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佳
摘 要: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不僅擔負著使學生獲得知識的責任,而且擔負著德育的關鍵性任務。數學是一種較為獨特的文化形式,在職教師應該更加努力探究其中所蘊含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找到一條在小學數學學科中滲透傳統文化的道路。伴隨新課改的推進,很多小學的培養側重點正在逐漸發生偏移,開始重視對于學生們的核心素養的培養。而不再單純地關注他們的學習成績。重點變為養成學生們的自主學習能力、思維和綜合能力上面。而作為中華兒女,小學生們更加有義務繼承我國幾千年的優秀文化,將本國文化發揚光大。本文就以小學數學科目的教學為例,進行簡單的分析。進而立足傳統文化融入小學數學的價值出發,提出了較為淺顯的改善意見。討論了怎樣才能在核心素養下,將傳統文化滲透到小學數學教學的對策。
關鍵詞:核心素養 小學數學 傳統文化滲透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2.014
數學是一種文化,其不但具備著很多的客觀理論,也同時蘊含著較多的傳統文化中的數學思維。倘若能從中找到傳統文化與數學學科的結合點,充分發揮出傳統文化的特色,不但有利于育人,還能在數學文化傳承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加深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數學思維的啟迪和發展,發展數學智力,培養數學能力,加強對我國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熱愛。
數學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門科學的數學和作為一門課程的數學都閃耀著文化的光輝。小學生處于數學學習的初級階段。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建立數學與學生之間的親密關系,是數學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傳統數學文化是培養學生興趣、建立學生與數學親密感的重要途徑。但是小學生還不了解什么是傳統數學文化,需要教師在日常的數學教學中逐步滲透相關的數學文化。
在我國新課程改革環境的影響下,素質教育的教學理念在各學校的課堂實踐中得到了廣泛的貫徹。數學教學是整個教育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的重點是打下良好的數學基礎,培養學生的數學基本思維,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而將傳統文化與數學知識,或與數學名人掛鉤的內容與數學教學相互滲透,不僅可以教育學生關注數學領域的成就,讓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精彩的傳統文化數學故事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培養他們的思想品德,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態度,從而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和核心素養。
一、小學數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的意義和價值
(一)培養學生的基本數學思維
學生在數學基礎知識的學習中,只能局限于一個數學公式的轉述,理解數學公式是如何形成的,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靈活運用數學基礎知識,遇到困難時,是一種綜合學科要獨立運用數學知識的靈活解法。因此,學生可以通過了解和學習數學傳統文化,發展自己的數學基本思維。
(二)加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任何理論或公式,如果無緣無故地呈現在學生面前,直接用在學生身上,就會顯得枯燥乏味。如果你在公式或理論中加入一個故事或背景,它就會變得有趣起來。通過學習歷史文化故事,學生可以了解和理解的公式和理論,可以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注意和記住公式的真正含義和起源或理論,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
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滲透傳統文化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提高數學學習興趣,還可以對歷史人物的文化進行了解和學習,增強學生的道德模范意識,優秀的數學名人為學生樹立榜樣,讓學生模仿和崇拜偉大的歷史文化人物,形成正能量,從而積極地學習和生活,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素質。
二、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實踐策略
(一)傳統文化轉化為數學故事
傳統文化對小學生來說還是很模糊的。此外,小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理解能力低。教師在滲透傳統數學文化的同時,可以采用將歷史文化轉化為歷史故事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數學教學,讓學生了解一些數學原理或公式的由來,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同時,教師可以通過生動有趣的故事講解,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數學知識的背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形成自主學習的愿望,從而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二)傳統文化向數學活動的轉變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安排一些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活動,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的能力,活躍課堂氣氛,保持課堂高效。
