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京輝
摘 要: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我們不僅要尤為注重應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知識掌握效率,更重要的是增強音樂課程的教育內涵,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知識的過程中能夠產生個人思想的啟發與認知能力的有效進步。在這一理念下,高中音樂課程教學中注重與傳統文化的有效融合便非常重要。本文以此為研究重點,詳細闡述傳統文化和音樂鑒賞課程融合的意義,在充分認識其融合必要性的基礎上提出有助于實現二者深入融合的相關建議和策略。
關鍵詞:傳統文化 音樂鑒賞 融合策略 音樂教師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2.035
傳統文化是我國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優秀文化形式,即便在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建設步入新時期的今天,傳統文化對社會各項事業建設仍然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傳統文化是聯系每一位中華兒女的紐帶,在教育過程中將其充分貫徹有助于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有助于凝聚力量,迸發新時代的活力。
一、傳統文化和音樂鑒賞課融合的意義
我們之所以尤為注重將傳統文化和音樂鑒賞課程進行有效結合,主要出于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
1.有助于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將傳統文化和高中音樂課程教學結合起來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中華民族也是一個有著悠久發展歷史的民族。在長期的社會實踐和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思想觀念、文化理念、文學藝術以及生活方式都有著高度的科學性和穩定的傳承性。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的,主要通過人類社會的不同具體形式影響到相關的主體。所以,傳統文化對相關主體的影響貫穿于社會事業發展建設的全過程,教育行業自然也不例外。高中音樂教材中存在的大量經典篇目都蘊含著非常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元素和相關概念,這些概念與相關元素隨著教師的教學行為逐漸傳達給學生,對學生的個人認知與思維意識產生重要的影響。學生學習音樂知識的過程中能夠充分接觸我國在長期的社會歷史演變過程中形成的優秀傳統文化,這有助于促進學生自身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另一方面,結合高中生學習的實際狀況,我們也能對音樂教學中貫穿傳統文化教育有助于提升學生綜合素質這一觀點形成更為深刻的理解。傳統文化不僅是一種非常典型的文化形式,更是作為一個非常系統化的知識點出現在高中生要學習的相關科目中,例如政治課程中便有關于文化這一部分的知識點,而傳統文化則是文化這一知識板塊下的一個子知識點。學生在學習音樂知識的過程中接觸了有關傳統文化的相關元素,這也就為他們學習政治課中有關傳統文化的知識點提供了思想啟蒙和初步的學習基礎,具備了相對良好的學習條件,學生的學習效果才會更加突出,綜合素質的提升才會更加明顯。
2.有利于培養學生審美能力
在音樂教學中融合傳統文化的相關知識元素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這種審美能力主要表現為兩種形式:第一,專業的藝術審美。所謂專業的藝術審美就是指學生在學習音樂知識過程中加強了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深度,而由于這些傳統文化理念是存在于相關的音樂篇目中的,所以學生對其蘊含的傳統文化理念形成專業解讀也必然會導致自己對整個音樂知識點形成深刻理解,并初步具備用專業的眼光賞析其中的美。例如《陽關三疊》這一章節便是如此,整個曲目中不僅蘊含了非常豐富的音樂專業知識,而且也涉及了非常豐富的傳統文化理念:首先,《陽關三疊》這是一首古曲,而古曲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屬于我國傳統文化這一基本范疇,所以這首曲子初步具備了傳統文化的相關理念;其次,這首曲子的主題思想是送別。而在我國的傳統文化體系中,送別是一個備受關注的熱門話題,與送別相關的文學作品和藝術作品更是不勝枚舉。學生在學習這首曲子的過程中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國傳統的送別文化,然后基于對送別文化的認識賞析整首曲子,這樣一來,學生本身的審美能力得到了非常明顯的提升和進步。第二,在音樂教學中有效融入傳統文化有助于培養學生對民族音樂的審美能力。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元素在民族音樂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與體現。例如在音樂教材上出現的全國各地區的民歌,都充分反映了中國特色、中國味道和中國風格。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賞析這些經典且有代表意義的音樂作品,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國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體系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這不僅有助于學生進一步增強個人的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對整個民族形成一種欣賞和感恩的良好意識。
