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其坤
我總是有著這樣的教育夢想:若干年之后,我的學生中有成為科學家的,對國家、民族,甚至對世界做出巨大的貢獻。他們可能像袁隆平一樣,因為不朽的功績而擁有院士的榮譽;也可能像屠呦呦一樣,雖然沒有“院士”的頭銜,但仍然“默默無聞”地用行動告訴世人她已經做了什么。我不厭其煩地把這個夢想說給每屆學生聽——哪怕實現時我已經變成了一棵樹,也一定會揮舞枝葉,向學生致以深情的敬意。即便在有生之年,這樣的學生仍然沒有出現,我也樂意將這種夢想傳遞給所有學生,我始終堅信學生中會有一部分優秀人才樂于成為中小學教師,這樣,他們也能把這種夢想一直傳遞下去。
所以,在我的教育教學中,有了對未來“科學之星”的特別關注:識別出他們與眾不同的科學稟賦,引導、保護他們的好奇心。
首先,為了這些未來的“科學之星”,我練就了“裝糊涂”的本領——讓學生體驗“擊倒”我的成就感。我認為,“學生太聽話了”是科學課程教學的失敗。現在普遍的教學現象之一是學生做完習題后等著對答案,所以第一次我就及時給了他們“答案”——有意將部分正確答案改為錯誤答案,而且裝出一本正經的樣子。學生首先開始懷疑的是自己的答案,但顯而易見,可他們的思考與演算、推理是沒有問題的,這才會戰戰兢兢把困惑投向我給出的答案,可他們想說又不敢說。我呢,裝糊涂。終于有幾個學生憋不住了:“老師,這幾個答案是不是不對呀?”我說:“那你告訴我,正確的答案是什么?給我說道說道。”于是學生開始小心翼翼地給我講述他們的依據和思考過程。棒極了!這個時候我當堂承認自己的“糊涂”:“看,我不能發現的問題你們都發現了,而且幫助我糾正了,你們比我厲害多了,我得向你們學習呀!”第二次,我加大了區分的難度,繼續裝糊涂。學生對概念、原理的理解越來越清晰、深刻,解決問題的思維也越來越縝密。當再一次推翻我給的“答案”時,他們欣喜到手舞足蹈,“原來我們是可以比老師厲害的”使他們內心充滿獲得感。
“裝糊涂”的目的在于讓學生獲得“我比老師厲害”的積極的心理暗示,激起學生的學習原動力。具體方法是以不同層次“錯誤”的植入培育學生發現錯誤、時刻質疑的習慣,前提是教師要做出讓步——讓學生感覺到教師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可以超越的。
其次,教學中盡量讓學生感受到科學課程的樂趣,這是科學課程教學的正途。物理課程的實施目標在于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如果我們沒有實現這個目標,那么我們的物理教學就不能稱為科學課程,因為科學和創新是緊緊聯系在一起的。然而,創新是不能教出來的,教得出來就不能叫創新,它只會被引導、激發出來,切入點就是教師要在習以為常的教育現象中引導學生有不同尋常的發現——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例如我在做“光的折射”這一常規的演示實驗時,先往透明玻璃杯中倒入半杯水,再將一根筷子斜插下去,學生看到的是筷子折了,而事實是筷子沒有折。針對這個現象,我會引發學生思考:我們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真是這樣嗎?我們“眼見”到的筷子是折斷的,但實際的筷子還是完好的,所以“眼見”不一定為“實”!不用說,學生的眼珠子都瞪得大大的,因為科學課程的切入,令他們感到驚訝。
最后,在對于教材的態度上,我不允許自己“跪著教”,更不贊成學生“跪著學”。再好的教材、教輔資料都是人編制出來的,人的不完美決定了教材、教輔的不完美。例如,與人教版物理教材配套的某標準教輔優佳學案,針對電壓表的使用,其中的表述是“電壓表的‘+’‘-’接線柱要正確,電流從電壓表的‘+’接線柱流入,從‘-’接線柱流出,否則指針會反偏。”針對此說法,我在《教學與管理》2008年第4期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電壓表的接線表述教學初探》,其中給出了讓初學電學的學生更容易理解的表述:“將電壓表的‘+’接線柱連接電源的正極一端,‘-’接線柱連接電源的負極一端。”
即便是面對考試,我也引導學生“重感情”地理解答題:與一份好的試卷相遇,就是認識一個新朋友。“新朋友”身上的很多美好的東西是不會直接告訴我們的,需要我們用心去發現、去接納。好的試題不是要讓所有學生都能順利解答,而是要讓學生在放松、愉悅的答題過程中,激起對新事物的好奇心,在友好中學習、領會到新事物身上的一些特點,從而引發深度的思考。在期中期末考試、學業檢測等之前,我總是提醒學生:作為一名答題者,你得明白,首先要征服的是閱卷老師的眼睛,其次是閱卷老師的心,這兩個目的是可以同時達到的,也是可以同時損毀的。而要做到這兩點,需要你在答題時進入無我的境界——就是你的眼里、心里只有問題情境的清晰再現,只有應答技巧的涓涓細流經過你的筆尖,自然流淌到潔白的答題卷上凝固成型,成為你最得意心儀的書寫作品。閱卷老師看到的就應該是你的這個美妙絕倫的作品。
越來越多的學生愿意走向我、靠近我,我視野中的“精英”逐漸浮出水面。與他們相伴而行,我相信這是世界賜予我的最高獎賞。我對他們說:與好奇心相比,分數真的不值一提!我選出雜志社寄送的樣刊,當作獎品悄悄獎勵給他們。這類“精英”的發現,警醒著我對待他們的教育策略:不過分逼迫他們提高分數,不為他們設計預定的套路;鼓勵他們的好奇心向更高層次發展,鼓勵他們主動揣摩、研究“感覺有點不對勁”的小問題;鼓勵他們勇于嘗試,不懼失敗,認可失敗也是一種成功。
如何更好地教好這樣的學生?我閱讀了劉道玉教授《創造教育概論》一書之后,思路更加清晰了。但是本書論述的更多指向大學階段以上的創造力的發展,而事實是,學生如果沒有基礎教育階段的“好奇心”的保護和積累,將會嚴重阻礙他們后期的創造力發展。我認為就是兩個“好奇心”的保護最重要:一是學生的好奇心,直接關系國家民族的未來;二是教師教育教學的好奇心,直接關系教師是否能發現有“好奇心”的學生。而兩個好奇心都有著共同的敵人——過度的、扭曲的分數逼迫。在學生那里,如果沒有時間、沒有場景去“好奇”,那么程式化的刷分刷題對“好奇心”的傷害幾乎是毀滅性的;在教師那里,追逐分數帶來的現實利益會讓很多教師因迷失了教育的初心而停滯不前,對教育教學的好奇心也會丟失。
“負擔過重必然導致膚淺。”愛因斯坦如是說。
(作者單位:云南省云縣第一完全中學)
3963501908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