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慧芳 牛海玲 穆麗娜 郭慧峰 何紅利 孫亞洲 唐成和
臨床上有效的血管通路是保證患者靜脈治療效果的前提條件,但對于新生兒而言,其存在血管細、皮膚薄等生理特性,且新生兒自我控制能力較弱,也不具備表達能力,不僅增加靜脈治療中出現靜脈炎、藥液滲漏及穿刺失敗的概率,同時增加發現問題的延遲性[1-2],當血管通路發生滲漏性損傷時,極易造成新生兒局部組織、神經的壞死,同時損傷關節和肌腱[3-4],新生兒靜脈治療風險較大,血管通路的管理工作存在特殊性,風險的規避極為重要。隨著“無紙化辦公”理念的推廣,基于信息平臺的血管通路護理管理逐漸應用于臨床,本研究即探討信息平臺管理在重癥新生兒中心血管通路維護中的應用價值。
選擇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82 例留置中心血管通路的重癥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均為新生兒,28 周≤胎齡<40 周,出生后28 d 內;根據病情均需要留置血管通路;臨床資料完整;家屬均知情本次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條件:合并心肝腎等其他嚴重疾病;合并先天畸形;家屬存在精神或認知障礙不能配合;臨床資料不完整。按照性別、胎齡、出生體質量、分娩方式匹配的原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1 例。觀察組中男26 例,女15 例;胎齡28~40 周,平均35.47±1.33 周;出生體質量:≥2400 g 23 例,<2400 g 18 例;分娩方式:自然分娩15 例,剖宮產26 例。對照組中男23 例,女18 例;胎齡29~40 周,平均35.58±1.39 周;出生體質量:≥2400 g 20 例,<2400 g 21 例;分娩方式:自然分娩19 例,剖宮產22 例。兩組患兒性別、胎齡、出生體質量、分娩方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血管通路管理及維護,具體工作同觀察組,但所有信息記錄均采用人工記錄的方式。
1.2.2 觀察組 給予信息平臺管理及維護,具體內容如下。
(1)置管管理:置管前詳細評估并記錄患兒相關信息,化驗指標等通過信息系統自動讀取,異常者系統自動彈框警示,減少人工判斷的遺漏;置管完成后,以結構化字段錄入,詳細記錄置管手臂臂圍、穿刺部位、導管置入長度等,對于未一次置管成功患者,記錄調整情況,例如導管調整長度及調整后的導管尖端位置等;此外記錄導管信息、操作者及下次維護日期等。
(2)維護管理:維護工作由責任護士在床旁完成,通過移動信息平臺可查詢到按時間倒序排列的維護信息,屏幕最下方錄入當日維護的記錄,默認顯示最近1 次的記錄。整個維護內容包括維護日期、貼膜型號、接頭類型、導管體內和外露長度、皮膚局部狀況等。
(3)并發癥管理:如果維護過程中發現有并發癥則進入并發癥界面,包括了并發癥類型、癥狀、信息上傳、處理等項目,其中并發癥類型包括靜脈炎、血管通路堵塞、張力性水皰、藥物滲漏、皮膚損傷、感染等,必要時可將嚴重的感染、導管斷裂、超聲靜脈血栓篩查等信息上傳至信息平臺,用于隨訪及討論。為方便數據統計及質控管理,并發癥處理為結構化,即羅列需評估的內容、規范和常用的處理措施。
(4)拔管管理:包括拔管原因、局部處理等。
(5)統計管理:包括工作量統計、工作質量統計等,該信息平臺可自動對各項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如并發癥的時間變化趨勢、非計劃性拔管原因分析及各原因所占比例,為制訂持續質量改進措施提供客觀數據。
(6)計費管理:信息平臺根據不同的導管、置管方法等自動生成相應的收費清單,可實時查詢,避免漏收費或多收費。
(1)不良事件:記錄兩組患兒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包括靜脈炎、血管通路堵塞、張力性水皰、藥物滲漏、皮膚損傷、感染等。
(2)質量合格情況:記錄兩組患兒血管通路選擇、血管通路固定、血管通路維護、輸液工具選擇、護理記錄合格情況,所有患兒均督查2 次。
(3)臨床適用性:采用研究后系統適用性問卷 (PSSUQ)[5]評價兩組患兒血管通路管理適用性,包括有效性、信息質量和操作質量3 個維度,采用Likert 1~7 分評價,評分越高表示臨床適用價值越高。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計算百分率,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血管通路固定合格率、輸液工具選擇合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血管通路選擇、血管通路維護及護理記錄的合格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血管通路選擇、血管通路固定、血管通路維護、輸液工具選擇、護理記錄合格情況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兒有效性、信息質量、操作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兒有效性、信息質量、操作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臨床適用性評分比較(分)
目前危重新生兒的救治成功率逐年上升,不僅得益于醫護臨床技能的提高,且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有效、合理的血管通路同樣為醫療質量提供了有利保障。但由于工作量的增加,新生兒血管通路管理的信息及質量逐漸被發現[6-8]:①信息銜接缺乏,產科及新生兒科之間血管通路相關數據記錄缺乏銜接,可能出現數據記錄無連續性,不良事件無法追溯;② 血管通路相關并發癥無法實時監控;③信息記錄未結構化,導致護理記錄不規范,進而導致護士重復詢問和增加記錄的工作量;④ 血管通路工作量和質控數據無法進行科學分析。因此科學、簡便的管理方式需求日益增加,信息平臺是醫院信息管理系統的一部分,主要借助信息化手段對新生兒的血管通路進行全程管理。
本研究發現新生兒血管通路不良事件主要為感染、血管通路堵塞、液體外滲、靜脈炎等,與既往研究結果[9-10]相似。分析認為新生兒皮膚嬌嫩,相對水分較多,特別是早產兒皮膚結構組織發育未完善,血管壁薄、通透性高[11],而輸注高滲液體本身會對血管壁造成機械性損傷及滲出,進而造成靜脈通道使用時間短、增加靜脈炎發生風險,甚至局部壞死[12-13]。本研究發現觀察組患兒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分析認為信息平臺管理可對血管通路進行實時、動態的質量監控,例如針對貼膜處張力性水皰,開展張力性水皰相關知識及操作的培訓[14],同時制訂相應的質量改進措施,將該不良事件發生率納入每月績效考核項目[15],此外加強患兒及家長張力性水皰的健康知識宣教。而對疑似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的患兒,信息平臺管理可以更好地早期識別,引導護理人員完成后續的癥狀評估、正確采集血培養、及時錄入血培養結果,保證數據的真實性和完整性[16];信息平臺管理可以針對每例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患兒進行病例討論,對制度、流程、耗材等進行持續質量改進[17-18]。通過開展數個持續質量改進項目,可有效提高血管通路選擇、血管通路維護及護理記錄的合格率。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有效性、信息質量和操作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分析認為既往血管通路管理主要以護士手工登記為主,而計算機信息系統錄入避免了手工記錄引起的遺漏和錯誤[19],保證了信息質量,且護士在床旁即可完成數據錄入,同時減少了重復記錄造成的工作效率降低,節約了人力成本[20]。
綜上所述,信息平臺管理在重癥新生兒中心血管通路維護中應用,可以更好地保證各項信息完整,提高護士的工作效率,同時實現數據共享,開展動態質量監控,不良事件可追溯,為開展持續質量改進和科研項目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