例如,在“百分比”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使用互聯網的搜索引擎功能來搜索中國傳統節日中維持中國習俗的當前比率。讓學生在網上調查和搜索當前中國的傳統習俗,哪些是目前人們還在遵循的?他們的比例是多少?學生核對記錄,制作表格,分組上交。
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們不僅學會了如何用百分比制作表格,還提高了他們在實踐中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同時,也讓學生學會如何在網上找到自己想要的相關信息,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并通過調查結果對學生進行教育,不應忘記中國的傳統習俗,將這些習俗一代代地傳承下去,加強學生的思想品德和愛國主義的培養。
(三)構建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數學課程
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和身心發展特點,結合地域文化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編寫校本教材,開展校本教學活動,建設融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數學課程。
1.選取歷史名人的代表性典故
中國數學家對數學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融入校本教材中的典故,使學生通過名人典故,理解打結計數,東漢張衡、祖沖之、楊輝三角等數學典故,使學生充分感受到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選取經典古籍
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些典型問題早在古代就被研究過,并成為經典問題。我們可以選擇一些適合小學生學習情況的典型問題,激發學生對這一類問題的研究,開闊學生的視野。例如,在研究假設時,我們可以參考“雞兔同籠”和“百僧百缸”的問題。在研究損益時,可以參考“斷繩測井”問題。由此可見,小學數學研究在古代就出現了一些典型的問題。選擇這樣的課題作為教學的一部分,既達到了學科教學的目的,又能讓學生了解優秀的傳統文化,不留痕跡地滲透和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
3.選擇有趣味的經典游戲
中國古代有許多有趣的民間游戲,其中也有一些數學原理或方法,可以作為校本教材的一部分介紹給學生。比如七巧板、孔明鎖、九連環、華融路等傳統游戲,匯聚了中華民族的智慧,不僅有趣,還能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將傳統文化轉化為數學作業
中國人崇尚節約和環境保護,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高尚思想。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可以督促學生進行相關作業、練習,并完成統計表和條形圖學習,要求學生完成課后作業相關的時間,觀察他們的父母在日常生活的習慣和風俗,列出你認為他們最節約的一點習慣,并做相關的統計數字或標簽,還要列出他們最浪費的習慣并圖表它們。
這樣,教師不僅訓練學生如何使用統計圖表的數據量,他們想要加強學生的數學實踐運用能力,而且通過實踐課外生活,讓學生意識到如何保存在家里,哪里不夠好,讓學生能做到節儉,從而培養學生的良好品格。
三、課堂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途徑
(一)在課堂教學中探索教學內容,了解優秀傳統文化
在數學教學中,充分挖掘教材內容,使學生不僅能獲得積極的數學情感體驗和充分的數學思維,在運用已有的數學經驗和生活經驗解題的過程中,感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理解傳統文化。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有很多內容可以在數學教學中探索傳統數學文化知識,滲透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
例如,在二年級的《識數千內》一課中,教材首次使用了中國特有的計算工具——算盤來幫助學生識別數字。在教學中,筆者通過算盤的教學向學生介紹了我國數字的發展過程。從用物數、用繩結數、用記號數到數,我們都可以在此基礎上認識算盤。在了解算盤的過程中,筆者和學生們學習了算盤的每個部分的名稱,每顆珠的大小代表上下銼的數量,以及如何用算盤計數和數數。在算盤的幫助下,幫助學生在數數、寫數字、讀數字的過程中認識數字,成為學生認識數字的優秀工具。下課后,筆者帶領學生們了解了八卦算盤。通過人數眾多的人在算盤的幫助下,學生們感到自己可以在40分鐘內穿越千年,不僅掌握了學科知識,還欽佩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二)創造教學情境,將優秀傳統文化運用到課堂教學中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離不開教學情境的創設。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有意識地引入優秀傳統文化的物質背景,既能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又能在教學中潛移默化地滲透優秀傳統文化。
如在二年級數學教學課堂“認識數字”這一課上,教師就可以創建這樣的視頻教學課件。中國有五千多年的歷史,有7000公里的古絲綢之路,讓學生在理解所有的同時,大量在感受中國悠久的歷史,古代絲綢之路給學生的震撼,使學生對祖國的文化產生了深深的崇敬。
