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瑞 鄧舒文 竺雅莉


摘要:共享經濟下的“時間銀行”,優缺互補,能解決共享養老思想觀念難以與時俱進、信用體系亟待完善、缺乏實踐經驗的問題。聯合政府、金融、企業、NGO、志愿者、老年人等主體參與,提出基于“時間銀行”的共享養老模式,從業務類型、平臺服務功能、信用體系、數據信息、管理思想5個方面設計準則,提供信息集成和一體化的專業個性化服務,精準對接,合理調配資源,降低養老的社會成本,推動我國養老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共享養老;時間銀行;養老服務;精細化
我國人口老齡化越來越嚴重,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018年年底已達到約2.49億人,“未富先老”和家庭逐漸趨于小型化的現象,注定了我國養老問題無法單純依靠傳統的養老模式。然而,養老服務存在體系滯后、社會參與不充分、人才隊伍短缺、管理方式不完善、服務供給與需求矛盾等問題。
“時間銀行”是以志愿信息系統為依據,嘗試推進志愿者與專業服務人員結合的精細化管理模式,在本質上是一種整合閑置資源滿足真實需求的共享經濟形式,對提高養老服務綜合質量,促進社會和諧共榮具有積極作用。時代催生“時間銀行”共享養老平臺,能合理配置整合資源,精細化解決我國養老的社會難題,促進智慧養老。
一、共享養老內涵及問題
(一)偏離傳統觀念
共享養老模式是基于互聯網,嫁接養老服務的一種互助養老模式,但我國養老觀念以“居家養老”為主,且老年人接受新事物較慢,影響著共享養老模式的推廣。
(二)信用體系亟待完善
信用是共享經濟的基礎,信用擔保是共享經濟的安全準繩。共享經濟與養老產業相結合的養老模式,更有必要建立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安全信用體系。
(三)缺乏實踐經驗
共享養老模式是充分借鑒其他行業共享經濟模式的結果,目前仍處于理念階段,沒有相應的制度保障,沒有形成較大的社會覆蓋面和影響力,缺乏實踐經驗。
二、基于“時間銀行”的共享養老優勢
(一)思想優勢
我國家庭結構、人口結構持續調整,責任主體已從子女轉變為社會,“pay as you go”的現付制養老保險體系賬戶難以平衡?!皶r間銀行”宣傳力度、重視程度逐漸增加,為思想轉變提供契機。
(二)信用優勢
“時間銀行”可結合“互聯網”等新興技術,構建公開、透明的信息平臺,制定統一規則,完善信用體系,便捷化通存通取時間幣,跨區域實現兌換等服務機制,利于形成公平、公正、共享、誠信的社會行為。
(三)試點優勢
“時間銀行”養老模式是城企聯動的一種普惠養老,由政策引導、靠市場供給,其在我國已發展二十余年。借鑒“時間銀行”的實踐經驗,構建“互聯網+養老服務”的共享養老模式,便于優化配置資源。
三、共享經濟下的“時間銀行”優勢
(一)普及程度
以社區為試點的“時間銀行”,存在志愿者數量匱乏、法律制度保障不完善、時間幣的通存通兌便利性低等問題,使得參與人積極性不高,數量較少,推廣的程度和深度相對較淺。人人參與人人收益的共享經濟模式逐漸成熟,利于提高普及度。
(二)服務內容
“時間銀行”以時間為存儲單位,但服務的勞動和時間價值,未形成統一的衡量標準,導致服務項目多是簡單的家務勞動,并不能解決所有的老人需求問題。共享經濟即需求經濟,能盤活社會閑置資源,高效精準促成供需對接。
(三)信息共享
信息平臺是“時間銀行”的核心,目前“時間銀行”的信息化程度低,數據難收集、追蹤、管理,有效信息難及時響應、交流與共享,這些都制約著其平穩運行。共享經濟有大數據的典型特征,能打破傳統經濟下的“囚徒困境”,更好節約資本。
四、共享經濟下的“時間銀行”共享養老平臺設計準則
(一)豐富業務類型
目前,我國養老機構存在供需錯位、服務不夠精細和認可滿意度低等問題,借力政策、科技等外部力量,根據老年人不同的需求,把業余和專業的產品與服務集成起來,與他人共享,建立“互聯網+”的智慧社會養老服務模式。如圖1所示,以“時間銀行”為核心,邀請各地社區、企業、NGO及志愿者多方參與,全方位洞察用戶所需,使服務模塊化、定制化。基礎服務交給志愿者、NGO等互助,專業服務交給專業人員進行收費。
(二)賦予平臺服務新功能
“時間銀行”平臺的通存通兌是影響我國時間銀行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為有效避免“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引入保值、非競爭性、非排他性的時間幣作為平臺唯一的流通工具。借鑒計量經濟學模型衡量服務價值,充分考慮服務的時間長短、強度和技術含量,設計計量標準,構建匯率制度,保證可在多年后兌換同質同價的服務??少徺I專業化服務的同時,保留志愿者、NGO服務,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使老人等弱勢群體“交換時間”、“存儲時間”、養兒防老的理念可改變為“時間養老”。采用雙層投放體系,將時間幣投放給各銀行,再由銀行向公眾兌換時間幣,減少擠兌現象的產生。
