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芳,趙 橋
(惠州工程職業(yè)學院,廣東惠州 516023)
隨著全球對豬肉需求的增長,選擇產仔數多的高產母豬已成為普遍做法。但與這些高產仔數相關的是仔豬平均出生重下降及仔豬死亡率增加。利用亮氨酸代謝物羥甲基丁酸酯作為妊娠母豬的營養(yǎng)補充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一個潛在的解決方案(朱加桃,2016)。這種代謝物通過激活哺乳動物雷帕霉素靶點(mTOR)來增強蛋白質合成,通過下調泛素-蛋白酶體途徑來減弱蛋白質降解,并具有免疫刺激作用(尤莉蓉等,2018)。但目前關于日糧中添加羥甲基丁酸鈣鹽對母豬繁殖性能及其后代生長性能影響的研究非常有限,同時相關研究所涉及的試驗動物數量很少,其研究結果不具備重復性,大多數研究每次處理使用8頭或更少的母豬,同時羥甲基丁酸鈣鹽的積極作用一直集中在小豬出生體重、日增重和初乳產量等方面(Tatara等,2012),不同研究結果存在巨大的差異。Blicharski等(2017)在母豬研究中使用羥甲基丁酸鈣的劑量從10~200mg/kg/ d母豬體重,飼喂時間從3~80 d不等。雖然大多數對妊娠母豬補充羥甲基丁酸鈣的研究直到分娩,但有研究從妊娠第70天開始補充到分娩后3周(Krakowski等,2002)。母豬和產仔性能本質上是可變的,因此,文獻中出現差異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不同研究的重復率低,也可能是由于補充劑量或時間的變化。為了進一步豐富羥甲基丁酸鈣鹽的研究數據,為其在生產上的應用提供理論基礎,本試驗旨在評估日糧中添加羥甲基丁酸鈣鹽對妊娠后期到哺乳期母豬繁殖性能、乳成分及仔豬生長性能的影響。
1.1 試驗日糧與動物分組試驗將32頭胎次接近的二元母豬隨機分為2組,每組4個重復,每個重復4頭。對照組母豬在妊娠后期(108 d)和哺乳期(分娩到21 d斷奶)飼喂基礎日糧,處理組母豬在妊娠和哺乳期飼喂基礎日糧+8 mg/kg羥甲基丁酸鈣,基礎日糧組成及營養(yǎng)水平見表1。試驗從分娩前6 d到仔豬21 d斷奶。

表1 妊娠后期和哺乳期日糧組成及營養(yǎng)水平
1.2 飼養(yǎng)管理在妊娠第108天、斷奶時對每頭母豬進行稱重,測定背膘厚度。分娩后記錄每頭母豬的總產仔數、活產仔數和窩重,計算每頭仔豬的出生重,并在斷奶時對每窩仔豬進行稱重,計算斷奶重。記錄分娩當天到21 d斷奶時母豬的飼料用量,計算哺乳期間的平均日采食量。整個試驗期間母豬的溫度維持在25℃,仔豬通過電熱板進行保溫,出生前1周溫度維持在(29±1.5)℃,第2和3周每周降低1℃。
1.3 樣品采集與分析分娩后每個重復立即收集初乳3份(10 mL),在分娩第3天收集同樣份數的常乳。參考龍廣(2015)的方法測定初乳和常乳中蛋白質、乳糖、脂肪、非脂固形物和總固形物含量及初乳中免疫球蛋白A、G和M濃度。
1.4 數據分析對照組與處理組指標用SAS軟件單因素方差模型進行分析,采用T檢驗法進行多重比較,P<0.05表示組間差異顯著。
2.1 對母豬生理狀況的影響由表2可知,對照組與處理組對母豬分娩前和斷奶時體重和背膘厚度的影響無顯著差異(P>0.05)。但處理組母豬分娩-斷奶的體重變化、背膘損失及斷奶-發(fā)情間隔較對照組分別顯著降低9.00%、19.22%和20.75%(P<0.05)。