(三)在數學活動中回顧傳統文化
數學概念、規律、算術等,是一代又一代數學家經過無數次實驗和研究而得出的。如果數學學習只注重結論的應用,可能只會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印象,學習就不再深刻。《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學習過程,指出要注重“體驗”和“探索”的過程。因此,如果教師能夠及時地將數學歷史資料引入課堂教學的學習過程中,不僅可以豐富學生對這一知識的理解,還可以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增強民族自豪感。在教學中,筆者注重對教材中數學歷史的探究,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問題探究的過程。
例如,在教學五年級《圓周長》課上,我們可以利用教學內容了解計算PI的必要性后,讓學生猜測如何計算PI。在小組討論和小組間討論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測量和計算PI。經過多次測量和計算,學生們幾乎可以得到3點多一點的PI,但具體的結果并不完全一致。這時,我及時向同學們介紹了PI的發展歷史。通過史料,不僅用歷史來解釋PI的價值,還體驗了活動中計算PI的過程。學生們深刻理解了古代數學家的偉大,為他們輝煌的歷史成就而自豪。
四、在閱讀中豐富對傳統文化的感悟
數學不僅是一門科學,而且是一種語言。它已成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管理科學的工具和語言。教育家斯托利亞爾說:“數學教學是數學語言的教學。”因此,數學的學習離不開數學的閱讀,數學的閱讀也必須包含優秀傳統數學文化的閱讀。此外,在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閱讀傳統文化,會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一)課堂上注意閱讀
某版小學數學教材每卷都安排了“你知道嗎?”的知識環節,其中很多內容都與數學的優秀傳統文化密切相關。例如,在此環節中補充了祖先的數數方法、七巧板、九十九首歌、算盤等,讓學生們認識到數學來自生產生活,感受到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這些知識環節可以作為課堂上的重要閱讀材料,并呈現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了解數學文化。
(二)課外指導閱讀
說起課外閱讀,一般想到的更多的是語文課外閱讀,其實數學學習也需要課外閱讀。目前,適合兒童閱讀的課外數學讀物有很多,其中優秀的中國傳統數學讀物也可以推薦給兒童閱讀。例如,胡鶴齡的《七巧曲、九環、華融路》、于祖泉的《中國古代算術解題興趣》、柳柏濂的《曹沖為何能稱象》等書目,不僅讓學生欣賞中國的經典數學故事,還讓學生在嘗試經典數學問題的過程中,開闊視野,發展思維。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包羅萬象,要有計劃、有目的、循序漸進地滲透和熏陶。數學在這方面的作用有限,但它也能發揮作用。教師應該傳承和發展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讓學生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逐步提高和進步。
總之,小學生處于數學學習的初級階段。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建立數學與學生之間的親密感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傳統數學文化是培養學生興趣、建立學生與數學親密感的重要途徑。將傳統數學文化滲透到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感受到中國傳統數學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核心素養滲透下的小學數學傳統文化課堂教學,能夠教育學生自主學習、熱愛學習、學會學習,同時培養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綜合能力,而且還可以通過整合傳統文化教育,使學生更加注重文化觀念,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從而從各個方面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數學本身就是一種文化,中國文化有五千年的歷史,傳統的數學文化是我們中國的寶貴財富。數學教學也應該承擔起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責任。滲透傳統數學文化的方法和形式多種多樣。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如果能及時滲透傳統數學文化,數學課堂就會充滿活力,有助于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元暉《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的探究》,《中國校外教育》2018年第32期。
[2] 高成仁、祖洪明《傳統文化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課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7期。
[3] 黃廣平《利用傳統文化建構小學數學趣味課堂》,《祖國》2017年第3期。
[4] 高波濤《淺談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滲透》,《新課程研究》2015年第1期。
[5] 葉建云《讓傳統文化浸潤小學數學課堂》,《云南教育(小學教師)》2018年第3期。
3348501908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