(三)完善信用體系
信用是福利社會的新型貨幣,共享經濟是在虛擬網絡環境中產生和發展的,交易雙方間的信任值是促成交易的重要因素。應用區塊鏈技術,分布式共享數據庫,對用戶進行誠信編碼,提高信息管理能力,節點相互檢驗誠信度,搭建可信的環境。連接志愿者服務系統,隨時隨地追蹤記錄信息,有效的管理整體信息。實名認證把控門檻,同時進行審核制,避免犯罪分子有機可乘,提高信息、服務等甄別能力。由社區介入,設立各社區管理體系,提高整體可信度。增設客服服務中心,審核用戶信息、供應方信息、發布需求信息等,若存在安全問題,立即屏蔽并向相關部門反映。
(四)數據信息互通互聯
平臺中,每個人既是需求者又是供給者,既是制定者又是執行者。模仿共享經濟模式,以信息為核心,借用多種技術,依托數據和網絡,實現資源價值最大化利用的目標。以人為個體單位,建立以社區為單位的基礎信息檔案。線上匯聚數據信息,線下尋找地方組織輔導培訓,提升志愿者、NGO服務等級。佩戴一鍵呼叫等設備,互通互聯信息數據。梳理、分析、融合偏好類型,平衡供需。建立反饋機制,確保服務能高質量完成,營造一個平等的環境。應用數據信息,整合社會資源,不斷集成老年群體的產品及服務需求,使服務業務全方位覆蓋老齡人的每個生活環節中。
(五)貫徹管理新思想
“時間銀行”共享養老平臺,應有系統性和整體性的思維,創新管理方式,協同推進完善項目運營,提升組織效率和自身核心競爭力。借鑒溫室管理模式,建構“規則設定(堅守法治框架,制定清晰明確、標準規范的平臺規則)——程序設定(強制將“不合規”的用戶或賣家完全排除在外)——管理設定(引導、規范和獎懲)”三大層次和“規則體系(混合型細化治理)——交易體系(全方位、透明、公開,可置信承諾和雙向評價)——社會體系(建立商盟制度,打通社交網絡)”三大體系,管理內容如圖2所示。
“時間銀行”共享養老平臺以科技為核心,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構建信息網絡,實現技術普惠,提高運營效率,最大化整合資源,為用戶提供從簡單到復雜,從業余到專業的一攬子服務,全方位解決供需問題。通過線上平臺,拓展老年人的視野,線下進行輔助,積極調動各參與方,推動精準對接,更好的智慧養老。注入企業、NGO這些新鮮血液,激活公益+OMO的盈利模式,以時間幣為兌換工具,產生養老金融的新業態。將平臺的創新模式投入試點范圍的社區進行運行測試,了解掌握其存在的缺陷,通過分析彌補缺陷,進而在更大范圍內推廣升級后較為成熟的精細化共享養老平臺模式。
五、結語
老齡化現狀難以避免,架構“時間銀行”共享養老平臺,為智慧養老服務模式的發展奠定基礎,系統化實現管理。倡議、引導志愿者,將等值的“時間”作為服務的報酬,激發青年群體社會擔當,保證服務隊伍專業化與業余化的結合,推動為老服務的普及。積極鼓勵健康老人、低齡老人為高齡老人服務,整合共享理念和資源可持續發展理念,以人為資源,改善服務供需失衡現象,更好地滿足廣大老年人的多元化、多層次的養老服務需求,結合國家試點項目和政策扶植,重建信任,消除冷漠和隔閡,增強凝聚力、用戶安全感、信用度和普及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對于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共享的“互聯網+時間銀行”智慧養老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不斷擴大的養老壓力,形成跨地域全方位電子信息化建設體系,消除地域限制。
參考文獻:
[1]呂子苑.共享經濟視角下我國“時間銀行”養老服務體系的發展對策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19(11):115-117.
[2]鄭聯盛.共享經濟:本質、機制、模式與風險[J].國際經濟評論,2017(06):45-69+5.
[3]袁志剛,陳功,高和榮,桂世勛,陳友華,陳體標,徐大豐,孫秀林.時間銀行:新型互助養老何以可能與何以可為[J].探索與爭鳴,2019(08):4-36+197.
[4]米競.對共享經濟中消費者權益保護之反思[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20,22(03):8-16.
[5]張德英,周云云,冷燮,李龍,周嘉源,施潤和.基于精細化人口格網的城市機構養老設施供需分析——以上海市浦東新區為例[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02):174-183.
[6]朱太輝,張皓星.中國央行數字貨幣的設計機制及潛在影響研究——基于央行數字貨幣專利申請的分析[J].金融發展研究,2020(05):3-9.
[7]汪旭暉,張其林.平臺型電商企業的溫室管理模式研究——基于阿里巴巴集團旗下平臺型網絡市場的案例[J].中國工業經濟,2016(11):108-125.
(作者單位: 新疆大學建筑工程學院。鄧舒文為通訊作者)
1829501705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