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威 羅嘉嘉 李瑋
摘 要:社會服務是高職院校的重要職能之一。2019年,教育部、財政部發布了《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簡稱“雙高計劃”),提出重點建設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職學校和150個左右高水平專業群,使之成為支撐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提升社會服務能力成為重點建設任務之一。然而,入選“雙高計劃”的高水平院校建設單位社會服務能力參差不齊,且整體水平與國家要求也有一定距離。對此,作為引領新一輪職業教育改革的“龍頭”,高水平院校要牢牢把握這一發展機遇,通過扎根地方,開展立地式服務;引培結合,打造產學研服務共同體;校企聯合,構建多功能服務平臺三方面,強化技術技能積累與創新,提高自身服務能力和水平,切實助推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高水平院校 “雙高計劃” 社會服務 區域經濟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2)02-190-03
高職教育與所屬區域的經濟文化發展息息相關、共榮共生,是與區域經濟發展聯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教育類型,其主要服務對象是地方經濟,高等性、行業性和區域性是其基本屬性。2006年,《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明確提出,高職院校要“積極承擔面向區域產業發展的社會培訓,主動為行業企業提供應用技術開發等科技服務,在區域高等職業教育發展中具有明顯的帶動作用”;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及2019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方案》都提出,高職院校要培養服務區域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重點服務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可見,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既是高職院校承擔的應然之事,也是其發展的必然追求。高職院校必須牢固樹立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的理念,立足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和產業結構調整需要,不斷提升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在推動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做出應有的貢獻。
一、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內涵
1904年,時任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校長的查爾斯·范海斯提出,在教學與科研的基礎上,大學可以為社會提供直接的服務,使其與社會生產、生活實際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社會服務”成為高等教育的職能之一,紛紛被其他大學效仿并逐步強化。
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自然肩負起用自身的資源和能力解決社會公共問題的重任,社會服務成為其初心和使命。高職院校是經濟社會與科技發展之間不斷分化與整合的產物,其產生與區域經濟產業結構之間有著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聯系,職業化、專業化是其區別于普通高校的鮮明特色,服務地方經濟社會和行業企業發展成為其存在和發展的根本目的[1]。
因此,相較于普通高校,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功能更加突出,服務的針對性也更強,其主要通過參與地方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的經營管理、咨詢、技術研發、社會培訓等方式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成為區域的新技術研發推廣中心、技術技能培訓中心和學習型社會中心。具體服務內容包含以下三方面:一是滿足區域行業企業的技術創新、技術開發需求,提供各類應用技術服務;二是滿足行業企業的人力資源開發和各類職前、職中、轉崗培訓需求,開展各類培訓服務;三是滿足周邊院校、中西部院校的發展需求,以自身優勢資源開展交流、服務,達到資源共享[2]。其中,相對而言,各類培訓和對口支援比較易于開展,且高職院校也比較擅長,一直處于核心地位,而技術開發、技術咨詢等技術服務卻是最能體現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實用性和重要性的關鍵一環[3]。在“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貢獻表”中,高職院校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科研支撐能力主要通過橫向技術服務到款額、縱向科研經費到款額和技術交易到款額三個維度衡量,三個維度共同構成了高職院??蒲猩鐣战涃M,直接反映高職院校技術服務的效果與質量。
二、高水平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現狀及制約因素
(一)高水平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現狀
2019年,教育部和財政部聯合啟動了高職“雙高計劃”,重點建設50所左右高水平學校和150個左右高水平專業群,使之成為支撐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提升社會服務能力成為十項建設任務之一,也是衡量“雙高計劃”建設成效的指標之一。作為國家引領高職教育新一輪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部署,入選此次“雙高計劃”的56所高水平院校都是示范?;蚬歉尚=ㄔO單位,都建立了一定的社會服務工作模式。但在“高職發展智庫”微信公眾號發布的《2020年度科研社會服務經費前100名院校名單》中,僅有27所高水平院校建設單位,其中到款最多為13059萬元,與到款最少的1092萬元之間相差近1.2億元,與中位數3430萬元也相差近1億元。而橫向技術服務到款額、縱向科研項目到款額和技術交易到款額的中位數僅占最高值的54%、7.5%和41%,可見不同高水平院校的技術服務能力和水平差異較懸殊。除個別院校表現突出外,高水平院??傮w社會服務水平不高,與國家要求差距較大。
