方綜合性大學三全協同培育醫學生“立德”和“攜仁”實踐研究,從三全協同培育醫學生“立德”和“攜仁”出發,通過主要概念內涵、存在問題和形成原因、途徑與方法、人文素質教育體系構建研究,為課程思政背景下地方綜合性大學三全協同培育醫學生“立德”和“攜仁”實施策略和人文素質教育體系構建提供理論與實踐支撐。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重點課題,課題名稱:課程思政背景下地方綜合性大學三全協同培育醫學生“立德”和“攜仁”實踐研究,課題編號:GJB1421179。課題組成員:顏玉、王繁博、陳大印、薛勇、穆丹、梁英輝、程廣東、李春豐、張世華、張兆寰、吳佳歡、孟祥玉參與課題研究,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參考文獻:
[1] 孫新紅.醫科大學生人文關懷精神的培育研究[D].山東大學,2017.
[2] 宮福清.醫學生醫學人文精神培育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2.
[3] 孫鵬.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體系構建研究[D].第三軍醫大學,2017.
[4] 李力.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協同策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9.
[5] 胡振宇,金凌云.醫學教育中人文關懷精神培養的缺失及對策研究[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8,21(5)
[6] 葉子輝.多項度醫學人文關懷研究[D].安徽醫科大學,2015.
[7] 韓鵬.北京市某三級甲等綜合醫院醫學人文關懷指標體系建立理論與實證研究[D].吉林大學,2016.
[8] 崔渺.重慶市“三甲”醫院住院醫師醫患溝通現狀調查研究[D].重慶醫科大學,2012.
[9] 杜英杰,吳秀英.淺談年輕麻醉醫生應具備的人文關懷[J].醫學與哲學,2018(05)
[10] 李安琪,劉芳,雷穎.臨床護士人文關懷能力及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J].衛生職業教育,2017,35(03)
(作者單位:佳木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黑龍江佳木斯 154002)
[作者簡介:季慶輝,通訊作者,副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從事臨床醫學與高等教育研究。]
(責編:賈偉)
3683501908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