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曉華


摘要:產業集群發展是加快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農業安全是保障國家經濟社會平穩運行的核心因素,現代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重要性顯而易見。文章以肇慶市現代農業集群發展為例,分析了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模式,重點研究基于共生理論的現代農業產業集群機理和路徑,探討了政府、企業和行業協會的協作機制。提出需要完善保障產業共生的制度體系,完善支持產業共生的市場體系,建構凸顯產業共生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關鍵詞:現代農業;產業集群;產業共生
一、現代產業集群發展文獻綜述
產業集群發展一直以來都是經濟學、政治學,管理學、地理學等學科的熱點研究領域之一。對于產業集聚的形成機制及其評價機理,歷史上不同學派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研究,形成了不同的理論。影響力較大的理論包括馬歇爾的外部經濟理論,韋伯的產業區位聚集理論,波特的競爭優勢理論,Perroux的增長極理論,彭德曼等學者的地域生產綜合體理論,昆曼的空間經濟學理論和皮埃爾等學者提出的新產業區理論。除此之外,產業梯度轉移理論、交易成本理論、共生理論、扎根理論和系統動力學理論等也為國內外的產業聚集研究提供了多角度和多維度的理論支撐。
近年來,國內的研究集中于工業集群和高新技術產業集群,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研究學者加大了對現代農業集聚的關注和研究。對于農業產業集群的概念,李春海等學者認為是指一組在地理上相互鄰近的以生產和加工農產品為對象的企業和互補機構,在農業生產基地周圍,由于共性或互補性聯系在一起形成的有機整體。姚云浩(2014)認為農業產業集群是由農戶(生產基地)、農業加工企業及相關產業企業和支撐服務機構間通過分工合作在某一領域結網而形成的組織。依據農業的特點,尹成杰(2006)將農業產業集群劃分為種植業產業集群、養殖業產業集群、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農產品流通產業集群、農業科技產業集群5 種形式。衛華(2020)認為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和升級離不開創新,而創新離不開制度環境保障。
根據產業集群的特征,農業產業聚集形成的機理可以分為三個方面(見表1)。
二、肇慶現代農業產業集群發展概況
(一)肇慶現代農業產業集群發展成果
目前,肇慶現代農業產業集群雛形開始展現,其特點表現在四個方面。
1. 農村經營主體數量及規模擴大
截至2019年9月,全市縣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203家,年銷售收入超億元的龍頭企業有11家,超5億元的有3家,肇慶市愛農農業懷集分公司樓邊基地等4個單位獲頒“供港澳蔬菜種植基地”備案證書,懷集縣汶朗鎮旭燕農產品種植農場等10個“信譽農場”培育點獲授牌,廣寧縣成功申報了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德慶、封開、懷集正在積極籌備創建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體現了現代農業產業鏈在得到逐步完善。
2. 農業產業化發展程度加深,產業集群雛形初現
截至2020年,肇慶獲批了8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7個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建設。目前以農業經濟占較高比重的有高要、德慶、封開、廣寧、懷集等區縣,其中,高要區形成了以糧食、南藥、水產、畜禽為主的農業集群,德慶形成了以水果、南藥為主的農業產業集群,懷集、廣寧形成了以蔬菜和農副產品加工生產為主的產業集群等。
3. 農業新模式新業態興起
“互聯網+鄉村旅游+生態農業”模式興起,端州、德慶、鼎湖入選了第三批廣東省全域旅游示范區名單,鄉村游為各鄉鎮帶來了市場客流,更提升了肇慶地理標志產品和區域特色產品的品牌力。
4. 農業品牌化建設成效明顯
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的政策不斷得到推廣應用,農業龍頭企業,農村合作示范社,菜籃子基地等現代農業建設項目為越來越多農戶及農業公司的發展提供了標準化的指引。廣東省名牌產品(農業類)、省名特優新農產品、省“十大名牌”系列農產品等地方特色農產品品牌不斷涌現,形成了包括高要活道梅香米,德慶貢柑,封開杏花雞,懷集譚脈西瓜,汶朗蜜柚等品牌產品,帶動了白馬高山茶、德慶黃瓜榨、鼎湖沙浦粉葛等特色產品的發展。
(二)肇慶現代農業產業集群發展存在的問題
1. 產業聚集度仍然處于較低的水平
由于農業收益不高,很多農民棄田進城務工,大量耕地種植地撂荒,現有的種植地產權復雜且分散條塊狀明顯,土地資源的整合和流轉在實踐中面臨著難以克服的障礙,對開展以規模化和機械化作業為主的現代農業產業發展造成了難以逾越的鴻溝。