二、傳統文化融入音樂教學面臨的問題
將傳統文化和高中音樂教學進行有效融合是教師要完成的重要任務,這一任務的實施和推行有著非常堅實的理論支撐和教育政策支持,但在實際的實行過程中也面臨著一定的阻礙因素。結合本文對這一課題的研究和實際教學工作的解讀,對傳統文化和高中音樂教學有效融合產生阻礙作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傳統文化和音樂教學的先后次序不明顯
我們要將傳統文化和高中音樂教學進行有效融合,首先必須要明確這兩個基本概念在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所占據的地位。傳統文化作為一種理念性的存在形式,在整個高中教育的各學科中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存在地位。包括音樂在內的各學科在開展實際教學工作的過程中都要將傳統文化這種理念充分貫徹和落實。這也就意味著,相對于具體的學科教學,傳統文化在整個課堂上并不是居于主導地位的,教師在滲透傳統文化的過程中也要依附于實際的教學工作和教材上的客觀教學內容。只有尊重客觀教學內容并以此為核心開展延伸性教學,才能真正將傳統文化這種優秀的文化理念在課堂上全面普及并達到對學生的教育作用。但是在當下階段,音樂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的過程中并沒有非常深刻地認識到傳統文化和學科教學工作之間的主次地位,而是把傳統文化作為整個學科教育的重點與核心。這種不科學的認知觀念所衍生出的具體教學行為也是失準的,而這種失準的教學方向和教學策略在推行過程中所導致的直接問題便是實際課堂教學工作與整個教材的教學內容產生沖突和偏離。學生也不能牢牢把握整個音樂課堂教學的主題,所以整體的教學效率是不能得到保障的。
2.傳統文化的落實方式不夠靈活
在高中音樂教學中,也是有眾多教師能夠準確認識傳統文化和學科教學工作這二者之間的主次地位的,始終堅持以教材內容為整個教學工作的核心與發起點,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將傳統文化作為一種補充性的教育元素向學生傳達。但是當整個教學工作涉及傳統文化的教學內容時,教師在整個教學主題的轉移方面卻不夠靈活。例如在《孟姜女》這首河北民歌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帶領全班學生一起從音樂的專業角度解讀這首曲子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這也是整個學科教學工作的必要組成部分。但是當涉及傳統文化教學工作時,教師直接選擇帶領學生從傳統文化的視角解讀這首曲子,課堂教學重心的轉移非常機械和生硬,甚至有一部分學生對教學主題的轉移不明所以,認為教師開啟了另一個部分的學科教學工作。但實際上,教師的教學注意力仍然集中在這首曲子上。因此,教師的教學關注點和學生的學習精力側重點沒有實現高度的統一和吻合,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整體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三、傳統文化和鑒賞課融合的策略
經過上文闡述,我們已經初步認識了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有效融入傳統文化的必要性。所以在接下來的研究過程中,我們將針對如何實現高中音樂課程和傳統文化的有效融合進行詳細探討。
1.強化學生深入理解音樂與傳統文化的關系
指導學生理解高中音樂和傳統文化關系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將音樂和傳統文化進行有效融合的第一步。因為只有確保學生對二者關系進行一個準確的認識和梳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出傳統文化的相關元素才不會遭到學生的質疑,更不會讓學生感到不知所措或不明所以。那么我們究竟如何指導學生正確認識高中音樂和傳統文化的關系呢?本文提出了兩個方面的構思策略:第一,民風民俗與傳統音樂功能的共通性。民風民俗指的是人類社會中與人相隨的生活模式。這種生活模式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在漫長的生產實踐中會穩定下來并最終形成了一種文化理念。而且由于生產實踐的區域性差距,這種區域性生活模式也是存在一定差異的。民族音樂在具體的表現內容和演奏形式上存在的不同和這種差異性具有一定的相似。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親身講解或視頻介紹的方式讓學生充分了解每一首音樂的基本特征和發展起源。例如,在講述《孟姜女》這首音樂作品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視頻的方式向學生傳授河北民歌的起源、發展、主要特征以及表現形式。而在介紹這多個方面知識的過程中,必然會涉及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這也就將二者有效聯系起來。第二,傳統文化中的秩序與音樂結構的穩定性相聯系。我國的傳統文化之所以能夠存在千年之久,是因為其中有一個非常穩定的文化秩序,這種文化秩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的經濟秩序和政治秩序。而文化秩序的穩定性也決定了音樂這種特殊的文化形式發展與演變的過程中也是相對穩定的,只不過結合具體的時代特點有不同的變化而已。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按照固定的授課模式教學生分析每一首音樂的基本結構,讓學生充分認識到這種結構的內在穩定性。
2.提升傳統民族音樂在學生心中的地位
