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強
摘要:作為一定區域內思想文化和精神的結晶,鄉村文化是鄉民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和發展而成的成果。鄉村文化與鄉土元素、區域特色與人文風情相融合,形成鄉村特色文化,對于提高鄉民的文明素質,提升鄉村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具有重要價值。加強鄉村文化建設,為傳承與發展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實現鄉村振興提供了重要契機。
關鍵詞:鄉村振興;文化;路徑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的重要戰略,指出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之魂。文化興,國家興,沒有文化的繁榮進步,就沒有國家的偉大復興。進入新時代,廣大鄉村地區人民群眾物質財富不斷增長,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提高。鑒于此,鄉村立足于區域特色資源稟賦,將本地產業項目與文化元素融合,使本地具有鄉愁記憶、帶有地域特點與人文風情的傳統文化重現生機,塑造出鄉村的個性文化氣質與內涵,滿足鄉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打造與創建鄉村文化品牌,成為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任務。
一、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加強鄉村文化建設,對于彌補國家文化建設的短板,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繁榮文化生活,提升文明素質,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重要意義。
(一)加強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
鄧小平認為,搞四個現代化一定要有兩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在物質與精神的關系上,他指出應當一手抓物質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只有兩個文明都搞好了,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隨著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戰略實施,廣大鄉村地區進入脫貧攻堅成果的鞏固階段,貧困地區人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一定程度上得到滿足,鄉村生產力不斷提高,農民人均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但鄉村精神文化消費不足,打造富有特色的鄉村文化產業,滿足區域民眾的精神文化需要迫在眉睫。因此,加強鄉村文化建設,不斷彌補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短板,日益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修養與科學文化素質,充實精神文化生活,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日趨成為我國精神文明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源泉與動力
推進鄉村振興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而文化振興是很重要的支撐系,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鑄魂工程。鄉村文化是長期居住在一個地方的鄉民在生產生活中逐漸形成的精神成果,也是鄉民賴以生存的精神依托與意義所在。進一步開發鄉土文化資源,挖掘鄉村鄉土情愫,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打造鄉村文化品牌,激發廣大鄉民創造力,利用鄉村自身的文化特性帶動本地的經濟發展,并以此提高區域的整體競爭力,提高地區知名度,有利于實現鄉村經濟振興的目標,為鄉村振興筑牢文化之魂。
(三)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需要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我國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新目標是分兩步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社會主義現代化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的統一體,在21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鄉村文化建設是提高我國社會文明程度的關鍵,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一環,提升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重要舉措,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強鄉村文化建設,逐步打造區域文化影響力,是鄉村特色文化發展的法寶,對于地區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意義深遠。
二、當前鄉村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基層政府不夠重視
隨著鄉村居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廣大居民對文化產品及服務的需求日益提高,作為地方政府應該承擔和落實滿足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保障工作。然而,從現實狀況來看,廣大鄉村基層干部對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不夠,對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上明顯不足,缺乏對鄉村文化的保護與開發,尤其是一些具有文化底蘊的傳統村落、名人故居、傳統古建筑,基層政府往往容易忽視它們的價值,挖掘優秀傳統文化對當地經濟發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不高。在鄉村文化市場的監督方面,存在監管不到位的現象,導致文化市場泛濫。一些上級下達的文化政策落實不到位,對鄉村文化建設的管理和服務效能有限,由此也就難于滿足廣大鄉村居民對文化生活的現實需求。
(二)文化基礎設施落后
文化設施是開展各項特色文化活動的載體,也是鄉村文化建設的陣地。我國在不斷加強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廣大鄉村地區相應成立了文化站、文化服務機構,但常年存在“擺而不辦”的現象,長期下去設施老化,活動舉辦更是少之又少。符合本地特色的、適應廣大人民群眾需求的文化場所,文化娛樂設施少之又少,對文化書屋、圖書室、體育健身房的建設遠遠不夠,無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也不利于鄉村文化事業的發展。
(三)文化人才隊伍缺乏