2. 農業產業鏈仍然處于薄弱水平
生鮮農產品銷售時間短,物流成本高,冷鏈資源匱乏,也影響了農戶和公司對現代農業產業的擴大化生產投資,生鮮產品的標準化水平不高,出產質量高低不一。同時由于本地種養植規模不大而且產地分散,農產品的供應量有限,也影響了符合資質要求的農產品加工廠到肇慶投資建廠的意愿,導致肇慶的現代農業在銷售規模上難再上臺階。
3. 現代農業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有待提升
很多有文化和社會閱歷的農村人口進城務工,現在在家務農的從業人員以老少為主,或者進城務工人員短暫回鄉參與農忙時的收種工作,很多務農人員仍然存在契約精神差,農業種植技術跟不上產業發展的要求,農業從業人員已經不適應現代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
由于現代農業產業集群體系沒有建成,肇慶農業產業沒有足夠的定價權和品牌溢價能力,加強對肇慶現代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研究,促進肇慶現代產業體系再上新臺階的產業發展目標被越來越多領導和本地學者所重視。
三、現代農業產業集群模型框架
農業產業集群的研究,對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具有重要的作用,現代農業產業的社會化分工,加強粵港澳大灣區的消費市場與肇慶等粵北山區和大西南各農業大省等供應地的供需對接,加強現代農業產品的供給側改革,促進肇慶農產品走進灣區,走向世界,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此,需要根據肇慶現有的產業基礎和地理位置特征,自上而下搭建肇慶現代產業體系的框架模型,根據共生理論構建產業集群內部的協同發展關系,通過系統動力學原理打造現代產業鏈可持續發展的體系。圖1為肇慶現代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框架模型圖。
四、建立基于產業共生理論的產業集群協同發展機制
(一)基于協同共生的現代農業產業集群發展機理
根據上文中分析的肇慶現代農業產業集群主體可以看出,現代農業產業集群涉及到了產業鏈,人才供給和服務機構以及政府部門,從而形成了水平共生、垂直共生和交叉共生的三種模式。
所謂水平共生,是指在農業產業發展的早期,農業企業相互之間并沒有形成緊密的關聯,農業企業以市場跟風的種養殖決策為主,產品同質化嚴重,相互競爭是本階段重要特征,企業間的合作意識淡薄,彼此間聯系較少,因此,本階段更多被稱為企業集群,農業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對區域發展環境,地理位置優勢,市場需求等因素依賴性極大。只有當處于水平共生階段的農業企業和“公司+農戶”的主體相互形成良性的競爭關系,才能使聚集的企業順利過度到垂直共生階段。
協同發展的第二個階段是垂直共生階段,通過擴大和增加肇慶農業企業的集聚,吸引大量對農副產品有采購需要的企業及機構的關注,采購商基于降低搜尋成本、物流成本的考慮,將會不斷入駐農業企業集聚區,逐漸形成具有更大影響力的具有地理品牌特征的產業集聚區。隨著農業產業鏈的主體不斷增多,商業服務不斷完善,市場需求不斷增多,也會促使聚集區內的企業繼續加強相互協作,為客戶提供更多增值服務,從而提高供應鏈的整體效益。
產業集群的第三階段是交叉共生,這個階段意味著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農業產業集群的形成,隨著越來越多涉農主體的入駐和創業企業的誕生,農業企業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在劇烈的競爭眼里下,整個農業產業集群內企業間也會呈現出既競爭又合作的狀態。本階段,對政府的宏觀管理又有了較大的需求,對包括金融機構,法律機構,檢測機構等主體的增值服務需求進一步加強,復合型的農業人才需求越來越大,配套機構的入駐,與集群內原有的企業展開緊密合作,尋求共生發展,從而實現了產業企業從少到多,產值從小到大,品牌從無到有的轉變。
(二)肇慶現代農業產業集群共生發展的路徑
1. 完善保障產業共生的制度體系
加強農業產業鏈協同的標準化建設。由于產業集群內需要大量跨企業甚至跨區域間的協作,如果技術規范不統一,不但導致農業產品溯源工作難以開展,對產品的質量、品牌管理控制都有障礙,企業間合作的技術堡壘較高,也影響了現代農業產業集群的共生關系構建。因此,需要加大對農業產業鏈標準化工作的應用,農業產業鏈的標準化包括了產品鏈的管理技術標準和產品流通的管理技術標準兩個范疇。目前地方標準的認定權限也下放到了地方政府,企業在編制地方標準和團體標準的難度降低,將有利于肇慶在上述標準的編制和宣貫工作的開展。為了降低企業間的合作障礙,特別需要重視企業間信息接口的標準化,減少人為割裂的信息碎片,提高產業集群成員間的信息溝通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加強農業產業集群共生關系建構的政策環境建設,地方政府是現代農業產業集群共生系統的產業環境供給者,良好的營商環境和產業政策環境有助于增強現代農業產業參與集群共生系統的積極性,因此,地方政府應著力制定促進產業創新、產業人才供給、產業降本增效的綜合政策體系,加強實施政策的調研和宣傳工作,加強對基于公平競爭的市場制度監管力度,促進現代農業產業的聚集發展。