提升傳統民族音樂在學生心中的地位,是實現傳統文化在高中音樂課堂中存在地位的另一個重要方法。因為傳統民族音樂一般都包含著非常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和相關元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這一元素充分貫徹下去,提升傳統民族音樂在學生心中的地位,可以有效實現傳統文化和音樂教學的有效結合。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我們可以借助流行音樂進行滲透。在當下的流行樂壇上,有相當一部分歌曲是改編自傳統民族音樂和地方音樂的,教師在音樂賞析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播放這種類型的音樂,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加強對傳統文化音樂的有效認識,同時也能陶冶學生情操。例如,教師在課上可以將一些相關的流行曲目(如《一剪梅》《知否知否》《琵琶行》)作為典型案例進行講解,這不僅有助于豐富課堂音樂賞析的教學素材,同時因為這些流行音樂一方面深受學生喜愛,另一方面又兼具傳統文化和基本音樂旋律的特征,故而會受到學生的歡迎和贊揚,這也有助于提升傳統民族音樂在學生心中的地位,引導他們更加深入地認識我國傳統文化。在提升傳統民族音樂在學生心中地位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可以選擇一些非常有代表性的案例進行針對性講解,也可以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學習模式。例如,教師可以選擇在當下流行樂壇廣受歡迎的歌曲并將其交到學生手中,要求學生利用個人的專業能力和基礎知識對這些曲子進行賞析,這同樣可以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有效認識和理解,也有助于提升傳統民族音樂在學生心中的地位。
3.構建傳統文化學習評價機制
我們加強傳統文化和高中音樂教學的有效融合,最根本的目的是指導學生在掌握相關音樂知識的同時能夠對我國的傳統文化體系形成更為深層次的理解和認識。教師的每一步教學任務都要對應著知識的獲取和音樂專業能力的提升,為了更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和能力提升狀況,我們可以建立傳統文化學習評價機制,通過科學的評價行為加強對學生學習活動的有效干預和指導,為他們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提升個人的專業能力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傳統文化學習評價機制的建立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第一,依據教材內容與傳統文化的聯系程度確定傳統文化學習評價的相關標準。在高中音樂教材上分布著眾多的音樂篇目,但并不是每一首音樂曲目都和傳統文化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例如國外的一些知名作品是不能反映我國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的。所以在評價學生傳統文化掌握情況的機制建設中,對于國外曲目,我們可以暫不評價。但是對于一些曲目本身與傳統文化存在非常強烈聯系性的曲目,我們要加強學生傳統文化學習的評價力度。從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傳統文化和音樂篇目之間的聯系性、傳統文化元素對個人的學習啟示多個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只有建立了以具體篇目為基礎的傳統文化學習評價機制,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開展傳統文化學習活動。第二,通過學生的日常行為評價其傳統文化學習效果。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力量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精神物質力量,促進相關主體的進步和發展。所以,在音樂教學中向學生灌輸傳統文化的行為可以改變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實踐方式,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學生在學習傳統文化前后的行為方式和認知方式從而對其學習成果形成評價。
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著輝煌燦爛的傳統文化體系。作為新時代的中華兒女,我們有義務將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傳承下去。傳統文化作為一種優秀的文化形式,可以對我們每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產生巨大的影響和指導。所以,我們要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努力實現學校教育和傳統文化的有效結合,這不僅有助于更好地傳承傳統文化,同時也有利于培養一批又一批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建設要求的優質人才。
參考文獻:
[1] 趙永山、張學芬《傳統文化在高中音樂鑒賞課中的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北方音樂》2019年第21期。
[2] 杭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域下高中音樂課程的教學實踐》,《山東教育》2019年第32期。
[3] 汪驕梅《立足傳統文化,弘揚主旋律——高中音樂教學的“歷史使命”》,《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8年第13期。
[4] 何紅云《高中聲樂教學中融入傳統音樂文化的策略》,《北方音樂》2018年第8期。
[5] 許亞倩《高中音樂鑒賞與傳統文化相融合的教學策略探討》,《才智》2020年第13期。
1928501705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