(二)高水平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
1.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2020年度科研社會服務經費前100名的高水平院校建設單位中,位于東部發達地區的高水平院校達20所,占入選高水平院校的74%。因為區域經濟發展對高職教育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地方經濟愈發達、工業化進程愈快,就愈需要高職院校發揮技術理論研究的優勢,主動參與企業新產品開發、技術升級、流程改造等過程,與企業共同解決技術技能鏈上的薄弱環節和關鍵技術問題。從全國范圍來看,我國存在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為明顯的東、中、西三大區域,東部地區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最發達的地區,地區經濟水平差異明顯?!吨腥A人民共和國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9年東部地區GDP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1.58%。與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均衡相對應,東部地區的高職教育水平,也明顯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區,總體科研經費充足很多,社會服務能力也相對突出。
2.高職院校教師技術服務能力薄弱。教師的社會服務能力和水平決定了高職院校社會服務的貢獻程度。然而高職院校普遍缺乏高水平的科技人才,技術服務一直是高職院校社會服務最薄弱、亟需突破的一環,嚴重制約了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功能的發揮。這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原因:首先,高職院??蒲泄ぷ髌鸩捷^晚,多數高職院校教師沒有固定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方向,知識儲備和研究能力不足,申報課題、撰寫論文、申請專利等多為滿足職稱評審或科研任務要求,很少去企業調研,研究多停留在淺層分析,缺乏研究深度和研究價值。其次,教師多習慣于獨自埋頭搞科研,缺少與地方發展戰略的有效對接,研究成果多為空中樓閣,往往落后于地方社會發展實際,無法發揮理論研究指導生產實踐的優勢,更加難以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再次,目前高職院校的科研還停留在教師個人自發申報階段,缺乏聯合攻關的意識和高水平的領軍人才,科研力量分散,從而導致高職院校自主創新和持續創新的能力比較弱。
3.企業認可度不高。為行業企業提供有針對性的應用技術研究和技術開發,是高職院校技術服務的重要表現形式。受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企業普遍認為高職院校學術水平較差,科研成果成熟度低,風險較大,因此,當有技術服務需求時,寧可花費高價尋求本科院?;蚩蒲性核膸椭?。且多數企業不愿意涉及需要較長周期的合作研發,傾向于購買能夠直接投產的產品技術,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高職院校對行業企業開展技術服務。
三、提升高水平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發展能力的途徑
(一)扎根地方,開展立地式服務
“雙高計劃”明確提出,高職院校應面向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緊缺領域,大力開展高技能人才培訓;以科技成果推廣轉化、產品研發、工藝改進、生產技術服務、科技咨詢、技能大師培養等為主要內容,深度參與企業技術改造與更新,為行業企業創造新的效益增長點[4],這為高水平院校社會服務工作指明了出發點和落腳點,即立足區域發展、行業企業和居民生活需求,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提高生產效率和服務品質。對此,高水平院校應扎根地方,以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己任,開展立地式服務。
首先,從服務范圍看,高水平院校應以所在地方經濟發展情況和產業特色為中心,以適應所在地方經濟發展為目標,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為研究重點,聚焦地方亟待攻克的技術瓶頸,確保研究成果能夠真正融入地方經濟建設,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成為區域技術創新的策源地和集聚地。其次,從服務對象看,高水平院校的服務重心應向地方中小微企業傾斜,著力提供應用技術創新、產品研發、決策咨詢、創新創業教育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服務。行業性的特點決定了高職院校與區域產業結構具有天然的聯系,因此高水平院校應立足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所需,以行業企業產品研發和工藝改進中的實際問題為切入點,強化技術成果的應用價值,著力攻克企業亟需克服的共性應用技術問題及技術技能鏈上的薄弱環節,助力提升其生產效率、產品質量及經濟效益。再次,與學術型本科院校和科研院所相比,高大上的重大理論研究、重大技術研究不是高水平院校技術服務的重點。因此,從服務內容看,高水平院校應增強服務意識,面向社會、面向實踐、面向市場,深入生活和生產,以解決區域行業企業生產和城鄉居民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目標,如節能節水、生活便捷等地方突出的民生問題,提升企業服務質量和居民生活品質。
(二)引培結合,打造產學研服務共同體
