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玄 王會英 汪洋 強萬敏
(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 國家腫瘤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天津市“腫瘤防治”重點實驗室天津市惡性腫瘤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天津 300060)
健康信息搜尋行為(Health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HISB)指個體為滿足自我健康需求有目的獲取和利用信息的過程,可消除個體不確定性行為[1]。研究[2-3]顯示,在美國約61%的居民存在健康信息搜尋行為,其中60%的患者認為會影響其治療或選擇主治醫生等健康行為;在我國約96.2%的就診者有健康信息搜尋經歷,且隨互聯網快速發展仍在不斷攀升,逐步影響公眾的就醫行為和習慣。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eripherally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指經貴要靜脈、肱靜脈等外周靜脈置入,尖端位于上腔或下腔靜脈的導管,具有安全、便捷、留置時間長等優點,在臨床已經得到了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4]。隨著門診化療的不斷發展,門診PICC患者逐年遞增,了解患者健康信息搜尋行為特點,能夠幫助患者更有效地搜集健康信息,為患者提供更準確和更專業的健康指導,提高患者疾病自我管理能力。健康行為能力指個體維持自身健康所采取各種活動的能力,對個體保持和促進健康水平至關重要[5]。研究[6]證實,健康信息搜尋行為能夠幫助個體獲得健康責任感,通過信息搜尋和知識傳播,有助于建立健康意識,意識作用于行為,轉化為實際行動而改善不良生活習慣。患者獲取導管維護相關信息能力越高,對導管維護知識越成熟,依從性和導管維護質量也越高。目前國外已將健康信息搜尋行為、健康行為能力等相關研究進行了多方面分析研究,主題涵蓋影響因素、行為特點等多方面,以發揮其在健康促進方面重要作用;而國內有關研究仍處于初始階段[7]。因此,本研究通過調查分析門診PICC患者健康信息搜尋行為和健康行為能力現狀并分析其相互關系,旨在提升門診PICC患者導管維護質量。
1.1 研究對象 采用便利抽樣法,選擇2020年2月至12月天津某三級甲等醫院門診PICC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在門診置管或維護;聽力、認知和理解能力正常;能熟練使用手機。排除標準:心、腦、肝等存在嚴重功能障礙者。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參加本研究。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1.2.1.1 一般資料調查表 研究者根據研究目的自行設計,包括患者年齡、性別、婚姻、文化、職業等內容。
1.2.1.2 健康信息搜尋行為量表(Health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HISB) 該量表由ZAMANI等[8]編制,我國學者孫秋子等[3]進行翻譯和信效度評價,主要用于評估個體健康信息搜尋行為狀態。量表共43個條目,4個維度:健康信息搜尋行為態度(6個條目)、信息需求(14個條目)、信息來源(15個條目)、獲取信息的障礙(8個條目)。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非常不重要~非常重要”分別賦值1~5分,總分43~215分,維度得分越高表示個體該行為越頻繁,對其重要性越高。依據量表分數等級劃分標準[9],總分≤86分表示患者信息搜尋行為頻率較低,86~172分處于中等水平,≥172分為較高水平。量表Cronbach’sα系數為0.815,內容效度指數(CVI)為0.723,表明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2.1.3 健康行為能力自評量表(Self-rated Abilities for Health Practices Scales,SRAHP) 量表由BECKER等[10]于1993年編制而成,主要用于評定患者的健康行為能力。包括28個條目,4個維度:營養(條目1~7)、運動(條目15~21)、心理安適(條目8~14,指壓力管理和人際間支持)和健康責任(條目22~28,指獲取健康信息和幫助的能力)。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幾乎沒有把握~有絕對把握”分別計0~4分,總分為0~112分,得分越高表示健康行為能力越高。總分分為良好(≥90分)、中等(45~90分)、差(≤45分)3個水平。中文版SRAHP由中山大學護理學院翻譯[11],Cronbach’sα系數為0.95。
1.2.2 調查方法 取得相關科室同意后,由研究者本人進行問卷發放和回收。調查科室主要為門診血管通路置管與維護中心。調查前首先告知患者目的意義,取得其信任和配合后指導填寫。時間控制在15~30 min,問卷當場填寫當場回收。本研究共發放問卷150份,剔除填寫不完整問卷12份共獲得有效問卷138份,有效回收率為92.0%。
1.3 統計學方法 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 25.0進行數據處理和分析。健康信息搜尋行為和行為能力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進行統計學描述,采用Pearson法進行相關性統計分析。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門診PICC患者一般資料 138例患者年齡32~77(54.55±11.02)歲;男性14例,女性124例;未婚4例,已婚128例,離異6例;初中及以下文化45例,高中/中專67例,大專及以上26例;乳腺癌114例,胰腺癌13例,宮頸癌4例,肝癌3例,胃癌2例,卵巢癌2例。
2.2 門診PICC患者健康信息搜尋行為現狀 138例門診PICC患者健康信息搜尋行為總分(158.46±15.70)分,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各維度得分見表1。

表1 門診PICC患者健康信息搜尋行為現狀(n=138)
2.3 門診PICC患者健康行為能力現狀 138例門診PICC患者健康行為能力總分(99.24±9.77)分,處于較高水平。其中良好87(63.1%)例,一般46(33.3%)例,較差5(3.6%)例。各維度得分見表2。

