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濤,郭俊清,武衛衛,馬高峰,趙作帥,陳鵬舉,*
(1.焦作市動物衛生監督所,河南焦作 454003;2.河南省現代中獸醫研究院,河南鄭州 450002;3.焦作市農科利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河南焦作 454003;4.山東鑫德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河南鄆城 274700)
我國華東地區的肉牛養殖業面臨著生存挑戰,因為這個區域面臨著飼料原料資源緊張、飼料價格波動和夏季高溫等問題。在實際生產過程中,低品質飼料加上高溫通常會導致動物采食量減少,進而降低生長性能,最終影響養殖效率。當牛暴露于熱應激時,通常會觀察到干物質采食量、生長、飼料效率和繁殖性能降低(孔慶娟等,2020)。在東部區域,夏季環境溫度通常會達到36~38℃,加上較大的濕度,導致溫濕度指數通常高于90,而衡量牛熱應激的溫濕度指數通常也是這個水平(林婉等,2019)。在環境溫度約30℃、相對濕度小于80%時,肉牛采食量開始顯著降低(付戴波等,2013),因此,在高溫天氣導致采食量下降的情況下,提高飼料能量密度以抵消干物質采食量的降低,從而減輕熱應激對增重和飼料效率的影響是研究重點。但增加營養濃度可能會引起瘤胃形態的變化,這與飼料成分、質量、纖維含量及瘤胃pH有關(張鑫玥等,2021)。劉華等(2020)研究發現通過調控日糧組成及營養水平可以改善肉牛生長性能和肉品質。但這些研究是在不同生產和飼養系統下進行的,如采用精料與粗料搭配飼喂或直接飼喂全混合日糧。我國優質牧草資源有限,這意味著補充粗飼料資源具有季節性。因此,有必要利用可用的粗飼料來配制全混合日糧來彌補資源的不足。因此,本研究旨在評估熱應激條件下通過調整全混合日糧的營養水平來改善肉牛生長性能、瘤胃形態學及肉品質。
1.1 試驗日糧與飼養管理試驗將6月齡大、平均體重為(85.08±2.31)kg的64頭荷斯坦肉牛隨機分為2組,每組8個重復,每組32頭(4頭/重復)。從6月齡開始試驗,兩組肉牛分別飼喂粗蛋白質水平為16.0%和12.0%的全混合日糧,持續到15月齡,日糧配方見表1。整個試驗期間外界環境溫度為(36±2.5)℃,相對濕度為65%~70%,在6、10和15月齡時對肉牛進行稱重并記錄飼料用量。

表1 不同營養水平全混合日糧配方
1.2 瘤胃形態學分析在屠宰前每個重復選擇2頭牛采集瘤胃液用于測定pH。之后選擇2頭牛禁食12 h,并記錄最終活重。從每個動物瘤胃腹囊區采集樣品,樣品在pH為7.4的磷酸鹽緩沖鹽水中洗滌,立即在10%中性緩沖福爾馬林溶液中固定24 h,之后參考Knott等(2004)的方法測定形態學指標。
1.3 肉品質分離背最長肌用于分析養分含量,用美能達CR-300色度計測定肉色,參考王春芳(2015)的方法分析系水力和蒸煮損失。
1.4 數據處理試驗數據采用SPSS統計分析軟件的單因素方差模型進行處理,采用T檢驗法進行多重比較,P<0.05表示差異顯著。
2.1 不同營養水平全混合日糧對肉牛生長性能的影響由表2可知,整個試驗期料重比和日增重在各組無顯著差異(P>0.05)。高營養組10和15月齡肉牛的體重、6~10月齡平均日增重和采食量及11~15月齡的料重比顯著高于低營養組(P<0.05),但6~10月齡料重比顯著低于低營養組(P<0.05)。

表2 不同營養水平全混合日糧對肉牛 生長性能的影響
2.2 不同營養水平全混合日糧對肉牛瘤胃形態學指標的影響由表3可知,不同營養水平全混合日糧對瘤胃形態學指標的影響具有顯著差異(P<0.05),其中高營養組肉牛瘤胃的乳頭長度和角質層厚度較低營養組顯著提高38.53%和43.98%(P<0.05),但瘤胃pH、乳頭寬度、結締組織寬度和非角化上皮厚度分別顯著降低2.89%、37.78%、42.08%和34.99%(P<0.05)。

表3 不同營養水平全混合日糧對肉牛瘤胃形態學指標的影響
2.3 不同營養水平全混合日糧對肉牛肌肉品質的影響由表4可知,高營養組與低營養組肉牛肌肉的蒸煮損失、系水力、pH、肉色及肌肉水分和粗蛋白質含量無顯著差異(P>0.05)。高營養組肉牛肌肉的屠宰率、熱胴體重及肌肉粗脂肪含量較低營養組分別顯著提高10.21%、21.87%和25.20%(P<0.05),而低營養組肉牛肌肉粗灰分含量比高營養組顯著提高27.17%(P<0.05)。

表4 不同營養水平全混合日糧對肉牛肌肉 品質的影響
本試驗整個育肥期外界環境溫度都很高(達到了33.5~38.5℃),同時相對濕度也維持在65%~75%之間。低營養組肉牛的體重顯著降低,同時試驗前期和全期采食量也顯著降低,這與Alqaisi等(2020)報道的結果一致。Bernabucci等(2010)報道,在環境溫度30℃、相對濕度小于80%時,肉牛采食量開始下降。在整個育肥期,高營養水平組的體重顯著高于低營養組,這說明高營養組肉牛用于增重的能量攝入量較高。隨著月齡的升高,高營養組在試驗中期的飼料效率降低,這可能與其干物質攝入量增加,但用于增重的能量并不能滿足需要有關。
不同飼喂組間瘤胃pH的差異是由于采食量差異造成的,因為飼喂高發酵性碳水化合物會導致乳酸積累,使瘤胃pH降低,這在本研究中的高營養組得以表現,Ogata等(2019)也報道了類似結果。角質層作為物理屏障保護了底層上皮細胞,隨著酸性增加,角質層厚度增加,由于低營養組日糧纖維水平較高,導致該組肉牛的纖維攝入量高,這也是該組瘤胃乳頭寬度增加的原因。此外,低營養組肉牛的瘤胃乳頭長度顯著低于高營養組,這說明高營養組肉牛的瘤胃上皮表增厚,有利于營養物質的吸收和利用,這可能是也是該組飼料效率和增重提高的原因。
高營養組組肉牛的熱胴體重和屠宰率均顯著提高,這與該組肉牛的體重較高有關,Bjorklund等(2014)也報道了類似的結論。肉色在兩個不同營養水平日糧組之間無顯著差異,這可以解釋為兩組所使用的飼料類型相似。肉的水分和粗蛋白質含量也不受日糧營養水平的影響,但高營養組肌肉粗脂肪水平顯著提高,粗灰分水平顯著降低,作者推測脂肪的沉積與高營養組能量攝入量較高有關,除了滿足增重外,多余的能量作為脂肪在肌肉中得到更多的沉積(He等,2018)。
結果表明,通過改變全混合日糧配方可提高高溫環境下肉牛的采食量和飼料效率,其中高營養水平日糧組可提高肉牛日增重,改善熱應激環境條件下肉牛瘤胃形態學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