2. 完善支持產業共生的市場體系
鼓勵面向產業市場機制運營機制的研究,特別是加強農業企業信譽機制的管理,加大面向涉農企業主體的信用評估機制的實踐探索,鼓勵行業協會擔負起建構基于現代農業產業集群的企業信用機制認定責任,幫助農戶和企業用較低的成本來化解市場交易中的信息不對稱性的問題。行業協會可以采取建構開放式農業企業信譽信息查詢平臺的方式來激活所掌控的農業企業信譽信息的利用價值,為農業企業提供及時、便捷的信譽信息查詢服務,從而降低物流產業集群內外部交易的信譽風險,也降低其交易成本。于此同時,還需要增加實質性懲戒制度的應用,有效杜絕違反自律體系和誠信體系的行為發生并由此影響了產業集群品牌的公共利益,也杜絕集群企業中為謀求企業私利為目標的機會主義傾向,避免劣幣驅逐良幣。
促進現代農業產業集群要素市場化改革,加強土地要素、資本要素和勞動力要素在農業種養環節的市場化配置,提高農業產業的種養、加工、流通的運營效率,降低供應鏈成本。在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中,在國務院和廣東省關于農村土地政策的基礎上,依法依規加強對農民的土地進行整合,爭取更多的規模化成片種養殖經營模式,規范好耕種地和建設用地的比例和關系,為產業鏈集群發展創造更好的土地要素支撐。在資本要素市場化配置中,加強社會資本在現代農業集群內的金融服務,在銀行利率,財稅政策方面提供創新性產品,更多吸引粵港澳大灣區的企業家和社會資本投資肇慶現代農業產業。而在勞動力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對現代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尤為關鍵,一方面吸引更多有技術的來自于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群的高素質人才返鄉創業或擔任技術指導,提高現代農業勞動力供給,另一方面加強對農村現有存量勞動力的技術培訓,豐富培訓手段和渠道,盡快提升現有勞動力的技術、經營和法務能力,積極推進現代農業從業人員的職業化改革。
3. 建構凸顯產業共生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現代農業產業集群應當建立根植于農業產業集群的組織文化。相同或近似的組織文化和制度環境有助于農業產業集群成員企業增進對區域內農業產業集群的認同感,以同源性組織文化來加強農業產業集群成員企業的凝聚力。鼓勵在產業集群內通過社會力量建設產業文化博物館,吸引大專校院與產業集群開展產業文化相關研究,協調地方官媒加大對產業文化的宣傳。同源性組織文化的培育和推廣,也有利于產業集群在產品標準,服務標準,產品協同開發等方面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系,持續增強區域品牌力和競爭力,又反哺產業集群內的企業利益。
鼓勵集群內的企業加強資源共享,實現產品互補,服務互補和市場互補的良性協作共生關系,鼓勵集群內企業以節點的形態,在龍頭企業以市場手段的指引下形成類自然生態系統的多層次農業產業網絡,鼓勵集群內產業通過供應鏈競爭的方式提高企業抗風險的能力和增強市場服務能力。創新產業鏈延伸融合模式,特別是在以肇慶現有傳統的農業生產區,加強產業鏈前后延伸,形成產業內部協作和循環的機制,加強通過現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對農業生產、加工、銷售過程的滲透、擴散和改造,最終形成以種養基地為核心,以加工業、流通業和服務業等產業企業聚集,一、二、三產業融合的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
參考文獻:
[1]王艷榮,劉業政.農業產業集聚形成機制的結構驗證[J].中國農村經濟,2011(10):77-85.
[2]衛華,張派.農業產業集群創新發展的制度環境研究[J].北方經貿,2020(06):31-33.
[3]許紅.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理論分析、實踐探索及對策建議[J].開發研究,2020(05):110-117.
[4]陳嘉,韋素瓊,李鋒.“共位集群”視角下的農業產業集群演化路徑與網絡——以福建省漳平市茶產業為例[J].熱帶地理,2021,41(02):364-373.
[5]韋啟紅.基于共生理論與供應鏈的物流產業集群發展研究[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3:21-22.
[6]李春海,張文,彭牧青.農業產業集群的研究現狀及其導向:組織創新視角[J].中國農村經濟,2011(03):49-58.
[7]尹成杰.新階段農業產業集群發展及其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2006(03):4-7+79.
[8]周丕東,黃婧. 國內促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主要做法及經驗——以壽光蔬菜、定西馬鈴薯、安溪茶葉為例[J].現代農業科技,2019(23):247-248.
*基金項目:肇慶市哲學社會科學2020年度規劃項目(立項編號:20ZC—34)。
(作者單位: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