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慶 趙寶江
摘 要:隨著我國高中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數學建模教學已經成為提升高中生數學綜合能力的途徑之一。我國在2003年將高中數學建模引入課程標準中,但開展十多年教學效果仍不顯著,建模教學策略已成為當下高中數學教師亟待思考和解決的問題。文章在已有研究基礎上,分析與探討了高中數學建模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數學建模 數學模型 數學建模教學
中圖分類號:F224.9;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2)02-188-02
近幾年來,數學建模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所起到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在極大的程度上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數學建模將多種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問題中,培養學生思考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完善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方法,因此有計劃地開展數學建模活動與優化教學策略,將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一、選擇恰當數學模型
(一)貼近實際生活
數學建模教學中教師應重視數學問題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應選擇具有應用性的數學知識豐富教學內容,應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經驗的問題,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問題可以通過建立數學模型加以解決,如家庭月用電量或月用水量問題、存款收益問題,以及貸款問題等,都可以通過建模應用中學數學知識解決。
(二)難度適中
建模問題的難度應選擇一些容易的,例如一些識別性、算法性問題,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在初學時首先了解數學建模的概念、模式和大體過程,倘若一開始就提供稍難的建模問題,那么學生就不能理清題意或者不知道怎么用已有的數學知識解決,這樣會挫傷他們接下來繼續探討問題的積極性,也不利于高中數學建模教學的開展。當學生具備一定的數學建模基礎.已經有一定的建模能力,這時教師可以提供一些稍微專業的問題情境,組織學生根據具體的問題情境收集相關的數據和信息,有時還需要教師自己假定與設計一些已知條件,提出不同的數學建模問題,以此鍛煉學生的綜合建模能力。
(三)開放性訓練
數學建模的問題具有開放性,而且教學的形式也是開放的.因此教師可以提供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問題情境,可以訓練學生從一定的情境中挖掘有價值的信息。例如,請學生收集最近一個月本地區溫度、濕度數據,并根據數據趨勢構建溫度和濕度之間的數學關系。
二、拓展建模方法
(一)引導學生將現實問題數學化
首先要明確解決的是怎樣的數學問題,在數學條件中應作出哪些合理的假設,每個學生通過理解問題背景,提出一些有合理的和不合理的假設,在此過程中,學生越來越深入理解所要探討的問題,逐漸找到研究的模型與所學知識之間的關聯,從而準確定位要進行的方向。學生經歷思維碰撞,自己來描述問題的過程,體驗探索數學的樂趣,教師從中可以掌握學生學習的水平以及他們是如建立模型,從而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障礙,以便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
在數學建模過程中,從現實問題抽象出數學問題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它要求學生能將實際問題轉化數學語言,而學生要掌握這種技能,也正是學校開展中學數學建模課程的培養目標之一。
(二)鍛煉學生閱讀習慣
數學建模問題中在往有許多其他領域中的專業術語,由于學生生活閱歷的限制,他們大多沒聽說過這些專業術語,比如車流密度.交通流量、利率、利潤、個人所得稅稅率等,學生正是因為不理解這些名詞術語,導致很難理解題目的意思,同時許多生活中的問題包含很多數據,這些數據表面看起來好像雜亂無章,沒有規律,學生在面對眾多數據時經常不知如何著手,從而找不到建模的突破口。比如以北京出租車計費問題為案例背景,提出以下問題:(1)了解北京出租車是怎么計費的。(2)假如忽略交通擁擠等待的時間,請建立車費與行車里程的關系式。(3)如果目的地較遠,那么乘客怎么樣保護自己的利益?(4)根據北京出租車的計費系統,請表示出不足10公里的費用。(5)在這個實際問題中,是否還有進一步的問題需要考慮?