表2 門診PICC患者健康行為能力現狀(n=138)
2.4 門診PICC患者健康信息搜尋與健康行為能力相關分析 Pearson分析顯示,138例門診PICC患者健康信息搜尋行為總分及信息搜尋態度、信息需求、信息來源與健康行為能力總分及各維度得分均呈正相關(r=0.263~0.462,P<0.05);獲取信息障礙與健康行為能力總分及各維度得分呈負相關(r=-0.168~-0.251,P<0.05)。見表3。

表3 門診PICC患者健康信息搜尋與健康行為能力相關分析(n=138)
3.1 門診PICC患者健康信息搜尋行為處于中等水平,信息需求較高,但獲取信息渠道較窄 WHO健康信息報告顯示,人類近1/3疾病可通過信息溝通提高治療效果,有效獲取健康信息資源對患者輔助治療干預至關重要[12]。表1顯示,患者健康信息搜尋行為總分處于中等水平,與胡蒙等[13]調查結果相類似,說明大部分患者存在健康信息搜尋行為,越來越多患者愿意主動搜尋健康信息,意識到健康知識對疾病預防、治療和控制的積極作用。各維度得分由高到低分別為:信息需求、信息搜尋態度、獲取信息障礙、信息來源。說明門診PICC患者存在較高程度的健康信息需求,更關注疾病治療方法和預后康復。可能因為人對死亡都有一種本能的畏懼,提前查閱了解癥狀控制和疾病治療方法,成為了患者求醫看病的底氣。信息來源維度得分最低,說明絕大數患者獲取信息渠道較窄,主要集中于互聯網渠道。雖然互聯網查閱資料便捷快速,科普知識內容廣泛,但不具有專業知識的普通人很難鑒別搜索引擎給出的結果,偏聽偏信只會徒增恐慌情緒,降低依從性而影響治療效果。這也提示臨床工作者要以患者需求為導向滿足患者需要,提供多層面、多渠道、多種形式的信息培訓,積極引導,從而提升患者獲取有效健康信息的能力。
3.2 門診PICC患者健康行為能力處于較高水平 表2可知,門診PICC患者健康行為能力總分處于較高水平。說明門診PICC患者治療期間能夠自覺做到健康生活行為習慣,可能與患病后患者對自我健康的關心程度和重視度都普遍提高、加之在醫院內治療和住院期間與醫務人員的溝通交流增多、治療周期長且需要維持PICC功能良好有關。138例患者健康行為能力總分處于良好的患者占63.1%,說明絕大多數患者依從性較高,能夠主動獲取健康知識并采取有效行動,可能與調查對象為門診PICC患者,有過維護換藥經歷,具備一定的健康知識儲備有關。各維度得分由高到低為:運動、健康責任、營養、心理安適,此結果與劉和平等[14]的研究結果一致。說明門診PICC患者能夠遵從醫囑進行捏小球或松握拳活動來防止血栓,但對于活動的安全性信心仍然不足,擔心出現導管脫出、堵管等并發癥。這也提示臨床工作人員在進行相關宣教時,應授之以漁,讓患者知其所以然,進而提高患者和家屬的配合度。心理安適維度得分最低,表明調整壓力保持心態平和仍是PICC患者的主要問題,主要和疾病本身有關,即各種疾病的發生發展最終都會落腳到個體的行為及心理的相關性。建議臨床工作時應主動評估患者心理狀況,重視與患者的溝通交流,應用不同溝通技巧或干預措施等多種形式,維護患者健康安全,防范導管維護安全隱患,保證導管安全的有效使用。
3.3 門診PICC患者健康信息搜尋與健康行為能力的相關關系 由表3可知,138例患者健康信息搜尋行為總分及信息搜尋態度、信息需求、信息來源與健康行為能力總分及各維度得分均呈正相關(P<0.05);獲取信息障礙與健康行為能力總分及各維度得分呈負相關。此結果與以往報道[15]相類似,即健康信息獲取積極充分者更能夠以積極態度參與自我健康行為管理,趙燁等[1]也證實了此觀點。計劃行為理論認為,個人意識是合理做出行為的行動依據,主體意愿直接影響主體行為的計劃和實施,認知、行為、環境三者是一體多元,不可分割的整體[16]。本研究中患者本身患有疾病,健康焦慮水平較高,因而其信息搜尋行為不論頻次、時間和重視度,均明顯高于普通人群,信息獲取越多其所得到的相關認知也相對越高,進而影響個體的行為和行動。維度分析,搜尋態度、信息需求和來源與營養、運動、心理安適和健康責任均呈正相關,獲取障礙與各維度呈負相關,說明態度積極者更愿意參與自我健康行為管理,在治療期間能夠更加注重健康行為;而存在較多獲取障礙者參與自我行為管理的態度和行為較消極,針對此類患者應通過多種渠道提升患者獲取信息能力,幫助患者更主動參與自我健康行為管理,形成正反饋循環,提高患者決策滿意度和依從性,進而改善健康結局。
門診PICC患者健康信息搜尋行為處于中等水平,信息需求較高,但獲取信息渠道較窄;健康行為能力處于較高水平,兩者呈正相關關系。了解患者健康信息搜尋特點,能夠提高患者依從性,進而改善健康結局。但本研究樣本量較為局限,單中心樣本代表性不足,建議今后可考慮跨區域大樣本調查,進一步加強研究嚴謹性和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