人才是鄉村文化建設的主導力量,在區域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大量鄉民涌入城市,其中不乏一些知識分子、青年,而留守鄉村的多數為老人、兒童、婦女,農村“空殼化”現象突出。青年才俊、鄉賢作為鄉村文化傳承與保護的中堅力量,無論在學識、年齡等方面都具有優勢,而作為鄉村文化骨干力量的青年一代卻流走他鄉,無疑加大了鄉村文化的建設的難度。因此,在引導鄉村文化建設與發展的過程中,很難挑選出適應本地氣候的文化能人,各項文化活動的開展缺乏組織者、引領者,鄉鎮文化人才隊伍組織渙散,知曉本地傳統文化的鄉民稀缺,也就難于帶動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到文化建設的步伐之中。
(四)文化體制機制不健全
鄉鎮(街道)政府在文化管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盤活鄉村文化資源,成為鄉村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目前鄉村普遍存在文化干部專職不專用、專崗不專業、崗位被虛化、待遇不落實等問題,嚴重影響了群眾文化活動常態化經常化開展。此外,多個部門對群眾文化活動具有管理職能,由于各部門分割有限的財政資源,又各自在分管領域抓成績,缺乏統一的文化管理政策。鄉村文化的建設離不開完善的鄉村文化政策,文化管理政策對于鄉村各項文化事業的發展意義重大。
三、加強鄉村文化建設的路徑
加強鄉村文化建設,離不開該地域獨特深厚的歷史底蘊,挖掘鄉土資源與人文氣息,壯大鄉村特色文化產業,完善鄉村基礎文化設施,充分發揮鄉村文化人才隊伍的主導作用,破除阻礙鄉村文化發展的體制機制藩籬,調動地域群眾積極參與到文化建設中來。
(一)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
產業是鄉村經濟發展的前提與基礎,文化產業是鄉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指出要順應產業發展規律,立足當地特色資源,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優勢產業布局,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效益。廣大鄉村地區應結合區域特點,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結合本地鄉村旅游現狀,發展適應本地特色的田園風光經濟,同時引進外資,發展本地合作社經濟,融合影視、電商、農村淘寶等平臺推介地方特色文化產品。培育新型文化產業鏈,發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密切銜接鄉村旅游經濟,打造反映本地民眾生產生活方式的,人民喜聞樂見的文化產業形態。
(二)完善鄉村文化基礎設施
“文化設施是實施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基礎保證”,也是開展文化活動的重要載體。加強農家書院、健身廣場、名人故居、陳列館、鄉村文化活動室、流動文化車、鄉村閱報欄、業余劇團、農民書社的建設,打造農民文化樂園、文化大院、鄉村圖書流動站,改造鄉鎮綜合文化站等文化設施。建設覆蓋鄉村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加強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完善文化基礎設施后期保障,在社會保障和教育發展方面,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健全現代鄉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提高建設質量與水平。一個地方的文化氛圍與文化環境需要完善的文化基礎設施作為載體來營造,搞活鄉村文化陣地,提供給鄉民們充足、舒適的文化娛樂環境。加強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實現全覆蓋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三)培育鄉村文化人才隊伍
人才是發揮引領作用的典范,在鄉村文化建設過程中是重要的支撐力量。完善激勵機制,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回到家鄉,充分發揮他們的專業技能與智慧才能,鼓勵他們積極投身于鄉村文化建設。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支持農民學習現代農業技術,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民培訓,著重加強在本地文化遺產保護、文化手工藝傳承等方面的專業能人,培養文化品牌宣傳隊伍,特別是有志于返校創業的青年才俊,當地政府部門應大力支持他們創業,同時鼓勵更多的本地民眾積極創業,為鄉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健全鄉村文化體制機制
規范文化管理是文化發展的關鍵,也是文化活動正常運行的前提。進一步加強黨委領導、政府管理、社會監督、農民參與的鄉村文化標準化建設。鄉村特色文化是地區的優秀文化成果,對于推動地方的經濟增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為一種文化產業,當地政府應該積極引導,鼓勵鄉村的能工巧匠積極鉆研文化手工藝品,打磨優秀的文化藝術品。鄉村應對照本地文化政策,破除阻礙本地文化繁榮進步的頑疾,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開拓適合本地文化發展的新路子。進一步健全鄉村公共服務管理體系,加強監督服務職能,整治鄉村存在的文化亂象,不斷凈化鄉村文化環境。
四、結語
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越來越成為國家繁榮進步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也日益明顯。創建和打造較有影響力的文化,需要將地區特點、歷史底蘊和新時代特點緊密地結合起來,把優秀的傳統文化作為文化創造的底蘊,整合地區文化資源,不斷充實鄉村文化內容,從而更好地為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同時在實踐中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完善鄉村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建設體系,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強基固本。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習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的報告摘登[N].光明日報,2017-10-19(02).
[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8-02-05(01).
[4]馬珂琦.“文化小康”視域下新時代鄉村振興路徑探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9(03):18-26.
[5]張運青.文化強國視域下的農村文化建設三題[J].理論導刊,2014(08):76-78.
[6]鄒林,方章東.完善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保障機制[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3(04):54-56.
[7]王玥月.發揮地方政府在農村文化建設中的作用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8,9(24):139-140.
[8]胡恒釗.新時代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路徑選擇[J].理論導刊,2018(06):87-91.
[9]康月敏,劉靜.河北省新型城鎮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2016(01):47-51.
(作者單位:昆明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2916501705205