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杏 陳威 張倩 田先念


湖北省立足農業農村產業發展需求,遵循人才成長規律,以職稱評定引導激勵農民掌握農業生產經營技術,在鄉村形成了人才匯聚的良性循環。
一、基本情況
2015年以來,湖北省宜昌市率先破冰試航,成立農民專業技術任職資格中級評審委員會及辦公室,開啟了湖北省農民職稱評定工作的帷幕。六年多來,湖北省在試點中規范、在規范中推廣、在推廣中延伸,不斷探索實踐農民職稱評定工作。
(一)堅持服務大局,推動農業農村中心工作發展。湖北省農民職稱評定工作始終緊緊圍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建設農業強省等農業農村中心工作,堅持“科教興農、人才強農、以用為本、創新機制、高端引領、整體開發”的方針,面向農業結構調整方向優化人才結構,評定關鍵技術和緊缺型人才,充分發揮其在發展農業、服務農村、致富農民的標兵引領作用。
(二)堅持制度優先,推進職稱評定工作規范實施。2015年12月,湖北省批準成立宜昌市農民專業技術任職資格中級評審委員會,評委會辦公室設在湖北省農廣校宜昌市分校,承擔日常管理工作。2018年,湖北省農廣校宜昌市分校發布全省首個農民職稱評定地方標準——《新型職業農民專業技術職稱評定規范》,明確職稱評定方式方法,量化評價指標。荊門市制定印發了《關于組建荊門市農民技術職稱評委會的通知》和《荊門市農民技術職稱評定暫行辦法》,進一步確立了農民職稱評定試點工作的組織機構、評定辦法和工作機制。
二、具體做法
湖北省依托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不斷規范和完善農民職稱的評價標準、評審專業、評價指標、政策環境制度等,對延伸鄉村振興人才服務鏈、激發農業農村專業人才活力、推進現代農業產業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因人施策,不拘一格評定農業人才。湖北省緊密結合農民需求及農業農村實際,努力破除束縛人才發展的思想觀念和制度障礙,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評定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農民群體,農民職稱評定工作做到了“三活一嚴”。一是評審對象活。既可以是“土專家”“田秀才”,也可以是返鄉大學生和返鄉創業者,只要是有技術有能力,愿意在農村干事創業,都可以參加評審。二是評審標準活。打破“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的評價框框,取消論文、職稱外語、計算機等硬性要求,突出農業生產技術水平、組織管理和致富帶動能力。100分的評定總分里,學歷只占5分,而生產經營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分別占20分和15分。三是評審方法活。按照“干什么、評什么,怎么干、怎么評”的原則,針對不同專業采取不同評定形式。對經營管理人才主要通過業績展示、專家提問等方式評定,重點突出參評人員在經營管理組織和致富帶動能力上的水平;對技術技能人才將評定場地放在田間地頭,由參評人員現場展示技術技能,評審專家現場提問。四是評審過程嚴。堅持農民申報評定對象的能力條件不放松、農民的證件資料核實不草率、組織專家評審的程序和結果公示的過程不簡化,嚴格評審計劃、注重核評細節、規范工作流程,做到公正、公開、公平評定。
(二)改革創新,不斷打破職稱評定“天花板”。為進一步打造一支市場意識強、專業技術高、經營管理能力好的鄉村人才隊伍,湖北省創新機制體制,農民職稱評定工作做到了“兩個突破”。一是職稱層級有突破。2021年6月,經湖北省人社廳批準,宜昌市、荊州市、荊門市、恩施自治州等四地職稱改革工作領導小組成立了“宜荊荊恩”區域農民技術人員高級職務任職資格評審委員會及辦公室,從此省內農民技術人員也可以像企事業單位專技人員一樣參評高級職稱,進一步打破農民技術人員職業發展的“天花板”。二是區域合作有突破。“宜荊荊恩”四地協同,區域內人才按照同一評審標準評定、專家庫四地共建共享、職稱證書四地通用,實現了區域內人才評價和使用一體化。