表2 羥甲基丁酸鈣鹽對母豬生理狀況的影響
2.2 對母豬繁殖和仔豬生長性能的影響由表3可知,對照組與處理組母豬哺乳期間的平均日采食量、總產仔數、出生窩重、斷奶窩重及哺乳期仔豬的日增重無顯著差異(P>0.05);與對照組相比,處理組母豬的活產仔數和斷奶仔豬數分別顯著提高11.58%和8.89%(P<0.05)。

表3 羥甲基丁酸鈣鹽對母豬繁殖和仔豬 生長性能的影響
2.3 對乳成分的影響由表4可知,對照組與處理組對母豬初乳中蛋白質、脂肪、乳糖、非脂固形物、總固形物、IgA和IgG及常乳總固形和乳糖含量無顯著影響(P>0.05);處理組母豬初乳中IgM濃度及常乳中蛋白質、脂肪和非脂固形物濃度較對照組分別顯著提高10.35%、3.38%、3.87%和1.85%(P<0.05)。

表4 羥甲基丁酸鈣鹽對母豬乳成分的影響
試驗結果發(fā)現,日糧中添加羥甲基丁酸鈣顯著提高了母豬的活產仔數和斷奶數,但對總產仔數的影響無顯著差異,同時該組母豬分娩前-斷奶的體重和背膘損失也顯著降低。羥甲基丁酸鈣通過mTOR和泛素-蛋白酶體途徑影響蛋白質周轉,可能增強胎兒骨骼肌的生長(Tatara等,2012),他們發(fā)現,在母豬分娩前2周以50mg/kg的劑量補充羥甲基丁酸鈣,仔豬平均出生重比對照組增加24%,同時還發(fā)現,羥甲基丁酸鈣提高了仔豬出生時血清中的生長激素和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水平。Blicharski等(2017)也觀察到,母豬在妊娠70~90 d期間,以200mg/kg體重劑量添加羥甲基丁酸鈣時,新生仔豬血清中IGF-1水平升高,因此,羥甲基丁酸鈣可能通過生長激素/IGF-1途徑與mTOR間接相互作用。
Wan等(2015)發(fā)現,在較長一段時間(從妊娠第35天到分娩),以20mg/kg體重添加羥甲基丁酸鈣時,初生窩重增加15%,本研究中對照組與處理組母豬的出生窩重盡管無顯著差異,但處理組出生窩重提高0.62%,作者推測,仔豬體重差異不顯著可能與羥甲基丁酸鈣影響了葡萄糖和氨基酸凈門靜脈通量的變化,從而降低了低出生體重仔豬的比例。羥甲基丁酸鈣對哺乳期母豬日均采食量無顯著影響,由于泌乳期母豬采食量與窩重直接相關,母豬有更多的能量用于產奶,這也與本研究中斷奶窩重無顯著改善的結果一致(Craig等,2017)。
豬出生時具有的先天性免疫主要依賴于初乳獲得的免疫,有研究證明,羥甲基丁酸鈣具有免疫刺激劑的作用(Kunttu等,2009)。但目前關于羥甲基丁酸鈣對母豬初乳免疫球蛋白濃度影響的研究很少。Krakowski等(2002)發(fā)現,從分娩前6周開始,以15 mg/kg體重的劑量向母豬補充羥甲基丁酸鈣,持續(xù)3周,初乳IgG濃度增加27%,血清中IgG濃度增加10.5%。本研究發(fā)現,補充羥甲基丁酸鈣增加了母豬初乳中IgM的濃度,這與Flummer等(2012)報道的結果一致。羥甲基丁酸鈣可以增加T和B淋巴細胞的活性,T淋巴細胞幫助B淋巴細胞分化成漿細胞,從而產生免疫球蛋白,從漿細胞中觀察到的IgG和IgM增加可能是羥甲基丁酸鈣增加T細胞活化的結果(Hoffman等,2016)。因此,本試驗表明,補充羥甲基丁酸鈣可導致血清釋放的IgM增加,然后在初乳形成過程中轉移到乳腺分泌物中。
在妊娠后期和哺乳期日糧中添加8 mg/kg羥甲基丁酸鈣鹽可以降低母豬分娩-斷奶時的體重和背膘損失,縮短斷奶-發(fā)情間隔,提高活產仔數和斷奶仔豬數,改善初乳中IgM的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