培養和打造一支具有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隊伍,是提升高水平服務區域經濟發展能力的關鍵。一方面,高水平院校要向外延展,可以基于區域主導產業和地方經濟發展現實需求,“柔性”引進兼職科研人員及企業技術能手、能工巧匠,組建大師工作室,發揮其在基礎研究、應用開發、產業化示范等活動中的主力軍作用,產學研一體解決企業生產難題。同時,高職院校要打破原有的專業組織形式,以大師工作室為引領、以實際項目為載體,跨學科、跨專業、跨學校吸納一線教師組建目標明確的科技創新團隊,集中優勢聯合攻關,改善科研力量分散的狀況,補齊高水平院??萍紕撔碌亩贪濉A硪环矫?,高水平院校也要向內延伸,充分發揮大師工作室“技術技能幫帶互促”的功能,帶動教師深入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在實踐中求解已有問題、重新捕捉并發現解決新的問題,提高高水平院校整體學術水平和實踐能力。同時,高水平院校要進一步改革并完善現有的考核和激勵機制,從論文數量、課題級別等學術性指標轉向參與企業服務、技術改造等應用性指標,把教師參與企業技術改造的發明、運用等成果納入考核范疇,教師的職稱評聘、績效考核等直接與技術創新服務產生的社會效益掛鉤,調動教師參與企業實踐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其在面向生產一線的應用技術研究、產品開發等過程中提升學術水平和社會服務能力。
(三)校企聯合,構建多功能服務平臺
高校是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技術產業化的核心力量,而企業是科技成果產業化的主力,是能夠創造價值、促進經濟發展的真正付諸者,兩者互為補充[5]。只有深化校企合作,提高二者的黏連效果,高校才能準確把脈企業需求,產出企業發展亟需的技術成果,幫助企業提高產量、提升質量,從而產生廣泛的社會效益,推動行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然而,目前高水平院校與企業之間缺少及時溝通對話的平臺,一方面,高水平院校的相關科研信息與企業需求無法及時互通,導致高水平院校的科研工作多處于“自說自話”狀態,主動為企業解決生產一線技術難題的上門服務和開發轉讓項目較少,難以尋求與地方經濟發展的結合點;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不暢通,企業對高水平院校的了解和關注度不夠,有技術需求時想到的多是本科高校和科研院所,給高水平院校提供服務的機會不多。
高水平院校應秉承“協同創新、開放共享”的理念,積極搭建政、行、企、校多元參與的產學研一體的技術技能服務平臺,以市場需求為出發點,以技術技能積累為紐帶,有效整合來自政府的政策資源、高水平院校的智力資源、企業的技術裝備資源和中介機構的信息服務資源,圍繞區域內主導產業提升、傳統產業轉型等迫切需求,與行業企業、科研院所聯合開展應用技術創新、產品研發、決策咨詢、創新創業教育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促進相關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四、結語
社會服務是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職責,2021年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也將提升服務能力列為職業教育現代化的一項重要指標。作為引領職業教育改革的“龍頭”,高水平院校應牢牢把握我國經濟由高速度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重大機遇,瞄準產業轉型升級的巨大需求,扎根地方,契合區域產業發展需求,不斷強化技術技能積累與創新,提高自身服務能力和水平,踐行高職教育社會服務的使命。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重點課題“高水平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發展能力有效提升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ZJB1421131);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2021年校內預研究課題“高水平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發展能力有效提升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HZY2021JE012);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重點課題“高水平院?!ヂ摼W+’智庫平臺建設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ZJB1421110;。]
參考文獻:
[1] 王江濤,馮琦琳.高職教育社會服務可持續發展探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5(2):90-92.
[2] 劉錫奇,崔承剛.遼寧省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提升的探索與實踐[J].遼寧高職學報,2010(5):1-2,49.
[3] 鮑珊珊,楊成兵,鄭歆.“雙高計劃”下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提升策略探析[J].內江科技,2020(10):111-112+149.
[4] 董剛.把握“雙高計劃”建設的三個關鍵[EB/OL].(2019-04-16)[2021-08-18].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19n/2019_zt8/zjjd/201904/t20190424_379350.html.
[5] 聶鑫,孟召賓,楊春波.高??萍汲晒盏胤浇洕l展的現狀及轉化策略[J].中國科技信息,2021(7):109-110.
(作者單位: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81)
[作者簡介:王威,碩士,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編輯部編輯,研究方向為編輯理論與實踐、高職教育;羅嘉嘉,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社會服務學院行政科科長,研究方向為高職社會服務;李瑋,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科研處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職社會服務、文化素質教育。]
(責編:賈偉)
3928501908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