(三)因勢利導,改善職稱人才環境政策。為調動農村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湖北省不斷探索構建職稱人才結構優先調整、投資優先保證、制度優先創新的政策體系。對獲得職稱的鄉村人才優先提供農業科技示范與推廣等惠農項目;優先享受農業補貼、金融貸款、農業保險等扶持政策;優先納入農業人才選拔、地方政府表彰獎勵等方面的對象;優先作為認定示范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等的依據;優先組織參觀學習交流;優先推薦開展有償技術服務。
三、主要成效
湖北省農民職稱評定工作得到了有關部門的肯定。其中,宜昌市農民職稱改革工作2017年榮獲中組部“全國最佳人才工作創新案例”。農民職稱評定工作的開展,不僅進一步鼓勵和引導農民技術人員積極提高技術技能,而且相關企業、合作社能獲得更大的政策扶持,更是在廣大農民群體中形成了學習榜樣的“正能量”,使得人員技能、企業發展、社會效益等相互影響,形成良好的“正反饋”。
(一)打造了一個鄉村振興人才高地。湖北省職稱技術人才專業結構不斷優化、素質不斷提高,進一步打造全省人才振興新優勢、激發鄉村振興新活力。一是完善了農業職稱人才專業結構。評定專業不僅包括在農村從事種植業、畜牧業、水產業生產第一線,還包括農業工程、農業機械和農業經營管理專業,充分激發各類農業人才的創造活力。二是獲評人才素質大幅提升。據統計,較之2016年,2020年獲得中初級職稱的農民呈現年輕化和高學歷趨勢,其中年齡“70后”占比由67.4%下降為43.1%,“80后”占比由17.4%上升至38.2%;大專及以上學歷占比由21.7%上升至34.7%。
(二)涌現了一批農業農村現代化領跑者。據初步統計,開展農民職稱評定工作以來,先后有964人取得農民技術人員高中初級職稱,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樹立了一批具有示范性和引導力的“標桿”。監利縣“女糧王”畢利霞是種植業高級農藝師,也是“全國農業勞動模范”,目前機械化種植水稻2000畝,農機服務覆蓋6.7萬畝稻田;宜都市胡安明取得農藝師職稱后,其所在企業獲得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逐步發展為宜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國家有機茶認證企業,輻射帶動茶葉基地2萬余畝;湖北茂源水生態資源開發有限公司創辦人梁智博,2016年獲評中級農藝師后,積極參加高校產學研對接,其所在公司申請成立了院士專家工作站,成為高校客座講師,兩項發明獲國家專利授權,授權新型實用專利16項,實現成果轉化收入200萬元,2021年,他獲評高級農藝師職稱,個人職稱“更上一層樓”。
(三)帶動了一方農民脫貧與致富。一批留得住、用得上、沖在前獲得職稱的農民在農業農村中掀起了學科技、敢干事、敢創新的熱潮,并輻射帶動周邊群眾共同致富。恩施州向輝是經營管理類高級農藝師,也是“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用“教育+產業”模式幫助山區農民打開致富門,累計培訓農民1.2萬余人次;破格晉升高級農藝師的丁偉,帶動周邊農戶1012戶種植食用菌,為185名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共計帶動243戶貧困戶脫貧,其所在企業被認定為宜昌市首批市級扶貧重點龍頭企業;秭歸縣農業農村局特聘養蜂技術員宋正亮在2018年取得職稱后,為周邊多個地區的養殖戶開展技術服務,至今共指導農戶約3000人次,帶動貧困戶37戶,其中包含7位殘疾人士;遠安縣食用菌生產者高進郁在2018年獲評中級農藝師職稱后,成立食用菌技術培訓學校,引導菇農由粗放式栽培管理向科學化、標準化、精細化管理方式轉變,讓他們種植有效益、投資有回報,為當地脫貧攻堅工作作出了貢獻。★
(作者單位:1.湖北省農廣校
2.湖北省農廣校宜昌分校)
3956501908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