在這個案例中,學生向各種渠道收集到北京當地出租車計費數據時,其中包括出租車因等候紅綠燈引起的費用不同,或交通擁堵引起的費用不同,還有因時間段不同引起的費用不同,所有影響因素放在一起,導致學生分不清哪些是主要部分,我們需要在建立模型時考慮進去,哪些是次要部分,我們可以在建立模型中不需要考慮。當提出問題背景后,教師應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分析我們需要解決什么樣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收集哪些信息,這些信息怎么處理,提供哪些關鍵詞等,當學生做了必要的調查工作,從而理解題意,因此教師平時要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還要引導學生學會科學的閱讀方法,使學生認識到閱讀對建模的幫助。平時教學中教師要與學生共同讀題,傳授給學生讀題的經驗,引導學生合理利用題中給出的信息,理順解題思路,從而找到具體的解題方法。
(三)運用圖象和圖表,化抽象為形象
數學內容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包括函數、方程、幾何、不等式、概率等形式,對于建模問題來說,在判斷這個實際問題與哪些數學知識相關,用哪種數學方法解決,對于學生來說較難。例如在出租車計費案例中,學生無法表示出最后那段不足10公里的費用,主要原因是學生無法把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因此教師此時思考如何引導學生合理運用得到的數據,轉化成條理的數據表,理順數據之間的關聯,從而獲得準確的信息圖表,通過這種訓練,可以使學生面對復雜的建模問題,可以抽象出準確的數據信息,從而建立恰當的數學模型。
三、活用教學方式
(一)及時激勵學生
學生在參與建模的過程中隨時會出現特殊行為意向,教師需要捕捉并及時鼓勵.當教師收到未完成的作業時不必指責學生,而應積極肯定,把它作為一個研究問題,引導學生運用頭腦風暴解決問題,學生可以對所研究的問題進行自由的聯想。所以教師應及時了解學生的建模動態,適時鼓勵、引導學生建立恰當的模型.
(二)開展建模對話
通過各個小組介紹自己的數學模型之后,學生之間進行不同的思想交鋒,以增進對知識和問題本質的理解,數學建模中的對話使學生都能夠參與建模的過程中,從而使學生對數學問題有了全新的理解,獲得創新性的共識。在“建模對話”中,學生表達各自對建模問題的認識和理解,培養了建模能力,教師適時發現學生創造的潛力,可以促進學生潛能和創新精神的發展。
(三)回授教學,激發學生潛能
在完成一個模型后,改變原來模型的條件,將其中問題拓展,引導學生下一步探討新的問題,同時還需要學生反思建模過程,回顧研究問題的本質。教學的藝術在于激發學生獨立去解決問題,使得學生有意識地用所學的數學建模的思想方法去思考與處理問題,從而建立準確的數學模型。此時教師要信任學生,大膽讓學生去建模,讓學生獨立完成所學的模型,提供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真正培養他們的數學建模意識。
數學對象具有抽象性,因此處于思維發展階段的高中學生一開始找不到建模的方向,必須要經過反復思考與推敲。教師要積極發揮主導作用,不斷地把問題進行延拓,有能力的學生可獨自建立數學模型并求解模型,水平還不夠的學生可以與其他學生合作探究,在教師的指導下建模解模,最后匯報探究結果,全班共同討論,得出最適合的模型。此外,也可以對問題進一步深入研究,開闊學生的思維。
四、強化建模教學策略
(一)實施樣例教學
高中階段的學生在沒有樣例的情況下做一些題目時,首先想到的是分析條件和問題,大多把注意力放在已知條件、未知條件和所求問題上面。如果沒有類似的樣例引領學生,他們很難找到突破口,也很難形成模式化的學習思維。因此在高中數學建模中滲透樣例教學,可以讓學生適應數學建模這種新的思考模式,了解各種模型的原理及方法,便于教師有效地進行數學建模教學。
(二)開展變式練習
不同的數學建模問題需要不同的方法來解決.通過數學模型轉移、轉換、組合和更新等變式練習,增加數學建模遷移、實際問題轉化數學問題訓練等學習內容,從而有效提高學生對數學建模問題的表達能力。
在高中數學建模教學中,以上教學策略應有機結合,協同運用,以取得最佳效果。數學建模教學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創新、不斷完善和提高的過程,它需要經過有效地練習,教學中,教師要多鼓勵學生,培養學生學習的成就感。科學的方法策略指導加上不斷的針對性練習,相信學生會有所提高。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 封平華,李明振.高中數學建模教學策略研究[J].教學與管理,2013(08).
[3] 任升錄,秦漢.數學建模主題設計[M].貴州教育,2020(09):14-15.
(作者單位:佳木斯大學理學院 黑龍江佳木斯 154007)
[作者簡介:劉國慶(1984—),女,黑龍江省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學理學院研究生,主要從事數學建模方向研究;通訊作者:趙寶江(1971—),佳木斯大學教授,主要從事數學建模方向研究。]
(責編:若佳)
3036501908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